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韧性对农村居民相对贫困状态的影响研究

2023-04-06 11:54
现代农业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韧性个体维度

(惠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广东,惠州 516007)

1 引言

“十四五”规划开局之际,我国农村扶贫已从绝对贫困过渡到相对贫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决胜会议上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这为相对贫困阶段的减贫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既要帮扶物质层面,更需要注重精神贫困的治理[1]。同时贫困群众具备的文化韧性能力与贫困思想破除能力和环境变化学习能力息息相关[2]。所以,研究文化韧性对相对贫困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后脱贫时代,农村精神贫困日益制约相对贫困的解决[3]。精神贫困指相对贫困人口精神需要未被有效满足而产生的思维困境[4]。在解决相对贫困难题上,农户个体文化韧性往往作用于农户个体行为,有效改善由精神贫困导致的个体失灵和非理性行为。但在相对贫困的治理过程中,精神贫困和相对贫困两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精神贫困是如何作用于相对贫困?文化韧性又是如何作用于精神贫困与相对贫困?

目前学术界中有关解决相对贫困研究中已有不少成果。就国内而言,早期扶贫研究主要集中在物质贫困问题,紧接着围绕“精神贫困”、“相对贫困”和“文化韧性”等主题展开。已有研究主要从经济学、文化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切入研究相对贫困和精神贫困的产生、实质及解决路径等方面。从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来看,中国从物质贫困转为相对贫困,实际上反映出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的差异,且相对贫困呈现多维性、次生性、精神性等特点[5]。从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视角来看,精神贫困实质是个体失灵的结果,定义为认知决策偏差、缺乏志向与消极信念。解决精神贫困问题需从移风易俗、心理干预、改变现状、提供信息四方面展开[6]。对于相对贫困与精神贫困间的关系,有研究指出相对贫困划分为知识贫困、精神贫困、隐性贫困和代际贫困。其中精神贫困促使精神系统功能失灵,进而产生相对贫困[1]。而文化韧性主要从多学科角度对其本义进行研究。物理学本义指出,“韧性”是指物体受到的外力消失后能够恢复其原有状态的特征或能力;在心理学上,“韧性”意指在紧张压力的情况下恢复发展的心理机理。而制约文化韧性的现实因素是农户甘于贫困的思想与较为脆弱的学习能力[7]。对此,有研究将提升内生动力与教育水平作为农户文化韧性能力促进农村高质量防贫的基本思路。

综上,学术界对相对贫困、精神贫困及文化韧性的研究已有一定规模。从现有成果来看,虽然学术界已提出“精神贫困问题是相对贫困治理重要维度”和“文化韧性可改善精神贫困”,但是实证分析论证缓解相对贫困的文章相对较少。本文将着重理解农村相对贫困内涵及成因,实证探讨文化韧性对农村居民相对贫困状态的影响作用机理。

2 理论分析和假设提出

从一般意义上讲,文化韧性是指在内外部压力作用下,人们表现出“脆而不折、弱而不怠”[4]的韧性思想观念;个体行为则是个人在某种思想、信念、情感与意志的支配下所做出的积极或消极的行为;文化韧性影响个体的决策与行为,继而使得个体表现出不同的贫困状态。

农村居民受传统农业社会生活环境影响,在农村转型发展中呈现不同韧性。而个体行为优劣与文化韧性的高低有着密切关系。相关研究表明,强劲韧性能够让农民在面对困难或者生产生活出现不利境况时克服各种心理压力,主动出击,寻求最佳解决方案[8]。同时,文化韧性较高的农民,面对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等传统风俗习惯也会基于自身优势和劣势进行客观评估,不盲目“好面子”,以免陷入“贫困陷阱”。此外,文化韧性较高的农民能够准确自我定位[9],敏锐捕捉技能培训、宣讲课堂等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的机会点,不过分依赖外在援助,实现自我驱动发展,从而切实摆脱相对贫困现状。

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说1:文化韧性正向影响个体行为,文化韧性程度越高,个体行为表现更为积极。

个体基于自身文化韧性高低所做出的行为对其贫困状态有所影响。例如在借贷与储蓄行为上,部分相对贫困群体由于刚刚脱离绝对贫困,生活条件虽得以改善,但仍主要关注当前的支出压力,储蓄意愿低,比较依赖政府的救助金等,只注意近况,忽视对未来的预测和期望,缺乏风险防范能力[10],甚至过度借贷、沉迷赌博等,从而引起返贫,加剧相对贫困状态;在生产和生活行为上,部分相对贫困者主要从事一些进入门槛较低的工作和农业活动,也不愿冒险采用改良作业工具和学习新的农业技术;同时出于炫耀或展示地位[11],一些贫困者会购置大量对生产生活无益处的昂贵品,大操大办喜丧、民俗活动等,引发收入波动,无法摆脱相对贫困状态。

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说2:个体行为负向影响相对贫困状态。个体行为越消极,相对贫困状态越持久。

贫困既是经济收入低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权利匮乏,反映出贫困者缺失社会参与、创造收入和获得机会的能力[12]。文化韧性较高的农民认知和思想观念先进积极,普遍表现为努力破除贫困思想,提升环境变化学习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求改变困境。反之,文化韧性较低的农民消极倦怠,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就像中国谚语所说的“人穷志短”,不能根据理性的原则思考与做决定,无法最大化个体福利,从而陷入“贫困陷阱”循环。

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说3:文化韧性负向影响相对贫困状态。文化韧性程度越高,相对贫困状态越不显著或不存在。

文化韧性可以通过个体行为对相对贫困产生中介效应。原因如下:前文已提及文化韧性能够影响个体行为,而个体行为又作用于相对贫困。由此推之,文化韧性高的农民通过积极主动作为,有助于实现自我驱动发展[13],进而有效缓解相对贫困状态。反之,文化韧性低的农民难有明确的规划和目标,注重眼前的蝇头小利,认知“带宽”日益狭窄,形成无志、无知和无为的状态,出现个体失灵和非理性行为,进而无法摆脱相对贫困状态,甚至越陷越深。

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说4:个体行为在文化韧性和相对贫困状态之间有中介效应。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来源

本文以广东省惠州市作为主调研区域进行线上与线下的问卷发放。共发放问卷550 份。回收问卷后剔除大面积缺失与作答规律问卷,剩余526 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率95.64%,详情如表1 所示。主要采用AMOS、SPSS 等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表1 调查问卷统计表

3.2 变量的测量方法

研究变量包括文化韧性、相对贫困和个体行为。测量工具分别如下。

3.2.1 文化韧性 本研究所采用的“文化韧性”变量研究工具参考自王鑫强等[14,15]提出的心理素质量表(健康版)和心理资本量表,并结合张大均等[16]理论研究和实地访谈农村居民调整问卷题目,最终确定三个维度集中地反映农村居民文化韧性情况,分别是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性。认知品质指个体于认知过程之中所表现的特征。个性品质指个体于日常之中所表现的性格特征。适应性指个体基于认知与个性品质两大要素上,与情境领域交互而成的习惯性行为倾向。量表共12 个题目,使用LIKERT5等级量表,让受测者在1(极不符合)~5(非常符合)之间进行选取。

3.2.2 相对贫困 从经验研究来看,以往研究大多是以家庭收入的分位数水平来评判相对贫困状态。而扶贫攻坚工作的全面胜利,意味着以收入水平作为唯一评判标准的绝对贫困已经被消除。单一收入水平标准难以全面衡量当前我国相对贫困状况。对此,林闽钢[17]认为应采取“收入加多维”的方式进行相对贫困识别。王小林等[18]也认为,在原有以收入识别贫困的基础上,需要运用多维贫困指数来衡量相对贫困。因此本文结合国内外多维贫困测量方法编制了农村居民相对贫困量表。量表共有12个题项,包括家庭情况、经济状况、外部因素、居住水平四个维度搭建相对贫困测算框架。采用维度赋值方法,每个维度权重为1/4,分别计算划分农村居民相对贫困状态。

3.2.3 个体行为 个人对事物看法等因素会影响到人们的意愿和行为决定[19]。杨善华、孙飞宇[20]认为中国农村社会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积淀着一种“社会底蕴”,表现为非正式制度、联系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和意识层面中的结构性观念。其中作为非正式约束的制度构成要素之一的风俗习惯会作用于农村经济发展[21],而卢晖临[22]追踪调查三个村庄后发现农村居民推崇人情和关系现象普遍。因此农村诱发返贫问题的诸多风险仍然存在[23]。而更好提升农村居民自我驱动以及风险防范能力是应对返贫的重点任务。因此本文结合众多学者的研究与预测试确定编制了以风俗习惯[24]、风险防范[25]、自我驱动[26]三个维度为主的量表探索研究个体行为选择的内在机制。

3.3 模型的构建

本研究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构建文化韧性、个体行为与相对贫困的关系模型(见图1),探究文化韧性对农村居民相对贫困状态的影响并检验个体行为在两者间的中介作用,拟为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对策研究提供参考。

图1 关系模型图

4 实证分析

4.1 信度

信度是一种评价测量结果一致性与稳定性的方法。本文采用了Cronbach's α 作为信度指标来对量表类测量工具进行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如果测量维度的α高于0.7[27]即可认为该测量维度内部一致性较好(见表2)。

表2 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

分析结果显示,各个维度Cronbach α 系数在0.789~0.870 之间,均超过了0.7。因此可得,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拥有良好的可信度。

4.2 效度

4.2.1 探索性因子分析 探索性因子分析用于探索现象背后的结构。从自上而下角度来说,EFA 使用的是反映型模型。在研究者确定某个概念并寻找到相应的反映型指标后,即可形成一个因子模型。从自下而上角度而言,研究者面对诸多变量时可考虑使用几个潜变量作为“代表”,而原始变量作为指标,从而达到简化数据目的。

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85,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水平显著。数据适合后续分析(见表3)。

表3 KMO 和巴特利特检验

使用主成分法进行因子提取,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10 个,累计解释73.460%的方差。碎石图结果看出,第11 个因子往后开始趋于平缓,表明应当提取10个因子(见表4,图2)。

图2 碎石图

表4 总方差解释

在提取10 个因子后,最大方差法旋转结果显示所有题项均落入预设维度中,拥有较大的因子载荷且与其它维度的交叉载荷较小。综上本文所采用的社会支持量表结构效度较好(见表5)。

表5 旋转后的成分矩阵

4.2.2 验证性因子分析 验证性因子分析要求题项的因子载荷需高于0.6,同时模型的拟合度要达到相应标准。根据Hair[28]建议,测量维度要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须满足标准化因子载荷计算维度的组合信度>0.7 且平均方差萃取量>0.5的条件。

分析结果如图3,模型各项拟合指标全部达标,表明模型整体拟合较好,适合进行后续分析。

图3 验证性因子分析(标准化)

在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后,进行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检验,结果表明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拟合良好,表明数据适合进行二阶建模(见表6、图4)。

图4 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标准化)

表6 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和收敛效度

进一步检验表明,二阶模型的载荷、CR 和AVE 值均达到预定标准,收敛效度较好(见表7)。

表7 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和收敛效度

4.3 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

本文对各个量表题目计平均分以代表该维度,并进行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结论显示:文化韧性与相对贫困相关系数是-0.231,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文化韧性与个体行为相关系数是0.207,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个体行为与相对贫困相关系数是-0.285,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至此初步证实本研究假设(见表8)。

表8 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

检验区分效度采用任意两个维度间的相关系数与维度AVE 开根号值作比较的方法。结果表明,各维度自身的AVE开平方根(对角线加粗数字)均大于任意两个维度间的相关系数,因而不同维度间区分效度充分。

4.4 结构方程模型

依据研究假设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模型结果显示,模型各项拟合指标良好,适合进行后续分析(见图5)。

图5 结构方程模型(标准化)

系数检验结果表明,文化韧性对个体行为的标准化系数是0.311,正向影响显著;个体行为对相对贫困的标准化系数是-0.338,负向影响显著;文化韧性对相对贫困的标准化系数为-0.219,负向影响显著。因此,假设H1、H2和H3得到验证(见表9)。

表9 系数检验结果

结构方程模型能够同时进行多个路径检验,故三步法在结构方程模型中化简为一步,即直接对整个中介模型进行检验,故而无需再对中介模型的部分路径系数进行检验。根据学者Hayes[29]观点,三步法之后,假如中介模型基本成立,则进一步使用Bootstrap 方法进行5000 次的模拟分析,计算间接效应偏差校正的百分位数置信区间。若置信区间能不包含0,间接效应则成立。因而使用AMOS 进行5000 次的Bootstrap 分析,对组成中介的两段路径系数进行联合检验。

Bootstrap分析结果显示,文化韧性通过个体行为对相对贫困产生负向的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比为32.41%。因此,假设H4得到验证。同时文化韧性也可直接对相对贫困产生负向影响,直接效应也成立。因此,模型为部分中介模型(见表10)。

表10 中介效应的Bootstrap检验

5 研究结论

我国已完成消除绝对贫困任务,紧接着是建立以治理手段多元化为主导的农村相对贫困治理体系。本文基于农户调研数据实证探究文化韧性、个体行为和相对贫困状态三者关系,得出结论:文化韧性正向影响个体行为;个体行为负向影响相对贫困状态;文化韧性负向影响相对贫困状态;个体行为在文化韧性和相对贫困状态之间起中介作用。据此提出缓解农村相对贫困的举措:政府部门合理规划文化设施,增加文化资源供给,扶持民间优秀文化,有效降低返贫风险;基层干部加强自我建设,切实做好宣传工作,重视农民心理状态,实现农民自我管理的发展和促进农村良好文化氛围形成;农民自身进行准确定位,主动提高自身技能,树立艰苦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坚定决心,切实发挥人的主体作用,靶向性缓解农村相对贫困群体的贫困困境。

6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6.1 研究局限

因各种因素制约,本研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惠州市消极文化韧性对农村相对贫困群体的影响,不足以完全代表广东省或全国范围内情况。在实地调研过程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完全做到随机抽样。另外,农村相对贫困群体对问卷各维度判断标准不同使得问卷调查存在局限性。虽据实剔除不合理数据,但随机误差仍难以避免。

6.2 未来展望

往后本研究将采用更全面指标,扩大问卷调研范围,增加数据来源,加强深化实证研究。建立更加合理完善的理论体系,助推研究重点精确化。同时运用对比、学科交叉等多种研究方法,构建多维思维方式,提高研究全面性。尝试拓宽研究视野,进行全球性的经验对比分析,提升研究深度。

猜你喜欢
韧性个体维度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