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曙光
(北京大学 学报编辑部,北京 100871)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为凝心聚力,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磅礴力量汇集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2022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发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归根结底,就是要立足本职工作、立足行业实际,坚持学、思、用贯通以及知、信、行的统一,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体现到做好当前各项工作和安排好今后工作之中。对于学术期刊来说,就是要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自己神圣的使命任务,坚定信心、埋头苦干、笃行不怠、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两个全面”目标的实现,需要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念、同心同德、埋头苦干、接续奋斗。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要真正实现,要在中华大地开花结果,就要做好顶层设计,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层层落实。作为学术期刊,新时代新征程,我们的使命任务是什么?作为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的使命任务是什么?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文化建设与“两个全面”目标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作了精辟论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时间跨度长、空间范围广的浩大的社会工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具体到文化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五大目标: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关于学术期刊的定义,目前存在多种观点,但从时代的角度来看,可以这样界定:它是时代在精神产品中的集中反映,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现实状况和理想追求的集中体现。学术期刊代表一个时代精神产品的主要成果和最高水平。当然,具体到某一特定的时代,学术期刊又有其特殊的使命。
作为学术期刊,我们需要研讨如何通过主动进行选题策划,为文化强国、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作为办刊人,我们要立足本职、立足实际,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任务,“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再次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殷切期望。他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
中国特色、中国自主的核心要义是摆脱“学徒状态”,获得独立自主,发展出自己的研究范式、知识体系、个性特色、核心竞争力。如果说以前是西学东渐,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等方面我们是学生,那么,现在我们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不是亦步亦趋、满足于做西方学术的搬运工或传声筒,要从跟跑到并跑转向领跑。即使我们以前是学生、是弟子,但是“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我们要把从西方学到的东西发扬光大、把自己传统的东西推陈出新,从而回馈人民、回馈西方、回馈人类文明。
对于学术期刊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使命任务,一是做好党的二十大主题宣传,服务党和国家发展战略;二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三是贯彻新的办刊理念,推出新的办刊举措,构建期刊发展新格局,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全面推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就要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结合,既要把它当作一个系统工程、全面推进,又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对于高品质学术期刊来说,最为根本的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学术导向、价值取向,结合期刊实际,精心策划,挖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蕴含的丰富选题资源,做好顶层设计和选题策划。
新时代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要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放在中国与世界两个大局中,聚焦社会变革,与时代同频共振,体现国家意志和国家主体性,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发挥智库作用,提供决策咨询。
高品质学术期刊的衡量标准,是以对时代、国家、社会、人民的服务程度为标准;以对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为标准;以吸收中西思想文化精髓、立足当代中国现实而创造出来的具有原创性及具有中华文明主体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为标准。
高品质学术期刊,要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以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例如,《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策划的主题宣传“学习‘七一讲话’精神”栏目,刊发孙代尧《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一文,在知网的下载量超过万次,被《光明日报》及各大文摘转载,并入选2022年第六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近年来其开设的主题宣传栏目还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国家治理体系”等,社会反响良好。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术期刊应结合实际,立足本职,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发挥学术和理论优势,通过主题宣传、主题策划,集中反映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不断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体性、系统性、学理性的研究阐释,起到服务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培根铸魂的中流砥柱作用。
学术期刊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要求,开设相关专题专栏,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挖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蕴含的十分丰富的选题资源,确定一批重大研究选题,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撰写刊发一批有分量的理论文章,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
这些重大选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主题;深刻领会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变革;深刻领会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深刻领会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深刻领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部署;深刻领会教育科技人才、法治建设、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重大部署;深刻领会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等方面的重大部署;深刻领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部署。
近段时间以来,不少学术期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召开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暨2023年重点选题策划研讨会,体现出学术期刊高度的政治自觉、时代自觉、学术自觉、使命自觉。
当然,在党的二十大主题宣传中,也要克服以往主题宣传策划的弊端,如选题雷同,同质化严重,缺乏真知灼见,创新性不够,难以杜绝大话、空话、套话等。
作为学术期刊,作为办刊人,我们需要研讨:如何通过主动进行选题策划、守正创新,为文化强国建设、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一节中提出,“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和方法”。这些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同样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的根本原则,那就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同样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庄严的历史责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不断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探索,需要不断地用实践和理论来检验。中国道路首先是实践检验,实践是最好的裁判。评判中国道路,应以全体人民的共建共享作为最终标准。同时,中国道路也需要理论指导、理论支撑、理论检验。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统一。
当前学术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实践,现实观照有待加强。学术史的梳理较多,理论的提炼较少,范式的建构较为稀缺;应用研究、实证研究较多,而基础理论研究较少,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任重道远。尤其是从学术视角阐释政治命题,要解决学术如何创新性地讲政治问题,要面向实践,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编辑的创新性、理论自觉性最集中地体现在:对时代问题的把握并进行选题策划,从而引领学术研究,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引导作者、读者的学术自觉和时代自觉,从而以一流的编辑情怀发挥期刊的引领创新作用。
国家新闻出版署“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建设”的评比工作,实际上也是对办刊举措、办刊方向的一个引领,即要求学术期刊开设专题专栏时,要主题鲜明、问题意识强、策划含量突出。学术期刊的定位是特色化、差异化、专题化、品牌化,要充分利用各高校的学科优势、历史传统、地域特色。自身的特色才是期刊与众不同、不可取代、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选题策划解决学术期刊来稿中研究内容零碎、分散的问题。对于学术期刊来说,追踪前沿、策划选题、集中议题、设置专栏、联合攻关,就是引领创新。加强编辑策划,应围绕重大主题打造重点专栏,组织专题专刊。在期刊编辑和学者的交互作用中催生新的选题,催生重大的研究成果,引领学术的发展。例如,在关注时代课题、聚焦研究前沿方面,可以策划选题来讨论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发展格局、互联网、网络平台数据治理、税制改革、公益诉讼、反垄断监管等热点话题。
以有组织的科研,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和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就不再是被动地反映学术成果,而是主动为作者、为学术共同体“出题”。具体做法可以有以下形式:一是针对前沿问题,通过主持人制度引领创新。二是利用优势学科开设专栏,服务一流学科建设。三是利用学术研讨会进行选题策划,遴选稿件。四是依托学术共同体进行专题策划,服务“三大体系”建设。五是利用学校承担重大国家课题、特有资源选题策划。六是要向高被引、高转载作者重点约稿。七是召开“期刊发展与选题策划”研讨会。每到年末岁初举办“期刊发展与选题策划会”,集思广益,进行顶层设计,引领学术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要加强学术资源库建设,更好发挥学术文献信息传播、搜集、整合、编辑、拓展、共享功能,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术资源信息平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作为传统媒体,学术期刊的功能主要包括相辅相成的四个方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其中,科学研究是其基本功能,其他功能则是其延续和引申。在不同的时代,学术期刊的具体功能会有所变化,但这四个方面的功能是一以贯之的。在媒体融合的新时代,学术期刊在发挥传统媒体功能的同时,更要在内容和形式上转型升级,转化为思想库、智库型媒体,改变传统媒体和传统期刊编辑的地位和角色,通过拓展研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及新媒体的加持赋予传统媒体新的生命力。
在数字化时代,知识资源平台(文献数据库)在知识的生产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学术期刊要通过新媒体的赋能,改变以前所扮演角色的地位和采取的形式。要扩大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就要由“内容为王”转变为“内容与平台并重”,由重视纸质发行到重视网络传播,由单一中文出版到长英文摘要、双语出版、创办英文版等,既要做“学术的引领者”,也要做“学术的传播者”。
学术期刊注重媒体融合,不仅要建立自己的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还要与多个大型数据库开展合作;不仅要重视平台的质量,还要重视平台的数量。要与中国知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超星、万方、维普等多个数据库合作,进一步扩大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学术期刊要以问题为导向,利用自己在凝聚学术共同体、组织学术攻关过程中的优势地位,充分发挥引领、组织、凝聚作用。
作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必然包含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两个方面。这两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自然科学构成社会文明的“骨骼”,而哲学社会科学构成社会文明的“血肉”。自然科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和思想来源,而哲学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也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当今世界,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周培源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汇融交叉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的根本要求,就是学科的融合发展,需要打破“学术自循环”的密闭舱,打破学科的内循环,与其他学科进行外循环,实现各学科交叉交融。如在一个学科内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几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可以得到解决。科技考古、数字化、人工智能的赋能,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协调发展。
目前,人文社科数智化是学术界发展的重要新方向。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要共商共建多学科多领域合作交流、新思想新方法融合交汇、协同创新的平台。例如,北京大学成立了数字治理研究中心、人文社科数智化研究基地,其作用就是要:有效推动有组织科研,搭建多领域、多学科交流平台,畅通文理专家通力合作渠道,推进学科建设和学科融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社会关切的重要问题,努力实现为国家决策提供科学支撑的目标。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林州红旗渠视察时寄语广大青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生机勃勃的力量,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理所当然,青年是期刊的未来,学术的未来。我们对刊物的读者、作者进行定位时,必须考虑青年这一群体。具体来说,学术期刊对人才的培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培养青年编辑人才。新征程上,青年编辑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文化强国铺路架桥,为学术事业添砖加瓦,为期刊繁荣呕心沥血。应把青年学术骨干充实到学术期刊编辑队伍中来,编研结合,提高待遇,给予更多进修提升机会,让期刊编辑真正有操守、有担当、有使命,着力把学术期刊编辑培养成集学者、编辑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全国性学会、各省市学会、各期刊编辑部等都在不断举办学术期刊编辑能力建设研讨班、培训班。
二是面向青年,面向未来,培养新时代新青年。学术期刊是青年的书册课堂,是无声的教材,可以影响青年人的思想和行动。学术期刊的读者对象、作者对象、服务对象,应充分考虑到青年。学术期刊要培养广大青年的理想信念,使之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学术期刊要用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
三是培养青年学术人才。支持优秀青年人才成长,是学术期刊的重要职责。学术期刊不仅要重视名人名作,更要善于发现和培育新人新秀。如《探索与争鸣》已举办五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征文活动”,发掘了更多优秀青年学者。新的学术范式、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建构,都依赖于青年。
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一项长期而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以学术期刊为中心,建构学术中国共同体,包括:学校共同体,学科群共同体,期刊共同体,编委会、编辑部共同体,评价机构、二次文献、转载机构、大型数据库等合作共同体。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是包括学术期刊、评价机构、数据库、管理部门、社团机构等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共同事业。我们需要建构学术中国共同体,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共建共享,以深切的家国情怀和高度的学术创新精神,精诚团结、携手合作,为文化强国作出各自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