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中央
近年来,我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稳步发展,精神残疾康复工作取得显著进步,但全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东西部地区差异仍十分显著,西部地区精神卫生资源短缺,精神病专科医院建设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
一是精神病专科医院和床位严重不足。以广西为例,截至2020 年底,广西有57 个县区无公立精神障碍患者收治床位。大部分公立精神障碍患者收治床位集中在南宁、柳州等较大城市。县区一级床位供给普遍不足。而西藏、青海、宁夏等省(自治区)的精神卫生资源则更加匮乏,部分地区精神科床位数每万人不足一张。二是精神病专科医院硬件设施投入不足。西部基层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发展严重滞后,房屋破旧、设施简陋且老化严重,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强的情况较为突出。三是精神病专科医院精神卫生防治和心理健康人才缺乏。西部大部分从事基层精神卫生防治的工作人员是兼职人员,专业知识较为缺乏、服务管理水平不高,精神卫生科医师数量远低于国家要求。四是精神病专科医院特别是民营医院服务能力不强。仍以广西为例,全区有收治病人能力的精神卫生专科机构151 家,其中,民营机构占比超过2/3。然而,民营医院普遍存在对护工重使用轻培训、从业人员不专业不敬业、拒绝接受重症患者等现象。部分民营专科医院取得准入后未按标准将有资质人员注册到医院或到医院工作,导致专业医护人员缺乏,服务能力不强,日常监管较难。
为此,建议:
一是加大对西部地区特别是资源空白地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和政策倾斜支持力度。增加精神科床位数和精神科医师与护士的数量,改善专科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在县、乡、村三级综合治疗中心或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中规范设置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提高服务能力。
二是构建精神卫生专科医联体和联盟,加大对口帮扶力度,促进不同地区间精神卫生服务均等化。东部与西部、城市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对口帮扶、双向转诊制度,通过派驻精神科医生到西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巡回诊疗,促进医疗机构服务资源和能力向西部基层下沉。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积极开展远程会诊,实施技术指导和培训,指导西部基层精神病防治医生开展患者管理服务,及时帮助患者调整用药,对患者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宣传等,共同助力提高西部地区的精神卫生资源水平。
三是建立激励机制,解决基层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医生短缺问题。适当放宽专科医生执业准入条件,加大非精神专科医生转岗力度,允许在二级及以上精神卫生专科或公立综合医院工作的非精神科临床执业医师,经二级及以上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培训3—6 个月,考核合格后增注精神科执业范围。落实“两个允许”政策,有效提高临床一线人员收入待遇。将精神卫生和心理卫生人才纳入紧缺卫生人才范畴,并加大培养和引进力度,解决西部基层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医生严重短缺问题。
四是规范民营精神专科医院发展,充分发挥民营医院的辅助作用。科学核定民营精神卫生专科医疗机构开办成本,医保按核定床位数付费,建立收费适时动态调整机制,合理确定收费指导价,使民营医疗机构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加强对民营精神卫生专科医疗机构监管的政策法规建设和执法力度,统筹不同监督主体之间的关系,建立协调一致的监管体系,做到监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