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是一桩庞大的事件

2023-04-07 06:33丁立梅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23年3期
关键词:巨响总指挥锄头

雨水节气过后没多久,也就到惊蛰了。

“惊蛰”不是简单的一个词,它是一桩庞大的事件,是轰轰烈烈的一场战争,是“天开地辟转鸿钧”的。

据史料记载,惊蛰原本不叫“惊蛰”,而叫“启蛰”。启蛰自然也是贴切的,是开启一个新局面,但怎么看总觉得力道不够,显得文气有余。到汉景帝时,因避讳他名字中的“启”字,“启蛰”中的“启”,被改为了“惊”。这歪打正着的举措,让“惊蛰”这个词从此诞生,并生龙活虎了下来,成了二十四节气里最具魄力的一个。虽唐朝时曾换回“启蛰”一说,但终因惊蛰太深入人心,并没有坚持多久,惊蛰被重新启用,一直沿用到今天。

元代学者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是这么解释惊蛰的:

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瞧瞧,万物还都懒洋洋地在做着梦呢,完全没有提防,平地突然一声雷动,震耳欲聋,真正是让人吃了一大惊的!

虫子们最不禁吓,一声巨响,把它们惊得从梦中一跃而起。农谚有:“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说的就是这么回事。那场景稍想一想,就让人忍俊不禁:是你踩着了我的脚,我撞着了你的头,挤挤挨挨,仓皇奔走。惊呼声四起:“哦哦,是哪里的巨响?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总有一两只胆大的虫子,率先破穴而出。探头一看,土地松软,小草吐芽,花朵含苞,空气湿润且甜蜜着。

哎呀呀,原来是春天回来了呀!

于是乎,万虫得到指令般的,欢呼雀跃,擂鼓助威,摇旗呐喊,为着一个叫春天的神祇而战。

很出人意料吧?惊蛰这场“战争”,竟是由最不起眼的虫子们挑了大梁,做了急先锋。

那么,谁是这场“战争”的总指挥呢?惊蛰一定有个总指挥的。我想,这个总指挥一定身经百战,所向披靡,英勇无比。否则,这么大一场“战争”,它如何指挥得了?

它是风,是雨,还是云?它气场强大,手中令旗那么遥遥一指,战鼓一擂,一声令下,虫子们一马当先,以千军万马之势,横扫山川河流、荒原阡陌。别的生物们紧跟而上,各自奉献出自己的一身好本事,有的用颜色,有的用声音,有的用舞姿妍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支支起义的大军很快汇聚到一起,浩浩荡荡地奔着春天来了。它们攻城略地,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你眼见着天下被虫子们占领了,被黄鹂们占领了,被小草们占领了,被桃花、梨花们占领了……盛大的春天被簇拥而出,披红挂绿,五彩缤纷,明媚绰约。

人呢,自然也跟着春天起来,脱去臃肿的冬装,赏春去呵——出门俱是看花的人。农夫们休息了一冬的锄头,也痒痒得很了。春播秋收,这是每个农夫都懂的道理,也是每把锄头都懂的道理。“过了惊蛰节,锄头不能歇”,啊,它们早就候着呢。

诗人写惊蛰,更像拍摄的纪录片,有声有色:

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生命的春天,就这么欣欣向荣起来。

惊蛰这天,民间照例要举行一些仪式,比如,“打小人”。说的是惊蛰这天,虫子出来了,小人也出来了。各家都要跑去庙里寺里去,鞭打泥塑的小人,以保一家老小平安。

还有一种地方风俗,委实有趣得很,名曰“炒蟲”。惊蛰雷动,百虫“惊而出走”。人们面对虫子兴盛之场景,不无忧虑地想,任其发展下去可不得了哇,这家园还不成虫子的家园了?他们想出法子来对付,这法子就是,把“虫子”给炒熟了,吃下肚子去。看,多干脆利落!

其实,哪里是拿真虫子来炒呢,不过是用豆子或玉米粒代替罢了,吓唬吓唬虫子们。“虫子”炒熟后,盛在浅口的筐筐中,全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你抓一把,我抓一把,边吃边欢叫:“吃炒虫子喽!吃炒虫子喽!”有时,乡邻之间,还展开比赛,看谁吃得多,吃得快,嚼得最响。大家都要来祝贺获胜的那个人,祝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

人到底是善良的,也不是动真格的,不是真的就要灭绝了虫子们。他们所使的招数,纯粹是找个乐子,为春耕助把兴的。

(丁立梅,笔名梅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喜欢用音乐煮文字。出版有作品集《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恰好》《花开在野》《林徽因传》《N个树洞》等一百多部。多篇文章被设计成中、高考语文阅读题。有文章入选中学课本及大专语文教材。被读者誉为最暖人心的作家。)

猜你喜欢
巨响总指挥锄头
南昌起义的代总指挥是谁?
到底谁呀
鼠国要上天之谁是总指挥?
小猪
绕转小舌头
What Is aSplit-second Decision You Made that Changed Your Life
机器人担纲管弦乐团总指挥
两口子等
两代人的锄头
两代人的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