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是勤学苦练、追求卓越,只为在惊涛骇浪中拯救更多生命!忠诚于海上救助事业,勤于练就过硬本领,在祖国和人民需要时,冲得出去,潜得下去,救得起来!”
——王建明
王建明,一名从业17 年的潜水救生员,曾处置四川九寨沟剧毒危化品坠河打捞,参与大型油船“桑吉”轮碰撞起火应急救援,执行过多起海上翻扣船水下救援任务。多年来,他勤学苦练,不断钻研创新,积极“传帮带”,从一名普通潜水救生员成长为“全国交通技术能手”“上海工匠”。
救援中的时机往往转瞬即逝,要抓住机会就要有扎实的技能和高超的本领。王建明常说:“装备训练不仅是学习使用,而且要掌握它的极限。”常规管供潜水的极限是60 m 以浅,王建明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多次成功完成极限水深任务。正是凭着这份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他在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和东海救助局比武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但王建明并没有满足于过去的成绩,他还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多面手”,面对水下机器人、救生担架床、无人机等高新装备,他日复一日地严格训练,熟练掌握了多种水下作业技术和救生设备,并取得潜水医学技士证书、美国心脏协会急救证书及密闭式循环系统ECCR 证书。
海上救助是一种高风险的职业。自参加工作以来,王建明应急值守5 400 余天,参加海上救助、实战任务300 余起,训练与救助实战累计潜水作业时间超过1 800 h,成功救助各类遇险人员70 余人。2020 年7 月,在翻扣船“宏翔819”轮搜救中,他带领队友不顾危险多次潜入翻扣船中,成功救出1 名被困16 h 的生还者,找到4 具遇难者遗体并成功打捞出水。2021 年3 月,在厦门“3·19 直升机坠海”救援中,他凭借丰富海上作业经验,带领队员克服夜间浓雾、搜寻范围广、水流速度快、飞机残骸破口锋利等困难,顽强拼搏,连续作战,出色地完成了失踪人员搜寻和失事飞机打捞任务,得到当地市政府的表彰。2022年1月,在翻扣渔船“闽泉渔01898”轮搜救中,他主动请缨,身先士卒,克服现场流快、涌急、无固定潜水作业平台和减压舱保障等困难,完成了高海况下登船带缆、沉船定位和40 m 以深的超常规深潜水进舱搜寻打捞等作业任务,在沉船内成功搜寻到4 名遇难者,有效降低了事件的负面影响。
海上险情事故类型多样,潜水救生员需要具备多种技能应对,而翻扣船被困人员快速救援就是典型难题,船舶翻扣造成的空间变化和物品渔网散落对救援产生极大阻碍,加之恶劣天气海况影响,救援窗口期极短,成功救助被困人员面临极大的挑战。
翻扣船救援一直以来都是海上救援的薄弱项,随着国家航运事业的发展,该类险情发生率逐步升高,而国内还没有现成的作业规范。日常工作中,王建明特别注意经验的积累总结,经过多年沉淀研究和救助实践,带领团队制定形成了“翻扣船救援标准化程序”,该程序包含倒扣空间模型构建、救援现场风险应对能力提升、快速进舱搜救路线摸索、被困人员快速救援装备研制、被困人员心理特点与安抚技巧等,在救捞系统各类翻扣船救援任务中得到广泛应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每争取到多一分钟的救援时间,就是为遇险人员多争取一丝生机。面对以往翻扣船救援中,救援辅助装备不足的问题,王建明和他的团队积极思考,创新思路,先后研发了密闭空间救援潜水装具和翻扣船生命气源供气救援装置等,并获得4 项国家专利,成功解决了翻扣船浮态不稳定、舱室生命气源不充足,被困人员出舱供气难等问题,并多次在救助实战中发挥功效。
在大深度水下切割中,氧爆问题是极具危险性又无法避免的难题。王建明在多次执行大深度水下双层钢护筒切割实战任务中,反复琢磨,首创斜切引流法。该方法在救捞系统潜水工程作业领域被推广应用,由他主笔的论文《钢护筒内深潜水水下切割情况分析》也在中国救捞期刊上发表,为潜水员在大深度水下切割提供了技术指导。
薪火相传,匠心筑梦。救助文化的延续离不开一代代救助人的言传身教,救助技能的传承离不开一代代救助人的“传帮带”。王建明常说:“要将老一辈传承下来的东西继续传承下去。”他积极推行实战教学、实战练兵,推动“老师带教”制的实施,他充分结合新进青年职工的技术特点及薄弱项,制定了详细的培养计划,大到整个救助作业流程,小到每个救助设备的使用方法。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小技巧、小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帮助他们逐一熟悉救助设备、技术措施、操作方法、安全标准等,有效解决了青年员工实战经验少、动手能力不足的难题,充分调动了青年职工学习业务技能和钻研技术的积极性,培养出多名具备丰富实战经验的潜水技术能手,真正把救捞人的专业技能、救捞精神和敢拼血性传承下去。
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创于新。王建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救捞人“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精神,展示了东海救助人“大爱、无私、担当”的豪迈情怀,为“当好现代化海上救助开路先锋”贡献了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东海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