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域下苏北“网红村”景观设计研究

2023-04-08 13:13:09徐文杰曾莉金建荣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文旅融合景观设计

徐文杰 曾莉 金建荣

摘 要:苏北“网红村”景观设计研究作为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重要实践,通过介入“网红”景观策略与景观建构形式,构建参与性、互动性的乡村旅游景观,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打卡,实现乡村旅游创新发展。以江苏省淮安市龟山村为例,通过场地景观重构、文化形式转译、多维主体认同构建,探讨苏北“网红村”景观设计促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为乡村旅游村建设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文旅融合;“网红村”;景观设计;龟山村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淮安市社科研究课题“文旅融合视域下苏北‘网红村景观设计研究”(2023SK39)、2023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旅融合视域下苏北‘网红村景观设计推动乡村振兴路径研究”(2023SJYB1892)、2022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旅融合下江苏传统村落景观符号演化与认同建构研究”(22YSB016)研究成果。

随着“大文旅”宏观视野的转向,文旅产业逐渐跳出原来的单点和单线思维,数字文旅消费新业态日益多元,万物互联,虚实共生。旅游地打卡成为一种新的互动方式、一种独特的记录行为,表现出“人与媒介不断交缠流动之下”的地方感和空间感[1]。打卡背后则是我们称之为“网红”景点的生产过程。“网红”化现象总是和参与式文化相互关联,带有显著的公共性意涵。其背后机制以打卡实现人地、人际、城乡关系互联。关于“网红村”的学术研究始于2018年,涉及学科主要包括新闻与传媒、旅游、建筑、文化、经济等,所研究内容包含网红空间、乡村振兴、景观社会等。学者对于“网红村”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作为一种乡村经济发展模式,视觉景观生产能带来乡村的消费转型,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作为一种媒介类型模式,基于互联网数字平台的在线文化参与,探讨打卡景观的“网红”化生成与用户能动性实践的联系[2];“网红”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评价研究,探讨“网红”旅游目的地的背后成因及形成机制[3]。已有研究大多基于传播学的媒介探讨或者“网红”打卡地的个体解读,但较少将“网红”作为乡村旅游综合发展模式进行考虑。在此背景下,以龟山村景观为例,探索多元主体影响下的乡村旅游地“网红”景观呈现特征及设计策略,以景观建构形式载体,打造“网红村”。

一、淮安市龟山村概况

(一)区位条件

龟山村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老子山镇南部,是洪泽湖与淮河的交汇点,村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书记载,其以“形若乌龟、浮于水面”而得名。龟山村拥有丰富的传说故事,如巫支祁传说、圣旨碑传说等。村落主要包括村庄、遗址、矿山坑、码头等。近些年,龟山村获得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荣誉,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首批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单、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等。

(二)场地概况

目前龟山村保护空间管制分为核心保护区、控制建设区、风貌协调区。其中,控制建设区为主要居民区,核心保护区为古建筑遗址区域。龟山村共规划6大区域,分别为综合服务片区、特色商业片区、乡村生活片区、核心文化片区、滨湖美食片区、生态休闲片区。目前特色商业区仍未实施建造,其他区域已进行修建、改建、重建。特别是2022年御码头建设完成,以打造洪泽水上旅游地,吸引了大量游客乘船到此。龟山村交通系统发达,以村落主干道与景观步道为基础,形成混合交通模式,景观步道依据功能分区布置,同时根据山体的形态修建,使得游客在漫步村庄时,感知立体、多样的景观空间。

二、龟山村“网红”景观设计构思

(一)设计依据

其一,结合居民认同、游客认同、政府网站推文、互联网推文等调研分析。居民认同方面:村民对村落的生态环境表示肯定,但认为近些年村落发展缓慢;村民有较强的村落建设参与意愿,但同时希望乡村旅游发展契合自身利益;村民对龟山文化引以为豪,但十分怀念安淮寺,十分期待它的重现。游客认同方面:对龟山村旅游有一定期待,但未有记忆特别深刻的文化景观;游客特别期待龟山村神话传说的物质载体,但感觉村貌模仿痕迹严重;游客群体以家庭居多,很期待有互动的景观体验与增加儿童娱乐设施。政府文件方面:收集整理2012—2023年龟山村相关政府网站有效推文297条,文件涵盖意识形态、发展规划、宣传推广、节庆活动、民生、采访调研、成果等7类,其中推文较多的为规划类文件76项与宣传推广类文件40项,各类推文量总体呈逐年递减趋势,以期增加关注数量。互联网推文方面:统计共328条,围绕景点宣传、旅游攻略、景点打卡等,其中对民宿满意度不高,总体数据显示龟山村旅游网络打卡较少。其二,参考对旅游村发展影响因素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4-5],形成对空间、产业、自然、文化等维度的综合“网红村”景观设计策略思考。

(二)“网红”景观设计策略与实证

结合上述调研综合意见形成围绕自然地貌、乡村人文、多维主体认同构建的设计构思,设计实操基于景观建构的村落整体规划布局、空间叙事构建、历史文化的形式语言转译等,旨在吸引游客,提高乡村旅游的體验感、参与性与互动性,同时促进旅游打卡,提升“网红村”的关注度。

1.“网红”景观设计理念解读

龟山村作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传统村落,以高标准编制了《淮安市洪泽县老子山镇龟山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洪泽·老子山镇·龟山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一体综合规划》等相关文件,古迹保护坚持修旧如旧。基于现有文件规定,提出“赓续落建”的“网红村”景观规划理念,实现村落保护与“网红”景观营造并置。通过“拼贴”思路实现龟山村景观重构,具体实操基于不破坏原有场地的原则,采用杆件搭建方式,以实现村落空间互动连接与景观节点的空间营造等。由于搭建具备一定的自由度与连续性,因此适应龟山村微地形特征,并与环境相匹配。“网红”景观建构的实现,具体体现在基于村落肌理,通过与乡村生活片区、核心文化片区等重点旅游集中地空间叠合,形成立体、互动、可感知的空间形态。同时,场地保持了生产、生活空间与游客旅游路线的相互独立与交融。景观节点涵盖原有景点、新增景点、新与旧融合景点,包括出入口、观景平台、瞭望塔、淮渎庙主题景观区、消费区、民俗文化区等。另外,交错的交通路线丰富了旅游的乐趣,叙事性景观体验能使游客更好地感受龟山历史文化。同时,整体设计呈现宛如艺术景观装置(或拼贴)。可理解为:以龟山村基址为基底(图底要素),杆件的搭建实现了空间维度与秩序(结构要素),景观节点空间叙事(体、面要素)、富有节奏的动态旅游路线(线要素)、游客的行为活动促进了装置的动态表现(点要素)。

2.“网红”景观空间叙事过程

景观建构作为龟山村“网红”景观设计的虚空间部分,能实现更为丰富的观光旅游体验。空间的营造采用分割、转译等方法,构建“起、承、转、合”的空间叙事逻辑。游览线路呈现动态变化,纵横交错,一方面拓展了旅游体验范围,增添了游玩的探索乐趣;另一方面反映龟山村经历了“兴起—繁荣—衰败—重建”的过程。其中,瞭望塔为整个区域的观景制高点,亲水栈桥、船越时光、重建的安淮寺等区域为场所体验的重要节点部分。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不断与历史对话交流,景观建构的介入、沉浸感的空间体验,能更好地讲好龟山历史文化故事,打造“步移景异”的游览路线,更能多维度呈现龟山美景,从而促进“网红”景观的打卡行为。

3.“网红”景观节点解读

瞭望塔(图1):位于龟山村西南侧,临淮河,坐落于村落的最高处,是“网红”景观空间营造的重要体现。其以独特符号性特征,形成醒目的“网红”地标。塔式建构形态以回应旅游地标打卡(游客)、乡愁(居民)、红色文化(意识形态)、功能性需求(船舶)等。瞭望塔结构通过杆件与板块组合,结合旋转而上的楼梯与空间营造,形成互动、有趣的空间形态,增强了游客旅游打卡意愿,同时拓展了作为水上旅游地的“网红”打卡景观;瞭望塔具备乡愁意义,形态的符号特征与信号塔(微波)相似,代表着与在外游子的时空对话;调研发现,该地区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阵地,瞭望塔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解读形式,通过登高、空间感知等行为方式实现与红色文化互动、红色文化教育,红色文化成为拓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方向;瞭望塔位于淮河边的地理区位决定了其功能属性,即向船只发出信号,帮助船只安全航行。

安淮寺景观重构:安淮寺始建于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时名龟山寺,复建于明代,取名安淮寺。根据调研,当地居民十分期待安淮寺的重建,居民反映:“若重建安淮寺就好了,随着香客增多,游客量会大大提升。”然而安淮寺已重建于老子山,基于现状提出“网红”景点之安淮寺景观重构策略,以回应龟山村复建问题,拓展了遗址呈现的表达方式。对安淮寺遗址进行景观建构的设计思路为:打破建筑重建思路,结合场地现状,采用较为开放的景观空间进行场所主题性营造。对安淮寺建筑进行解构解读,通过提取建筑符号特征,对建筑屋顶、柱式、结构等要素进行建筑空间重构,以实现游客对遗址的联想与想象。空间体验类似观展活动,适合拍照打卡,彰显“网红”空间属性;在空间中置入造像、匾额、石碑等具象元素,将它们作为遗址的寻找线索,带给游客较强的获得感,同时嵌入相关可读性资料,帮助游客更深刻地理解遗址的意义与价值;杆件所构建的空间包含原有遗址、遗址文化重构、参观线路、环境等,通过对以上各要素的有效融合,形成层次感丰富的旅游体验。

廊道空间(图2):作为连接景观节点的载体,以组织交通为基本功能,连接村落现有景点与新增景点,包括观景平台、瞭望塔、亲水栈桥、休闲咖啡厅、船越时光、晚钟亭、淮渎庙、码头、古银杏树、安淮寺遗址公园、圣旨碑等景观节点。作为村落“网红”景观建构的组成部分,廊道的空间路线有一定的空间叙事结构,紧密联系各景點,打造富有节奏、沉浸感、互动性的游览线路,丰富游客空间体验,主要通过廊道尺度关系、空间位置、融合程度等综合体现,打破了空间固有属性,拓展了空间范畴,强调空间平等关系。廊道空间亦是“网红”旅游景点,基于景观建构的统一性与差异性特征,增强人们的打卡意愿,同时可作为展区、活动区等。

三、结语

为避免千篇一律的乡村旅游体验,本文基于“网红”景观构建机制,探讨苏北“网红村”景观设计策略,实现吸引游客、提升旅游体验、促进产业融合、保护传统文化等目标,以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以淮安市龟山村为研究对象,对场地、居民、游客、决策者等多维主体调研,形成了基于景观建构的村落规划布局,通过空间叙事、文化转译等手法,塑造具备沉浸式旅游体验、更为深入的文化互动、增强人们打卡意愿的“网红”景观。

参考文献:

[1]王昀,徐睿.打卡景点的网红化生成:基于短视频环境下用户日常实践之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21(2):105-112.

[2]朱旭佳,罗震东.从视觉景观生产到乡村振兴:网红村的产生机制与可持续路径研究[J].上海城市规划,2018(6):45-53.

[3]文捷敏,余颖,刘学伟,等.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网红”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以重庆洪崖洞景区为例[J].旅游研究,2019(2):44-57.

[4]王铁,邰鹏飞.山东省国家级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6(11):161-168.

[5]王敏,江荣灏,朱竑.人文地理学的“视觉”研究进展与启示[J].人文地理,2017(3):10-19.

作者简介:

徐文杰,硕士,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曾莉,博士,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乡村景观保护与发展。

金建荣,博士,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猜你喜欢
文旅融合景观设计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文化纵横(2022年3期)2022-09-07 11:43:18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4:22
文旅融合背景下颍淮文化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青年时代(2018年19期)2018-10-13 09:34:28
健全机制 优化环境 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机构与行政(2018年5期)2018-09-15 07:10:08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园艺(2018年1期)2018-03-15 07:56:33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现代园艺(2017年23期)2018-01-18 06:58:06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
当代党员(2017年22期)2017-11-27 21:4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