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立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把握发展规律和大势,顺势而为、奋发有为”“干事业做工作大方向要正确,重点要明确,战略要得当,同时要把控好细节”,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学思践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需要大家深入思考,如何立足各自岗位,结合工作实际,提升工作效能,奋力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有四个“如何”。
[一、如何把工作抓到“点子”上]
我们经常说,说话要说到“点子”上,做事要抓到“点子”上。评价一个人,有时会说,这个人讲话、做事都在“点子”上,靠谱;当然也可能会说,这个人讲话、做事,始终不在“点子”上,“不着调”。把工作抓到“点子”上,就是牵住了“牛鼻子”,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能,还可以减少不必要损耗;否则,就有可能是事倍功半,甚至还可能是南辕北辙。
把工作抓到“点子”上,就是要有眼力、有脑力、有执行力、有洞察力,做到情况要明、分析要透、判断要准、施策要稳。要把工作抓到“点子”上,讲站位是根本,调研是基本功,抓落实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要注重提高政治能力。政治能力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政治判断力,判断准不准;其次是政治领悟力,领悟透不透,如果还没有完全判断这个人领悟力强不强,怎么能够说了解他?那就更别谈政治执行力了。
一是对标对表,明大势。要时刻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对“两个大局”“国之大者”等,要心中有数;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九个坚持”的具体内容及内涵要义等,要了然于胸。要及时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最新最近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准确理解、全面把握党中央和教育部、省委省政府关于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吃透“上情”,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都是集中各地意见和经验,经过反复提炼、论证总结出来的,具有普遍性、科学性和指导性。同时还要加强学习,全面准确把握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政策措施,才能做到明大势、讲政治、有站位。
二是调查研究,知实情。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将不断出现。这就需要我们做足调查研究这篇文章,力争做到情况了然于心、“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众所周知,《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同志在江西寻乌进行社会调查后写出来的,文中有许多著名论断,如“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做好调查研究这一“基本功”,推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做好调查研究,就必须多抽出时间常到学校走走,听听广大师生都在忙些什么、关注什么、期盼什么,看看学校发展的现状怎么样、制约发展的短板弱项在哪里,真正沉下心来想一想、理一理,把带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好,把有开拓性、创造性的建议分析好,工作的思路和重点也就水落石出了,就能把工作抓到“点子”上。
三是掌握规律,抓落实。凡事都有自己的内在规律,要把工作抓到“点子”上,就要努力掌握工作的内在规律,熟悉程序、懂得规矩,在把握规律中增强对工作的预见性。何为轻车熟路、驾轻就熟?就是懂程序、有套路。要学会“身在兵位、胸为帅谋”。不论自己在什么级别,思考谋划问题,要尽可能跳出个人工作的局限性,站在全局的高度,站在领导的角度来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注意弄清楚三个“是什么”:一个时期内领导关注的工作重点是什么,考虑采取的方法途径是什么,要求达到的效果是什么。弄清了这三个“是什么”,出谋划策才能站得高、看得远、谋得准。要抓好工作落实及情况反馈。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思路政策都只能是纸上谈兵,再美的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在辅助决策的同时,要持续跟踪工作进展,及时报告工作进度,针对出现的问题不足,提出建议性的意见,努力实现工作不走偏、不变样,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不断增强自己掌握规律抓好落实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让其成为自己的鲜明特质。只有这样持续不断地历练,工作才能够抓到“点子”上,个人的能力素质才能够得到快速地提升。
[二、如何做更有“效率”的工作]
现在,大家都有几点感受:一是感觉十分“忙”。忙到什么程度,有多忙?不确定。因为不确定的忙才是真忙,能确定的忙都是可以安排和调度好的。二是感觉特别“累”。有多累?也不知道。但是大家一直都在路上,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停奔波。三是感觉非常“苦”。忙一点累一点,心情舒畅一点,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压力却过大。因此,在工作中,我们不仅要会传导压力,而且还要会激发动力,因为压力传导以后,如果它不能有效地变为动力,压力就会变成负担。“忙”本身没有错,关键是有的人还没有搞清楚“忙什么”“为何忙”,忙里忙外却不知道忙了些什么,甚至还忙中出错、事与愿违。一是有的人做事没目标,瞎忙。习惯于低头拉车,不善于抬头看路,忙到哪里算哪里,始终处于被动的、应付的工作状态,被日常事务牵着鼻子走。二是有的人工作无主次,乱忙。糊里糊涂,不知道什么事大、什么事小,什么事该集中精力干,什么事可干可不干。三是有的人能力有欠缺,慌忙。业务不熟悉,能力有差距,工作效率不高,日常工作完成有难度,自然要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精力。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心理预期、目标参照、满意维度等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上好学”的期盼与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必然要求我们要注意克服“瞎忙”“乱忙”“慌忙”的状况,做正确的事、做有用的事、做有效率的事。
一是科学筹划,抓重点。工作往往千头万绪。当不同方面的工作集中而来的时候,不仅要有想干敢干的满腔热情,还要学会区分轻重缓急、懂得合理取舍。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会导致精力过于分散,很容易自乱阵脚、事倍功半。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牵牛要牵牛鼻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工作多不怕,要理清头绪,看看哪项任务上下最关注、问题最突出、时间最紧迫;要合理安排,找准工作优先考虑的重点,确保工作再多,重點不偏;任务虽繁,头绪不乱。只有抓住了工作的重点,才能统筹兼顾,水到渠成。什么是“重点”?所谓“重点”,就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工作,它更能反映整体工作的进展和成效。比如,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社政处)的工作重点是什么?两大块: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当前的重点是什么?就是“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语言文字和教材管理如何审查才能到位,除了查看内容,还要善于从政治上去看问题,有些“高级红”“低级黑”,表面上冠冕堂皇,但是仔细琢磨明显就有问题。抓住了重点,就找到了工作的关键点,就可以收到纲举目张之功。
二是讲究方法,善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国理政必须有正确方法论,方法正确事半功倍,否则可能事倍功半。”这些论述,为我们创新运用正确方法干事创业提供了明确方向。我们坚持运用正确的方法,把系统观念、问题导向、群众路线、改革创新贯穿始终。对我们而言,讲究方法、提升能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善于总结。一项工作完成要总结,一个活动结束要总结,年终岁尾要总结,认真总结、善于总结,非常重要,这是一个由“经事”而“长智”的过程,必须认真对待,不能应付。总结工作,既是为了回顾过去、总结成绩,还是为了找出问题、总结经验,更是为了理清思路、谋划未来。从这个角度而言,总结工作不能仅仅满足于罗列事实、历数成绩,更应当对工作情况加以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工作的方式方法、技术艺术,努力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总结好,大有益。只有不断总结、善于总结,才能使工作更具效率,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三、如何把工作做“出活”]
“出活”,代表能力水平,能够把组织交办的事情做好,干出成绩,干出特色。现实生活中,经常有人说:“没功劳,也有苦劳。”这种思想要克服、摒弃。干不好活,就是无效劳动,苦劳等于“白劳”。工作要做“出活”,就得动脑子、下功夫、有恒心,把同样的事,做得不一样;把难办的事,做得不难;把交办的事,做得有惊喜、出人意料。
一要热爱本职工作。热爱本职岗位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够做到立足本职、恪尽职守、拼搏奉献。我们提倡把工作当事业干,把岗位当阵地守,把奉献当本分看。对党员干部来说,热爱本职、爱岗敬业,不仅仅是提倡,更是要求。入党誓词的“积极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业”,都要求我们党员干部必须做到爱岗敬业。
二要准确领会上级精神。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正确领会上级精神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如果对上级精神领悟不透、把握不准、体现不好、处理不当,就很难按照上级精神完成任务;只有正确领会上级精神,才能在工作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是提高工作效率、把工作做“出活”的重要前提。准确领会上级精神要把握三点:一是转换角色。要站到领导的位置去思考问题、谋划工作,力求与上级部门、上级领导同步思维甚至超前思维,要超越自己的部门、自己职位去想、去谋,着眼大局、着眼长远。二是加强交流。接受任务时不能一知半解、不懂装懂。有的同志在接受任务时,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弄清上级精神,但不敢向上级部门、上级领导请教,更不敢提“为什么”,而违心地回答“明白”“是”。由于对上级精神理解不清楚、不准确,有时就出现“出力不讨好”的情况。三是创新领会。上级精神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过程。有的人理解上级精神时,把自己放在被动的位置,领导说什么是什么,建议不敢提、见解不敢说、问题不敢指出,表面上看是对领导负责,实际上是对领导的不负责。要善于思考、创造性地领会上级精神,拾遗补阙、举一反三,辅助领导把问题想得更全、更细、更透。准确领会、把握上级精神是一个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总结、提高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不断提升领会上级精神的本领和能力。
三要提高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是核心,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都要以创新为基点。江西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全面建设“六个江西”奋斗目标,第一个就是“创新江西”。这都充分说明增强创新意识、具有创新能力是新形势、新任务对党员干部的要求。创新不仅仅是指创造和发明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拓展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些也是创新。有人说,一年熟悉情况,两年总结提高,三年行家里手。把工作做“出活”,就是要出经验、有特色、树品牌。说简单一点,就是要有创新,会变换思维,不能有“过去都这样,一直都这样”的固化思维,就是要想没想过的、做没做过的,使我们的思想、认识、行为更加符合不断变化的实际。比如,办文办会如何创新?要减量增效,少开会,求实效。维护安全稳定工作如何创新?要以“五个任务清单”为抓手,把责任压实到各个岗位、环节和人员,要强心理、防溺水。语言文字工作如何创新?教材是一个国家的事权,语言工作要创新审查。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创新?要登堂入室,融网走心,顶天立地。财务部门工作如何创新?管住钱,用好钱。教育民生工作如何创新?做规则,抓实施,勤监督,等等。党中央关于教育的决策部署是宏观的、全面的,对我们而言,如果要把工作做“出活”,就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因势利导地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学校、在基层的落地落细,要在把握政策与寻找对策、理解要求与适应需求的有机统一中寻找契合点;就要敢于向创新发起挑战,敢于直面矛盾,敢于突破常规、突破传统,敢于大胆尝试,不故步自封,勇于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在探索中不断突破,把事情干成、干实、干好。
[四、如何把工作做到“心坎”里]
把工作做到“心坎”里,应当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要把工作做到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的“心坎”里。我们把工作做到“心坎”里,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办人民更加满意的教育。我们都要从自身的职能出发,从解决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努力为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决教育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比如,如何统筹协调,避免出现“文山会海”的情况,减轻学校、基层负担?如何精准识别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精准有效的干预?如何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讓青年学生爱听、受教育?如何采取务实有效的措施,让校园成为最阳光的地方?如何让资助工作更加精准地服务于有需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等。这既需要有担当,也需要深入调研,了解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更加需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真正把好事实事做到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心坎”里。
二是要加强对机关干部的人文关怀。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机关干部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承受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对个人来讲,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平衡家庭工作关系,寻找适合自己的缓解压力的方式方法,要有“减压阀”“出气筒”。俗话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个人要注意培养健康高尚的兴趣爱好。多读书、读好书,以文化人,用国学传统文化怡养性情,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人和事。当苦闷压力时、家庭矛盾时、身体有恙时、情感挫折时,我们要学会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听一场音乐会,来一场酣畅淋漓的运动,找个人倾诉一下,都是很好的心理疏导、减压方式。
对处室(单位)而言,要注重对干部职工的人文关怀,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充分考虑、妥善解决干部职工遇到的家庭、个人的实际困难,积极正面引导,使之保持乐观、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应对工作和生活。同事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营造愉悦舒畅的工作环境。同时通过职务职级的晋升、物质精神的鼓舞激励等,充分激发调动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让能把工作抓到“点子”上,有“效率”、能“出活”的同志有盼头、有干劲、有实惠。这是把工作做到“心坎”里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的目标追求之一。
总而言之,抓“点子”体现了站位,体现了实力,体现了智慧;有“效率”体现了水平、能力、创新;做“出活”体现了结果导向、务实作风;进“心坎”体现了人心所向,以人为本,直抵人心。让我们共同努力,多做有用有效的工作。 (作者系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