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叶珍
什么样的课才是学生们所说的“课上得好”呢?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给出的答案是——“有意思”。于老师认为,有意思的“好课”不单纯是教学技巧成熟的课,而是能综合体现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审美情趣、道德修养、知识能力等的课。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情趣,“动”起来,“活”起来,有意思起来呢?
一、感情朗读让课堂情趣盎然
于老师说:“我备课必先备朗读,上课必定朗读。窃以为,学生把课文朗读好了,什么语言呀,情感呀,理解呀,语感呀,表达呀……都有了。”成功的范读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催化剂。前不久笔者听了张学伟老师的《三国演义》阅读课。课中,张老师对朗读的重视和处理,让我拍案叫绝。
课堂中讲到关羽第一次出场——“温酒斩华雄”时,教师出示原文,先让学生自读,再请学生推荐班级中书读得好的学生来读。学生推荐了一个男生,读得还真不错。教师又让学生推荐班里读得好的女生来读,也不错。听完朗读,张老师幽默地说:“是不错,不过跟我比,还差那么一点。”说完夸张地用手指着自己的鼻子。学生的斗志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个个不服气,就又推荐班上一位朗读好的学生来读。这个学生使出了浑身解数,他的朗读赢得了所有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掌声。但是张老师仍然是笑眯眯地说:“真不错,但跟我比,还是差那么一点点。”这下可激起了学生包括下面听课老师的兴趣,一致要求张老师来读这一段。张老师欣然接受,于是就读了起来。他一开口我就感觉有单田芳说评书的味道,还真有两把刷子,可见课前没少练。从他的朗读中,我听出了关羽的骄傲、战场上的杀气腾腾。虽然刚刚学生们朗读时也注意了抑扬顿挫、快慢高低,但在节奏的把握上还是差了一点点,没有把人物形象给表现出来。而张老师的朗读情趣盎然,感情酣畅,听课的老师无不对他的朗读啧啧称赞。学生们更是对张老师的朗读佩服得五体投地,都想跃跃欲试。张老师仿佛看透了学生们的心思,就让学生一起再读这一段。这下,学生的朗读效果一下子就有了提升:鲜明的节奏、昂扬的激情。朗读中学生们不知不觉就领悟了文中的意思,一个个兴趣盎然,收获满满。
二、教给方法让课堂充实有效
好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得学习能力的关键。《太阳》是一篇说明文,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进行本课教学时,会让学生重点了解“文章写了什么?”“介绍了太阳的哪些方面?”“为了介绍太阳,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等等。但如果只是这样教学,学生会觉得很没意思,教师在教学中因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会觉得很无聊。我校一位教师在教研活动时上了这节课,她的处理方法让我眼前一亮,整个教学流程学生學得轻松,参与性强,自主性、合作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课上,她先向学生提出:如果让你以《太阳》为题写一篇文章,你会怎么写?学生纷纷给出答案。接着她让学生将内容板书在黑板上,再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黑板上与之相关的内容,板书在另一边。之后让学生就书上的内容排序归类,并说明理由,学生讨论后排好序并板书,从板书内容中归纳出课文主要写了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介绍了太阳的相关知识,分别是从“远”“大”“热”三方面介绍的;第二部分讲述了人类和太阳的密切关系。理清条理后,教师问学生写一篇说明文该怎么来写?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概括得出:罗列知识点、思考一根线、目的定详略。
在教学过程中,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上,教师和同学一起探讨,一起研究,授之以法,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将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三、走进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
“走进作者”,其实就是和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与沟通,通过作者留下的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在精神上得到升华。
以往在教学《六月二十四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时,很多教师只是把它当作一篇纯写景的诗歌来教学,从来没想过它与人生的关联。教学时,在理解了诗歌意思之后,就让学生感悟疾雨急来急去的情景,并读出雨来得急去得快的特点;接着,再和第二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这么多年教下来,从来没有想到要问学生:诗后站着一个怎样的作者,从而让学生感悟人生。
前不久听了一位语文教师上的这一课,深受启发,感慨万千,原来这篇课文还可以这样教。
教师在学生理解了诗意、诗画结合、朗读训练之后,问学生:“在诗的背后站着一个怎样性格或心情的诗人?”学生有的说忧愁,有的说豪放,并说了各自的理由,接着,教师凭借着自己的文化积累,补充了苏轼被朝廷贬职的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正当情浓之时,教师话锋一转,将其与古诗结合起来,问道:“这是不是人生的暴风雨?但他是怎样来面对这场暴风雨的?”讲到这里,教师又把两首古诗放在一起,问:“两首诗都是表达诗人的豁达潇洒的,有什么不同?”有一个学生在学了古诗,听了故事之后,娓娓道来:“这首诗是用来比喻我们的人生的,每个人的人生都可能经历暴风雨,也会有晴天……但在暴风雨面前,我们要学会把不高兴的事情忘记,所有的事情就会像‘水如天一样了。”他的回答赢得了在场教师的一片掌声。
之后,教师在屏幕上打出了一行句子:“生命必将遭遇突如其来的风暴,你当以欣赏的姿态,欣赏黑云白雨以及雨后的湖水如天。”一下子,这首诗就有了不一样的意义,此时再让学生读,他们的声音里就有了更多感情,有了生命勃发的力量。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谈论他的情智教学时曾这样说道:“一堂好课应该上得学生的小脸发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要做到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何为有意思的语文课?或许这也是一种标准吧!要把语文课上得有意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磨炼,以生为本,只有这样,才能上出学生喜欢的语文课。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丹凤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