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辉,康林芝
(韶关学院 英东食品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由此,如何充分巩固和发挥课堂思政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如何充分挖掘每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如何使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2];如何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每个教学团队、每位课程教师都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本文以“食品包装学”为例,结合当前大学生特点,围绕课程内容,充分挖掘、深入剖析、有机融合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思政元素,用好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取灵活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不断探索多场合、多形式的混合教学模式,在增强教学趣味性、互动性、实效性的同时,把道德修养、家国情怀、团队意识、法治思维等价值范式潜移默化地根植于学生认知和意识中,帮助学生达到“知、信、行”的统一,以期为食品专业相关课程及其他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供一个可参考的实践路径。
食品包装作为食品保质保鲜和品质控制的重要手段,在提升食品的卫生安全性、嗜好性、保鲜度以及食品包装的视觉传达和环保要求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3]。特别是在现代商品市场营销策略中,食品包装还是提升品牌价值、塑造企业形象的重要途径[4],对提高食品的商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有着越来越显著的效果和作用,甚至成为食品在功能与文化层面统一的助推器[5]。因此,食品包装学已成为涉及食品科学、包装材料、包装技术方法、标准法规、质量控制、包装设计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应用技术学科[6]。“食品包装学”课程因涉及学科多、规范多,存在定义、数据、法规等“条框性”要求多,教学内容留给教师灵活发挥的“裕度”不足,容易造成教学氛围压抑、教学方式死板等现象,不利于课程思政的实施,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取得,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因此,需要教师深入研究,充分挖掘、有机融入思政元素,采取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趣的效果。
如图1,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立德树人,推进课程与思政教学相融合,达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在讲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品德塑造和价值引领,提升学生对食品专业的探索兴趣,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勤奋好学的态度以及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使“食品包装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达成“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要求[8]。
图1 “食品包装学”课程思政双轮驱动效果形成机制
根据“食品包装学”课程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有针对性融入思政元素,做到如春在花、如盐化水般的有味无痕,防止为了课程思政而眼中金屑、米中掺沙般机械地、生搬硬套地加入思政元素。从课程教学和课程思政两个维度更好地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达到在课程教学中“不经意间”引入思政元素,增加学生对相关问题思考的兴趣[9-11]。团队教师以“食品包装学”教学内容为载体,对部分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的融入、实施方式等进行了探索设计,见表1。
表1 “食品包装学”课程思政元素的设计与融入
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团队大力推动新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塑,广泛运用线上优质资源,灵活运用“线上+线下”“讲授+观摩”“组队+挑战”“翻转+对分”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活跃度、抬头率,形成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索相结合的,既满足教学要求又契合学生需求的新型教学模式[12],如图 2。
图2 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随着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等方面的运用,团队在“食品包装学”课程教学方式上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广泛采用线上视频教学,包含自建的校园网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中文MOOC学习平台以及超星学习通等网络学习平台。教师在基于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基础上,把课本上的知识点与前沿运用信息相糅合,经筛选、优化、组合后进行讲授,同时下载相关的前沿应用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增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直观印象。例如,在食品包装设计部分,播放创意包装小视频,加深学生的理解,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
坚持以“PPT+视频”的教学方式,适时加入课程思政元素,积极探索建立课外“第二课堂”。利用“食品包装学”中相关知识点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特点,引导学生重点关注食品相关企业、周边市场上食品包装之间的异同,利用所学知识加以解释,不断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例如,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到周边卖场了解纯牛奶的包装,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卖场中纯牛奶的瓶装、盒装、袋装等不同包装的优劣。在分析过程中,学生不仅重温了食品保鲜技术、食品包装学等相关专业知识,还加深了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理解,增强对自身优势的正确认识和发挥,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在“食品包装学”课程过半时,要求全体学生以每小组3~5人自由组队,利用2周左右的课余时间深入周边集市、卖场,对货架上的各类食品包装进行科普或点评,并拍摄成挑战竞赛小视频,经各小组后期剪辑加工,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播放评比。全体学生作为评委,从视频的知识点运用、视频的内容形式、拍摄质量、剪辑效果等多维度综合评分。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还增强了对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采用“翻转课堂+对分课堂”模式,将食品包装学即将讲授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超星学习通的相关授课视频进行提前预习[13]。上课时,教师抽查学生对预习的内容进行简要概述,讲出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难点,并对困惑和难点逐一讲解;随后,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讨论结束,教师对讨论中还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最后进行课堂总结。经过“自学”“讲解”“讨论”“讲解”“总结”等环节,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度,还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如图3所示,专业情怀是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自己对所学专业的热爱以及愿意投入学习的情况,包括专业认同感、专业学习投入度、理想与专业契合度等三个维度[14]。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专业情怀调查评价,尤其是对三个维度中涉及的师生互动、学习激情、学习专注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地了解和掌握,并对相关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对于学生存在学习激情消退、专注度下降等普遍性问题,如果是因教学方式或教学方案导致的,团队将及时进行调整;如果是因班级学风等因素引起的或者学生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团队将采取疏导教育等方式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对学生存在的个性问题,团队成员将采取“一对一”的形式进行跟踪问效。
图3 “食品包装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估体系
团队采取多维度综合评价方法对“食品包装学”及其课程思政效果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考勤、作业的完成、课堂的活跃度、任务的参与度、期末考试等,每个环节设置相应的加权系数,把期末考试的权重降下来,把其他环节的权重升上去,在一降一升中,将学习评价的侧重点由期末考试转移到了日常学习的各环节[15]。通过发挥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作用,鼓励学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不断培养学生重在平时、贵在坚持的良好学习习惯。
团队于2019—2021年分别对2017级158名、2018级136名、2019级120名食品专业学生实施了“食品包装学”课程思政教学,教学结束后分别对学生进行社会价值、职业前景以及师生互动、学习激情、学习专注度等专业情怀的问卷调查。通过教学结束后的问卷调查评估学生专业情怀,检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持续改进课程思政方式和内容。见表2。
表2 每年级学生教学结束后专业情怀效果对比
从表2可以看出,自课程思政实施以来,学生专业情怀大部分指标均有增强,特别是“师生互动是否良好”这一项84.18%以上的学生认为“师生互动良好”,这说明,课程思政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情怀,且在教学方案及方法的持续改进过程中,逐年增强。值得注意的是,“职业前景是否看好”这一指标出现了持续下降,这主要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较以往更加困难,致使学生对职业前景产生了疑虑[16]。这为我们今后课程思政的持续改进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方向。
团队在“食品包装学”课程的平时作业、课堂互动、布置任务、期末考试等设置或增加了课程思政相关元素,并对各个环节赋予了相应权重,分别是考勤10%、作业完成10%、课堂活跃度10%、任务参与度20%、期末考试50%,进行课程思政后的2017级、2018级、2019级学生综合成绩,如图4。
图4 学生综合成绩分布
从图4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效果较好,70分以上分数区间的学生占比逐年提高,69分以下的学生占比逐年减少;学习成绩从2017级的人均73.23分,上升到2018级的74.88分、2019级的人均75.90分。随着课程思政教学方案的日臻完善、教学方式的逐步丰富、教学手段的日益多元,可以预见,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将愈加浓厚,学习效果将更好。
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是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所在,是每一位高校教师的使命担当,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每一位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思政素养,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结合专业知识,润物细无声地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
本文主要从“食品包装学”的课程特点及思政育人目标任务、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思政教学评估方法等方面探索了课程思政的构建与实践。通过对“食品包装学”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应用,食品专业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思政素养两方面都得到了较大提升,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后续还将从考核评价体系建设方面继续探索和完善,不断丰富食品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助推食品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