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桂大地,传统的艺术和技艺随处可见,它们宛若一首首浪漫的锦绣诗篇,书写着流光溢彩的民族文化。本期我们走进玉林,去感受翎羽如水墨般跃然纸上的匠心之作——羽毛画。
李白在诗作《天台晓望》中言:“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阙。”自古以来,羽毛深受人们喜爱,不仅因其外观美丽,更是寄托着人们对自由的向往。从羽扇、羽帔到羽毛屏风、点翠饰品,羽毛展露出极高的艺术创作价值。以羽之轻,承画之重,是匠心独具的美妙,是化蛹成蝶的惊艳。
羽毛作丹青
羽毛画是中华艺术的瑰宝,拥有独特的文化内涵。究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用平贴的手法将羽毛点缀于画中。到了汉代,羽毛贴花绢出现,用黑、红等深色羽毛为绢布做装饰,使之层次分明,色彩斑斓,有吉祥的寓意。在清朝,羽毛画技艺更为精进,羽毛与金属工艺结合可制成点翠座屏。
近现代羽毛画多采用剪贴手法,构图颇具国画的神韵,山水、花鸟、虫鱼,风格典雅,惟妙惟肖。
玉林古称“郁林州”,其中“郁”的意思是“草木成林”。玉林气候暖热,草木丰茂,引来百鸟在此繁衍生息,鸡、水鸭等家禽饲养量位居广西前列,为羽毛画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玉林羽毛画以平贴和半立体工艺为主,兼具中国画和水彩画的特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自身风格,形成南方派系,既有泼辣奔放的艺术格调,又不失国画稳重高雅的艺术内涵。玉林的平贴羽毛画,被评为我国羽毛画三大流派之一。
羽毛画的制作
·收购羽毛·
“羽毛画”,顾名思义乃是以羽毛为材料。作画用的羽毛,主要来自鸡、鸭、鹅、鸽等家禽及人工饲养的珍贵飞禽。收购羽毛讲究季节性,通常不会选用开春后的禽类羽毛,因为那时的羽毛色泽、韧性较差。此外,生长期不足的禽类羽毛品相往往也达不到作画的标准。
为避免细菌滋生,收购回来的羽毛需要及时处理。先将羽毛放进盆中,注入清水,用洗洁精与特制的洗涤剂反复漂洗,去除杂质,达到清洁、除味的目的。再用100℃的沸水浇注,杀菌消毒,之后进行烘干。经过处理的羽毛愈发光鲜亮泽,也更易于保存。平贴画所用的羽毛大都为原色,烘干后按照羽毛所属物种、形状、花色等分门别类地存放备用。
·画底稿·
与原料处理准备工作同样重要的是画作的设计。羽毛画的底稿,是画师选定画面主体后,根据羽毛的特性,融合国画艺术特点进行的“专属定制”。在画稿设计之初,就要考虑有没有适合的羽毛能贴近原稿,表现出画作想要呈现的效果。
画稿打印出来,平铺上一层薄薄的转印纸,用笔于纸上摹画图案轮廓,这一步称为描稿。白纸黑线使得画中的每一个元素的边沿及其所在的位置清晰明了,这对羽毛的挑选很有帮助。
·挑选羽毛·
挑选羽毛是羽毛画制作的关键工序。其中一种名为“花硬梗”的羽毛尤其特别,自带渐变晕染效果,取自鸭的羽翼两侧。每只鸭子身上能取来作画的“花硬梗”只有8根,是鸭羽中难得的精品。制作竹子、山水、虾等明暗对比明显的图案,用的就是“花硬梗”,远看与水墨无异,画面浑然天成,尽显国风之美。
为呈现出最好的画面效果,一根羽毛的位置,制作者往往会挑选出十几根羽毛作为备选,经过反复比对,直至选出最合适的羽毛。
·剪贴与粘合·
剪貼,是绘制羽毛画中最考验手工技艺的步骤,依着画稿将羽毛修剪成需要的形状,再一根根粘贴成画。锋利的剪刀在羽毛上飞驰而过,容不得半点犹豫和迟疑。对于制作者来说,画中每一个元素的轮廓早已牢记于心,而剪刀跟羽毛之间的流畅度,是长年累月的练习与打磨的成果。
在平贴工艺中,以一层薄纸为底,修剪好的羽毛叠加粘出花、鸟、山石等独立的平面元素;半立体工艺则是将羽毛直接粘贴在石膏模型上,层叠交错。轻柔的羽毛在制作者灵巧地剪贴下,色泽、纹理和形状都发挥到了极致。
对着画稿,将一个个独立的“零部件”粘合到底板上,再进行简单的细节修缮,最后交给专业的师傅装裱,一幅精美的羽毛画至此才制作完成。
一人一剪,飞锦落;一心一意,羽画成。因着羽毛画手艺人的勤恳与守护,才让这项传统技艺得到传承和创新,它是美的延续,是人类崇尚自然、凝炼智慧的结晶,它在艺术的长廊中发出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