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黎明
紫砂壶,取珍稀、美丽的紫砂泥制作而成,专用于泡茶,是最具特色的中国传统陶制茶壶,将中国的饮茶艺术推向高峰,用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续写中国茶文化。紫砂壶创作自明朝时期起开始流行,经过明清两代紫砂壶艺人的探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创作思路和工艺体系,诞生了一批经典款式。进入当代以来,紫砂壶创作的创新特征更加明显,制壶工匠们严格遵守紫砂壶艺术规范,深入挖掘各种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形式,创作出大量形态各异的紫砂壶作品,使紫砂壶艺术世界更加丰富多彩,进一步展现了紫砂壶艺术的魅力。
“天地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典哲学智慧与人生观念的呈现。在《且·观》这组紫砂壶作品中,创作者便以“天地人”精神为核心,并将之充分融合至作品当中,使之以具象化和形象化的方式得以表现。本文对此组作品进行分析,探讨其对紫砂壶经典元素的运用、组合与变形以及由此表达的文化意蕴,以揭示作品在工艺精度与文化深度上的高度统一。
纵观中国传统陶瓷茶壶,总以圆形与方形两种造型居多,究其原因,或许是这两种造型更适合泡茶的需要,另一方面则与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与文化观念有直接关系。紫砂壶创作继承了中国传统陶瓷茶壶制作的传统,圆形与方形是其基本形态。
此件《且·观》在造型上具有方圆统一的特点。紫砂壶创作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1]的说法,圆器要圆润挺括,方器要方中寓圆,才能显示出紫砂壶的风骨。此壶则明确追求方圆二者的统一。壶及两件茶杯的造型均具有明显的四方轮廓,四面平整流畅,结构挺括,顶面与底面平整,造型特征鲜明。传统的方器是棱角分明,极为刚正的,虽然标致但似乎少了些亲和力。创作者将圆器特征融入此壶当中,便有力地削弱了方器的锋芒,使作品展现出大气、随和的一面。
以壶的造型为例,首先,创作者一改“直上直下”的结构,将壶底部做了收紧的处理,使壶底部明显小于壶身主体,壶体造型更加精致,缓解了沉重之感;其次,创作者将棱角“磨平”,将之打造成柔和流畅的弧度,使筒身各面的连接更加流畅,圆器的特征便显现出来了。从壶盖以及杯口处看,圆器的特征更加明显,外圆内方,两种结构之间有着极好的融合,并在对比之中凸显出结构特征,足见创作者对圆器与方器特征的精准把握。
壶身一侧镶嵌着小巧精致的壶嘴,其曲度柔和,甚是可爱,与壶身之间形成恰当的角度,保证作品的使用效果。壶盖中央是一粒扁圆壶钮,下部有底座衬托,一方面有利于区分开壶钮与壶盖之间的结构,另一方面也便于人们抓取壶盖,同样满足了使用功能。
方圆统一的造型体现了创作者的工艺智慧和对紫砂壶基本造型规范的掌握。将看似简单的造型进行变形、组合后形成独特的结构正是紫砂壶创作者的智慧之所在。
《且·观》中最具创作的部分便是对“人”字的化用。创作者灵活地运用线条进行组合,将提梁以及茶杯的把手均设计成“人”字。
提梁是紫砂壶及其他各种中国传统陶瓷茶壶设计中常用的结构之一,其以线条构成,灵活多变,实用性强。提梁位于壶身上方,两侧均为笔直的线条,一侧的线条自然向对侧转折,并连接到另一侧线条之上,末端微微延伸。提梁的造型便是那一撇一捺构成的“人”字。“人”字设计也出现在茶杯的把手上,且更加形象,如一人环抱茶杯一般,与提梁设计相呼应,表达了作品对“人”的精神的追求。
除了提梁以外,创作者还在壶身与茶杯上运用了陶刻装饰,采用了富于古典气息的篆书文字,使作品具有更加鲜明的中国韵味,并丰富了作品的工艺表现,增强了作品的工艺价值。将“人”字造型通过提梁及把手表现出来也体现了创作者的创新精神。
天地人和,指的便是天时、地利、人和,这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哲学,也是中国人的美好追求。《庄子·外篇·天地》有云:“天地人和,礼之用,和为贵,王之道,斯之美。”[2]这是庄子思想的精髓,是参透宇宙、天地、人生之后所得到的智慧精髓。创作者将天地人和的思想融合至作品各部分结构当中,在造型上体现出智圆行方,在提梁与把手上体现出随和自由,在陶刻上体现出严谨精细,生动地展示了何为天地人和,以及紫砂壶工艺的丰富多样和作品独特的创新精神。紫砂壶艺术之所以能流传百年而依然魅力依旧,靠的也是天地人和,即优越的天然材料特性、中国悠久的饮茶文明与制壶匠人的不懈探索,共同铸就了紫砂壶艺术的辉煌,延续了紫砂壶艺术的精神。
《且·观》是一组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将传统与创新完美结合的紫砂壶作品。本文说明了创作者融合方圆的智慧和巧用“人”字的创新,分析了创作者对多种工艺的灵活运用,揭示了紫砂壶创作者对优秀文化精神的自觉吸收和在传承优秀文化精神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