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

2023-04-07 03:31李祺梁大伟
关键词:斗争政党中国共产党

李祺,梁大伟

“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

李祺,梁大伟

(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三个务必”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其形成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务必”之间价值同向、逻辑互补、相辅相成,分别从根本要求、作风保障、动力支撑三个方面阐释了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应强化什么样的政治自觉、保持什么样的政治品格、具备什么样的政治能力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践行“三个务必”,必须以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为根本、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为前提、以加强党的组织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完善管党治党的体制机制为关键,推进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伟大实践。

“三个务必”;党的建设;自我革命;社会革命;新的赶考之路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1]1。“三个务必”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光辉实践所作出的理论创新,从根本要求、作风保障、动力支撑三个方面,阐释了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理论命题和政治课题。三个“务必”之间价值同向、逻辑互补、相辅相成,“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其中居于核心位置,是引领“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和“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目标导向;“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和“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是实现“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核心要素。作为新时代推进党的高质量建设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遵循,“三个务必”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致力于解决百年大党独有难题的坚定和清醒,充分彰显了百年大党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历史主动和使命自觉。

目前学界对于“三个务必”的研究主要集中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三个务必”的理论逻辑出发,既分析了“三个务必”的内在结构,认为三个“务必”分别是中国共产党走好新征程的方向指引、作风保证、必然要求[2];又讨论了“三个务必”的深邃意蕴,认为它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逻辑必然[3]。二是从“三个务必”的发展逻辑出发,厘清了中国共产党从“两个务必”何以跃升为“三个务必”的内在缘由[4]。三是从“三个务必”的未来逻辑出发,认为坚守初心使命、保持优良作风、敢于善于斗争不仅是党长期执政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5],同时也是党在新时代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然要求[6]。总体来看,先行研究较为全面地论述了“三个务必”的思想内容,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学界对“三个务必”的整体性解读还有待充实,特别是有关其“何以生成”“有何要义”及“如何践行”等方面的系统性研究还存有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的理论空间。有鉴于此,笔者拟对“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实践要求进行阐释,以期为深化理解这一重要论断的深邃意蕴提供学理参考。

二、“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

“三个务必”是百年大党对自身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切思考。它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理论创造,审思于党对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辩证认识,是新时代推进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实践方略,其生成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

(一)理论逻辑: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继承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原理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兴党、治国理政的理论遵循和根本指南,“三个务必”正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之上形成的。

首先,无产阶级政党只有“当它不能脱离自己领导的群众并真正引导全体群众前进时”[7]23,才能完成其先锋队的任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阶级整体力量的代表,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作为人类社会历史上最具革命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政党,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目标并不应仅局限于“使无产阶级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8]44,还应彻底抛弃任何其他特殊利益,致力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为其执政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原点,矢志不渝地践行“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8]42的执政使命。其次,无产阶级政党只有“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9]1439,才能夯实执政基础,广泛凝聚执政认同。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认为,无产阶级政党虽然通过革命斗争方式掌握了政治权力,控制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但在执政后却面临着如何保持政党先进的政治品格、纯洁的政治属性的永恒课题。为此,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重视解决关系着党的人心向背、事业成败的作风建设问题,防范党因“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10]110而失去执政地位的政治风险产生,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严肃开展党内政治生活作为政党的执政自觉。再次,无产阶级政党只有“经过长期的斗争”[10]159,才能“谋求自己的解放”[10]159。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为实现人类解放而斗争的一生,指出:“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10]602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语境中,斗争有着丰富的话语内涵。一方面,斗争作为无产阶级政党解决社会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矛盾和冲突的重要方式,是实现阶级解放与民族解放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斗争作为一种主体能动精神,是共产党人为追求崇高理想而奋斗的强大动力。无产阶级政党应以斗争为基本手段和精神动力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将增强斗争意识、提高斗争本领作为政党的执政要求。这一系列有关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系统论说,明确了无产阶级政党执政为民的历史使命,规定了无产阶级政党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作风要求,阐释了无产阶级政党应具备通过斗争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执政本领,为“三个务必”的形成提供了最根本的理论支点。

(二)历史逻辑:对“两个务必”优良传统的赓续弘扬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善于把握历史规律,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三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刻总结党长期执政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两个务必”优良传统的接续继承与创新发展。

在1949年3月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科学估计了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客观分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党面临的严峻执政挑战,创造性地提出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9]1438-1439的重要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执政党建设明确了要求。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深刻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管党治党的经验教训,将坚持“两个务必”上升至关乎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历史高度,认为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要很谨慎,并且要艰苦奋斗”[11]1216。随后,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领导人多次告诫全党要始终保持政治清醒,将“两个务必”作为防止党蜕化变质、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前进的作风保障,为实现党长期执政的政治目标指明了方向。可见,坚持“两个务必”作为党长期执政实践中形成的一项优良传统,是确保全党始终以“赶考”的清醒克服千难万险、取得历史性胜利的成功之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从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中总结规律,将“两个务必”作为管党治党、执政兴国的重要保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是因为始终强调和坚持‘两个务必’,我们党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12]26同时,中国共产党以大历史观的宽广视野辩证审思“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在分析其他政治力量走向衰败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深刻指出:“古今中外,因为统治集团作风败坏导致人亡政息的例子多得很”[13]99。以史为鉴,习近平总书记将克服权力异化、防止党风变质作为党长期执政的充分必要条件,以高度自觉的历史警醒要求全党继承发扬“两个务必”的优良传统,进而解决好关系着党人心向背的作风建设问题,创造性地将“两个务必”的思想精髓与“初心使命论”“伟大斗争论”等重大政治论断相互关联,形成了有关“三个务必”的深刻思考。

(三)现实逻辑:对新时代推进“两个伟大革命”的自觉回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势能叠加的历史新阶段,党情、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迫切需要通过完善政党治理结构、增强国家治理能力来适应变局。“三个务必”的提出,正是党在执政环境的核心变量动态演进背景下,为适应历史条件变化而作出的重大部署。

“三个务必”是深化党的自我革命,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如何破解“历史周期率”,建设一个能够迎接各类风险挑战、拥有深厚群众基础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解决该问题的政治逻辑就在于以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为前提,不断推动党的自我革命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进而夯实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有效凝聚了全党、全社会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政治认同,但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所构成的“四大考验”以及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四种危险”仍然存在,成为虚化、弱化党的领导并影响党长期执政的约束性条件。这就迫切需要全党“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14]72,通过践行“三个务必”来把握党进行自我革命的历史自觉,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发党执政的前进动力,以谦虚谨慎、艰苦奋斗锤炼党执政的优良作风,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磨砺党执政的坚强意志,更好地推动中国共产党施政。

“三个务必”是推动伟大社会革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光明前景。从历史实践看,中国共产党通过建构逻辑严密的制度体系、制定切实有效的行动纲领、提出凝聚合力的政治目标,承担了现代国家建设中领导核心与执政力量的双重角色,成为救国、建国、兴国、强国的中轴。从政党使命看,中国共产党将实现现代化作为其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与要求,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和实践路径。可以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能动建构与中国梦的未来实现必将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就需要党在准备迎接“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1]26面前,以“三个务必”为行动纲领和重要遵循,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进伟大社会革命。

三、“三个务必”的核心要义

“三个务必”是一个相互贯通、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贯穿其中最核心的思想主线是对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走好新的赶考之路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和政治命题的深邃思考。其中,“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长期执政的根本要求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应当强化什么样的政治自觉的问题;“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从长期执政的作风保障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应保持什么样的政治品格的问题;“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长期执政的动力支撑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应具备什么样的政治能力的问题。

(一)“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党实现长期执政的根本要求

“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15]21政党本质上是代表特定阶级利益诉求的政治实体,依其执政地位可分为执政党与非执政党。其中,执政党直接控制国家机关,掌握了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只有真正代表最广泛、最先进阶级的整体性力量的政党才能获得长期执政的政治认同。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建党、兴党、强党的力量基础在于人民,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真正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是党保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长期执政地位的逻辑起点和根本所在。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蕴含着对无产阶级政党崇高理想的深刻认知,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和宗旨。一方面,“初心”和“使命”强调中国共产党应秉持彻底的人民立场,始终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引下坚持群众路线,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6]101作为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初心”和“使命”也蕴含着深刻的民族性指向,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百年来,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初心”和“使命”作为政党的执政伦理和政治信仰,才能作为领导核心团结带领人民摆脱社会结构多层次性的束缚、跳出社会形态不均衡性的桎梏、解决社会发展不充分性的难题,迎来了从“第一个百年”向“第二个百年”的伟大历史飞跃。在任何时候,如果丢弃“初心”和“使命”,党就会失去执政基础,重蹈“历史周期率”的覆辙。

“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党治国的伟大实践中将“初心”和“使命”作为党的执政目标,超越其他任何政党仅代表部分阶级特殊利益的施政局限性,始终关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利益,凝聚人民群众共同意愿和普遍要求的最大公约数,进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1]46。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立足党的本质和本色来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推行科学的方针政策的根本和命脉所在,只有坚持这一根本,党才能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中,遵循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大势、推进历史发展,实现历史和人民赋予的长期执政的政治使命,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二)“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党实现长期执政的作风保障

执政党执政是一个复杂的政治过程,实现长期执政的政治目标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政治目标的实现,不仅要求政党制定一种能够“被社会化为人们的目标意向或价值取向的社会政治理想”[17]76,还需以作风建设为重要保障推动自我革命,使政党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国共产党将党的作风建设上升到反映党的政治理想、精神信念、纪律规范的高度,认为“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18],树立良好作风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党内治理水平,凝聚执政合力,同时也能够更广泛地赢得人民信任,凝聚执政认同。这一内外联动的效应聚合,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保障。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品格,深刻体现了党自我省思的政治自觉和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谦虚谨慎”有两层内涵:一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党作为革命型政党不应自满于取得的“三大历史性胜利”而滋生骄傲心态,应继续保持不骄不躁的状态,以辩证否定思维客观认识执政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刀刃向内的气魄检视问题,为党的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寻找靶点。二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不断创造历史奇迹的百年大党,始终能够把对人民、民族、国家和世界的责任高度内化为党的使命担当。但是,党不应满足于现阶段取得的伟大胜利而“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应继续保持接续奋斗的使命精神深入推进自我革命,不断创造新的执政奇迹。“艰苦奋斗”一方面强调艰苦朴素是党的优良作风,党应以更大的政治定力和政治智慧防治腐败、反对“四风”,保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另一方面,强调锐意进取是党的一贯传统,党应在尊重历史规律前提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复杂历史形势面前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百年来,正是不断坚持这一政治品格,党才能不断从弱小走向强大,带领中国人民开启凤凰涅槃的伟大复兴之路。

“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永葆党的性质和宗旨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推进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将这一优良作风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严守党的纪律的可靠保证。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强国、执政兴国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只有坚持这一作风,党才能克服事业顺利前进时的历史惯性,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理想和精神信念,确保党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关键问题上保持必要清醒。

(三)“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党实现长期执政的动力支撑

政党长期执政需要获得法理和道义层面的广泛政治认同,广泛的政治认同建立在执政党强大且有效的执政能力之上,执政党的执政能力集中体现为政党具有解决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政治本领。马克思主义认为,斗争是解决矛盾的手段。对此,毛泽东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即斗争的形式”[19]335。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深刻意识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6]16-17。党只有不断以斗争为动力解决社会矛盾,才能更好赢得人民群众对党的执政支持,坚持和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战胜艰难险阻、取得辉煌成就的制胜法宝,集中体现了党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勇毅前行的精神面貌和本领担当。“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是要求党在面对当前世纪疫情持续、新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发展、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相交织叠加的百年变局面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的科技自立自强短板、民生保障弱项、对外开放挑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等现实问题面前,一方面赓续伟大建党精神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政治品格,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和勇气直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斗争精神;另一方面积极做好应对风险挑战的思想准备、制度准备、物质准备,理性认清斗争形势、准确研判斗争方向、科学把握斗争规律、灵活运用斗争策略,不断增强斗争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20]225,正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始终以斗争为武器,才能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取得百年奋斗的重大历史成就。

“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在领导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坚定斗争意志、鼓足斗争勇气、锤炼斗争本领、增强斗争智慧,解决并抵御来自党内外、国内外的重大矛盾及重大风险,通过斗争胜利增强执政能力,赢得群众更广泛的执政认同。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通过斗争为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和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供给动力、提升势能的重要支撑。唯有如此,党才能回应各方挑战、补齐发展短板,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动力[21],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概而言之,“三个务必”之间价值联动、相辅相成。“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着重于凝聚党的政治目标;“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着重于淬炼党进行自我革命的政治本色;“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着重于增强党迎接外部风险挑战的政治能力。三者共同为加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而增强奋进动力、提供作风保证、锻造关键本领。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建学说的最新成果,“三个务必”是使中国共产党成为最具高远眼界、宽广胸怀、奉献精神、革新能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密钥,科学回答了如何破解“历史周期率”这一贯穿于古今中外人类发展史中高难度的历史课题,充分彰显了百年大党深刻把握执政规律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使命担当和历史主动。

四、“三个务必”的实践要求

坚持“三个务必”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党的高质量建设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部署和基本遵循,其根本在于全党真正将其作为治党管党、治国理政中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行动纲领,指导塑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伟大梦想的伟大实践。

(一)根本前提: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明确“为了谁”与“依靠谁”,是坚持“三个务必”应首先厘清的根本价值立场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46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的实践中保持政党生命力的两大支柱,“为了谁”与“依靠谁”不仅是党的历史哲学的理论要求,而且深刻影响着初心使命、优良作风、斗争本领的价值聚合:当两者并行发展时,党的治国理政效能和政治认同效度就会呈现为上升趋势;当二者发展失去衡态时,党的治理能力和受认同程度就会下降。这就需要坚持将人民至上立场作为践行“三个务必”的前提,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动力实现执政理想、加强党的建设、进行伟大斗争,在践行“三个务必”过程中充分反映人民意愿、回应人民要求、满足人民需要,进而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1]11;坚持将群众路线作为践行“三个务必”的基本遵循,充分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和主观能动性,从群众实践中获得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历史智慧。同时,要从根本上尊重人民呼声、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视人民群众对党坚持“三个务必”实践成效的客观评价,依照群众评价结果衡量践行水准,适时地科学调整践行路径,切实保障人民主体地位。

(二)基本原则:推动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16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坚持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断适应调整的现实张力中靶向发展理论、制定政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本源指导“三个务必”,从世界观的层面看,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远大理想、科学信仰塑造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夯实全党为初心使命而坚持“三个务必”的思想基础,保持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防范因信念滑坡和理想动摇而出现的“使命型政党内部治理危机甚至整体性衰败”[22]。从方法论的层面看,就是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行动,以构建具有民族特色、反映中国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为切入点,用联系的观点处理好“三个务必”的内在逻辑关联,用发展的观点调适好推进“三个务必”的方针策略,用矛盾的观点解决好“三个务必”的突出环节,科学运用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谋篇布局,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和治国理政实践提供行动指南。

(三)重要保证:加强党的组织队伍建设

组织队伍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保持组织活力的重要内容,坚强的组织体系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依托。有学者据此认为,被党的组织网络化的社会,是国家全面主导社会的重要基础[23]163。践行“三个务必”的能动主体是党组织以及作为组织细胞的全体党员,因此一方面要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精密组织架构为重点加强党的组织建设。通过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全党作为统一整体具有强大的内聚力,使全体党员的思想行动自觉统一于党中央“三个务必”的战略部署,共同为实现党的政治目标和历史使命团结奋斗。另一方面,要借助党强大的组织网络有效聚合社会资源,优化政治吸纳和遴选机制,“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16]411,通过“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1]66增强党的战斗力。同时,要以学习型政党建设为基础,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能力,尤其是要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坚定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本领,以确保党始终以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和能力贯彻“三个务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关键环节:完善管党治党的体制机制

“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20]185,完善管党治党制度是“改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优化国家治理结构,改进和创新社会治理机制的基本前提”[24]48。因此,必须要以党的二十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为根本,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涉及党的领导、组织、自身建设、监督保障等方面的法规为基础,并建构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以确保全党牢记和践行“三个务必”。一是要完善党的权力行使机制,从法纪源头设置权力内容、厘清权力边界以防止权力滥用,肃正党纪党风,使全党在规范化、科学化的制度框架内为实现“初心使命”而执政。二是要完善党内监督机制,强化督查党员在落实“三个务必”过程中出现的越轨行为,使定期监督和日常监督相衔接、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外在刚性约束强化行为自律。三是要完善问责查改机制,确保及时发现并分析解决“三个务必”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合法合理容错基础上,追究不积极、不正确履行“三个务必”要求的党员及组织的主体责任,以查促改、以查提效,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四是要完善激励机制,全面考核各级党委、党组织、党员落实“三个务必”的实际成效,“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20]50,正向鼓励广大党员干部主动担当作为。

五、结语

“三个务必”既回答了“建设什么样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理论命题,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艰辛奋斗的历史进程中所体现的政治逻辑,为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历史使命、作风建设、能力建设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辩证关系,客观分析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联系提供了全新视野,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洞悉执政规律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世界观;也回答了“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实践课题,体现出深刻的问题意识、忧患意识、历史意识、使命意识,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提供新的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把握历史主动基础上所创造的科学方法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全党必须不断学习领会“三个务必”的思想要义,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以“赶考”的清醒与自觉奋力开创新的历史伟业。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丁俊萍,李泽鑫.新时代“三个务必”的内涵、结构与进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1):105-116.

[3] 王公龙.牢记“三个务必”,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J].红旗文稿,2022(20):24-27.

[4] 郭岩,刘金祥.“三个务必”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J].党政研究,2022(6):15-20.

[5] 唐皇凤.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历史经验与战略路径[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75(1):5-15.

[6] 周晶容,朱丽霞.“新赶考”必须坚持“两个务必”[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6):9-11.

[7] 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 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2]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13]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4]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5] 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7] 方旭光.政治认同的逻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18] 坚持从严治党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把作风建设要求融入党的制度建设[N].人民日报,2014-07-01.

[19]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1] 孙迪亮.党的百年历史成就和经验的唯物史观底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11):33.

[22] 唐皇凤.使命型政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政治基础[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42.

[23] 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24] 李仁彬,施俊伟,董波,等.制度建党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22.

Generation logic, core meaning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LI Qi, LIANG Dawei

(School of Marxism,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Theis the political declaration and action guideline of the CPC in the new era to pass new tests on the road ahead, which scientifically answers the major issue of the times of what kind of Marxist party exercising long-term governance we should develop, as well as how we should go about achieving this task. Its formation has profound theoretical,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logic.Thehave the same value orientation and complementary logic, and supplement each other logically. It illustrates what kind of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what sort of political character should be maintained, and what kind of political ability should be possessed in building a long-term ruling Marxist party from three aspects: fundamental requirements, style guarantee and power support, which is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n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the times. Moreover, to practice the, we must adhere to the principal position of the people as the fundamental, take promoting uphold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Marxism and breaking new ground as the premise, focus 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PC’s organizational team, and improving the systems and mechanisms for governing the Party as the key to promote the great practice of guiding social revolution with the Communist Party’s self-revolution.

theThree Must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elf-reform; social transformation; passing new tests on the road ahead

D26

A

1009–2013(2023)01–0007–07

10.13331/j.cnki.jhau(ss).2023.01.002

2022-11-14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2VS007);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22JDSZK016);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思政专项(L21BSZ052)

李祺(1995—),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党建研究。

责任编辑:曾凡盛

猜你喜欢
斗争政党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俄罗斯政党的最新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