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新, 秦兴方
(扬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9)
真善美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具象化表现,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余年奋斗征程,集中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22-24。习近平的这一精准概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念的新发展,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在真善美哲理意蕴上的显著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符合科学真理的现代化,是追求真理之真、制度之善和理想之美的现代化。在迈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探析中国式现代化的真善美意蕴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意涵,还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思想支撑和价值引领。
所谓真,即不以主体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自觉认识和积极运用真理是主体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追求。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完善是遵循真理发展规律、由相对真理不断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
信仰并运用真理改造现实才能拥有持久的行动力量。中国共产党遵循真理发展规律,追求崇高理想信念,以切实行动推动马克思主义真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信仰坚定的中国共产党为追求真理而传播真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仰主体,肩负着“救亡图存与实现民族解放的双重使命”[2],在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始终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传播。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都注重追求并传播时代真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大批舍生忘死的先进分子带着挽救国家与民族的伟大使命踏上了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并成立了众多的研究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社团组织,在腥风血雨的革命实践中进一步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真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集中精力追求国强民富的真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更加追求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进入新时代以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党一切工作的重心。要言之,中国式现代化得以不断发展完善,首先归因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对时代真理的不懈追求。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信仰坚定的中国共产党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真理。在党的百余年奋斗征程中,无数仁人志士为追求强国富民的正确道路及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各行各业涌现出了无数先进典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大批英勇的革命战士无惧血雨腥风,面临生与死的抉择,为了百姓的福祉,勇往直前,不怕牺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对内忧外困的国内外环境,一大批科学家隐姓埋名、默默奉献,集中攻关高精尖卡脖子技术,粉碎了西方列强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的妄想。改革开放以来,不忘初心、奉献一生的党员干部和党员群众,以默默奉献和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往纵深发展。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更是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他们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奉献了智慧和力量乃至生命。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涌现出了众多党员坚守疫情一线,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生动事例。当下,面对“两个大局”交织的时代境遇,青年们发出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一大批优秀青年投身基层、回乡创业,默默奉献、顽强坚守,书写青春、建功立业,把青春之花绽放在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百余年来,广大党员在中华大地上谱写的一曲又一曲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华丽篇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真理的无畏决心。
批判并反对谬误是杜绝真理转化为谬误的不二选择。习近平强调:“要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立场坚定批驳谬误。”[3]313中国式现代化对谬误的批判与反对就体现在其自身所蕴含的真理精神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用真理剖析现实上。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蕴含真理精神的科学发展道路,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注重认识真理精神、发掘真理内容及释放真理力量。所谓真理精神,是指推动事物发展最强大最根本的动力。这种动力是多种精神力量的合力。如对理想的追求、对客观规律的揭示、对科学技术的运用、对自然力量的顺应与支配等,这些精神力量共同汇聚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上,使之焕发出真理的光芒。如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正确理论与正确实践的统一,天、地、人的统一,自然演进内生动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推动力、科学理论生命力的统一等,这些真理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自身蕴含的真理精神就是对历史发展大势的顺应。但真理精神不是自发形成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中运行的规律需要认识、发现和掌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就是对这些真理性认识的进一步丰富和挖掘。认识真理精神和挖掘真理内容的最终目的是释放真理力量。如何使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真理精神转化为强大的助推力量是亟须解决的问题。马克思说,真理就像一块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百余年披荆斩棘、波澜壮阔的奋斗,才使得中国式现代化的真理精神焕发出历久弥坚的真理力量,使之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继续沿着自身所开创的科学发展道路创造新奇迹、开辟新境界。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用真理原则剖析现实。所谓真理原则,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追求和服从真理[4]。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坚持用真理原则剖析现实的波澜壮阔史。回溯百年党史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自觉担负起了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任与使命。但是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才具有了根本性的前提条件,彼时中国的现代化目标是建设先进的工业国以改变传统农业国的落后面貌。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使中国开启了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立足国情、科学统筹,深刻认识到工业对于巩固新生政权的重要性,“必须发展社会主义的工业,首先是重工业,使我们的国家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两个文明一起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型文明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以“五个文明”协调发展迈进了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概言之,中国式现代化在每个历史阶段都能不断取得新进展,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真理的原则剖析现实、指导现实。
运用并发展真理是永葆真理活力的有效法则。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就体现了坚持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和扬弃传统文化并重的方法,在保持马克思主义真理活力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真理。
中国式现代化在结合中国实际与批判西方道路的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单线式”发展观是西方发展过程中否认并排斥现代化模式多样性的常见模式,这种片面性的非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阻断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与传播。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特质,立足国情、把握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科学内涵,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理论指导思想是对西方片面现代化理论的有力驳斥,是对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现实审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灵活运用。要言之,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历程和超越性经验既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与超越,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在对传统文化扬弃的过程中推进理论发展。历久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精神滋养。习近平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6]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道德规范,以及其他关于道德操守和国家治理的思想智慧,都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适应新的时代语境,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能深度凝结为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取向,以“家国一体”的价值共识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今日中国和当今时代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契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也进一步表征着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所谓善,就是合目的性。向善就是对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彰显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取向的制度追求。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之善集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自我革命的精神勇气及改革创新的伟大魄力,持续推进各项制度的完善。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永恒的价值追求和不变的执政理念。坚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党永葆生机的奥秘所在,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焕发出勃勃生机的力量源泉。
人民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制度发展完善的价值归宿。资本至上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的价值和立场是对人民核心利益的本质背离,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始终遵循唯物史观的科学原理,将“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贯彻到发展道路的全过程,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不仅在总体层面上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遵循、内在规定和题中应有之义而存在,也在具体层面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奠定了价值立场、提供了动力机制、指明了方向路径。”[7]纵观百年中共党史,“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1]138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改革创新和建设新时代的伟大事业之中。其根本原因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8]。习近平多次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3]47,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9]可见,始终牢记人民的殷切期待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这一价值归宿的重要表现。
人民群众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制度发展完善的动力来源,就在于人民具有在主观内在驱动力激发下的实践能力。马克思说:“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0]20列宁说:“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11]人独特的实践能力在追求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过程中会推动国家与社会充分、安全发展。回溯改革开放的历史可以发现,人民的首创实践力量首先体现在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自主探索,也体现在对基层民主制度的大胆创新上。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各行各业涌现的先进模范人物所展示出的推动行业发展的强大能力都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伟大的实践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的各项新突破和新发现正是人民群众发挥实践力量的集中表现,也促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思想的永恒主题,也是促进制度完善的重要法宝。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完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忧患意识,以自我革命的精神促进制度完善,不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境界。
完善的社会制度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始于中国近代有志之士对理想社会制度的探索,新中国的成立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根本前提条件,而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则在国体和政体方面进一步保障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成熟和完善。从百年中共党史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本经济制度,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起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而这一制度体系不断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也转化为激发各种活力的现实动能”[12],能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自我革命是中国式现代化促进制度完善的内在动力。自我革命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更是中国式现代化促进制度完善的内在动力。“革命”意在通过批判和改造的手段,达到革故鼎新的目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完善正是得益于对社会制度的批判与扬弃。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革命”的精神实现社会领域的思想解放,以“踏石留痕,利刃向内”的决心和力度促进社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深刻把握党的事业发展和自身建设规律,将“坚持自我革命”作为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我们应看到自我革命对历史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改革开放的与时俱进、再从科学发展到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都是在社会制度完善的内在驱动下完成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自我革新、自我净化、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决心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制度完善,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改革创新对于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完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制度层面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遵循人类社会发展三大规律的前提下,以改革创新的勇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创造。
改革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制度完善的重要方式。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以制度创新不断推动制度发展完善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的奋斗中,正是通过改革创新使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制度完善对于一个政党和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邓小平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13]当下,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要求党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自身建设以推进制度完善。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就作出重要指示:“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14]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着力推动各个领域的制度完善是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共产党始终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创新中推动制度完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既继承了马克思“暴力夺取政权”的思想,又根据中国具体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而此后中国革命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改革创新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党根据当时的国情所推行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过渡时期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中国化的过渡时期理论,使积贫积弱的新中国顺利度过困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的国家学说,针对解决台湾问题的特殊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设想,而“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又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中推动制度完善的巨大成功典范。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更加注重理论创新对制度完善的重要作用,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并形成了以“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1]19-22为核心的用以指导社会制度发展完善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目标和崇高理想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中国共产党追求和建设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符合时代进步潮流与中国人的自我发展诉求,而且包含于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中。马克思指出:“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可以按照美的规律来选择任何一个种的尺度进行生产和创造。”[10]57对美好生活、美好时代、美好世界的渴求与创造,既是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发展的美好愿景,更是对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现实呼应。
马克思主义指出,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是一种承继式活动。在对历史、当下、未来的深刻把握中,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意旨在于聚拢优质资源,构建美好时代。
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华优秀文化资源为精神导向构建美好时代。中华优秀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历久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昂悲壮的红色文化及指明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优秀文化资源为构建美好时代提供了强大的文化驱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忧患意识,“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进取理念等,是我们构建美好时代的精神富矿。而激昂悲壮的红色文化精神为构建美好时代提供了丰厚的“红色沃土”,对激发并升华民族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感召力,能为构建美好时代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承继和发展,不仅凝结了人民群众最新的文化诉求和价值关怀,而且具有凝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伟力的作用。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补给,以“红色文化”为精神滋养,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价值导向作为推动构建美好时代的精神源泉。
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类文明精华为精神滋养构建美好时代。人类文明成果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可以为我们构建美好时代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有一些“孕育新社会的因素”。毛泽东说:“为了对付帝国主义的压迫,为了使落后的经济地位提高一步,中国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15]因此,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和构建美好时代的人类文明成果都可以为我所用。“一国两制”和“先富带动后富”理念就是成功的典范,它们是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产物,推动了时代发展与进步。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6]。这表明我们利用、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达到了新的高度。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过程,最终目的是以人类文明为精神滋养构建美好时代。
美好生活不仅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也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具象诠释,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价值诉求。中国式现代化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主要是通过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实现的。
中国式现代化通过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创造美好生活。社会主要矛盾是党作出判断和决策的科学依据,是党领导人民群众把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往纵深推进和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依据。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可以发现,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始终是党和国家工作重心作出调整与变化的重要依据。事实证明,只有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在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正是需要着力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
中国式现代化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创造美好生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养料,在与其相结合的过程中创造美好生活,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早在《尚书·大禹谟》中,先贤就用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道出中国人最深刻的生命思考和最深情的审美追求;在《论语·先进篇》中,孔子与曾点的对话为我们描述了一幅美好的精神生活画卷;庄子提出的“逍遥游”启示我们可以把由人心(私心)驱使的焦虑人生变成由“道心”引领的审美游戏;王阳明集中华文化之大成,创立了著名的“心学”体系,告诉我们要知行合一,澄澈内心,洁净生命,走向万物一体的审美境界。[17]正是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明晰了什么是美的生活以及如何达到美的境界,当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结合以后就会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发挥出强大的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形塑力。
美好世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当代诠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完成了一项又一项举世瞩目的历史伟业,打磨出了美好世界的样本蓝图,为构建美好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为构建美好世界提供了新的治理方案。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有本质的区别,中国式现代化实质上已经实现了对工业文明模式的反思与突破,为其他国家探索现代化的发展模式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在发展动力和力量上,充分发挥执政党的主导力量,以执政党的强大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筑牢现代化基石,同时,正确处理执政党领导力量、人民主体力量和市场配置力量的互动关系;在发展思路上,坚持独立自主和增强战略主动,不依附,不脱钩,不等待,不犹豫,顺应世界大势,积极有为,即使遇到反全球化阻挠,亦保持主动有为的心理和行动;在发展方式上,尊重社会主体性,注重顶层设计与社会力量的互融互动,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在发展战略上,面对不确定性风险,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8]中国式现代化为国际社会特别是一些正处于发展困惑或发展瓶颈期的国家提供了参考方案,驱散了长久以来笼罩在世界上其他渴望和平发展国家上空的阴影,为构建美好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为构建美好世界创造出了新的文明形态。人类文明形态随社会形态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社会形态的更替就是文明形态从落后到先进、从愚昧到文明的演进历程。从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历程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对文明形态的探索与创造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逐渐演变的社会形态发展理论。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如何挽救国家危亡、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但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人民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才有了主心骨和精神旗帜。在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时刻牢记马克思主义精神之基,秉持文化共生互融精神之要,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精神关怀。在精神之基、精神之要和精神关怀的合力作用下,着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发展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概言之,中国贡献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有机融合了中华民族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对构建美好世界意义重大。
求真、向善、崇美是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科学真理、推进制度完善和构建美好愿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价值关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历史主动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统筹党的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三大规律并致力于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人民谋大同的初心使命情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为世界贡献的文明新形态,为其他国家探索现代化文明道路提供了政党治理、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和文化治理的经验,也为破解世界难题、建设人类美好家园贡献了中国经验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