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吟子 解锐 王昌鑫 徐江垚 贺艳
耿吉奎,1966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房县土城镇土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12年来,他抓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放手,扛起脱贫攻坚的责任不卸肩,带领党员干部和村民共谋产业发展。土城村由原来的贫困村变为全国第十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他个人也先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湖北省“优秀调解员”、“十堰市劳动模范”。
一杯黄酒,思接千古;一抹乡愁,凝成传奇。
阳春三月,走进房县土城镇土城村,一幅花团锦簇、山水田园的景象浮现在眼前。只见这个远近闻名的“黄酒村”里,一幢幢黛瓦黄墙的小楼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质,一间间黄酒作坊飘溢出醇厚绵密的酒香……
酿好一壶酒,需要精细的用料、清澈的活水以及精湛的工艺。作为一名返乡能人,土城村党支部书记耿吉奎花了12年时间,夯基础、精技艺、引活水,带领村民们酿出了一壶壶致富酒,把一个原本贫穷落后、负债累累的小村庄,建成了年产值过亿元的“中国黄酒民俗文化村”。
夯基础,一把尺子量到底
初见耿吉奎,他正风尘仆仆地从工地上赶来。
眼前这位村书记,皮肤黝黑,身形笔直,简洁的言语透出一股干练。
彼时他正忙于十房一级路的建设。该路线起于房县城区、途经土城、止于十堰。项目建成后,房县到十堰城区的路程将缩短近三分之一。其中一 二标段途经土城村,涉及49户村民的拆迁工作,由耿吉奎负责协调。
“一个星期的时间,书记就带着我们完成了5户村民从动员到登记、搬建、安置等工作。”土城村4组组长任泽新说:“近年来,村里项目多,许多工作的顺利推进都得益于村民们对耿书记的信任。只要他承诺的事情,就会兑现。”
2010年春节,在外事业有成的耿吉奎回乡探亲时,有群众代表上门劝说他回乡:“你现在当大老板了,也回来带着我们挣钱,把我们村的面貌也改善一下嘛。”
“当时的村里都是土墙房、泥巴地,到处一片荒芜的景象,年轻人都待不住外出打工了。”土城村党支部副书记吴小芬说。
在村民们的期盼中,2010年,耿吉奎带着内心深处对故乡的眷恋,响应上级党委“领头雁”工程的召唤,毅然回到了家乡。2011年底,在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他高票当选为土城村党支部书记。
上任后,摆在耿吉奎面前的是一个又一个的难题:村集体欠债80多万元、村民对干部不信任、三分之二的农户处于贫困状态……
如何摆脱现状?耿吉奎想到,做好村里的工作就像酿酒一样,只有精选原材料打好了基础,才能酿出醇厚的酒香。于是,他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努力化解村级债务;另一方面,他抓班子、带队伍,以身作则重塑村民对干部的信任。
一次,村里两户居民因为房屋纠纷来到村委会找耿吉奎说理。由于杨某是外来户,家中只有两位老人常住,他害怕自己被欺负,谈话间便拿起手機和远在外地的律师女婿连线,实时传输耿吉奎对于政策的解释。
一旁的工作人员想制止,耿吉奎却拦了下来,他说:“我们坚持公平公正公开,不怕群众录音录像,有什么事我来说。”随即,他对着手机镜头,将政策和纠纷原委与群众娓娓道来,并对对方提出的问题一一妥善回复。最终,耿吉奎的答复得到了杨某的认可,也收获了群众的信任。
“老百姓是很朴素的,也是讲道理讲感情的,做群众工作只要我们用好方法,将政策不偏不倚地给解释清楚,群众都会积极配合。”耿吉奎说。
此后,村里的项目拆建、易地搬迁等重大事项,耿吉奎都会提前做好宣传工作,为项目推进奠定基础。
一次搬迁过程中,村民吴作兰提出自己家有1万斤柴火、1000斤黄酒、2000斤苞谷没有卖出,不能如期搬迁。耿吉奎当即承诺:“所有产品你卖给我,我来帮你卖。”他让工作人员核算金额并兑换给村民。村民见状也同意搬出,按时完成了工期。
面对一桩桩、一件件群众诉求,耿吉奎坚持说话算话,一把尺子量到底,在村民当中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在他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逐渐加强,村民们也对村干部信任了起来。
精技艺,一条道路闯出来
耿吉奎清楚地知道,带领大伙改变面貌,没有好的产业发展是不行的,于是他广开门路,大力发展村级产业。
土城村位于房县北大门,村子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做黄酒是土城村固有的传统,家家户户都会酿酒。然而,村民们大多是自酿自饮,并未将黄酒作为商品、形成产业。
2014年以前,村里从事黄酒经营的农户不超过20家。各家黄酒质量不一,酿酒卖酒利润不高。
守着好黄酒,却过着苦日子。“不能再单打独斗了,要把群众‘捆’起来,实行抱团发展。”于是,耿吉奎把黄酒作为首选产业,打造黄酒民俗文化村。为吸引更多的游客,耿吉奎首先在民居改造上做文章,准备将民居改造按照仿古式标准设计。
然而一开始,群众却并不认可房屋改造“修旧如旧”的设计观念。村民们认为,农村的发展应该与城市接轨,农户住上的应该是现代化的小洋楼。
为此,耿吉奎先后组织本村群众代表100余人分批次到谷城、广水、信阳等地参观学习。回来后,又连续召开3天的党员群众会,和村民们谈想法,群众的心结慢慢打开。当年,在村里4户示范户的带动下,土城村顺利启动了300余户民居民俗改造工程。
改造后充满民俗气息的街道,仿古式的民居逐渐吸引着来自县城、十堰市城区及周边县市区的大量游客。
2014年10月,上级党委政府引进庐陵王黄酒公司。耿吉奎又顺势牵头成立了白茅家酿黄酒专业合作社,与庐陵王公司签订了销售合同。
他们采取“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由龙头企业负责黄酒研发、包装和品牌销售,合作社负责组织生产和质量监管,对农户实行统一原材料购进、统一生产工艺、统一产品包装、统一品牌销售,分户生产、分户储存。
眼下,村民们在自己家即可建立一个小作坊式车间,并根据制作流程将房屋划分为一次发酵、二次发酵、成品车间,由合作社统一提供的原材料和工艺进行加工。
村民鲜艳是村里第一家开始经营黄酒的农户,她家的“三碗不过岗”酒坊是村里的明星酒坊。“在耿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把家里的小作坊扩建到了700多平方米。”鲜艳笑着说,“现在坐在家里,订单就来了,去年最多的时候一天就卖了3000斤。”
“我们加入合作社后,在家里操作车间安上了摄像头,平时采购的原材料,制作的过程都会通过这种方式来规范和监督,提高黄酒的质量。”党员示范户罗根科说道。
在耿吉奎的努力下,土城村的小作坊式黄酒产业已形成规模。2022年,土城村酿制黄酒的农户已达251户696人,合作社的黄酒销量也由2014年的200万斤上升到2022年的1200万斤,销售金额达到1.3亿元。
引活水,一颗初心践承诺
黄酒产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但耿吉奎并没有就此止步。他时常回想起上任之初向村民们作出的承诺:“我是你们一票一票选出来的,我要为你们服务好,做不好你们来找我。”他开始向外借力,引活水为村里的建設添砖加瓦。
2017年,耿吉奎抓住契机,与湖北中青国旅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争取每天有800至1000人的游客来村里体验乡村游。
一时间,各地游客“闻香而来”。土城村打出的“住特色民居、品农家菜肴、饮皇家贡酒、采有机蔬菜”的口号也让各地游客们趋之若鹜。
2018年9月,湖北中青文旅康养发展有限公司与房县签约,投资2.8亿元,在土城村开发“花田酒溪、神农谷地国际生态康养度假中心”项目。
耿吉奎又动员村里的贫困户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到公司就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
42岁的闫士美曾经是土城村里的贫困户,也是村里的一名民歌手,擅长吹、拉、弹、唱。经过多方协调,耿吉奎将他吸纳到湖北中青文旅康养发展有限公司设在村里的演出团,当了一名演员。
“现在我每月工资底薪是4800元,另外演出一场20块钱,一个月可以演出五十多场,一个月可以拿到5000多块钱。”闫士美说。村里像闫士美这样的近百名村民,现在不用出远门,就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如今,土城村已建成了黄酒广场、黄酒博物馆、工艺酒窖、茶园栈道、电商中心等一批主体工程。村民在酿酒卖酒赚钱的同时,还开起了农家乐和特色民宿,吃上了旅游饭。
据悉,村里累计接待游客25万余人,销售当地贫困村民酿造的黄酒、香菇、木耳等“旅游伴手礼”价值共计9000多万元,吸纳当地村民在景区内就业近400人。
“马上,我们一期特色民宿合作即将到期。眼看效益不错,有企业提出想跟我们签下30年的合同,我们决定召开村民大会,听听大家的意见,有损村民利益的事情我们坚决不能干。”耿吉奎坚定地说。
眼下,耿吉奎还在带着村“两委”不断开发着新的项目。“黄酒民俗村”停车场升级改造、室内篮球馆、室外足球场,康养基地、研学基地……
30多年前,耿吉奎只身一人前往山西晋城,在煤矿上奋斗数十载,积累了千万身家。在一声声乡情的呼唤中,他毅然回乡,从零开始做起了村书记。
从千万身家的煤老板,变为一心为民的村书记,耿吉奎说他不曾有过遗憾。“我当这个村书记得到的是老百姓的认可和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