开广
半夜上厕所,他内心突然有股冲动,想破坏点什么,于是头脑一热掏出了打火机
2023年1月9日凌晨,某大学学生宿舍楼4楼的男卫生间突然起火。学校保卫处人员赶到现场,发现起火点是卫生间西北角隔间的杂物堆。卫生间内的PVC管被烧断,楼道内烟雾弥漫,味道呛人。他们马上拨打火警电话,紧急疏散楼内学生。消防人员赶到后,很快控制住火势。凌晨4点,火完全熄灭,学生们返回宿舍。
事后,保卫处调取该宿舍楼的监控录像发现,凌晨2点左右,一男生在卫生间门前活动,之后进入卫生间。该男生离开后不久,便有烟雾从卫生间涌出。经老师辨认,该男生是大四学生方某。
下午,方某被叫到老师办公室。老师问他是不是纵火者,以及为什么纵火。得知校方调取了监控录像,方某承认火是他放的:凌晨2点左右,他上卫生间,发现最里面隔间堆放着废纸箱和编织袋、空塑料瓶。当时,他心情烦闷,就用随身携带的打火机把其中一个编织袋点燃,然后离开了卫生间。回宿舍后不久,就有人来敲门,说“着火了”,于是他和同寝室同学一起被疏散到楼下。
方某称,他以为卫生间堆放的杂物烧完,火会自己熄灭,没想到火势会越来越大,居然烧断了卫生间的PVC管,还差点蔓延到整栋宿舍楼。现在想想,他很后怕。
随后,校方对方某进行了家庭背景调查。得知他来自贵州山区,父母是农民,家境贫寒。4年前,他考入本校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系,入校第一年获二等国家助学金,入校第二年获一等国家助学金。在校期间,他成绩中等,生活中独来独往,很少与同学交流。
校方还了解到,2022年12月底,在专业课考试中,方某被发现携带与考试内容相关的小抄。学校认为他考试作弊,对他做出留校察看一年的处分。
问到放火动机,方某说:一是因考试作弊被处分,他心里不快;二是大学4年,他过得不如意,很憋屈。他说,他上中學时学习成绩优异,在班里是“众星捧月”,可上大学后“啥也不是”,颇感失落。那天半夜上厕所,他内心突然有股冲动,想破坏点什么,于是头脑一热掏出了打火机……
学校拨通方某父母的电话,说方某最近心态不稳,建议他们将孩子带回家调整一段时间。
方某父亲接到电话,非常意外。他说,儿子从小学到高中,学习都很好,全家对他寄予厚望。他高考考了590分,成绩居全校第三,成为全村的骄傲。方某母亲说,大学期间儿子很少和家里联系,在不多的联系中,儿子说上大学后自己方方面面都不如同学,感觉很没意思。
如今得知方某深夜纵火,两位老人都感到惊讶,不明白优秀的儿子为什么要这么做。
贫穷家庭的孩子之所以自卑,跟父母有意无意的灌输、暗示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知识改变命运”,高考成了贫困生改变命运的主要出路。但是当他们千辛万苦考上大学后,发现自己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
调查显示:高校中,有60%的贫困生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自卑,并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40%的贫困生因为贫穷而不敢参与社会活动;更有20%的贫困生对社会持有极端观点,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心理咨询工作中,我发现心理负担重、自卑是贫困生存在的普遍心理。特别是从小地方考到大城市后,文化背景差异太大,他们常常无法适应新环境,导致心态失衡。方某就是如此。
其实,没有谁生来自带“我家很穷很苦”的认知,贫穷家庭的孩子之所以自卑,跟父母有意无意的灌输、暗示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习惯性地向孩子诉说家里的贫穷与艰难,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会全盘接受这种消极态度,从而跌入自卑的泥潭。
比如,有些父母会对孩子说:“没办法,谁叫你生在穷人家。”“人家开汽车回家过年,咱们只有眼气的份儿。”“家里连吃饭的钱都没,哪有闲钱给你买这!”……这些话无不暗示孩子,他现在承受的一切都是出身带来的。而出身无法选择、无力改变,于是孩子习惯性地把一切不顺、不满归结于“家里太穷”。
攀比是痛苦的根源。孩子的攀比心,往往受到父母的影响。如果父母觉得开汽车回家过年才有面子,不管这是不是玩笑,孩子都会相信,会把自己的家境和同学的家境做比较,然后一遍遍地吞下凄苦和辛酸。
有些经济不富裕的父母好不容易给孩子买个东西,反复强调来之不易,再三嘱咐要珍惜、别浪费。结果,孩子收到东西后,深感愧疚,心情异常沉重。
方某说,他小时候很懂事,知道家里困难,能不买的东西就不跟父母要。上初中时,他看到同学过生日有生日蛋糕,而他快过生日了,不知怎么回事,他就是特别想要一个生日蛋糕。父母不理解,说家里没闲钱。但他太想要了,说一年就一次生日,如果这次不买,这一年他就没机会吃蛋糕了。父母没办法,给了他20元钱。他急忙去超市买了一个小蛋糕,并特意晚上带回家,想让父母和自己一起吃,算是给他庆祝生日。谁知,父母还在气头上,指责他贪吃、乱花钱。他伤心地哭了,然后躲到屋外胡乱将蛋糕塞进了嘴里。
从那以后,他再没张嘴跟父母要过任何东西,但物质的匮乏感像山一样死死地压在了他的心上。他有了强烈的自卑感,但心态并未扭曲。因为他学习很好,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他自信,而且那时他还没有广泛地接触社会。
相关社会调查显示,贫穷对自尊心的影响,在孩子11岁之前,没有显著关联;在孩子12岁进入青春期后,关联开始增强;等孩子18岁即成年后,关联异常显著。就是说,起初孩子对家境的好坏并不关注,甚至没有穷富概念。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社会环境影响的增强,家境的贫穷对孩子的影响越来越大。
方某家境不好,但在上小学前,他对贫穷并无概念,和周围小伙伴能和谐相处。上小学后,同学都是一个村的,贫富有差距但差距不大。到镇上上中学后,他发现自己和同学在很多地方有差异:同学们买零食大手大脚,而他每个月根本没有零花钱;部分同学家有了汽车,而他家只有自行车。“同学有的,为什么我没有?”集体生活中,他不自觉地开始了比较,而他的同学也在比较,比如谁的零食多、零食贵,谁穿的衣服是名牌……
考上大学后,方某来到省会城市,进入了一个新天地。此时,他发现自己除了学习成绩还行外,其他的都一塌糊涂。在周围同学的攀比和议论中,他对贫穷产生了偏见,觉得“家里太穷,拿不出手”。偏见内化于心后,他越来越关注自己和别人的贫富差距,越关注,越敏感、自卑。
他也曾努力改变现状,不过其间发生了一件事,不仅没让他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还让他对社会有了敌意。
大三时,方某课余当家教,给一个孩子辅导数学。这个孩子对他的态度不够尊重,边听他分析题型边吃零食,他忍不住训了孩子几句。结果,孩子不仅不改正错误,还摔书本骂道:“你是个什么东西?给我滚!”他哪能受一个孩子的侮辱,当下站起来就要走,可刚要迈腿,忽然想到如果就这样走了就没了收入。一时间,他僵在那里,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后来,他想了想,还是压下怒火,把孩子的表现告诉了孩子的父母。谁知对方不但不批评孩子,还阴阳怪气地说:“孩子不懂事,你也不懂事?你有跟孩子计较的力气,不如让孩子下次考试多考几分。”
方某气愤难当,但还是硬着头皮忍了下来。事后他深感失望,主動提出结束家教,并且再也不做了。因为他认为城里人“居心叵测,坏人太多”。
此后,方某又因考试作弊被处分。他觉得以前考试作弊的处分没这么重,自己是不是“被针对”了?
方某心中的怨气越积越深,始终没有渠道发泄出来,直到那天深夜他去了一趟卫生间。
如果我们暂时没有办法消除贫穷,那就尽力消除贫穷带给孩子的自卑吧
得知曾经优秀的儿子,居然因为自卑而心生怨气,深夜纵火,并很可能因此拿不到大学毕业证,方某的父母深感懊悔却又无可奈何:“家里确实穷,没办法。”
其实,不是所有家境贫穷的孩子都会自卑。我的一位朋友小时候家里也穷,可贫困的童年并没有给他造成任何负面影响。他不但不自卑,反而有种飞扬的自信。
他说,他小时候家里穷,但父亲总是不让他觉得“家里过得不好”。当时,家里欠下很多债,为了不让债主过年到家里要债,父亲在春节前几天到债主家还了一部分钱并打了招呼。另外,他家隔壁住着一位孤寡老人。老人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父亲看不过去,常把家里的饭菜匀出来一些,让他给老人端去。因为能够帮助比自己更困难的人,他不仅没有自卑,反而觉得自己很有能力,并为此自豪。
贫穷没有给我的朋友留下任何心理阴影,他父亲的保护起了很大作用。他父亲很有智慧,没有让孩子的目光停留在“谁富谁穷”的比较上,而是引导孩子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会到生命的能量。就是说,我的朋友,家里虽穷,但精神不穷。
很多家长是从过去的艰难岁月走过来的,因此很节俭。节俭是一种美德,但过于节俭,“穷”就会成为孩子心里过不去的坎、拔不掉的刺。
其实,就算经济窘迫,父母最好也要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要让孩子知道,在你眼里,他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钱;要让孩子感到“父母是爱我的,即使家里不富裕,生活上该有的,他们也会尽量满足我”。
父母尽量不要说侵蚀孩子生命力的话,要说正面的、积极的话,将乐观向上的心态传递给孩子。比如,“你生活上、学习上该用到的东西,我会给你准备好的。”“外表的光鲜是暂时的,而读过的书会长久地跟着你。你一直很爱读书,我为此非常骄傲。”
【编后】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贫穷已成过往,但童年的苦难记忆不会被轻易抹去,贫穷所造成的自卑感还会困扰着孩子。对此,家长不可掉以轻心。
【编辑: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