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蒙蒙,闫 微,布会敏,李 冲
(徐州医科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4)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发展战略对高等教育办学条件、办学内容和办学要求的不断变化,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入,高考模式与招生模式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更新,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目前我国多所高校采用“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即高校在招生时以学科或实验基地班、专业大类进行招生,学生根据院校专业类别设置填报高考志愿,前期不对专业进行细化,学生入学后接受1~2年的专业通识基础教育,之后以个人兴趣、成绩或其他标准再进行专业分流,按照细化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材施教,拓宽人才培养口径,增强就业竞争力,针对性地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1]。本文通过分析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和生物科学类专业大类招生与培养现状,以及生物科学类专业在专业分流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生物科学类专业分流提供参考。
自20 世纪70 年代起,高等教育体系一直处于不断建立与完善之中,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重点大学先后探索实施大类招生及培养制度,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多所高校根据自身教学资源配置以及专业、学科设置、教学管理、自身发展建设等,以学科、院系、试验班、基地班等形式实施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例如,浙江大学于2005 年开始尝试按院系招生,2008 年尝试按学科大类招生,2009 年尝试按照试验班的形式大类招生,而南京大学则创新性地使用专业和学科相结合的招生模式进行跨院系学科大类招生,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和专业培养方案。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是我国经过1952 年院系调整以来对现行高等教育制度的变革,这种变革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提倡的“厚基础,宽口径”改革趋势[2]。目前,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势,是我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人才培养新模式[3]。
自2001 年北京大学率先实施“元培计划”至今已有20 余年,关于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不断增加。研究发现,大类招生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一些知名高校都在实行先进行通识基础教育再进行专业教育的方式。因此,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有助于高校自身进行资源整合,培养创新性及复合型人才。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不仅可以帮助高校合理设置专业,避免专业过于细化导致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学生就业困难等弊端,同时还可以对教育教学资源以及管理资源进行整合再分配,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性及复合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是“以生为本”价值观的体现,有利于因材施教[2],强调“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学生经过1~2 年的通识基础教育以及对学校和专业有了大致了解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选择适配专业进行个性化发展,学校则遵循“以生为本”原则对学生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创新性人才。
但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在社会发展以及科技不断进步的同时,如何在课程建设、学科建设以及教学资源进一步优化等基础上兼顾面对专业分流带来的一些现实困难,如学生培养、教学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学生日常生活管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建立和完善学生跟踪管理以及相关教育管理制度以优化大类招生培养模式[5]。
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生物科学类专业属于理学门类,包括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生态学、整合科学、神经科学6 个专业。根据教育部2021年10 月公布的全国高校名单,结合各高校2022 年普通本科类招生专业目录和招生计划对全国83 所公办医药类本科高校进行分析发现,39 所公办医药类本科高校开设了生物科学类相关专业,其中82%的高校开设了生物技术专业,36%的高校开设了生物信息专业,23%的高校开设了生物科学专业,33%的高校同时开设了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中的两个专业。目前,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迅速,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加强生物医药的发展,势必要培养合格的生物医药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促进行业发展。基于此,医学类本科高校的生物科学类专业要积极利用自身医学资源优势,整合、借助医学教育资源,依托医学教育资源开展专业建设,优化课程体系,融合医学教育课程,培养兼具医学特色的生物医药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根据教育部2021 年10 月公布的全国高校名单,筛选整理近3 年江苏省50 所公办本科高校普通批次招生计划以及招生专业目录发现,有27 所高校未设置生物科学类专业,包含体育类、财经类、艺术类、公安类等高校,其余23 所高校(见表1)中有5 所高校的生物科学类专业为大类招生,涵盖综合类、农林类、师范类、医药类4 种高校类型,5 所高校根据招生时间、学校自身特色及教育资源,生物科学类专业的大类招生形式各不相同。南京大学以理科试验班形式进行专业学科跨院系招生,东南大学以工科试验班和专业大类进行招生,南京农业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均以专业大类加基地班形式招生。无论何种招生形式,大类招生培养模式都是在加强学生对专业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最终选择专业分流。同时,这种形式还增强了学科、专业间的交叉融合与思想碰撞。
表1 近3 年江苏省公办本科高校生物科学类专业大类招生情况Table 1 Large-scale enrollment of biological science majors in public univers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in lastest 3 years
据报道,大类招生在进行专业分流时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问题,如分流方案是否合理、学生是否广泛知晓、分流过程是否恰当指导、是否公平公正、学生或家长的主观因素影响等[6]。
徐州医科大学生物科学类专业于2017 年起以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两个专业进行大类招生,2019 年变为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生物信息学3 个专业进行大类招生,经过3 个学期的通识基础教育后,在第3 学期末开始对学生进行专业分流,于第4学期正式开始分流培养。我们在学习兄弟院校经验后按照以学生主观意愿为主,适度引导和合理调配的原则进行专业分流。通过参与2017—2020 级生物科学类大类招生的学生专业分流过程、观察学生对专业分流的态度并与部分学生进行访谈,现以徐州医科大学生物科学类专业为例,对在生物科学类专业分流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
高考对很多人来讲是决定一生的事情,但很多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对自己所报的专业并不了解或者限于自己高考分数,不得不填报此专业,甚至有些考生将高考志愿填报权交给家人,自己不管不问。此外,很多学校在招生宣传时专业宣讲不到位,导致学生在报考志愿时稀里糊涂,入学后,部分学院也未对学生的专业认知情况进行了解,未及时告知学生专业分流方案加之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认为终于摆脱了高中苦闷的学习生活,松懈下来,对自身专业认知不足,这也导致专业分流时,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选择专业,存在畏难情绪以及抱团现象,盲目听从家长和学长学姐、同学的建议,坚信某一专业的课程简单,易取得好成绩。
当前,大学生仍以独生子女居多,很多家长习惯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在学习、生活中处处替他们做主,尤其在专业分流过程中,家长对生物科学类专业知之甚少,很容易因网上传言或亲戚朋友的一句话而剥夺孩子对专业选择的自主权,导致子女无法按照自己的爱好及特长等自主选择专业,从而丧失学习热情,不能在专业上发挥特长。
学生对专业的了解,除了主动通过网络获取相关信息外,更多的是来源于专业课教师。众所周知,课本知识落后于科技发展,专业课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讲授课本知识外,介绍专业研究前沿、研究热点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专业。但很多专业课教师只是完成课本知识讲授,不主动与学生沟通,不针对课程设置询问学生意见,对当下的科技前沿、研究热点、如何查找文献等都不予介绍,而生物科学类专业的实验性与实践性均很强,文献阅读以及查询能力是最基本的也是不可或缺的素养,这导致部分学生在第3 学期末专业分流时,仍不知知网、万方、维普等基本的文献期刊查阅网站,了解专业的途径少之又少。
让学生和家长对专业有所了解是分流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要采取措施加深学生和家长对专业的了解。(1)可以借助新生入学教育向学生简单介绍生物科学类专业包含哪些专业、专业课程以及学分要求,让学生入学之初就对本专业有个大概的了解,对于因高考失利不得不选择或其他原因不适合学习生物科学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可提早谋划,了解相关要求,做好转专业的准备。(2)专业分流前的3 个学期,可以定期举办专题讲座,邀请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专业的高年级优秀本科生代表、专业负责人、研究生等对本专业的学习、专业背景、研究方向、就业前景、考研方向、研究生日常生活等向学生进行全面展示,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3)建立家长联系群,在新生入学时,即将相关专业培养方案以及专业分流方案发给家长,每学期或每学年举办家长会,亦可定期组织家长进校日活动,使家长在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的同时,对生物科学类专业是干什么的,以后的就业、考研形势有所了解。此外,将学院举办的各种专题讲座的资料及时上传家长联系群,使家长更好地了解各专业,以便在专业分流时,不盲目听信传言,而是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帮助其选择有利于个人发展的专业,做好家校协同育人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生物科学类专业是对实验性与实践性要求都较高的专业,学生入学时对该专业的了解可能仅限于高中所学的知识,而高中生物与大学生物类专业有着很大差别。在学生入校时,学院可以联系各科研实验室,组织学生分批参观学习,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学院每年组织大一学生学期末进行为期半个月的野外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此外,徐州医科大学生物科学类专业依托生物医学背景及强大的专业师资力量,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实行导师制,为每名学生安排专业导师,让学生加入教师的科研小组,接触科研课题,对加深学生专业认知,深入了解专业十分有益。鼓励青年教师以及经验丰富的教师,定期开展科研讲座、学术沙龙,带领学生参加专业竞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力争让每名学生都能在大一期间进入实验室,开展相关科研实验,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精神。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教师通过课堂传授知识,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知识。课堂上教师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根据课程特点开展案例教学或实施翻转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结合人才培养要求,以让学生撰写科研综述、小论文的形式使其深入了解生物科学类专业。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对自身专业有所了解,又能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此外,教师需转变自身观念,摒弃“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主动加强师生沟通。“三人行,必有我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态以及想法,便于教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学生初入大学,对一切充满好奇,不免对学业有所懈怠,而对专业的不了解多半是因为不认真学习导致的。班主任和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承担着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班主任和辅导员要深入学生生活,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学习、心理状况,宣讲专业培养方案以及专业分流培养方案,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反馈,做好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同时,班主任和辅导员也是学风建设的主抓手与主推手,入学初期,学生活动基本以宿舍为单位,可以起到相互监督、共同进步的作用,辅导员、班主任可以宿舍为单位成立学习兴趣小组,举办学习竞赛,营造良好学风,以点带面、以线促面,促进班风、院风建设,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企业与医院的定位注定其对学生的要求与学校不同,企业、医院的仪器设备、技术等比学校更完善成熟,学校可与企业、医院共建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让学生走出象牙塔,了解不一样的技术,学习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可定期邀请企业、医院经验丰富的员工举办生物医药技术分享会,教学生认识一些大型仪器,了解其功能及使用方法,或联合企业、医院开设专业选修课,介绍本专业最新研究热点、研究技术以及市场导向,让学生提早考虑专业分流以及日后工作方向。就业前景是影响学生专业选择的重要因素,相较于学校,企业和医院的技术、仪器设备以及专业经验可能更有利于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校企、校院合作的深入推进可以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形势有所了解,解决实习、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徐州医科大学生物科学类专业依托学校优势,将基础医学课程融入课程体系,培养具备医学知识背景的生物学专业人才。此次通过总结大类招生背景下专业分流的经验,以期为今后的生物科学类专业分流工作提供参考,通过完善专业分流方案以及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创新性、应用型高素质生物医药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