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的本质是空气流动,从微观上讲,它是一团团有质量的空气气团的移动。当前方有障碍物时,这一团团空气便会迎头撞在上面。
在日常生活中,用一个玻璃球撞击另一个与它质量相近的静止玻璃球时,我们会发现,撞击后,运动的玻璃球速度会减慢甚至停下来,而静止的玻璃球会开始运动。
弹玻璃球(供图/史金阳)
我们将这一现象总结一下:当运动的物体甲撞击静止的物体乙后,物體甲的速度会降低,物体乙会从原来的静止状态开始运动。类似的现象还会发生在牛顿摆和冰壶运动中。
这其实是动量守恒定律的粗略表述。物体动量被定义为物体的质量与运动速度的乘积。动量守恒定律可以定性地表述为:当由一个或者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不受外界干扰时,组成系统的各个物体的动量之和总是保持不变的。
如上图所示,在牛顿摆运行过程中,最右侧的摆锤下落,撞击右2 摆锤,由于摆锤的质量相同,两个摆锤会交换速度,原本运动的摆锤静止,原本静止的摆锤会运动并撞击下一个摆锤。以此类推,逐个交换速度,直到最左侧的摆锤开始运动,并重复上述过程。
那么,这和最开始说到的风帆有什么联系呢?
回到刚开始的风帆问题上,当空气不断地吹到风帆表面时,这些气团会与风帆发生碰撞,将动量传递给风帆,从而推动帆船不断运动。既然无形的风可以吹动帆船,那无形的光呢?
17世纪,人们意识到光照可以产生压力,并将此作为彗星“小尾巴”总朝向远离太阳方向的原因之一。
从经典的电磁理论中,人们很早就获得了电磁波对界面压力的理论解,但是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一直没有完成验证实验。直到20世纪初,俄国物理学家列别捷夫完成了光压力的实验测量。
随后,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的概念,即光其实也是一个个粒子,用以解释光电效应(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发射出电子的现象)的问题,人们对于光压有了更深的理解。
光是由一个个的光量子组成的,这些光量子具有动量。当光照在某个物体表面时,这些光量子不断地与物体表面发生碰撞,正如之前一团团空气与风帆发生碰撞能够推动帆船一样,光量子在与物体碰撞时,也在传递动量,并且对物体产生推力。
既然光与风有相同的动量传递过程,那么,可不可以竖起一道太阳帆,利用太阳光的压力推动物体运动呢?答案是肯定的!
2010年11月,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在其发射的FASTASAT卫星上搭载了一个小型卫星——NanoSail-D。小型卫星上安装了由高反射率材料制作成的太阳帆。2011年1 月,NanoSail-D卫星在距离地球650千米的轨道上,展开了一张9 平方米的太阳帆。随后,阳光推动着太阳帆,使该卫星按预定计划实现了变轨。整个过程中没有采用传统的推进方式,这标志着人类成功设计并建造出了光压力驱动的航天器。
除此以外,在微观领域,我们也可以利用激光的高度方向性和高流强来推动细小物质,这极好地避免了物理机械对细小物质产生不可控的损伤。这种技术被称作光镊技术,多应用在微纳米尺度的生物、化学研究领域。
光压还能用来做什么呢?欢迎扫码二维码,给我们留言。参与互动,有机会获得《知识就是力量》精美礼品。
(责任编辑 / 张丽静 美术编辑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