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能视角下农村老年群体信息贫困治理研究

2023-04-11 01:44童露露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动机群体老年人

童露露,李 静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1100)

2020 年脱贫攻坚战的顺利收官,中国如愿如期消灭绝对贫困,随后做好“三农”工作,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提上日程。一方面,农村绝对贫困的消除并不意味着中国减贫工作的结束,相对贫困问题接续成为一大挑战,而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成为重大课题。另一方面,21 世纪的第3 个十年,中国处于老龄化浪潮和信息化浪潮交汇的十字路口。一边是中国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达 2.6 亿[1]。另一边是 5G、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方兴未艾,CNNIC 第5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触网人群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城乡分布不均。截至2022 年6 月,相较于城镇网民72.1%的整体占比,中国农村网民仅占网民整体的27.9%。其中,农村地区的非网民数量占据主体地位。二是年龄分层明显。60 岁及以上老年群体成为非网民群体的“中坚力量”,占比达41.6%,较全国60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高出22.5 个百分点[2]。不难发现,农村老年群体明显处于全体触网群体的最底端,亦处于更明显的互联网“脱嵌”状态。

鉴于此,目前中国相当一部分农村老年群体逐渐在信息化社会高速运转时“被边缘化”,近亿农村老年人被置于信息时代的末端,以致成为信息时代下的“弱势群体”。作为信息化社会下呈现出的一种新型相对贫困形式,农村老年群体对信息的获取及利用能力明显不足致使其面临信息贫困的局面,而帮助农村老年人积极拥抱信息化浪潮成为全社会的期待,更是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跑好后扶贫时代乡村振兴“接力赛”的必然之举。

1 增能理论与农村老年群体信息贫困类型匹配

1.1 理论阐述

1976 年,所罗门最先创立了“增能”(Empowerment)概念,意在减少“被污名”的群体成员因负面评价而形成的无力感(Powerlessness)[3]。“无力感”指群体成员主动或被动地缺失获取资源的机会和能力,由此构成了“增能”的底层逻辑。进一步细分,无力状态还有3 种表现形式:“无力”指完全没有权能;“弱力”指拥有一部分权能,但不足以正常获取改善生活和环境的资源;“失力”指原来拥有部分权能,由于种种原因被剥夺失去了权能[4]。“增能”意为权能激发,其基本含义是得到力量、夺取力量、助长力量、给予力量[5]。其核心内涵是指处于弱势群体的人运用外部资源获得改善自身生存环境的能力。近年来,增能视角被广泛用于弱势群体研究中,农村老年群体作为信息社会下的弱势群体,属于一个无权能群体。综合而言,信息知识时代中,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及利用能力影响个体的生存和生活处境,与之相应,信息素养也成为信息社会中个体综合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而信息和知识的缺乏会影响到个人的发展机会,“信息贫困”的概念得以衍生。从增能视角看,中国农村老年群体规模庞大,且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并未实现科技成果共享。基于信息鸿沟和相对贫困双重因素的考量,需要将注意力从过去的绝对贫困人口转向相对贫困人群,探究中国农村老年群体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个体增能以及在这一路径下实现增能过程中需要做出的努力。

1.2 信息贫困的概念界定

国外对于信息贫困的研究起步较早,Childers等[6]率先从信息行为角度探讨信息贫困,认为不当的自我信息保护行为致使这类群体陷入信息困境。Katzman[7]认为信息富有者(Information rich)和信息贫困者(Information poor)之间的落差会随着信息技术的迭代进化持续拉大。Barja 等[8]将其描述为“缺乏参与信息社会所需的基本能力”。经过深入研究,Yu[9]指出信息贫困类似于信息匮乏、信息不平等、信息鸿沟和信息差距,并认为外部信息资源的不自由、不充分利用,个体信息行为和信息资产的限制导致信息需求无法满足即可认定为信息贫困。国内对于信息贫困的研究较晚,有学者提出数字化贫困本质上与信息贫困没有区别,只不过数字化贫困的概念更加突出信息化发展的时代特征,认为信息贫困主要包括信息源贫困、获取能力贫困和解读利用能力贫困3 种类型[10]。国内对于数字鸿沟等内容的研究较为丰富,且数字鸿沟包含于信息贫困中,更加强调各类群体在信息通信技术接入中的差距,当前针对数字鸿沟的不足也提出多种治理路径,构成了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

基于此,本研究认为信息贫困包括外部信息环境贫困和个体信息能力贫困两大方面,外部信息环境贫困更多地是指现代网络信息社会中的信息风险居高不下、群体周边可获取信息途径匮乏等造就的“信息贫困”,个体信息能力贫困则表现为个体受教育程度有限、生理机能退化、信息技能掌握不足等引致的“信息贫困”。两者结合来看,当信息主体受到自身信息能力孱弱和信息环境不友好的双重影响时,即可认为其处于信息贫困状态。

1.3 农村老年群体信息贫困的类型匹配

1975 年,Childers 等[6]的一项开创性研究确定了构成美国信息贫民的群体:少数民族、贫穷的美国黑人、贫穷的农民、移民工人、老年人、囚犯以及患有视觉或听觉身体残疾者,并确定了信息贫困群体的3个特征,一是低信息处理技能:识字能力差、语言能力差、身体残疾(视听障碍等)、受教育程度低、沟通能力差;二是亚文化行为及限制:生活在信息贫民区,可能有丰富的内部生成信息但缺乏广泛社会共享的信息。鉴于信息世界是一个封闭的系统、隐藏着无知和错误信息(如神话、谣言、民间传说等),该类信息接触通常是通过大众媒体产生的单向信息流,即依赖电视,享受娱乐而非获取有用信息,习惯从非正式网络中获取信息;三是个人态度或倾向:不愿意改变现有的生活状况或并不认为信息是拯救他们的工具,信息无助感强烈。此后,Van 等[11]的研究亦确定了人们信息获取不足的四维差距,一是material access:缺少物质设备;二是 mental access:缺乏兴趣和使用动机;三是skills access:缺乏数字技能;四是usage access:缺少利用机会。De 等[12]强调除了实现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可及,人们自身更需具备强烈的使用意愿和信息求知欲望。即个人满足使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可及的客观条件后,但出于个人原因而可能决定不使用亦会陷入信息贫困。

基于此,本研究尝试在 Katzman[7]提出的“信息贫困者”(Information poor)概念基础上,提出“老年群体信息贫困”概念,并结合 Van 等[11]对“信息贫困者”的四维识别,即从物质、动机、技能和利用差距入手,尝试将“老年群体信息贫困”定义为在信息化社会中,受内外双重因素影响,客观上信息接入媒介单一和信息交换渠道有限,主观上信息使用动机不强和信息使用技能不强的一类老年群体。同时针对农村老年人的异质性特征,根据信息使用动机、信息使用技能两个维度将“信息贫困老人”分为4 种类型(图1):无动机-无技能型、有动机-无技能型、无动机-有技能型、有动机-有技能型。再次结合增能理论,完成无动机-无技能型(无力)、有动机-无技能型(弱力)、无动机-有技能型(失力)的类型匹配。结合农村老年群体信息贫困的无力感现状来看,“无力”指完全丧失信息使用动机和技能;“弱力”指目前使用动机或技能尚不足以支撑其获取信息生活所需资源;“失力”指因生理机能衰退等因素影响剥夺了老人的信息权能。

图1 农村老年群体信息贫困与增能理论的耦合

2 农村老年群体信息贫困的成因阐述

2.1 农村老年群体信息友好环境的缺失

2.1.1 网络社会中各类信息风险居高不下 信息爆炸时代,互联网的出现为老年人打开了娱乐休闲、扩大社交圈、增长知识见闻的又一窗口。然而飞速发展的网络社会上各类信息良莠不齐,老年人在享受互联网带来便捷的同时,遭逢信息诈骗的风险也随之增加。鉴于此,网络信息真假难辨,部分老年人极易成为受害者,2018 年中国公安部刑侦局公布的《中老年人上网状况及风险网络调查》报告数据显示,面对诸如网络非法集资、网络传销、网络信息诈骗等潜在风险,中老年网民的应对显得格外无力、无助。其中,有30.4%的中老年网民遭遇过保健品诈骗,25.1%遭遇过红包诈骗,24.2%遭遇过中奖诈骗。加之信息诈骗类型多样繁杂,有16.9%的中老年网民遭遇过网络传销,16.4%遭遇过理财欺诈/非法集资,15.4%的老年人遭遇过仿冒公检法类的诈骗,与此同时,网购诈骗、游戏诈骗和婚恋诈骗也分别占14.9%、6.5%和6.1%[13]。因此,当前农村地区老年人对网络社会更多处于探索期,当其沉湎于网络社会的海量信息和对突破信息技术的感叹中,难免出现全盘接受互联网信息或全盘否定网络信息的两极拉伸情况。

2.1.2 乡村社会老年友好型信息环境氛围缺失 社会发展历经农业经济1.0、工业经济2.0 和数字经济3.0 的经济形态之演变,实质经由土地和劳动,到资本和技术,再到信息和知识的生产要素之演进。信息技术的迭代进化加速亦加深了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感知和认知。而人们在迈进信息社会的同时,信息素养较高的年轻一代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先发优势,获得更多成长空间从而成为“信息富有者”,而老年群体尤以农村老年人为主,该群体更多的信息权利被稀释,在新型社会中表现出的弱势使其成为“信息贫困者”。信息贫富差距在年龄和地区之间出现明显分层,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大量年轻人涌入城市谋生,老年人成为农村常住人口的主要群体,空巢留守老人屡见不鲜,该群体对于信息的接收和认知能力普遍较弱,加之家庭成员的鞭长莫及,社会力量介入支持的不充分,乡村社会中老年友好型信息环境的氛围缺失,并在“老年人走不出村庄”的现实状况中愈演愈烈。

2.2 农村老年群体信息获取动力的不足

2.2.1 农村地区信息获取途径的单一薄弱 信息设备接入是农村地区老年人步入现代化信息生活的第一步,信息获取途径大致可以分为电视、广播、手机、电脑等大众传播媒介,也包括农家书屋、乡村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场地或平台[14]。一方面,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扎实推进可为农村老年群体获取信息提供便捷方式。据统计,中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8.8%,并于2021 年实现了现有行政村“村村通宽带”的伟大愿景,在此基础上,2022 年上半年,中国又取得“县县通5G”的突破性进展[15]。然而多数农村老年人在互联网络触及和信息技术可及两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导致其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最终陷入信息贫困。随着智能手机在不同年龄群体之间被广泛使用,41.07%的农村老年人选择将智能手机作为社交娱乐的主要工具,但大多数老年人仍将电视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16]。由于电视广播出现时间早、操作方便,电视对于农村老年人而言具备天然优势,成为该群体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然而电视播出内容过耳不留、网络信息传播真假难辨的现实情况无异于对农村老年人的信息接收、信息获取设置了重重阻碍。另一方面,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初衷在于满足农村老年人日常阅读、娱乐、休闲等多样化需求,但事实情况并非完全契合建设初衷,宣传栏和农家书屋作为农村配套设施建设在农村老人信息接收获取过程中的作用甚微,以致出现“村村都有农家书屋,但就是没人去”的尴尬场面。因此,信息获取途径单一且功能发挥作用有限的公共服务设施必然导致农村老年群体信息接收渠道单一,且信息获取质量参差不齐。

2.2.2 乡土社会信息获取方式的传统惯性 熟人社会下的人际信息交往方式具备先入为主的优势。费孝通先生在其著作《乡土中国》中提出,“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17]。基于此,同一地区的农村老年人拥有相同的村域文化和民俗规范,进而形成固定的生活半径和社交圈层。更多限于街坊邻居、家人等群体的初级交往,农村老年群体的社交网络狭窄性可见一斑[18]。而这种“熟人社会”下的信息交换多见于口口相传,信息传播常见于人际传播,村委干部的信息通知也成为农村老人眼中极具权威性的正确信息来源。而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对于数字信息技术的粘性日益增强,基于人际信息交换衍生出来的家庭信息共享、乡邻信息互换、网络信息传递呈现梯级发展,农村老年群体仅仅局限于传统信息交互方式而回避新兴数字化、网络化信息交换模式成为其陷入信息贫困的一大诱因。

2.3 农村老年群体信息使用技能的孱弱

2.3.1 教育受限,农村老年人整体信息素养偏低囿于幼时家境贫困,很多农村地区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据有关数据显示,当前有29.6%的农村老年人从未上过学,有41.5%的农村老年人文化程度止步于小学[19]。而在信息化、数字化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农村地区老年群体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致使其在整个信息社会中处于“失语”状态,识文断字成为农村老年群体融入网络信息社会的基本条件,该群体在信息接触过程中亦出现基本认知问题,这对于其信息探索兴趣和信息分享动力等都产生影响,多数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对于互联网的利用仍停留在最浅层,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大都局限于与家人沟通交流,且一直处于“被传播”地位,即倾向于被动接受自主推送的信息,主动搜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较差[20]。

2.3.2 机能退化,农村老年人信息获取意愿降低基于全生命周期考察,衰老不只是简单的年龄增长,往往伴随着听力、视力、记忆力、消化功能、活动能力等生理机能的衰退,还包括心理的健康程度。老年人学习和记忆等生理机能的退化,无疑会加剧老年人对信息技术的无力感和恐惧感,进而形成心理层面的抗拒。不可否认,与年轻群体相比,老年群体对于新事物的认识和学习能力明显下降,对于网络信息的理解能力和新软件的使用能力亦明显退化[21]。因而,老年群体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老年人逐渐成为信息社会的集体失声者或因循守旧的滞后者。

2.3.3 技能匮乏,农村老年人信息利用程度有限除部分农村老年人自身信息获取意愿的低迷致使其信息利用程度不高之外,数字信息技能的缺失,即老年人对于信息科技相关的生活掌控能力下降也会造成新的社会排斥和不平等[22]。研究显示,由于智能产品的非智慧化呈现,如应用操作过于复杂容易使农村老年人产生抵触和排斥心理,出现宁愿花时间与同龄人进行聊天、下棋、散步等传统活动,也不愿意在智能设备操作学习上花时间的情况[23]。由此可见,农村老年人在信息产品操作技能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3 农村老年群体信息贫困的优化路径

增能发生的层次可划分为个人、人际和环境等3 个层次[24]。结合农村老年人信息贫困现状来看,个人层次可通过个体增能使农村老年人有能力去改变或影响其信息获取无助的状况;人际层次可通过与他人合作以共同改善农村老年人信息贫困窘境;环境层次亦可通过实施规范化制度、政策以改变不利于农村老年人的信息生活环境。因此,提出解决农村老年群体信息贫困3 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一是实现个体增能,激发农村老年人的自我潜能和自我发展动机;二是促进人际增能,向农村老年人提供信息技术反哺以实现其发展目标;三是环境增能,积极为农村老年人构建公平和谐的信息生活环境。

3.1 个体增能:信息素养增强以挖掘农村老年人发展潜能

3.1.1 倡导终身学习的积极理念 外部力量的完全介入会削弱老年人在信息社会中的自我价值判断和定位,内生动力的积极发挥才是老年人融入信息社会的根本保障,农村老年人信息获取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针对无动机-无技能型的“无力”农村老年人,该类群体对于信息的无助感消弭需要真正激发其内生发展动力,通过树立终身学习的积极理念,并通过实地展览、实景体验、宣传培训等方式,切实提高其信息获取的参与感和满足感。

3.1.2 开展抱团互助学习行动 理念树立在于激发农村老年人的学习兴趣,行动的落实才是提升农村老年人信息技能的根本。对于有动机-有技能型的农村老年人,更多地是鼓励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其积极拥抱信息化社会,融入信息化浪潮。充分发挥有动机-有技能的农村老年人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其自身信息的反馈,完成向周边其他类型农村老年群体的信息分享、信息转化等完整表达。针对有动机-无技能的“弱力”型农村老年人,则需要增强其信息素养,为该群体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和平台,考虑依托老年大学、村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定期开展符合老年人学习特点和激发其学习兴趣的信息应用课程,不断提高其信息化应用能力。

3.2 人际增能:信息技术反哺以实现农村老年人发展目标

3.2.1 鼓励家庭反哺,助力农村老年人提升信息能力 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的信息技术教学是对老年人最直接、最有效的支持,和谐的代际关系、温馨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增强农村老年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和使用。作为处于信息资源优势的子代应更多关注亲代的信息行为,通过细致耐心的态度开展长辈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如居住在一起的子女可直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自主自觉地为老年人提供实时、准确的信息,加强对于老年人信息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农村老年人信息安全意识。外出务工子女可利用现代通讯设备,通过微信视频、语音电话等方式加强交流,利用老年人想与子女保持长期联系的动机,积极克服信息设备使用过程中的技术障碍,耐心教导父母学会使用智能设备并顺利沟通的行动本身,对于破除信息阻碍具有积极作用。

3.2.2 推进乡邻支持,拓宽农村老年人信息获取途径 对于有动机-无技能型的“弱力”农村老年人,该类群体的信息获取不能仅停留于电视等大众传媒的被动接收和乡邻口口相传的浅层人际交往中,要充分利用村委、邻居等邻近关系,如成立老年人信息交流俱乐部,鼓励农村老年人之间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并交流融入信息化、数字化社会的心得体会;考虑设置专门的信息科技特派员以指导农村老年人的信息获取;村委会应整合现有信息发布渠道,如召开乡村防诈骗知识大讲堂以进行线下信息宣传科普,并在传统“喇叭式”通知方式中融入现代传播手段和工具,如开设村村通微信公众号、建立村级宣传网站,并通过图文、视频、线下手把手教学等易于理解的形式进行精准推送。

3.2.3 号召志愿帮扶,推动农村老年人信息接收提质 应充分发挥公益组织与志愿服务在消解农村老年人信息贫困中的重要作用[25]。考虑到志愿服务的灵活性,可以选择定期探视、结对帮扶、上门服务等多种方式,开展大学生定期下乡汇演、信息知识座谈会和数字技术培训等多种活动,在志愿者与老年人相互交汇中促进农村老年人信息接收的提质增效。

3.3 环境增能:信息资源补充以构建老年友好型发展环境

3.3.1 倡导建立清朗的网络信息空间 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不可触摸性,加之各类虚假信息的诈骗层出不穷,无疑都会加剧老年人的无措感和恐惧感。为此,构建清朗的网络信息空间势在必行。如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安全法案,争做网络信息社会的建设者、守护者,采取切实措施保障老年人网络信息安全,为农村老年人的个人信息安全提供法律保障,不断增强对信息弱势群体的包容性;加强教育式引导,通过醒目标语张贴和信息安全教育讲座、网络安全知识普及等系列举措循序渐进提升老年人自主甄别虚假信息并保护好自身信息安全的能力。

3.3.2 提供老年信息友好型政务服务 新型信息技术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取代传统信息获取和使用方式,为信息化道路进程中前进步伐较缓慢的农村老年群体保留传统服务方式,给予该类群体足够的时间来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因此,相关部门在推行电子问诊等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自上而下形成“敬老、爱老、尊老”氛围,信息资源应向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老年群体适当倾斜,对于完全丧失信息使用动机和技能的农村老年人,开设老年咨询绿色窗口、实现线上线下互通互联、结合老年人生理特点进行服务改进,如各级政务网站开发“老年浏览模式”。

3.3.3 优化升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农家书屋等馆藏建设是丰富农村老年人信息需求的重要抓手。考虑到无动机-有技能的“失力”农村老年人存在视力衰退的情况,注重推动录音音频等文献资源的引进,针对听力减弱的农村老年人,视频录像等文献资源的保留亦不可少;对于有动机-无技能的“弱力”农村老年人,考虑在乡村书屋建设中配备智能计算机并增设相关技术培训课程,安排专业计算机老师现场授课教学,逐步推进信息技术培训落地,不断增强农村老年人自主信息搜索技能。

猜你喜欢
动机群体老年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动机不纯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