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在岭南地区,粤剧又被称为“南国红豆”,是一种兼具岭南文化特质与传统文化因子的文艺形式,近两百年来随着华人移民传播到世界各地。与广东相邻的梧州市亦是盛行岭南文化,粤剧也是当地的主要剧种,2014年,梧州市第十一中学开启了粤剧特色教学实践探索,让“南国红豆”在校园里焕发新枝。
随着悠扬婉转的琴声,来自梧州市第十一中学的原创课本粤剧《易安词话》拉开了序幕,“内秀如兰满庭花,腹有诗书气自华,千古才女李清照,心怀牵挂国与家。”一段女生粤语独白,瞬间把观众带到了充满岭南文化的氛围当中。最终,这部编排精美,表演荡气回肠的粤剧在广西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荣获戏剧类展演第一名,而这也是梧州市第十一中学连续三年获得该奖项。2022年,《易安词话》还代表广西参加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荣获戏剧类一等奖。
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与学校近几年来大力推广粤剧密不可分。从2014年3月起,梧州市第十一中学开启了粤剧特色教学实践探索,把粤剧带进校园,带到每一位同学身边。
在课堂教学中普及戏曲文化
为了让同学们了解粤剧基础知识,发现粤剧的语言美、形态美、服饰美等,学校结合校本教材,在初一年级、初二年级的音乐课和美术课中开展粤剧的教学。
在音乐课上,同学们不仅能学到粤语校歌还能学习学校自创的戏曲身段课。在一节以粤语为教学内容的音乐课上,音乐老师首先从粤语的国际地位讲起,激发同学们对粤语的兴趣,再用粤语和普通话分别念一首唐诗,让大家发现粤语的音调美。此外,同学们通过作品欣赏、观看视频、发声练习、跟随老师模仿唱粤曲选段等方式,初步了解了戏曲的相关知识。音乐课上的学习为同学们深入了解和表演粤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美术课上,同学们不仅能够学到粤剧脸谱的内涵,还学会了绘制粤剧脸谱、化粤剧脸谱妆容等技巧,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对粤剧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通过音乐课和美术课的教学,学校每一位同学都能熟练演唱学校粤语校歌,至少能演唱一首粤曲小调,每个学期每人至少认识一到两个粤剧脸谱、掌握一个粤剧脸谱的绘画技巧、了解一个脸谱的工艺制作手法,每个班都能创作一个脸谱文创产品。
戏曲社团推动粤剧文化传承
为了让对粤剧感兴趣的同学能更进一步学习粤剧,学校在2014年10月组建了粤剧学生社团(后更名为粤剧“非遗”传习社)。每周一、周四第八节集中上课,具体学习粤剧的“拉山”“云手”等基础表演程式、粤剧唱功唱腔及粤剧身段等相关知识和表演技巧。学校邀请梧州市粤剧团原团长李小玲、粤剧团原副团长张福伟、梧州市群艺馆馆长陈强等专业老师到校指导粤剧唱腔、身段的训练。
经过对戏曲的接触和了解,社员们对粤剧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团从最初招不到学生到现在多人报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员们从开始的不愿意参与到后期积极参加,还自己在课外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视频自行学习和模仿粤剧表演大师的表演。
粤剧《易安词话》从2019年底开始创作,学校领导、艺术组老师和梧州粤剧界老前辈陈强、李小玲等老师多次研讨剧本结构和内容,最终确定用粤剧的形式展现著名词人李清照的一生,并将李清照的大量诗词填到粤剧曲牌中。为了演好《易安词话》的每一个角色,参演的每一个同学在完成每天文化课学习后,坚持跟着粤剧专业老师一字一句打磨唱段、一招一式练习动作。尤其是饰演李清照的演员吴秋琳同学不是梧州人,也不会讲粤语,在指导老师一字一音的指导和她自己的努力下,吴秋琳终于把大量粤语唱段“啃”了下来,在舞台完美展现了李清照的形象。
2019年11月,学校成立了粤剧脸谱“非遗”传习工作坊,邀请广西粤剧脸谱“非遗”传承人张福伟老师为工作坊坊主,每周一、四下午第八节的社团活动到学校讲授粤剧脸谱知识。同时,学校艺术老师李宏沛、马丽玥、许筱颖也师从张福伟老师,学习粤剧脸谱知识。迄今为止,粤剧脸谱“非遗”传习工作坊培养了约20名学生传承人,在2019年和2020年均参加了梧州市宝石娃娃才艺展工作坊的展出工作。此外工作坊还多次承办、参加市政府及市教育局举办的多项文化活动: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承办西江流域中小学生粤剧脸谱设计大赛;2021年、2022年均受邀参加梧州市“非遗”文化节等。
多年来,梧州市第十一中学对粤剧的传承与推广取得了豐硕的成果。如根据学校戏曲进校园发展的历程创编的节目《“南国”小红豆》,讲述了从不会粤语不会粤剧的女孩子梦粤,通过参加学校粤剧“非遗”传习社后深深爱上粤剧,并成为学校粤剧小明星的故事,该节目代表广西参加第六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获得三等奖;2019年9月,粤剧“非遗”传习社根据语文课本《木兰辞》,创作了粤剧节目《〈木兰辞〉新唱》,荣获梧州市第三届中小学师生戏曲表演大赛一等奖、优秀节目创作奖;2021年10月,梧州市第十一中学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三批全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2022年10月,被自治区教育厅确定为第二批自治区非物质遗产传承教育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