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勤,黄诗义,曹宝亚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经济贸易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2021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大力培养本土人才,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1],鼓励更多创业者投入农业农村建设中,打造一支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创新的新农人团队。新农人作为农村创新创业的主导力量,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数字技术的催化下,获得了更具优势的知识、技术与管理能力,成为解决农村“引人、育人、留人”难题的重要突破口。为建设一支满足乡村振兴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队伍,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增长,有必要提升新农人的创新创业能力,并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培育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数字新农人,以充分发挥人才振兴的先导作用,开拓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加快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目标。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将新农人界定为“以提高农业价值、生产安全农产品为目标,具有生态农业理念和互联网思维的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2]。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加速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新农人的内涵特征、经营特长等方面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数字经济下的新农人是以市场为导向,具备互联网创业的新思维、绿色发展的新理念,掌握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农业技术和新媒体网络营销手段,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各行业新知识,服务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农产品销售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服务主体。
1.借助新兴数字技术,发展电商助农新模式。新农人积极参与电商创业技能培训并化身主播,利用新媒体软件推广农村优质资源、发布农村生活场景,不仅加快了内容创作的速度,也为特色农产品建立了品牌文化,帮助农民提高了销量。自淘宝上线“直播助农计划”以来,累计已有11万农民主播,其带动农产品销售超50亿元[3]。2020年7月辽宁省丹东市委、市政府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丹东电商直播节”,多地市长、区长、县长作为新农人代表,走进电商直播间,为本地特色农产品代言,助力疫情后的经济复苏[4]。
2.立足农业优势资源,建设乡村特色产业。新农人是农民中的新群体,在“三农”政策引导下,其利用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地理环境等优势,引领特色产业发展,已逐渐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打造美丽富饶乡村的先驱者。2021年第四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洪良彬探索出种养一体化的生态农业新模式,种植91.46 hm2五彩稻田[5],并借此拓宽晋江乡村休闲旅游业市场,从多个渠道提高农民收入。
3.扩大农业价值区间,推进全产业链经营。新农人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依托自有和闲置土地开展规模种养业、林下经济、庭院经济等特色产业,推进了生态型农业建设[6]。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设计研发环节融入当地的特色文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7],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型服务业,推动休闲农庄、人文观光、康养旅游等新型商业模式的发展,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解放乡村劳动力,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农民分享到更多二三产业的增值收益。
1.农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健全
当前,新农人创新创业教育未能紧密结合地方就业形势和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缺乏课程、方案上的创新探索;对农业技术培育和创业教育的融合也缺乏深入的思考,将创业教育简单等同于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忽视了农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技能[8],无法帮助返乡创业者充分掌握和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及管理理念,导致新农人创新创业意识不足,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学以致用。
2.新农人农业知识体系不完善
部分新农人缺乏对农业知识与技术的系统性学习以及下地种田的经验,不熟悉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与风险因素等,对国家“三农”支持政策也了解较少[9],在创业初期往往面临如何选择涉农产业、如何寻求创业指导服务等难题。新农人中高校毕业生、企业家等群体,与传统农民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加大了农业经营管理的难度。
1.金融支持政策落实不到位
为鼓励大学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士兵、工商企业主等投身农村创新创业,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税收优惠、返乡创业资金、乡村振兴基金、农业项目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众多财政支持政策,但从实施效果来看,针对性、实用性不强[10],众多利好政策未能得到有效落地,无法给农民创业提供切实的资金支持。
2.银行机构融资难融资贵
为提高抗风险能力,银行机构多以不动产进行抵押贷款,土地、农业机器设备、涉农知识产权等较少用于抵押,农民自主专利设施等基本无法用于担保。过分看重抵押物,导致返乡创业者普遍存在抵押物不足值、抵押范围小等融资难题[11]。而农民最重要的财产土地,受担保规则和流转制度的约束,也无法成为金融担保物资,且银行贷款审批手续繁琐、流程复杂、周期长、放款速度慢,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时效性要求,进一步加大了创业者的融资难度,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
3.新农人金融业务知识匮乏
新农人缺乏财务管理、信贷融资等金融知识,成为加剧其融资困境的又一重要因素。新农人在参与农业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掌握最新的融资政策,以有效应对各种创业资金短缺问题。但当前对大学生、农民工、工商企业主等返乡人员的创业融资指导和金融知识培训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12],导致新农人与农村金融机构无法有效衔接,他们对财政贴息、融资担保、动产和不动产抵押贷款等便民融资业务了解较少。
1.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乏力
随着“数字乡村战略”的实施,农业农村信息化进程加快推进,但与城市规划建设相比,农村地区在宽带光纤接入率、5G基站数量、互联网普及率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网络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存在质量差、标准低、重建设、轻管护等缺点,使得智慧农业生产、农村电商、数字化生活等创业应用场景建设落后,无法满足农村创业者对互联网应用平台的需求[13]。而农业生产经营也缺乏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不利于个体农户、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在生产和流通环节的数字化转型。
2.农村电商创业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由于农产品自身存在标准化难、质量控制复杂等缺陷,且部分农业经营主体缺乏质量管理和道德意识,使得农产品网络销售面临质量安全风险[14],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农村物流存在售后服务差、冷链运输难等痛点,极大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15],容易引发售后纠纷,不利于农产品的品牌推广。而电子商务的无形性、匿名性、虚拟性则带来了用户信息泄露等安全隐患。上述法律问题使得农村电商难以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运营机制,亟待完善电商创业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3.农产品网络直播技能不足
目前网络直播已成为农产品营销新业态,但直播行业缺乏有效的监管,对直播内容审核不严,导致农产品网络直播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16]。大多数新农人在直播间直接进行产品推广,对农产品的种植、养殖、采摘、生产、加工、分拣、销售等环节较少展示,难以提升观众的信任感;从直播场地、主播形象到产品展示较少融入农产品特色元素,无法有效吸引观众注意;互动环节也缺乏适宜的配乐和谈话艺术,降低了观众的愉悦感和参与感。
1.集成优质资源,开展线上农技辅导。地方涉农高校应积极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和网络直播软件,搭建解决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难题的快捷服务通道,加快引入专家、教授,组建一支高水平导师团队,对农业技术问题进行个案指导。同时,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利用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云上智农平台、智慧农民云平台等乡村振兴系列网站,针对新农人创业痛点,开设与农村电商、互联网应用、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领域相关的网络课程,以帮助新农人足不出户实时更新农业经营管理知识,增强创业技能。
2.解决农民忧患,实施线下田间指导。为有效应对干旱、洪涝、台风、冰雹等自然灾害及病毒虫害造成的农业生产受损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应主动成立工作组、专家组,统一安排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分区域为新农人提供技术指导,手把手传授灾后的田间管理方法,并提供大量实用的农资和指导资料,以便于新农人学习、借鉴和使用,从而快速降低农业经济损失。同时,由政府牵头,组织地方涉农高校的博士生、“双师型”教师等成立农业技术服务团,下乡下田对种养业大户开展面对面地分类精准指导,选派有经验的教师对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经营者等进行追踪服务,帮助农民排忧解难,助其真正掌握农业专业知识和技术。
为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发挥好地方政府、行业机构、农业企业和涉农高校的人才支撑作用,构建多方主体协同的新农人创新创业育人机制。
1.多方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农民素质培训。高校应依托自身的教学与课程资源,大力开展“新农人孵化班”,并根据特色产业发展需要,输送具有扎实农业教学基础和过硬实践能力的“双师型”优秀教师,协同政府、行业机构、农业企业等遴选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涉农领域精英、“土专家”和创业成功人士、“农创客”等加入导师团队,以加强新农人培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同时,由政府从创业初期的返乡下乡大学生、农民工、工商企业主及种养业大户等群体中优选培育对象,确保培训内容供需对等,通过课堂讲解和田间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引导新农人将所学专业知识、实用技术、管理方法等运用到田间地头,增加创业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变革双创教育模式,激发乡村振兴人才活力。首先,应发挥政府的引领、组织、管理和支持作用,以政府为主导,协同农村社区、农村培训机构、农业企业提供符合当地就业形势的教育服务,联合涉农高校制定培训政策,监管教学质量、助力新农人快速提升。其次,创新政企融合方式,鼓励农业推广机构和农业企业入驻政府构建的地方特色农业园区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以科研项目为驱动、以市场为导向,对新农人开展规模化经营、种养殖技术、品牌推广、市场营销等创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全面提升新农人的科技服务能力。同时,加大校企合作,整合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实训基地,培育适应龙头企业转型发展和农业产业升级的本土人才,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企业参与制定学校的培训方案和培训内容,将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一线的工作流程和实用技术融入教学体系,以探索订单式培养和田间实践教学模式,提升教学的针对性。
3.内容方法并驾齐驱,狠抓落实育人重点。一是注重培养新农人的互联网创业思维和创新意识。地方政府应鼓励涉农高校开展针对“直播带货”“短视频+农产品”等营销方式的培训,以实现“手机变农具、数据变农资、直播变农活”的农村电商发展新局面,切实提升农民的电商创业技能。二是注重积累创业实战经验。高校应依托“互联网+”大赛,组织毕业大学生、返乡创业人员等开展农业示范基地调研,以探究并推广现代农业、乡村建设等方面的优秀经验,带动本土经济的发展。三是注重提高学员综合素质。开展校地融合红色主题教育,培养新农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
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存在技术落后、资金不足、销售渠道缺乏、信息不畅等弊端,为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有必要盘活农村地区的科技、人才、信息、金融等创新资源和创业要素,搭建基于线下创业孵化基地和线上电商销售网络的新型农村创新创业开放性综合服务平台,促进新农人的培育和成长,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1.结合地方实际,规划各具特色的众创天地。在农村集中地区,基层政府部门应基于当地的特色产业和农业实用技术,建设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等为主的众创空间;在城市近郊地区,基层政府部门应针对休闲农业、有机农业、都市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业等不同领域布局创业园区,以孵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为创业者提供更多优质的创业资源。
2.坚持引育并重,加强农业技术团队建设。一是引进来,针对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发展存在的人才短缺、培训不到位等问题,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入科研机构与涉农高校技术人才、科技特派员等,依托众创天地开展挂职锻炼、帮扶指导工作,并邀请不同领域专家、科技人员、成功创业者与企业家等加入创业导师队伍,以加强培训师资建设。二是走出去,面向毕业大学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士兵、职业农民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由涉农高校联合政府在创业园区内开展农业专业知识与技术、创业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培训,着力提升新农人的创新实践能力,为新农村建设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3.线上线下联动,搭建创业孵化基地和网络服务平台。农业企业应充分利用众创天地的人才、技术、场地等资源,建立种植养殖试验基地、创业培训基地、创业空间等创业孵化场所,为返乡下乡创业者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办公区域,并与学校合作开展授课培训和田间培训,定期举办专题培训会或创业沙龙、创业大讲堂、创业训练营等活动,促进农民工、科技人员、高等院校毕业生等新农人群体的互动交流与能力提升。同时,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农村科技服务平台,基于“互联网+农业”开展在线创业培训、远程教学、成果推介、科普宣传、产品营销等服务,为返乡下乡创业者提供更多网络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为用好金融力量解决新农人创业融资难的问题,应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不断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金融支农激励机制。
1.提升基层金融服务水平,全面落实创业融资政策。地方政府部门要破除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精简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设立专门的返乡创业审批窗口,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高效便捷的贷款、贴息、税收等一体化服务,并做好追踪工作,及时发现、解决返乡创业者的融资难题,加快创业项目的落地、建设与投产,不断加强基层服务能力。为打通政策实施的堵点,相关部门还要做好充分的调研,了解返乡创业人员的真实需求,合理调整贷款、结算等业务流程,提供精准的金融优惠政策,并适当扩大抵押范围,如增加集体建设用地、土地经营权等农村普遍存在的产权。
2.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深化“财政+保险+银行”合作。支持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业保险贷、农村小额保险、农机具和大棚设施抵押贷款等业务,突出“信贷+担保”“信贷+保险”的风险分担作用,以低成本盘活农村资产,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助力小微普惠金融,推出放款快、利率低、手续少的“保单抵押+融资”模式,借助降息、贴息、风险补偿、保单增信、再贷款支持等利好政策,降低新农人创业的融资成本和管理费用。
3.加大培训力度,普及金融知识。地方政府部门应联合当地金融机构与涉农高校,组织返乡创业者开展各类线上线下金融知识培训,解读惠农融资政策,增加新农人对农村金融的认知。活动形式包括“乡村振兴金融知识讲座”“农村合作金融讲座”“大学生创业金融讲座”、金融“上山下乡”培训等,以推进金融宣传常态化,并借助微信、微博、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丰富线上培训形式,帮助新农人快速提升金融知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