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文取向

2023-04-06 18:05万美容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精神

万美容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1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基本立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出来的符合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现实国情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现代化道路。从根本上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现代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取向。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学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坚定的人民立场、中国特色的人文特质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价值旨归,构成其丰富的人学意蕴,呈现出鲜明的人文取向。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立场

坚定的人民立场,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显著特征。资本主义现代化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秉持“资本至上”的逐利逻辑,通过掠夺、殖民、战争等方式,助力资本扩张、增殖进而推动现代化整体进程。“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97页。。资本的原始积累伴随着“劳动者同劳动条件的分离”(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97页。而产生。代表和维护少数资本家利益的现代化,必然使人民群众转化为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牺牲品——“劳动贫民”。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遵循以“人民至上”为核心的人本逻辑,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以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在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中扎实推进。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从带领人民翻身解放、解决温饱问题,到坚持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富强民主文明美丽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充分体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求和 “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立场。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也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立场的实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和“人民创造”实践主体原则的有机统一,重在强调党和国家对人民主体地位的高度重视及人民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多年来的奋斗历程,坚持人民立场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原则、成功秘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在寻求国家解放和民族独立中逐步明晰对现代化概念的认识,人民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性力量。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充分重视人民在革命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带领中国开始独立自主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深化了对“四个现代化”内涵、目标等问题的认识,首次明确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4)《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3页。,按照“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朝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建设方向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组织动员人民积极投身到“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进一步拓展完善,富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得以成功推进。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文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系统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其他各国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定性,集中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人文特质。

中国式现代化是成己达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以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的实际为出发点,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全世界人民的和平发展为落脚点,不仅关乎中国人民福祉,也关乎人类共同命运。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共享的现代化。我国人口规模超过世界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要坚持“一个都不能少”地迈进现代化进程,其建设任务之巨、协调难度之高前所未有。面对这样的复杂情况,党和国家领导人立足人口国情,高瞻远瞩地进行系统设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问题,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坚持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在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过程中,我国本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初心,紧密围绕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不断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基本公共服务类举措,来增强共同富裕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关注人类文明进步和全世界人民未来命运,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无论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处理上,都强调命运共同体理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理念很好地诠释了“个人-国家-世界”之间的关系,指明同居“地球村”的不同国家人民拥有着共同的公共责任、相关利益,要在不断构建“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过程中以共赢型发展方式走向现代化。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的时代,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表现出深厚的中国情感与浓郁的人文关怀。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现代化。人是目的。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带领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驱动力。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显著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夯实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在物质生活领域防止两极分化,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生活。同时坚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厚植现代化的思想文化基础,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协调,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相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人民的需要已由追求比较单纯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高质量需要,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经济上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政治上稳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文化上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社会层面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形成了集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治理能力建设于一体的政策制度体系,成功地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朝前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粹之一。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思想伟力,为破解人与自然关系困境、治理现代化建设带来的生态危机提供了中国方案。在马克思看来,人能够把自然界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5-56页。。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类的生存发展有赖于自然界提供的物质基础,同时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积极利用和改造自然。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科学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和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反对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中国式现代化正确认识、科学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突破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性,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顺应自然、在社会实践中改造自然,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人民立场的根本目的,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取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一价值取向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也突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本原则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继承发展。其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目的,中国式现代化将极大地促进中国人民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受制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又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22页。,“联合体”即所谓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同样“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因为社会通过“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6页。,才使得人从资本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复归。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终极价值。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要从现实的人出发,将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主体和动力,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看作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和最终体现。其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最美好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将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实现这一崇高理想。马克思主义根据人的发展状况划分出三大社会形态——“人的依赖关系”的最初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第二社会形态、“自由个性”的第三社会形态,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后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其中,共产主义社会指的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第三种社会形态,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页。的社会形态,实现这样的理想社会形态是人类所向往的伟大历史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当前我国所走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是共产主义实践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以极大丰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成果为人们逐渐摆脱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是通往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是由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决定的。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将人民幸福与解放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经过党的百年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 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9)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9页。这三大飞跃充分展现中国人民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中国人民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得到了不断丰富与拓展。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带领人民在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推进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其本质要求。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人民性,人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这与资本主义将人民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工具、将资本作为现代化建设的目的截然不同,必须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程度的标准,还是各国孜孜以求的目标。不同国家的现代化,因其国情不同,价值旨归不同,发展道路不同,呈现出不同发展样态,但都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中国式现代化立足本国国情,充分吸收西方国家现代化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坚持人民本位,以十四亿多中国人为基础,实现全体中国人民的现代化。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十四亿多中国人为基础的现代化

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现实基础。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的战略目标。资本主义国家坚持资本至上,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常常导致增长动力疲软、贫富差距扩大、两极分化严重、民族种族歧视、周期性经济危机等社会发展问题和社会动荡”(10)戴木才等:《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88页。。然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坚持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和本色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人民本位,谋求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为战略目标,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蕴含面对十四亿多人口带来的巨大风险挑战的战略定力。俗话说:“大有大的好处,大也有大的难处。”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它给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带来诸多的风险挑战,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之路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另外,在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中发展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少之又少,可供借鉴的现代化资源和经验有限。面对上述现实境遇,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1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2页。。唯有如此,我们方能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再次,中国式现代化以积聚十四亿多人口的磅礴伟力为动力支撑。十四亿多中国人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优势。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我们有巨大需求、巨大市场和巨大人口红利,有“大团结”和“共奋斗”的物质与精神力量。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十四亿多中国人将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最坚实、最强大的动力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和首创精神,将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变成机遇,凝聚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合力。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

物质和精神犹如人之双腿、鸟之双翼,双腿均衡才能行稳致远,两翼协调才能展翅飞翔。由资本宰制的现代西方文明,一味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忽视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追求,导致物质主义严重膨胀,物质文明发展和精神文明发展失衡。这种以资本为导向的价值取向让人付出精神世界凋零的代价,使人的发展单一化、片面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现代化,特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这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历史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华民族能够绵延数千年,创造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中华儿女向往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中华文明历来都将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正是这种特质才使中华文明得以薪火相传,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23页。“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1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2页。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发展,在发展物质文明、满足人民对美好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首先,以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引领。精神文明高度发达首先表现为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85页。,它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以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引领,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其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的重要思想武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世界上各种博弈、争端,本质上是观念之争、文化之争和意识形态之争。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培育了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吸纳世界文明有益成果,反映人类进步的价值理念,具有真理和道义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心聚力、汇聚力量。再次,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决定着现代化实现水平的高低。我们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1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44页。。众所周知,优秀的文化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和感召力,这种力量能使人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使人的精神力量更加强大。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还要发挥优秀文化产品的作用,生产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让人民精神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物质上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上贫困也不是社会主义。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我们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准确、全面地理解中国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发展。提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问题,是针对现实世界中存在的片面忽视、淡化精神作用和精神共同富裕的错误理论而提出的,其中蕴含着鲜明的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辩证法。这就要求我们既不能仅关注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共同富裕而忽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不能一味强调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而忽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共同富裕,而是要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发展。当然,由于特定历史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协同推进不是说在相同时间内以相同的速度和质量一起发展,而是强调在任何发展阶段和历史时期,都不能顾此失彼,必须要两者兼顾,协同、有序推进和发展。

二是全体人民精神生活都要富裕。物质上存在贫富悬殊的情况,在精神领域同样如此,譬如,存在着文化资源享有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同等。倘若这些问题不能很好地给予重视和加以解决,那么,在精神生活领域也极有可能会出现两极分化问题。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我们的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在物质和精神上都不能出现两极分化,要让全体人民精神生活都富裕,都能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拥有充盈的精神生活。

三是精神生活内在结构要素的协同、整体推进。人的精神生活是一个由精神生活目标、精神生活内容、精神生活方式等众多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层次丰富、类型多样等特点。因此,实现人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不断优化精神生活的内在结构,完善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保障机制,促进中国人民精神生活目标全面提升、精神生活层次循序渐进、精神生活内容全面丰富,以多样化的实现路径整体推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四是精神生活发展的与时俱进。在现代化进程中,人民在精神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层次都是变化和发展的,要求我们在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做到因事而化、顺势而为。一方面,要把握时代脉搏,以不断发展的时代精神引领人们自觉丰富自己内在精神世界的内容,提升自己外在精神生活的品质。另一方面,正确认识和积极应对精神生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促进人们精神生活的内容、方式、层次和类型与时代变迁同步发展,不断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征。

(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和谐生活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和平之路、和睦之路,更是一条和谐之路。热爱和平,追求和睦,崇尚和谐的基因深深融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也必然烙印在中国人民谋求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建设道路上。中国式现代化不会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割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老路,也不会走“见物不见人或见人不见物”割裂人与社会的歧路,更不会走国强必霸割裂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邪路。中国式现代化是谋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中国与世界和谐发展的现代化。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在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下的现代化进程中,自然往往沦为人类征服的对象和资本发展的工具。为了实现自身利益,人们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中国式现代化吸取西方现代化的教训,首先在认识上纠正主客二分的看法,将自然视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将人与自然视为生命共同体。与此同时,我们在实践上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1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49-50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第209页。,促进人与自然实现和谐共生。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追求人与社会和谐相容。人是社会存在物。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彰显着人的本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个人本位,另一种是社会本位。这两种倾向均将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总是企图使一方压倒另一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没有正确认识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关系,过分强调个人主义,人本和物本之间处在相互剥离和相互排斥的状态,“导致了社会与人类之间出现异化,致使人的现代化与‘物’的现代化之间出现了激烈博弈,甚至造成二者之间的对立”(18)于磊:《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脉络、科学内涵及世界意义》,《学术探索》2022年第11期。。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个人与社会二者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调人人平等和人民本位,将个体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当作有机统一的整体,正确认识了社会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不仅超越自由主义挤压社会空间以谋取个人私利的价值理念,而且超越共同体主义吞噬个体的自由个性或独立性,重构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的关系,使两者在有机统一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王婷、李少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野》2022年第6期。。中国式现代化有效地协调个人与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多重关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发展状态,也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再次,中国式现代化追求中国与世界的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延伸至国际社会便是国与国、国家与世界的关系。众所周知,西方现代化之路是一条充斥着征服、奴役、掠夺、杀戮和竞争之路,他们始终强调“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始终奉行“国强必霸”的强国逻辑。他们不断“寻找敌人”,不断力图通过构建西方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实现“唯我独霸”。他们不愿意人类共有和共享自己取得的发展成果,因此,他们的现代化之路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他们也自然不会追求本国与他国的共同发展,自身与世界的共同进步。中国式现代化没有暴力掠夺,也不搞零和博弈,更不会到处树敌。我们奉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将整个人类视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与世界和谐共生、和平相处的中国式现代化。

三、思想政治工作与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取向的彰显和坚持

透过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学意蕴,洞悉中国式现代化指向全体中国人民的现代化的人文本质,必然引申出基于人的现代化、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关系的思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十四亿多中国人民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体人民共富裕的现代化,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以人的思想观念为关键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些重要特征,生动地彰显了其人文取向。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具有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舞斗志、团结奋斗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是引导、推动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因而也是彰显和坚持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取向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应当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一)人的现代化的关键是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就其人文取向、人文本质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是中国人的现代化。 “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人们必须经历观念上的变革,以促进人的现代化。”(20)郑永廷:《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35页。思想观念现代化,指人的价值观念、精神状态、思维方式等方面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涵括思想观念的继承、创新、传播等环节,是人的现代化的核心与灵魂。“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21页。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就是基于社会转型期实现思想观念的觉醒与变迁,体现为由传统思想到先进思想的动态转化过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制度立足新的时代方位进行的一场自我完善的革命,不仅是改变中国面貌的革命,更是更迭人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革命。

古今中外的历史雄辩地证明,任何物质形态的东西都无法与先进思想观念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相媲美。西方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是发生在欧洲社会的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潮流,把人们从“以神为中心”的状态拉回到“以人为中心”的世界,使欧洲人率先步入社会现代化进程。近代中国诸多仁人志士为拯救民族危亡学习西方的器物、技术和制度,“依葫芦画瓢”却不得其果。直至五四运动破旧立新,引进西方文明的精神内核,激烈地同中国“传统”相决裂,逐渐构建起现代化观念后,中国的现代化才由被动转为主动。改革开放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明确提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87页。,将思想解放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这对于我们奋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现代思想观念的确立,是实现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的基本内核。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畅想,为人的现代化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指引,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凸显人的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超越。具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人们秉承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的价值观念,以“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状态,培育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开放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思想意识,运用历史思维、系统思维、哲学思维、底线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方法,以时代新人的姿态奋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总之,实现人的现代化,就要发挥先进思想观念的积极作用,以思想观念现代化引领人的现代化进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促进人的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思想观念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核心、社会现代化的关键,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极其重要的因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从加强理论武装、丰富教育内容、弘扬实践本性、做好环境保障等方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促进人的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加强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多年来思想政治工作历程,理想信念教育是贯穿整个过程的一根红线。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要继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的信任和人民的忠诚。一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做到理论上清醒和政治上坚定。要善于引导人们在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深刻理解、历史规律的把握上,培根铸魂,坚定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关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领域,实现理论武装的精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深刻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工作要高屋建瓴,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政党理论、共同富裕理论、文明理论、生态文明思想“浇灌”群众。在回应时代课题的过程中要筑牢为人民幸福奋斗的思想根基,熔铸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合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信念。

其次,丰富教育内容,提升精神动力。“精神动力是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特有现象,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因素。”(23)骆郁廷:《精神动力论》,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页。所谓精神动力,就是“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情感、意志等精神因素对人从事的一切活动及社会发展产生的精神推动力量”(24)骆郁廷:《“精神动力”范畴分析》,《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这种精神力量的发挥,是社会发展实践的客观要求与个体主动变革的双重诉求,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当前境遇下,要实现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必然要调动起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精神的、价值的、信仰的力量,使之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的自觉奋进者。思想政治工作在人的现代化进程中担负着提升人的精神动力的使命。其一,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将所阐释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相关理论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巩固、壮大社会主流舆论。其二,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峥嵘岁月中不断赓续与发展、凝聚起来的精神文化与精神财富,将其以科学的方式融入教育过程,有助于激发个体的主体作用,增强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其三,积极培育、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传播发挥着引领作用,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其四,自觉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和而不同”“刚健有为”“守望相助”等为主要内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文化特征和精神气质、民族精神,滋养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精神觉醒、精神成长。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采用价值引领、文化涵养等形式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在提升人的精神动力的过程中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再次,弘扬实践本性,促进行为养成。思想政治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铸就其实践本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结合中国发展实践的产物,是中国现代化探索的新阶段。新的起点上,弘扬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本性,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培养能够立足实践,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能够推动实践发展的先进个人。思想政治工作要创设促进人们积极行为养成的实践平台,如创立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宣讲团,深入城乡社区、高校、事业单位开展宣讲活动,以实际行动在现代化建设中添砖加瓦;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命题,围绕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等为主题开展实践调研活动,在社会实践中践行立德树人理念。同时也要深入日常生活实践,以人的生活为基点,促使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价值在个人日常生活领域扎根蔓延,在润物无声中提升人们的人格素养与行为能力。

最后,优化文化环境,营造良好氛围。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用社会思想文化环境,优化育人氛围,如将育人目标与环境相融合,挖掘彰显地区特色的人文资源、历史资源、红色资源等,让人们受到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在现代信息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动占领网络媒体、移动终端、圈层社区、微信微博等阵地,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创设“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新环境。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强化内容有效供给意识,自觉传播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

(三)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进一步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文取向

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自觉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职责使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面对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挑战其人文取向的新情况、新问题、 新挑战,需要完善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治理、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新时代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要以问题为导向,以系统建设为抓手,以协同高效为着力点,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做出总体部署。增强问题意识,需要准确把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痛点、难点。思想政治工作要回应时代关切,完善顶层设计,提高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使体系中的纵向层次和横向结构在动态运行过程中不断优化。系统化是思想政治工作服务治党治国、彰显自身价值的必由之途,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同的“子系统”及单个“子系统”内部之间皆有密切联系,要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系统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的工作格局。

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需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提出的新要求为指引,在“子系统”上下功夫。首先,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战略目标体系。从根本上说,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第377页。,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目标聚焦于当下的问题,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凝聚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共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发展理念等现代观念,促进思想观念现代化。其次,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体系。一方面要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高素质工作队伍,在经过实践锻炼、严格选拔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成为合格的领导者、组织者。另一方面,要通过完善考核评价方式、加大激励表彰等形式,构建激发担当作为的正向激励体系,提升队伍素质。再次,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保障体系。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加快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多方面的制度相协调的管理体制机制,提供健全有力保障和高质量发展保证。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精神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