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金陵第一门”

2023-04-06 05:24赵培龙
江苏地方志 2023年1期
关键词:益民总统府大门

◎赵培龙

(江苏南京210022)

在古城南京,如果问及南京人,除了城门,城内宅第大院的门你第一想到的是哪一扇?十之八九回答是位于长江路292号原南京民国总统府(以下简称“总统府”)建筑群的大门。

南京总统府(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网)

总统府建筑群,曾先后是清两江总督署、太平天国天王府、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府、江苏督军府等重要机构的设置处,近代中国的许多大事都曾发生在这里。1927年4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同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从原江苏省议事会办公地址迁至长江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南京作为政治中心,外事活动日益增多,外宾频频光顾。但院内场地狭小,汽车掉头都十分困难,实在有碍观瞻、有损国体。于是,外交部长王正廷向蒋介石建议,拟将原有督军署大门拆除,重建新门“以壮观瞻”,蒋介石很快同意。按照《营造业管理登记条例》,1929年7月,即按建设计划改扩建国民政府所在地建筑。原两江总督衙署的围墙、隔墙、圆门、二门、东西辕门等均被拆除,重建门楼。新大门在太平天国天朝宫殿的“真神”荣光门和清两江总督署大门以及江苏督军署大门的基础上,由姚彬设计绘图,文达工程建筑公司中标承建,1929年9月5日开工建设。

门楼是一座造型考究的西式二层钢筋水泥建筑,高14米、东西宽26.8米、南北进深5.5米,楼上有7间小屋。朝南立面的外部采用8根标准的罗马爱奥尼亚柱式结构,柱头上雕有精致的涡卷装饰,整个裸露部分均作石料天然状处理。门楼为阶梯形女儿墙,正中竖一旗杆。正门为砖砌结构,水泥饰面,迎面为三个拱形的门洞,内设双扇连顶铁门,涂黑漆。门拱中心上方雕有拱心石,立面上有爱奥尼亚式的线脚。门南面墙上饰有根据拱门造型刻制的砖石线条。整个大门外圆内方,厚实坚固,宏伟气派,是典型的西方古典柱式巴洛克建筑风格。对面的清朝两江总督署时期的中式照壁,特意加高几米,同时在顶部加上爱奥尼亚式雕饰,以显古今贯通、中西合璧。大门用料很考究,水泥指定用地产泰山牌,黄砂则由宁波运来,砖料是南京产青砖,木料是向上海久记木行购买的头号洋松,所有五金配件都从法国进口。整个工程于1929年12月20日正式竣工,总造价为大洋29455元。大门建成后,门楼上拟悬挂镶有原国民政府主席、现任行政院院长谭延闿书写的“国民政府”大字匾额。

四字金箔包裹,闪闪发光,一直挂到抗战南京沦陷时被伪政权换下。1946年5月,国府“还都”,匾已不知去向,只好用紫铜另制谭延闿所书“国民政府”四字挂上。1948年3月,“行宪国大”召开,蒋介石决定将“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改称“中华民国政府”,去掉“国民”二字,改国民政府主席为“总统”。4月19日蒋介石当选“总统”,4月29日李宗仁当选“副总统”。5月1日,大会闭幕,国民政府遂改称“总统府”。就职仪式在即,时间紧迫。5月初,只好请当时可堪比肩于右任的书法家、原内政部长周钟岳书写,同样是一字千金。“总统府”三字写好后,为了赶时间换招牌,顾不得简陋,匆匆用木头锯好,贴上金箔,在蒋介石就任总统第三天草率地钉上门楼。这是最为通行的说法。还有一个说法是,蒋介石原来想自己再写一次,可想来想去,“总统”自己写“总统府”招牌,这不符合中国传统。于是又想到了已故的谭延闿。随即吩咐下面,集中山陵碑亭中谭延闿写的“总统府”三字代之。

另据南京一位张老先生讲,他当年在“吕复兴油漆作”学艺,民国政府文官处的一位科长拿来三个一人高的大字,要做金箔。一看,就是“总统府”三字。师傅问科长是谁写的?他说是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写的。还有一个更为称奇的说法,国民政府改称“总统府”后,书写三字的任务交给了内政部,卸任不久的内政部长周钟岳认为,“总统府”三字还是集谭延闿的字为佳,于是赶紧找谭的字,但因时间紧迫,一时没有集到理想的,于是就提议由在内政部供职的书法家陈义经来写。陈信手写成后,周连声说好,但对“统”字的“纟”作了一点修改,避免了与“总”字“纟”偏旁的重复。[1]

1949年4月23日晚,人民解放军在南京江面渡江成功。24日凌晨,解放军“三野”第35军312团官兵在师参谋长张绍安的率领下,率先进入挹江门。很快,部队与城内起义警察接上头,并由他们带路直插总统府。这时的总统府六扇大铁门紧闭,巨大的院落早已人去楼空。张参谋长、禇宝兴营长率领部队抵达总统府,6名战士用力推开沉重的大铁门,大队人马立即涌入,很快控制总统府大院。4月27日,渡江总前委首长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等来到总统府,据说当时陈毅坐在蒋介石的皮椅子上兴奋地给在北京西郊双清别墅的毛泽东打电话报捷,随后诗兴大发,在卧室墙壁挥毫题写一首《解放南京》:“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并落款仲弘。[2]

1949年10月22日,南京市成立“文物保管委员会”,并在总统府办公。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在此成立并办公。1954年后,民革、民盟、民进等江苏省委员会及省工商联、文化厅、国画院、文联、宗教局、民委等单位相继进驻院内办公。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决议。随后在9月至12月开展了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由于任务指标压得很重,为了出钢,无所不用其极。炼钢不如找钢,楼梯扶手、桥梁栏杆、门窗框架、大院围墙,只要是钢铁做的,全部拆下回炉。作为反动政权标志的总统府的大铁门自然被列入名单。当年解放军6名战士才能推动的铁门,其重可达数吨。于是,在一个艳阳高照的下午,十几名工人运来切割拆卸工具,开来两辆大卡车。工人们切的切,割的割,运的运,不到两小时就将当年花费巨资的大铁门,卸成数十块,拉到炼钢厂化成滚滚铁水,使这一旧时代的铁证汇入了新时代的洪流。

从此,总统府的三对六扇大铁门从人们视野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门上方横梁支撑半圆形仪表盘发散式木制固定栏栅,漆成红色。三对大门均用杉木制成,同样红漆涂刷,形式基本相同,上边镂空栅格用传统回字纹拼成,下边封闭四方,用凹凸图案装饰。中门两边分别悬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南京市委员会”两块条牌。

1960年11月,省政协由傅厚岗迁入。12月,省政府迁出。1962年10月25日,市文管会迁出。1964年前后,不合政治潮流的“总统府”三字被摘下,代之以一颗直径约为2.5米的硕大红色五角星。“文革”后期,五角星不知去向。1977年以后,省政协和民主党派在此陆续恢复工作。1980年元旦,省政府机关再次迁入。

随着社会各界对保护和开发总统府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呼声越来越高,从1984年起,省市级诸多机关陆续搬出,前后历时近20年。1998年,江苏省政府决定在此筹建“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落成后拟对外开放。2002年6月,按照省政府决定,省政协下属“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管理建设办公室”(下称“管建办”)着手对包括门楼在内的总统府建筑群进行修缮维护。8月中旬,根据省政协领导关于“修旧如故”的原则,管建办基建处与有关单位专家共同努力,拟制《中国近代史博物馆遗址修缮维护方案》。这个方案包括对整个总统府建筑群正宅、厅、楼、亭、阁等1189间建筑的修建,馆区面积也由原来的4万平方米扩大到9万平方米。此次扩建,将再现当年政府机构的历史风貌和内部陈设,主要有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总统府办公楼、晚清两江总督署、太平天国时期的马厩、国民政府行政院办公楼以及军乐队起居室等,总投资人民币5亿元,使建筑群成为中国最大的近代史遗址博物馆。[3-4]

方案经过征求多方意见,最终形成请示,呈送时任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曹克明审阅。曹克明书记很重视很谨慎,先后召集有关文史、建筑方面的专家会议,专门听取意见,指示“以旧修旧、精益求精”,特别是作为“金陵第一门”的总统府大门,要恢复1929年的原样,以体现历史真实感、厚重感,并要求省政协办公厅责成管建办抓紧拿出方案。当时晨光集团南京艺术制像公司因为此前承建了香港天坛大佛、灵山大佛等大型艺术工程,技术力量雄厚,名声享誉海内外。管建办根据曹克明的指示,找到该公司洽谈关于再造总统府大门事宜,并称这不仅仅是制作几扇大门的事情,更是关乎中国近代史、革命史、南京历史和博物馆形象的大事,当年国民党都能建得那么美观结实,晨光集团名声在外,一定能做得更好,如期完成这项任务。公司方面认为,像灵山大佛那样的大工程都拿下了,几扇门还不简单,当即决定成立大门建造工作团队,具体设计施工由田益民总负责,设计负责人田益民,施工负责人胡发智,同时组成精干力量,集中完成突击任务。时过不久,曹克明在接见具体负责再造大门的人员时说:恢复总统府大门原先没有这个考虑,是我要求加上去的,那几扇红木门,实在有碍观瞻,与整个建筑群格格不入。据说,这个大门原先什么样子,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当时匆忙拆除拉走,根本没有拍照留存,“文革”时又将相关图片当作反动“四旧”销毁,再造务必尽可能恢复原貌,这项工作从设计到施工,估计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大门犹如近代史这本厚重大书的封面,封面做不好,谈何吸引读者。希望省政协办公厅明确专人,与晨光集团密切合作,仔细研究,通力合作,尽快在博物馆开放时以恢复的大门迎接客人。曹克明的几句话,让再造大门的所有人既倍感欣慰又倍感压力。

2002年9月,总统府建筑群修缮工程正式开工。2002年11月20日太阳下山的时候,一些细心的南京市民发现,昔日光秃秃的总统府门楼上,悄然出现了“总统府”三个耀眼的金字。据江苏省政协办公厅综合处原处长刘晓宁回忆,总统府改造初期,每月都会收到群众来信,归纳起来就是,既然要作博物馆,就要恢复历史原貌,希望能再见到完全符合历史原貌的总统府。总统府工作人员便拿着公文到处请示领导和相关部门,可是一直没有回复。国民党政府遗址很敏感,知道各级明文答复都有难处,为了不耽误门楼的正式开放,于是采纳高人建议,领导没有肯定,但也没有否定,既然这样,不如投石问路,先斩后奏,于是将“总统府”三个金字“偷偷”放了上去,看看群众有何反响。没想到第二天南京城街头巷尾都在议论这件事情,但无论是专家还是老百姓,都对此表示赞同。工作人员这才松了一口气。

经双方协商,报领导同意,大门再造工作由省政协和晨光集团各自明确总联络员。管建办方面由王卫担任,晨光集团方面由糜朝华担任。

据晨光集团田益民回忆,制像公司领导把这个任务交给他,由他全权负责实际运作,成立建设团队,并让其担任大门设计师。

省政协方面由王卫和高旭青组成专班,由高旭青负责日常工作。不久,召开再造大门筹建工作协调会,会上列出的工作顺序清单中,第一条就是查找大门原始设计资料,包括图纸、图片等。

不久,高旭青拿着省政协的介绍信,带着田益民等人,首先来到江苏省档案馆查找资料。省档案馆馆藏极其丰富,特别是南京民国建筑的资料保存比较完整。总统府建筑群的资料装订整齐,分门别类,藏列有序,查找十分方便。但找来查去,其他资料应有尽有,就是查不到有关大门的资料,别说设计图纸,连一张图片都没有(注:本文前面提到的关于总统府大门的资料数据等,全是在2003年以后发现的史料中查出)。接着,筹建组人员继续到南京图书馆、南京城建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金陵图书馆逐馆进行查阅。遗憾的是,一遍查找下来,民国其他建筑档案查到一大堆,唯独没有查到那六扇大门的设计图纸、图片资料。甚至连一些大学图书馆都去了,仍然一无所得。首战失利,大家有些傻眼。经过研究分析,筹建组人员只能分头从历史文献、老旧照片中查找有关大门的图像资料。

一天,高旭青在《东南文化》2000年增刊2上看到一篇题为《南京民国总统府遗址考实》的文章,作者是南京中国近代史博物馆(筹)副研究员、原省文化厅处长高丹予。文中讲,1928年10月,“国民政府命令‘办理国都设计事宜’,聘请美国建筑师墨菲和古力为国民政府建筑顾问,同时成立首都建设委员会,由孙科负责。次年4月颁布墨菲主持设计的《中华民国首都建设计划》,并颁布《建筑法》,制定《营造业管理登记条例》。7月,即按建设计划改扩建国民政府所在地建筑。原两江总督衙署的围墙、隔墙、圆门、二门、东西辕门等均被拆除,并扩大圆门原址,重建门楼……正门为砖砌结构,水泥饰面,迎面为三拱券门洞,内设铜制镂空雕花大门三扇。”“铜制镂空雕花”六字尤为引人注目。铜制,规定了材质;镂空雕花,描绘了大体形象。虽然没有清晰图样,没有见过实物,大家还是决定继续从历史资料和历史遗迹这两个方面入手,找出这类“铜制镂空雕花”的老旧大门。

高旭青很快有了新发现。他在南京图书馆仔细翻阅1929年12月至1930年的《中央日报》,终于在其副刊《中央画刊》1930年1月19日的报道中,发现了关于1929年底新落成的“国民政府”大门的报道,并登有一张图片。但由于当时拍摄技术有限,当时拍摄者只注重门楼总体效果,大门部分光线昏暗,根本看不清楚,加上纸质太差,又是速印版,再经过多年氧化,纸已发黄,图片更加模糊,只能隐约看到一些镂空的图案,与“铜制镂空雕花”记载有点接近,但大门是不是铜制、雕的什么花根本看不清楚。

经进一步查阅资料和走访一些老人得知,同时期的南京民国“国立中央体育场”和上海外滩一些西式建筑的大门似乎与总统府大门是同龄建筑,可能有些相似。功夫不负有心人。高旭青在江苏省档案馆找到了“国立中央体育场”大门的历史资料、图片。同时与大家一起去灵谷寺附近的“国立中央体育场”遗址进行实地勘察、拍照。经过比对照片,发现“镂空雕花”是没错,但图案相去甚远。虽然大家无功而返,不过得到了一个信息,即大门的材质不是“铜制”,而是普通的“钢制”,不是一体铸造的,而是多件铆接起来的。

每一次调研都有收获。于是,高旭青与田益民等人,一起赴上海考察。首先去上海档案馆查阅资料。外滩那些西式建筑的图片资料很全,尤其是汇丰银行和海关大楼,与总统府是同时期建筑,两处大门的制式极为相似,其主要结构和工艺很有借鉴和参考价值。于是,高旭青一行专程去外滩实地考察汇丰银行和海关大楼的大门。先是考察“汇丰银行”大楼。该大楼主体五层,第一层三个门洞,大门是“铁制镂空雕花”式样,榫卯结构,只是“镂空雕花”图案与《中央画刊》上刊登的明显不同;第二至四层中间是六根罗马爱奥尼亚柱支撑,与总统府大门上的罗马柱一模一样;第五层中轴线与耸起的半球型希腊式屋顶相连。然后他们又考察了上海海关大楼。该楼主体为哥特式建筑,大门为古希腊神庙形式,四根经典的希腊多立克柱支撑起庞大的建筑,柱子上端为方形,雕刻花纹,给人以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海关大楼与雍容典雅的汇丰银行大楼齐肩并列,相得益彰,被称为汇丰银行的“姐妹楼”。然而,它的大门是“铜制镂空雕花”榫卯结构。同样,“镂空雕花”图案与《中央画刊》上总统府大门上的图案,风格明显不同。

回到南京,为了证明总统府旧大门材质是钢制的,田益民建议,到旧址大门框上寻找先前留下的痕迹,比如嵌进墙体中的铰链什么的。不找不知道,一找挺有效。筹备组人员终于在大门左边门柱础处找到了一个被砸进墙体里的半截铰链。取样分析得知,就是普通的45号结构钢。

田益民还原的总统府大门设计图(高旭青 提供)

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勘测得出结论,总统府大门是“铁制镂空雕花”榫卯结构,只是镂空雕花“空”是如何镂的,“花”又是如何雕的必须细加考量。大家继续从老图片和那个时期的影像资料中寻找突破口。不久,高旭青找到了一张当年侵华日军进城仪式的老照片,虽然只是背景,但隐约能够看到总统府侧面的图形。这也提醒了设计师田益民,他提议去南京侵华日军大屠杀纪念馆,查找当年侵华日军1937年12月17日下午2时30分左右“入城典礼”的影像资料。经过纪念馆朱成山馆长等的不懈努力,终于找到松井石根骑马侧面经过南京市中心国府路上的“国民政府”门前广场的画面,其背景就是总统府大门。图像与高旭青找到的完全一致。

田益民在制作灵山大佛时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经验。他将照片翻拍放大;同时,将那段视频截屏,技术处理后放大。图片虽然不算清晰,但起码有了大体轮廓。放大后的图片,田益民和高旭青分成两组分别绘制图样,然后择期两组对照吻合度。

根据高旭青回忆,为了绘制这幅旧样图,那时他用放大镜一点一点地观察判断,一点一点地描绘,前前后后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每天心无旁骛伏案绘制像绣花一样地工作,弄得眼睛疲劳过度,后期都看不清东西。田益民也同样夜以继日地进行图形还原,虽然他当时有一台计算速度不算快的电脑,但对刚出现不久的绘图软件也十分生疏,只好边学边干。在十多天时间里,他对照图片和短视频,一点一点按图建模,消耗了大量的精力,最终绘出了初稿。两个多月后,两张图纸终于放到一起。两张图纸居然有80%的吻合度。经过一起比对、磋商、讨论、分析,图样又统一了10%左右。最难统一的是两扇侧门合起时上方正中处的一个方形图案,十分抽象,且无法辨认。大家都说不出所以然。时不我待,经过商量决定,先将90%相似的图案进行设计。大门长、宽、厚具体尺寸,由技术人员根据现场勘测具体确定。

至此,田益民带领工作团队开始了具体的勘察设计工作。精准数据测量出来后,经过测算,中间两扇大门需钢材5吨左右,左右两扇边门需钢材6吨左右。考虑到经费预算,主体仍然使用45号结构钢。考虑到增大强度和减轻重量,门主梁和周边框架材料使用30铬锰硅合金钢(强度高、质量轻、价格高)。整个大门主体采用榫卯结构,分块组装。

晨光集团十分重视这个工程量不算大、造价不起眼,但意义重大的项目。公司领导高度关注,并给予政策支持,除了配备专班,腾出专门厂房,还新配一台内存较大的电脑,购置正版CAD设计软件。几经商量,设计图纸基本完成。高旭青将图纸连同预算呈报有关领导审阅。领导说,图纸抽象看起来费劲,造价太贵超出预算太多。糜朝华当即拍板,要求田益民工作小组按照一定比例,制作大门微缩模型,并拍成图片,连同图纸一并送审;侧门那个弄不清的方形图案,暂时空着;预算适当压缩,只收取制作成本费。

田益民当即召集施工负责人胡发智和技术人员,按比例制作大门微缩模型。晨光集团文化影像公司里能工巧匠云集,一周左右就做出了微缩模型。只是这个模型不是榫卯结构,而是焊接而成。

大门设计图纸和微缩模型图片很快送到曹克明的案头。曹克明提议,邀请南京博物院的专家们认证,征求他们的意见。由于缺乏资料,南京博物院参加论证的几名专家先前都没见过原大门,徐湖平院长给筹建组推荐介绍了博物院一个特殊的退休老人金奇,他是南京解放前我党打入国民党内部的总统府门前值警兼车辆调度员。高旭青、田益民等带着微缩模型图片找到了这位老人。金奇回忆着当年在总统府门前执勤的日日夜夜,一看到微缩模型图片,眼睛顿时放光,激动得高叫起来:就这样子,总统府大门就是这个样子。那时我天天忙于门前,上面的万字纹、回形纹以及中间的飞金图形就是这个样子。当高旭青问及侧门中间空白处的图样是什么的时候,老人家略加思索就说:印象中是狮子头的图案。

高旭青、田益民等人恍然大悟,赶紧拿出图片资料,仔细辨别比对,两扇门合起来,中间对接处就是一个方形的抽象的狮子图案。之后在管理处帮忙工作的老文物专家夏京生提供了一本西洋狮子图集,从其中选取了一张最为相似的图案放上去。一道大难题,终于得到解决,大家欢呼雀跃。

王卫将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省政协办公厅领导,信息反馈给曹克明书记,设计方案终获通过。

根据工程最先估算,六扇大铁门计划花费10万元,晨光集团经过预算,报价60万元左右。预算与实价悬殊较大,厅领导难以定夺,只好请示上级领导。曹克明书记原是晨光厂的老领导,他亲自给晨光集团时任领导打电话,并让王卫、高旭青再去与糜朝华、田益民等商谈接洽,经过多次洽谈,最终以加上后期保养经费共计48万元成交。

恢复原样的总统府正门(左图)和侧门(右图)(赵培龙 摄)

田益民在欧阳英、汪瑾和胡鹏的协助下,很快拿出效果图、零件图和总装图。之后将厚厚一叠图纸交给具体制作负责人胡发智。

最后的制作开始了,胡发智召集十几位技艺精湛的技术人员上阵。20天左右,基本完成采购、开料、开槽、折弯、小花样配件等制作任务。其间,最难制作的是大门上方的那些弧形钢架,必须加热锻造,弧度很难掌握。一个姓徐的老师傅土法上马,先用木头做出样子,然后照样再用金属分段制作,最后焊铆结合而成。最终,将六扇大门的几千件零部件全部编号摊开测算,正中大门实际花去5.4吨钢材,两个侧门花去7.3吨钢材。之所以如此沉重,是因为钢架、花纹和图案全部是实心钢条,而且主要用铆钉拼接而成。

当年门楼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图纸标注保质期是50年。如今已经超期使用20多年,其墙体强度还能承受如此巨大的重量吗?田益民很是担心。为防万一,他与高旭青先去省地震局请教专家经过现场勘测,专家认为当年6名战士才能推开一扇大门,说明原门重量不轻;关键是每扇大门的侧面有三对铰链,每扇门的门脚有钢制轨道和滚轮支撑,重量主要由地面承载,侧面拉力不算大。为了测试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承载重量,管理处请东南大学结构专家,钻探采样分析,论证混凝土的质量。得出的结论是:门楼整体浇铸,钢筋混凝土结构质量良好,中间的门柱和侧面门柱侧面拉伸强度在安全范围之内,整体承载能力没有问题。东南大学出具了书面《质量检测报告》。这个报告太重要了,为后期安装及大门整体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2年年底,田益民带领工作团队,利用20天时间,将六扇铁门进行分块分段式铆接,部分进行焊接。2003年春节一过,2月16日,糜朝华、田益民带领技术人员,在高旭青的指导下,先将红色木门卸掉(现保存在总统府工程处),将三对六扇大铁门拼装组件运至总统府。经过三天的组装、调试、补漆,作为“金陵第一门”的总统府大门终于在销毁45年后恢复原样。2月17日,中新社专门做了题为《南京“总统府”大门更换将恢复1929年时原貌》的报道。2月20日,曹克明书记率领有关领导、专家和晨光集团领导,检查、参观整个建筑群,走到门楼处,他指着大门十分高兴地说:这六扇大门既是中国近代史的入口,也是中国革命史的见证,更是南京这座古都的门面,置身于此,顿时增加了真实感、厚重感和自豪感!

2003年3月1日,“中国近代史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2004年,总统府建筑群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2年10月,门楼等建筑再次进行修缮,田益民再次带领团队对大铁门下面的轨道进行优化改造,从而使大铁门看上去沉重,其开合非常省力,只需一个人就能缓缓开合。

猜你喜欢
益民总统府大门
轻叩诗歌大门
看不见你的脸
“诈弹”
北风吹
清明
红色足迹《攻占总统府》
春天的大门
让东方文明打开西方的大门
推理世界的大门
士兵将梅里诺的棺木抬出总统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