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伊尔
清明之际,捧读新四军烈士的红色家书,从烈士叙述家事、寄语亲情、展示视死如归大无畏精神的字里行间,深切感悟到了何为慷慨赴死,啥叫流血牺牲。这些写于烽火硝烟中的泣血家书,给烈士亲人留下无尽的悲伤和思念,也启迪后来人对家与国的沉重思考。
1941年7月4日,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四连指导员李云鹏烈士写给家人的书信,今天读来依然令人感动。
父母亲大人大鉴:
自儿离家已经年余,记得曾在本年4月间,于泗县郑集寄家信一封,不知大人收到否?回音否?如家音回报,可惜我也不能等收了。我已离开此地转入本省淮阴了,以致家音不能等收,儿异常为念。不知大人身体近来健康否?不知家中生活情形和收成怎样?更不知当地情形如何?儿在外甚为惦念之。儿在外身体很好,生活也很好,现在的我比从前粗壮高大了,请大人不要为念。儿工作非常忙碌,我之工作精神也非常兴奋。此信致家不过慰问而已。因现无一定的地址,儿现在心目中所最挂念者,以我年老悲慈之祖母,儿离家时,祖母曾染重疾,不知大人的病痊愈否?身体健康否?不知祖母饮食起居怎样?儿心中非常挂念。希二大人将我之情形讲给她听,以免大人之悬念。这次离家,未报此恩反而离家,是我之罪过也。待风息波静,凯然而归,全家团聚,以报此恩。儿现已将“亚光”改为“云鹏”,请父之指教之。现因时间之短促,不能再叙。并祝各位叔父母的身体安康!各位小弟弟好吗?侄在外甚为挂念。
待问祖母大人:现在她老人家的身体好吗?生活好吗?我在外生活、身体都很好,请老大人切勿挂念为盼。
祝身体安康
儿:云鹏上
七月四日
李云鹏的父亲是徐州沛县的小学教员,从小就教子爱国。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李云鹏参加中共领导的地下抗日组织。1939年,正式加入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后编入新四军三师,在战火硝烟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
1943年3月17日晚,李云鹏担任指导员的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四连在淮安刘老庄地区与日军遭遇。面对数十倍于己的超强之敌,为保护主力部队和百姓安全,李云鹏和连长白思才带领战士们顽强阻击敌人。战斗从凌晨一直打到黄昏,四连指战员连续打退日伪军5次疯狂进攻,毙伤日伪军百余人。全连82名勇士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全部壮烈牺牲。“刘老庄82烈士”以身殉国的壮举,被朱德总司令称赞为“我军指战员的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
李云鹏1941和1943年两封思念亲人的书信,映衬出“刘老庄82烈士”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烈士牺牲1年后,家里才知道他阵亡的消息。直到1963年,家人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听到纪念刘老庄战斗20周年的文章,才知道他牺牲的准确地点和时间。
在福建龙岩古田会议纪念馆里,珍藏着一位名叫林高峰的新四军干部的5封家书。这些写于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间的书信,承载着绵长而醇厚的骨肉亲情,闪耀着铁军将士的赤诚之心。
林高峰1917年出生于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一户贫农家庭。1930年3月,他在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红军,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参加闽西南游击战争,后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三团、第四团政治处宣传教育股股长,第二支队政治部宣传教育科科长、青年科科长,新三团第三营政治委员。
1937年7月,全民族抗战爆发。随军驻扎在闽西龙岩白砂的红军战士林高峰,得知此消息后,于7月29日给父亲写了第一封信:
“全面抗战已将开始,中华民族解放的曙光正向着大道迈进,尤其是在最近,中央为了抗日救国明令实行全国征兵,徒手人民动员参加抗战,何况我们已身为军人,岂能落人之后乎?”
林高峰的第二封家书是在1937年11月30日写给双亲的。此前,他收到外祖父的一封信,信中提及父母身患寒热病,希望他回家看看。此时,他要投入一场大战,回不了家,只能去信询问,通篇充满思亲之情:
“前时外祖父给我的信已收到,内容知悉,但家中一切情形不大清楚,只知道你那时发寒热病是滋养不好的原因,其他都不了解,今年的粮食收成如何?我弟有读书么?进步怎样呢?近来母亲身体如何?家中叔伯平安么?姊姊身体如何?有帮助家中劳动么?常伯身体还强健么?以上情形望详细告我。”
1938年春,闽西、闽粤边、闽赣边和浙南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林高峰任第三团政治处宣传教育股股长,随军奔赴苏皖抗日前线。2月14日,队伍开拔前夕,他给父母寄去第三封家书:
“本军为要杀尽日奴,应时刻准备上前线杀敌,以最后战胜日本,取得最后胜利。”
誓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林高峰,就此踏上了北上抗日征程。
全面抗战中,身为宣传教育股股长的林高峰,积极动员家乡父老支持前线抗战。9月4日,他在苏南前线给外祖父、大伯等人写了第四封家书:
“诸君,我们眼光要看得远,光明的日子正在前面等着我们,因此望你们做事妥为慎重。亲友在后方必须维护国共合作的协议,保护红军家属生命财产的安全,携手同心共图抗战胜利之大业。”
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上,林高峰深知家人的担忧和挂念,为了宽慰亲人,他及时将前方的胜利佳音转报给家中。10月3日,他写了第五封家书,给双亲报告部队在前线英勇杀敌取得胜利的消息,信中写道:“本军在江南地方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天天与敌人打仗,不断牵制敌人,且取得了很大胜利。”同时,他请父母一定要及时转告与自己同时参军的同乡王胜、王集成、王直、王荣光等人的家属,“均在一块,身体平安”,并再三嘱托父母“请走他家”问候。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面对凶恶的顽军,刚担任营政治委员不久的林高峰身先士卒带领全营突围,在泾县章家渡壮烈牺牲,年仅24岁。
江苏省东台市三仓烈士陵园保存着烈士吕思奇亲笔写给妻子袁敬宗的家书。这封信袁敬宗一直珍藏着,直到1997年去世前才交给大女儿吕巧莲。2001年,吕思奇迁葬时,吕巧莲将父亲的这封家书捐给了三仓烈士陵园。
敬宗:
高邮别后政教带去之信不知收到否?我们出来了一个多月部队经常跑路,仗还没有打过,仅配合友邻兵团一次行动,大概不久我们也要动了,您可在报纸上及传闻中听到这边胜利消息?近来您与小孩身体怎样?念甚。我一切如常望放心勿念。我们如休息下来,再告知您地址写信来告诉。我的近况容后再谈。
礼
吕思奇手启
七月十二日于黄桥
1945年10月间,新四军一师北撤到达苏北地区。当时吕思奇任十六旅四十八团营长,休整后辗转高邮,后又转至泰兴黄桥。此信写于1946年的7月12日,也就是苏中战役开始的前一天。家书寥寥数语120余字,信的开头连一句问候语、客套话都没有,但大无畏精神却跃然纸上。“我们出来了一个多月部队经常跑路,仗还没有打过”,充分凸显出吕思奇渴望战斗的迫切心情。当时,吕思奇已有大女儿巧莲,二女儿在他牺牲后的1947年1月才出生。在家书中,他对大女儿只是淡淡地询问关切。吕思奇与妻子是中学同学又同为新四军,同学加战友,感情笃深。然而在信中他对身怀六甲的妻子竟没有一点表示,这并不是吕思奇不懂儿女情长,因为那时他的所思所想,全是如何带领全营拼命杀敌,给妻子、给家乡带去胜利的捷报。
吕思奇1917年生于江苏东台,15岁投身革命,1940年10月担任抗日大队长,不久编入新四军。他曾创造了以一个营打败敌人的一个团的奇迹。1946年7月17日,也就是这封家书发出的第5天,吕思奇在战场遭遇敌机袭击,为掩护战友献出了29岁的宝贵生命。
1942年8月,生完孩子还未满月就因叛徒出卖被捕,23岁的林心平在苏南宜兴官林小学的小树林英勇就义。1年前的夏天,她给家里写信说:
接家信,知道父亲病危,悲痛已极。一提笔泪水已淋湿了一张信纸。不知道信到家时,父亲是否还在人间。想女儿为了穷人解放,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投身于革命队伍,5年来走南闯北,现在千里之外不能亲来侍奉。现在只有望父亲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挣扎起来。我们的事业是一定要胜利的。我是多么希望父亲能活下去,等到我们胜利的那一天。
牺牲前的5个月,她又给家里去信说:
现在斗争环境日趋尖锐,也可能有一天我要为党的事业献身,如果接不到我的信,望你们不要难过。
出生于温州平阳的林心平,天生是个爱说爱笑的姑娘,可谁也不会想到,她却是新四军有名的孤胆英雄,曾独闯虎穴,里应外合,将一个特务营连人带枪全部拿下,成功编入抗日游击队。
1937年,林心平前往延安抗大学习,毕业后从事地下党工作。在武汉,她打入国民党“忠义救国军”,策动他们参加抗日游击战;在浙西,她成功劝说地方自卫队改编成新四军抗日游击队;在苏南芦苇荡,她用处决汉奸特务的枪声,传递抗战的决心。
1941年春天,林心平与新四军团长诸葛慎在战火中结为夫妻。婚后,林心平就告别丈夫,前住敌占区工作。1942年3月3日,林心平如有预感地写了一封家信:“现在斗争环境日趋尖锐,也可能有一天我要为党的事业献身,如果接不到我的信,望你们不要难过……”
那天拂晓,伪军包围了林心平的住处。她迅速点燃随身文件,又据门反击,当场打死3个汉奸,直到文件销毁,子弹打光。被捕后的林心平顶住了日军30多种惨无人道的酷刑,临死不屈,敌人气急败坏地将钢丝穿过她的身体,游街示众。虚弱至极的林心平沿途高呼:“抗战一定要胜利!新四军会来解放你们的!”最后一刻,她在敌人让她写“悔过书”的纸上挥笔写下:“笑汝辈黔驴技穷,甘洒热血化彩虹!”8月8日林心平被敌人用刺刀杀害,遗体被丢进了硝镪水。新中国成立后,她母亲才获悉女儿不幸牺牲的消息。
在得知家庭陷入困境,父母准备让儿媳嫁人时,新四军司令部战士杨金宝给双亲写了一封近乎哀求的回信。
父母亲大人:
儿背井离乡踏上革命征程,转眼已有数年了,因环境关系,故未回转□□!现接到复信,不胜喜悦之至。
至于家中经济困难,无法维持,儿何尝不知道,但儿□□生活无虑,可是寄钱回家实不可能,请大人设法。
至于欲将儿妻出嫁别人来维持家庭的生活,儿是不同意的。因为,此事不是根本办法,是换汤不换药的错误想法。在目前中国的社会里像自家的困苦实是不胜枚举,多得很呢!造成这种贫困现象是整个制度的问题,所以只有新制度来代替旧制度,才能解决这贫困的问题,人们才能安居乐业,这里就应当为新制度而奋斗。然目前阶□,就是要坚持抗战到底。
另方面,双亲已上花甲年岁,随时都须人服侍,因此只要儿妻能忍苦耐寒,还是不要把她嫁别人。
儿近来身体尚佳,双亲切勿悬念,并保重福体为要,□□另函再禀,敬祝福安!
儿金宝
杨金宝是经历红军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新四军老兵,离开家乡一走就是数年。在硝烟弥漫的抗日前线收到家信,自然“不胜喜悦之至”,但看完信又深感心痛。双亲在信中说,为了维持家庭生活,欲让自己的妻子改嫁,看了让他痛彻心扉。妻子的为人,杨金宝一清二楚,夫妻相亲相爱,她怎能提出改嫁呢?
转念细细思量,双亲定有难言之隐。或许双亲觉得儿子是军人,随时会战死沙场。即使能坚持到抗战胜利,也不知道何时才能回家。儿媳如此孝顺,怎能让她独守空房呢,只好忍痛说是为了维持家庭生活,让她改嫁。父母用心良苦,自己何尝想不到呢?但是,自己征战在外,还得靠妻子代为尽孝,因此只好请求父母“只要儿妻能忍苦耐寒,还是不要把她嫁别人。”至于家庭贫困,自己耳闻目睹抗日前线民众流离失所,像自家这种困境“不胜枚举,多得很呢”。受党教育多年的他,明白这一切都是社会制度造成的,“只有新制度代替旧制度,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想见,当年的杨金宝一定把父亲来信揣在怀中想了很久很多。但战斗频繁,心中纵有千言万语,也只能写下简短回信。杨金宝的这封家书被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现珍藏于古田会议纪念馆。
1934年,刚成年的徐仁炳跟随方志敏的队伍闹革命,参军后主要从事卫生员工作。在新四军驻扎皖南泾县期间,离家多年的徐仁炳写了下面这封家书。父母亲大人:
儿久未写信回来,因为学习的时间太忙,所以未抽闲将儿一切的情形告诉大人,儿1934年参加军队未曾叩见过大人,不知大人容形及玉体如何?殊为可宪。
儿现在身体很好,一些事诸适意,请勿念,儿在卫生队本队,教育很好,颇能使儿增长学习,近数月来,一天到黑都是在研究和学习中,儿近来颇得到相当学科,儿来这里的主要目的是抗日,是为民族求解放,而求到将来走上光明的大路,尤其是儿辈青年责任更加重大,所以必须用心学习,才能有应用的材料。大人对儿也不必要操心,过于思。在此国家存亡,人民生死关头,凡有血性者,能不奋效疆场乎?儿想到这一点更兴奋地用心学习,以求现代科学化的实用。
儿前写来信数封,尚未收到回信,甚为可念,家中情况一点也不知,儿心坎更觉不安,望大人以后不时将家中情形详细示之。美灵兄现在何处?请告知儿,家中一些人都在什么地方,他们所处环境如何?请示之。
在此,兄弟姐妹,现在何处,情况如何请大人告儿,至于回信地点,可回安徽泾县三里店交新四军三支队五团卫生队徐仁炳,一定可以收到,儿现驻离三里店廿五公里杨村地又及。
收到这封家书后,父母十分盼望徐仁炳早日回家,但他表示坚决抗战到底。在战地医生的岗位上,徐仁炳不断与死神搏斗,挽救了无数的生命。1941年,徐仁炳在皖南事变突围一线,为抢救伤员不幸壮烈牺牲。
1941年9月24日,彭雪枫和林颖在战火中举行了简单的婚礼。结婚5天后的9月29日,他给妻子林颖写下了一封充满思念的情书。
颖:
别离才仅3天,好像已经3月了,这一形容并不过火,理智排除情感,总是一件需要斗争的事,何况是在24日之后,又何况是在长夜倾谈而话才吐出了千分之一的以后呢!我不愿写出这种情思,生怕引动你的更加浓厚的惦念之情,然而事实如此,叫我有什么法子呢?人们说我是个感情丰富的人,过去可以压得下,近来有点异样了,一个人的影子,自早至晚怎么样也排遣不开!外人知道了,真是有些好笑!
有一个朋友,郑重其事地鼓励我,他说:人们在双方相爱以至于结婚之后,精力气魄是充足饱满的,倘是诗人必得佳作,倘是音乐家必得妙曲,倘是理论家必得美论,像列宁在结婚之后所著的《历史的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即是结婚之后献给他的夫人的。像我——一个军人,除去指挥战斗获得胜利以外,必须写一篇或者写一本关于军事论文而又要浓厚的辩证法式的去写,这是一个极有意义和极有价值的纪念!即以此来献给你。这话使我兴奋而又惭愧!我对他说,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可是我万分赞同他的提议。自己常常打算写一点如意的东西出来,可是不是无时间便是无心情!我想我应该努力了,请你给我勇气!
數日以来,月色如画,惟少一月下谈心的你,可谓辜负良夜太甚!此情此景此事,何日才能到来呢!?你有同感没有?比如今夜——29日,你在做什么呢?不见你的信,难见你的信!然而我又知道你是昨天才到的淮宝,何忍责备你呢?真是矛盾。
三日湖上生活,看了不少的书,或者写了不少的东西吧?那个朋友的写东西的建议,你认为好不好?倘若好,我们共同努力不好么?像你说的,把这回事以及所牵涉的人物,微妙地描写出来,那应该是多么生动优美啊!
淮宝工作环境如何?一般人对你印象和态度如何?前已话多,未曾问及,有暇请你告诉我。南方人到了适于南方生活习惯的地方,更要小心些,我总在担心你的健康,尤其是你对于健康的漫不经心的态度,万不应以为身体健壮,而即疏忽了对自己的珍重!
纸短言长,夜深人静,下次再写吧。是谁先给谁写呢?记着我们的时间,也许此刻现在,你同样在握笔疾书吧?
祝你愉快!
枫
9月29日夜1时23分于半城众人入梦时
1944年8月,在彭雪枫率领部队收复豫皖苏根据地出征前说:“为了路西倚门东望的父老乡亲,我们就是战死疆场,也心甘情愿。”壮士一去不复返!1个月后,在阵地指挥作战的彭雪枫,不幸被子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7岁。彭雪枫牺牲后,林颖即将临盆,所有人一起给她编造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不久,林颖生下了她和彭雪枫唯一的儿子彭小枫。
彭雪枫是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之一。他投身革命20年,不但率部在中原地区多次粉碎日军的“围剿”,还组建了新四军骑兵团,成立了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的前身——新四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创办了宣传抗日救国的报刊《拂晓报》。“上马能打仗,下马写文章”的彭雪枫,被毛泽东、朱德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
封封烈士家书,无一不是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无一不是绵长久远的家国情怀。一位新四军百岁老兵在诵读战友家书后禁不住老泪纵横,吟诗感叹:“谁家没有爹妈爱,哪个孩儿不想娘。英烈舍身成义举,遗志策我步康庄。”
(责任编辑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