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恢弘的气势,体会深厚的感情

2023-04-09 01:41孙善丽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丰碑斗争抗疫

孙善丽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是钟华论发表的一篇文章。在文章中,作者全面回顾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抗疫历程,诠释了伟大的抗疫精神。文章被收录于新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的第一单元。我们可以从文体特征、体例结构、语言运用、情感表达这四个方面来品读这篇文章,感受其磅礴的气势,体会其中深厚的情感。

一、体例宏大,富有气势

从文体上看,《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属于社论。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类型,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能代表政党和权威媒体就新近发生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新闻事件、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或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等阐述观点、表达立场、引导舆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抗疫斗争这一重大战略成果的背景下,作者发表这篇文章,起到了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重要作用。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共八个部分,虽然篇幅比较长,但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作者分别从国家、人民、精神、理念、应对方法、国际合作等角度讨论,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了2020年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一历史事件。该文体例宏大、视野宽广、各部分重点非常突出,体现了新闻社论的思想性、政论性和导向性。如,文章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从政治的维度强调了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根本原因,即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阐明了中国人民在抗疫斗争中展现出的强大精神力量,包括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作者还在文章中适时引用或化用了名言、诗文、典故等,使文章富有思辨美。如,“引子”部分的“浩浩长江水,巍巍黄鹤楼”和结尾处的“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极具诗意和画面感;“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等诗词名句不仅增强了文章的美感,而且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团结抗疫的精气神。

作者在文章中还用了许多结构对称、情感充沛的语句如“武汉,从来不是一座‘孤岛;湖北,从来不是孤军作战”“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稳若泰山,源于根基坚实如铁”“反思,是面对灾难的應有态度;改变,是面对问题的最好回答”“团结就是力量,公道自在人心”等,富有气势和感染力。

二、内容丰富,情感饱满

在《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中,作者用具体的事例、详实的数据、动人的细节,从多个角度对此次抗疫斗争进行全景式的呈现。文章内容丰富,论证充分,情感饱满,展现了恢宏磅礴的气魄和振奋人心的力量,也体现出新闻评论的典型性和文学性。

作者将回顾与总结、记叙与思考、议论与抒情融为一体,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带领我们全面回顾了这场伟大的抗疫斗争,领略了新时代伟大的抗疫精神。如,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以钟南山院士的感慨和疫情形势持续向好的几个时间节点引出防疫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的根本原因,即“坚毅果敢、指路定向的领导力”“上下同欲、万众一心的组织动员力”“步调一致、令行禁止的执行力”。又如,在第二部分的结尾处,作者由抗疫斗争联想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战胜诸多艰难险阻的史实,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是中华民族攻坚克难、迈向复兴的根本保障”。再如,文章第三部分提及1938年武汉街头“不死”的旗帜与2020年江城百姓为武汉“加油”的呼声形成对照,表明中华民族始终挺立着不屈的脊梁,传承着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作者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以及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对偶、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富有语言美和情感美,充分表达了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是一篇极具代表性的新闻评论。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从不同的角度去品鉴文章,感受文章的思想美与情感美,理解并传承中国人民在抗疫战争中所展现出的精神品格。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丰碑斗争抗疫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丰碑
他们,是永远的丰碑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丰碑
丰碑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