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淑亮
董淑亮,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江苏省十大科技传播人物。出版《童话里的科学》《神奇的动物》《发明改变世界》《长翅膀的“侦察兵”》《四季科学童话》等科普专著100部,曾获冰心儿童图书奖、共青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品奖等。
蝗虫俗称“蚱蜢”,是一种农业害虫。从古至今,它曾给人们带来许多可怕的灾难,已经是人类最为头疼的害虫之一。
提起蝗虫,人们是喜忧参半:有伤痛,面对蝗虫甚至惊恐不安;也有惊喜,科学家们从它的身上获取发明创造的灵感……
中国蝗灾的历史古老而悠久,在《诗经》里就有过描述,“治蝗”也一直被历朝历代君主作为施政的大事。可是,蝗灾发生的主要原因,直到近代还是个未解之谜。
遮天蔽日的大量蝗虫,会把所经过的土地上的草木吃个精光。1927年发生在山东省的蝗灾持续了整整三年;受害范围覆盖近百个州县;受灾者多达700万人。
即使是今天,非洲等地还在为蝗灾而烦恼。在通过药物来防治蝗虫的方法产生以前,往土坑里注水是治蝗的主要对策,或者是在耕种之前,人们先把土地犁起,在虫卵孵化之前予以驱除。现在,发生大面积蝗虫灾害时,一般都用飞机喷射药物来灭蝗,效果十分明显。
蝗虫喜欢成群地活动,不管是在天空飞翔,还是在地面上棲息,总是保持着合群性,很少有离群索居的。想像一下,蝗虫铺天盖地,席卷一切,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人们辛勤劳动的果实吞食干净,能不令人恐慌吗?难怪人类称它是“带翅膀的敌人”。
全世界大约有蝗虫1万多种,我国有600多种。蝗虫以分布广、食量大而居于各类昆虫之首,被称为虫中之“皇”。那么,蝗虫是不是就一无是处呢?人类对它的研究难道没有一点有益的发现?
蝗虫长着一对善于迁飞的翅膀。当成千上万只蝗虫成群飞翔时,会发出雷鸣般的巨响,震耳欲聋。它的声音来自腿节两侧,是和前翅纵脉互相摩擦而产生的。那里还有个鼓膜器,有60个感觉细胞,列为4群,分别和鼓膜连接,频率敏感性不同,有的还能感受超声波。这对翅膀又宽又大,能够长距离飞行,是一般昆虫望尘莫及的。对此,许多人感到不解。
后来,科学家们在它的翅膀上发现了秘密。原来蝗虫的翅膀虽然宽大,但是十分轻巧,而且结构非同一般。它的直翅上的脉络像辐射一样排列,其中横向的脉络也是成行排列。这样的结构使得翅膀折叠起来的时候,翅脉既不弯曲,也不旋转,就像扇子一样。蝗虫把翅膀打开的时候就如同把扇子打开,收拢的时候像扇子那样折叠就可以了。蝗虫有这样的翅膀,再加上发达的飞翔肌肉,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使蝗虫长途飞行轻松自如。
建筑学家受蝗虫翅膀的启发,模仿飞蝗的翅翼结构和张合动作,设计出了一种新型扇形窗篷。这种扇形窗篷由两个半边构成,不用时,可以折叠成狭带状;张开时,既可挡雨,又可遮阳,很受建筑行业欢迎,曾经风靡一时。
此外,巴西生物工程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发现,蝗虫在飞行时具有一种能躲避其他动物体的特殊功能,因为在蝗虫的大脑中,有一种起运动监控作用的神经细胞。科研人员将电子传感器安在这些特殊细胞上,然后让蝗虫反复观看汽车飞驰而来的镜头。结果显示,传感器的电流发生了变化,显示这些细胞曾发出信号,指示蝗虫做出躲避的反应。受此启发,科研人员正在根据蝗虫的这一特殊技能研制开发车用行驶监视装置,希望它能够帮助减少日益多发的交通事故。
蝗虫是人类深恶痛绝的害虫,但它能在大自然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因为它确实有一技之长啊!人类的仿生学研究也将继续将蝗虫研究透彻,把它的优势特长转化为人类可供借鉴、利用的仿生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