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的空间概念

2023-04-06 12:58余乃忠
江汉论坛 2023年2期
关键词:量子人类空间

余乃忠

空间是人类理性的基本范畴,也是人类活动的基本领域和人类把握世界的中介。人的空间概念已远超出物化空间,能够向主体敞开的一切可能性停留的居所都可以被称为空间。人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的活动空间的拓展,人的自由也是在空间中的自由。人类斗争的目的也就是为了争夺空间,甚至与植物一样,“还表现为争取空间和阳光的斗争”。①空间概念的变迁反映了人的本质的演进。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空间概念无论从范围、维度和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把握空间概念的变化是认识人工智能和人类自我的双重需要。

一、物化空间:从微观到超微

在科学诞生之前和初期,空间概念被理解为我们能够想象物体不存在,但是不能想象它们所占据的空间不存在。显然,在人类理性史上,空间范畴早于物体、物质、实在或客观范畴。此时,空间被认为是一种独立于我们思想的物理实在,是对客观实体的秩序的一种安排,或者是承载一切事物的被动容器。随着科学的推进,特别是光的波动论和法拉第、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被提出以后,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空间则被认为是物质的一种内在属性,即“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像空间以外的存在一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②相对论的发现,使得人们对空间的认识又进了一大步。狭义相对论把空间和时间融合为一个单一的连续区,但这种四维空间仍像牛顿三维空间理论一样刚硬和绝对。到了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指出:“认为有两种彼此独立的空间结构,即度规—引力结构和电磁结构,这种想法对于理论家来说是无法容忍的。这就使我们相信:这两种场必定对应于一个统一的空间结构。”③尽管如此,我们对于物理空间的认识仍有大量的问题有待解决,已知的物质的质量在宇宙中只占4%,其余96%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我们并不了解,我们称其为暗物质和暗能量,其中暗物质约占23%、暗能量约占73%。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人类正向地球外太空迈出坚定的步伐。北京时间2021年4月19日下午,美“机智”号无人直升机在火星成功完成首飞。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社交网站上对此进行了直播,“机智”号飞行40秒左右,爬升约3米后降落。为使“机智”号在火星非常稀薄的空气环境中飞行,NASA为其设计了超轻的紧凑型部件,并安装能产生足够升力的转子,让“机智”号旋翼叶片的转速达到传统直升机的5倍。④看似一次微小的飞行,但对于人类“自由行走”火星意义重大。

2021年,美国宇航局宣布,“毅力”号火星探测器的一个实验装置实现了史无前例的氧气提取,将火星十分稀薄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纯的、可供一名宇航员呼吸约100分钟的氧气。现在该项目将扩大规模,以支持人类未来的火星探索任务。⑤这对于人类永久定居火星具有重大意义。一旦人类在火星上根据火星自有的原料生产出可饮用的水和有机土壤,人类大规模移居火星的事业就将实现。这是人类生活的物理空间的巨大突破,尽管人类距走出太阳系还很遥远,但这一步为人类拓展更大的外界物理空间增添了无限可能。更为重大的意义在于,一旦地球遭遇不测,地球生命将会得到延续。尽管恩格斯预言,“物质虽然必将以铁的必然性在地球再次毁灭物质的最高的精华——思维着的精神,但在另外的地方和另一个时候又一定会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⑥,但我们完全可以延长或降低这种毁灭性。生命多行星化是地球存在45亿年以来第一次有这种可能。

从物理学的研究结论来看,我们的客观世界表达为三个层级,第一级是宏观空间,就是我们所能感知到的世界。第二级是微观空间,比如分子、原子、细胞、蛋白质等。虽然我们人类现有的器官并不能直接感觉到微观空间,但我们可以用仪器感知到、测量到。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2021年5月8日发表号称全球首创的2纳米芯片制造技术,同时表示,这项技术可让芯片速度比当今主流的7纳米芯片提升多达45%,能源效率提升多达75%。纳米是计量单位米的十亿分之一,或者说毫米的百万分之一。1纳米相当于4倍原子大小,比单个细菌的长度还要小的多。高端芯片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制造光刻机的高端零件的精密制造和制造芯片的碳元素的精微化,中国目前纯度最多提炼到小数点后5个9,而荷兰阿斯麦(ASML)现在纯度最多提炼到小数点后11个9。所以,芯片的竞争本质上是物理空间微观层面的竞争。

第三级是超微观空间,比如,量子、光子。尽管我们现在可以用实验验证它们的存在,而且也知道它们具有自旋和能级、能量,但我们并不能理解它们的属性。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穆雷·盖尔曼曾说:“量子力学是一个神秘的、令人捉摸不透的学科,我们谁都谈不上真正理解,只是知道怎样去运用它。”⑦我们虽然无法直观微观世界,但我们可以真正理解微观世界,因为我们可以用宏观世界的范畴去把握微小版的宏观世界。这仅仅是量级的变化,我们不能直观仅仅是由于我们感官的局限。而超微世界,它并不是微观世界的再微小化的结果,我们无法用我们宏观世界的概念、逻辑和理性去规定它。量子纠缠尽管已被科学实验所证实,但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它。在量子密码、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机等技术的推动下,量子纠缠、量子叠加态等奇特属性将有可能被揭开,从量子计算或量子与人工智能结合的视域来重新看待世界已经成为共识。

恩格斯曾谈到:“我们的自然科学的极限,直到今天仍然是我们的宇宙,而在我们的宇宙以外的无限多的宇宙,是我们认识自然界所用不着的。”⑧物理学界已经认识到,通过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的结合,人类或许可以真正有机会来“攻克”超微世界和宇宙,走到自然界的知识的边界。量子物理可能是我们所知道的最深入、最美丽的物理法则,最本质的关于自然创造宇宙的法则。多年来,我们只是惊叹量子原理是如何创建了雄壮美丽的世界,但是随着量子计算的发展,我们最终能够有能力模仿自然界。如果你有一个量子计算机,你就可以模仿大自然的量子法则,我们现在正在越来越多地获得这样的能力。腾讯量子实验室负责人张胜誉也认为,量子计算会大大改变人类认识自然尤其是微观世界的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⑨第一次量子革命,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看法。第二次量子革命是利用量子特性,开发出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等创新应用。比如,传统测量技术最小只能探测到微米量级,而量子测量可以进一步精细千倍、万倍达到原子量级。第三次量子革命则是量子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人类真正走进量子空间,即超微世界,或超微空间。这是人类占有物化空间的最重大革命。我们人类器官不能直接感觉到的遥远的世界,对于人类来说也是微观,比如亿级光年距离外的星球。而且从科学史来看,人类对宏观世界的认识都是从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取得突破开始的。极大和极小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对于超微观空间的前进一步,同样是对超宏观世界的前进一步。

二、关系空间:从三维到四维

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科学活动、政治活动等各类实践,过去都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三维向量里。人与动物、人与自己创造的机器,都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三类关系都是在人类中心主义前提下展开的,即是说,人的创造物始终是在人的控制之下,或其产品呈现的某种能力高于人类,但其整体上低于人类的能力。对此,尼采指出:“过去的幼稚性只在于,把人类中心主义的特质当作事物的尺度,当作衡量‘实在’和‘非实在’的准绳。”⑩而人工智能的发展,改变了三维向量的关系平衡,人类中心主义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即人的创造物——智能体,可能反过来统治人类。由此,人与智能的关系可能开创人类历史上最大、最根本的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这样,人与智能的关系塑造了一种与前三种完全不同的新型关系和尺度。人与智能的新型关系,即第四类关系具有与传统关系不同的新特点。

第一,人类在人与智能关系空间中的主导性成为问题。地球生物进化至今,人类牢牢占据与各种关系的主导地位,所谓空间也是指人的活动空间。没有人存在的平行宇宙,对于人类并不存在。因此说,空间概念实际上是一个空间化的过程。智能的出现,挑战了人在智力链和食物链的顶端地位,无数个个别方面的智能超过人类就意味着未来存在一个综合智能超过人类的风险。即是说,人与智能在争夺主体地位、主导地位和发展的空间。比如,谷歌公司宣布,他们的人工智能(AI)系统已能发明自己的加密算法,还能生成自己的AI。而据谷歌官方博客及未来主义(Futurism)新闻网称,这个由AI创造的“子AI”,性能已打败人类创造的AI:测试中,名为NASNet的“子AI”系统正确率达到82.7%,比之前公布的同类AI产品的结果高1.2%,系统效率高出4%。⑪智能发展的这些突破点无不在击破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边界。

第二,人与智能关系空间以前三类关系空间为基础。作为第四类关系空间的人与智能的关系空间主要体现在智能发展的自然要素、技术本质对于人的劳动地位的影响,生产关系与人工智能的互动关系,智能发展对于社会形态的影响等等。这些关系无不是基于传统的前三类关系。比如,随着智能的发展,人类向外太空拓展并与地球外物种进行交流的愿望更为强烈,这就需要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马斯克表示,如果存在外星人,任何外星人对殖民银河系会很感兴趣,这样人类很可能活在外星人的监控下,只是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但他同时表示,51区、地球上,乃至整个银河系都没有外星人,因为我们没看到任何这方面的迹象。⑫即是说,人类与外星人的对话很可能需要突破银河系的空间限制。实际上,智能本身的发展,也是人改造自然的结果,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延续与裂变。

第三,人与智能关系空间展示人的发展空间大突破。尽管智能的快速进阶对于人类构成了巨大威胁,但人类之所以一直处于智能的顶端,在于人类的“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⑬即人类绝不会让人类的创造物成为自在之物,人的作品就是人自身。也就是说,人在发展智能的同时,也二重化地发展自身。比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顺利完成了由浙江大学脑机接口临床转化研究团队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闭环脑机接口神经刺激器(EpilcureTM)首例植入手术。这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款闭环神经刺激系统。经过一个月密切跟踪观察,综合分析各项脑电数据及临床效果,结果令人满意,患者顺利出院。这标志着我国脑机接口临床转化研究在难治性癫痫诊治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⑭

第四,未来人与智能关系空间是人类一切关系空间伸展的中轴。人与智能的关系将成为伟大与危险、宏大与卑微的独一无二的结合点。距离1900年12月14日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首次提出量子概念已经过去120年,但真正取得重大进展的是量子计算的出现。即是说,人工智能中的计算技术成为人类认识量子本质和量子空间的枢纽。在智能技术下,人类可以拓展原初视野极限、发现更多神秘天体、寻找星外文明、建立空间时间基准体系。就人与社会关系来看,人类建立基于智能化的各种共同体、私人领域,让我们重新审视社区和国家的界限,重新认识家庭、资本、民族、国家等这些社会要素在人类未来中的角色。

人工智能时代,不仅形成了第四类新型关系,传统的三类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就人与自然关系来看,物联网使得万物赋能、万物赋智,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紧密。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空间来看,呈现出“由远向近”和“由近向远”、“由原子向群”和“由群向原子”的二重双向运动。智能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和社会距离,但同时,相近的物理距离和社会距离也会因为增加了一层数字化中介,彼此变得更为遥远和疏离。就社会关系空间的公共性来看,大量私人空间转化为公共空间、弱公共空间转化为强公共空间。公共性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关系空间的首要特征。就关系的原子性来看也是如此,传统的关系体系中,生产关系起决定性作用,在智能化环境中,智能给予每一个人更为可能的能力塑造,生产关系正向更加公平、自由的方向发展,从而社会关系呈现更加平等、共享的面貌。此时,智能化的群体得到了重建,但同时也存在着智能介质下的自主意识强化后的新原子化。这种交叉性延展的空间膨胀,形成缺席者与出席者、实在与虚在、历史存在与现实存在的多元化结构。

从人与自身的关系空间来看,人的心理空间属于关系空间,即自身不同方面的关系所形成的联系。比如,幻肢(Phantom limb)问题一直困扰着失去四肢的人。患者会感觉失去的四肢似乎依旧附着在身体上,但通常他们无法产生自如活动肢体的感觉。同时,伴随着幻肢而来的一般还有幻痛(Phantom limb pain,又称幻肢痛或肢幻觉痛)。更可怕的还有那些突如其来的钻心之痒,还有极端灼热或者冰冷的感觉。这种极度痛苦的幻肢、幻痛、幻痒一直作为心理问题不仅无法解释,更无法治疗。一直到19世纪上半叶,法国生理学家弗洛伦斯(Jean Pierre Flourens)开创性地对活体动物进行了局部大脑损伤实验,并记录了不同损伤对其运动能力、敏感性和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幻肢是一种涉及人体神经感应的现象而非病患的臆想。然而,虽然幻肢不是患者无中生有的臆想,但人类也不可能通过幻觉感受到自己并不拥有的躯体部位。因此治疗仍然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⑮马斯克的脑机接口技术新进展提示我们,如果人类真的破解了身体各部位与大脑神经连接的所有秘密,绘制出了全新一代的“大脑感知地图”,那么不仅是残疾患者,全人类都可能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特别是,人与自身的关系也将得到全面的揭示。

三、思维空间:从思维到行为

在人类活动的全面领域中,思维构成和思维空间是最隐秘和最复杂的世界。思维空间是思维的存在、活动和不断生成、发展的运动过程及其形成的结构。思维空间的历史并不长,人类早期只有行为空间,只是在符号和语言产生后,才有了思维空间。没有思维空间就不会有人化自然,也就不会有人类中心主义和对世界的改造,更不会有工匠精神和科学精神。

然而,即使出现了思维及其思维空间,但对思维的建构也有一次次质变的过程。大约经过了一万年的感性和反映的活动,到了近代思维建构才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在康德“物自体—感性—杂多表象—知性—现象—理性—本质”的基础上,经过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的革命,才逐步建立起来,并实现从“客体—主体”的直接反映论到“自在客体—主体—观念客体”的历史性飞跃。这样,思维的建构就是指思维通过概念、范畴关系把自在客体转化为观念客体的过程,表现为自在客体—主体的范畴、逻辑结构—观念客体的关系。这个过程是双向的运动,一方面,没有自在客体,就没有反映的基础和内容,即自在客体是思维建构的源泉,而反映论则永远是思维建构的前提;另一方面,没有主体的概念、范畴和逻辑的中介过程和创造过程,观念客体也不会产生。这就否定了直观性、一次性、纯客观和复印式的反映论。

思维空间是一个“先验的结构”。在马克思看来,思维把握对象表现为综合的过程,是以两种相反的路线共同完成并形成思维的结构。“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⑯当思维走过从表象到规定,再从抽象到具体的全过程,此时“材料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⑰思维通过“先验的结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实际上是用主观再现客体,这种再现过程先是“思维的自由创造”,然后又在实践中进行“思维的严厉批判”,最终实现实践的先验结构对康德的超验的先验结构的否定。

思维空间是一个“客观的思维形式”结构。思维是由一系列范畴和概念体系所组成的,尽管是以主体形式出现,但这些概念体系并不是无根之草,而是从主体的角度对客观实在的加工、抽象、定型,一旦能够导致具体的再现和对社会规律的理解,这种思维形式的客观性就呈现出来了,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些范畴是有社会效力的、因而是客观的思维形式。”⑱思维形式的客观性指出了思维空间的可解性和有限性。

思维空间是一个“有反抗性但又有弹性”的结构。思维由于具有某种客观的形式,这种客观性既表现为一种实在性,也表现为一种历史性。“思维规律的理论并不像庸人的头脑在想到‘逻辑’一词时所想象的那样,是一种一劳永逸地完成的‘永恒真理’。”⑲新思维的建构必定要受到旧思维的反抗,但这种反抗既是思维发展的必要环节,又不是刚性的,因为思维建构的主体是“有反抗性但又有弹性的人”。⑳这样思维空间就在弹性中拓展新生。

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是人的思维向行为转化的革命。尽管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化,人类对自身思维活动和思维空间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但思维空间的解构始终停留在“观照”“旁敲侧击”和“经验的概括”,无法真正进入思维空间的“内部”。数字化革命的到来,人类的思维通过数字化程序在机器上反映出来,原本不可见的思维密码可以通过机器的字节跳动的行为展示出来。思维第一次以行为的模式实现了可视和可复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程序和算法的改进,可以对“思维”进行再塑造,这样以行为的方式对思维进行了再建构,又一次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思维建构的历史性飞跃。这是对人类自己的原始行为的再次复归。随着智能技术对人类神经网络的模拟与揭示,人的思维空间将被彻底打开。自此,人类将第一次真正走进自身的世界和身体的空间。

2020年10月23日,在中国陈天桥雒芊芊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简称 TCCI)第一个脑科学实验室落成仪式上,世界顶级医学院UC San Francisco的神经工程中心主任、新当选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的Edward Chang教授解读了“读心术”的最新成果,即采取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解码语言信号,解码速度接近正常说话,目前准确率已经达到97%。TCCI脑科学实验室提出重点支持项目,包括脑机接口、记忆存储、梦境控制等,致力于研究如何用数字手段认知大脑和提升大脑认知水平等。㉑人类的记忆空间也是人类的思维空间的一部分,而且是最基层的部分,人工智能技术也将从这个基层开始揭示人类的思维大厦。

人类思维的建构与空间发展是历史的过程,不同的时代呈现不同的形式。恩格斯指出:“认识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不同时代所出现的关于外部世界的普遍联系的各种见解,对理论自然科学来说也是必要的,因为这为理解自然科学本身所提出的理论提供了一种尺度。”㉒即是说,人工智能开辟了人类的新形态和思维空间新格局,但同时,这种思维形式也将对于科学的发展,包括人工智能的发展提出新的尺度和导向。

四、虚拟空间:从彼岸到此岸

人类之作为人类,最根本的能力之一是虚拟能力。人类发展史也是人类虚拟能力和虚拟形式不断提升的历史。所谓虚拟就是与现实性相对立的哲学范畴,主要是指人类创造的各种概念、规则、符号、中介和理念等。人类提出的民主、自由、人权、大革命、启示录、共产主义、结构主义、达尔文主义等等都属于虚拟,科学、艺术、文化、知识也都是虚拟的形式。而虚拟空间则是虚拟化的可能表达。符号空间、数字空间、概念空间、意义空间、历史空间、制度空间、文化空间、资本空间、技术空间、意识形态、情感世界、身体空间、身份空间、道德空间、信仰空间、科学空间等都是虚拟空间。知识空间也有一部分属于人类的虚拟空间。我们的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所形成的感性知觉空间也是人类的知识建构,同样是一种虚拟化过程。

感情空间、心理空间更是虚拟空间。书法、绘画、音乐、小说、戏剧、影视、网络都是人类自我建构的虚拟空间。人类的想象空间属于人类的意识空间,有想象空间、虚拟空间和思维空间的多重要素。现代人之所以热衷于沉浸在电影所虚拟的世界之中,就是电影所虚拟的世界弥合了现实世界呈现的“虚妄”“疯狂”“二律背反”的裂口。观影者认为电影空间是一种与现实世界相反的镜像空间,是“理想空间”。这也是电影制作获得成功的秘密。

人类的虚拟历程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或三个级别,主要从虚拟的不同中介来划分,第一级虚拟是行为虚拟,即通过身体动作、表情等行为中介来虚拟人的思想和某种目的。第二级虚拟是人类符号、语言、文字中介出现。不同于人类的行为虚拟,符号虚拟具有抽象性、普遍性和多变性特点。符号是人类演化的主要尺度,也是人类虚拟能力进化的直接证明。人类符号的演进史十分漫长,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地方,古人类留下了大量的神秘印迹——地画,即人类在山坡上或地面上手工创造的图案。穿越阿塔卡玛沙漠来到秘鲁南部的纳斯卡荒原上,人们可以看到纳斯卡文明留下的纳斯卡线条。人们至今无法理解2000年前地画创作者为什么创造出这些几何图案。有人认为这些直线是神圣之路,是举行集会和祭祀的地点。有人则认为它们是山岳崇拜的一部分。无论哪一种解释,古人一定是借助于这些线条和符号试图虚拟出现实世界无法存在的另类空间。

今天的现代数学,本质上也是借助于符号虚拟出更为抽象的非现实空间。高维欧氏空间、闵柯夫斯基空间、黎曼空间、Banach空间、Hilbert空间、柯尔莫哥洛夫方程等都是这类空间。只有一个面(即单侧曲面),一只小虫可以爬遍整个曲面而不必跨过它的边缘的莫比乌斯(Mobius,1790—1868)带是物理现实空间,不是虚拟空间。同样更为神奇的克莱因(Felix Klein,1849—1925)瓶, 尽管没有“内部”和“外部”之分,但仍然是物理空间。克莱因瓶是一个不可定向的二维紧流形,瓶颈上的某些点和瓶壁上的某些点占据了三维空间中的同一个位置。从拓扑学上看,克莱因瓶是一个不可定向的拓扑空间。

以语言和文字为中介的虚拟是第二级虚拟的一次重大飞跃。语言和文字不仅给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提供更为直接和丰富的沟通途径,而且也给虚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比如,新安江水库改名为千岛湖后,一跃成为国家5A级景区,影响力堪比西湖。金鸡谷改名为川西竹海后,也是今非昔比,常年人流如织。索绪尔曾提出了概念的所指和能指的二元化命题,实际上所谓能指也就是语言所能承载的虚拟空间。

第三级虚拟是数字化虚拟,这是人类虚拟中介系统的革命,也是虚拟发展史迄今的最高阶段。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虚拟的对象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虚拟对象是与现实相对立的虚拟存在。不同于第一和第二阶段的虚拟,第三阶段的虚拟对象突破了现实和虚拟的界限,形成了“真实的虚拟”,即虚拟世界或虚拟空间亦是真实的空间。这种“真实”就有虚拟和真实的二重性,既不同于传统的真实世界,也不同于传统的虚拟世界,是真实的虚拟和虚拟的真实,一种真实和虚拟的临界状态。数字技术下,传统的虚拟与真实相分离的二元世界成为虚拟与真实相融合的一元世界,彼岸亦此岸。

数字化网络空间是数字化虚拟进程的初级形式,也是数字化虚拟发展的一般化形式。从初级形式来看,并没有实现现实与虚拟的同一,仅仅是实现更为沉浸、自主、自由、逼真性的活动空间。虚拟交往已经从个人市民社会活动延伸为公共活动和外交活动。除了视频出席会议之外,外交上的虚拟访问也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成功对非洲进行了“虚拟访问”。其间,他通过视频与肯尼亚总统、尼日利亚总统,及相关官员进行了对话,并与来自非洲各地的年轻人进行了会面。也是在虚拟访问非洲期间,他再度炮制所谓“中国债务陷阱论”,抹黑中国。㉓而虚拟货币也是数字化虚拟的初级形式之一。美国著名投资家查理·芒格(Charlie Thomas Munger)认为:“把数十亿的钱投到加密货币领域,就好像用一个无用的、凭空生出来的金融产品去敛财,我对这一点特别不满意。实际来讲,加密货币的发展,是跟我们文明的利益所相悖的。这种对虚拟货币空间的拒绝反映了数字化时代虚拟文明的内在冲突。”㉔

数字化虚拟的高级形式将向三个方向发展,一是场景虚拟,即在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导引下,形成更为逼真的虚拟场景,使得人在更为全面的感性上把虚拟空间理解为真实空间,实现真假同一的感性世界。二是客体虚拟,即运用智能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和智能技术的融合,使对象高度拟人化,实现对象的真假同一。比如,高度智能化的虚拟恋人,不仅承担传统恋人的功能,而且对于开拓人类的感性空间和感情空间发挥传统自然人不具有的强大功能。三是主体的虚拟,即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实现人向机器发展,实现自然人向“超人”的飞跃。机器神经网络感受到的对象与自然人所感受到的对象(比如图像)是不一样的,人类需要以机器深度网络决策的不解释性来反思人类神经网络的可解释性,即扩大人的虚拟空间。

2021年4月9日,埃隆·马斯克旗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公布了一段猕猴通过思维玩游戏的视频,设备可以通过植入其运动皮层的2000个电极获取手与臂的运动信号,这一区域的神经元信号可以调控猕猴手部的目标动作。当猕猴的手向不同方向移动时,不同的神经元会变得更加活跃。将这些神经元活动及对应的手部活动写入解码算法后,即可实时预知猕猴下一步的动作。该公司后续的目标是让瘫痪的患者或者植物人也能通过思维完成他们指定的动作。㉕在2020年,马斯克甚至表示,大概需要5至10年时间就可以实现“脑交”,即人类可以使用类似心灵的“语言”进行沟通,而不需要使用发言语言。这样索绪尔的能指就和所指实现完全的合二为一,概念的二元论终结。

一级、二级、三级虚拟并不意味着虚拟的终结,可能存在更为高级的虚拟。比如,宇宙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一个经过论证的命题,而是一个本体论命题,因此宇宙是虚拟的理论被提出来。这种理论认为我们所生存的宇宙很可能是一种文明通过某种新的人类无法理解的中介系统虚拟出来的。地球,包括我们人类,可能就是一个程序、一堆数据、一串代码(根据人类现有虚拟知识局限来理解)。这种理论表明,我们的宇宙可能是其他文明在一级、二级、三级之上的更高级虚拟,比如n级虚拟。无论这种理论是否具有可靠性,人类的虚拟之路不会停止,人类自身超过三级虚拟的n级虚拟也会诞生。

五、梦境空间:从黑箱到透明

梦尽管是人的思维活动的一部分,但其创造的梦境空间并不等同于人的思维空间,因为梦境空间是思维的结果或者说是思维的产品,并不是思维空间本身。梦境空间也不同于人类的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而是一个最接近现实但并不现实的感性世界。实际上,古代人类就发现了梦境是人类与其他空间不同的独特世界。关于梦境的研究始终困扰着各个学科的学者。目前科学表明,梦境是人的一种潜意识的表达,对人的记忆和遗忘发挥重要作用。

人做梦的过程是被一些尚不清楚的因素被动地带入到一个特别的感性世界,其中人没有自主性,其机制目前也远没有认识清楚。人类既不可自主制造梦境,也不可复制过去的梦境,更不可能再次自由回到曾经的梦境之中。对于为何人类向往梦境生活,法国思想家柏格森说:“心目中的未来却充满无穷的可能,因而好像比事实上的未来能使我们有更多的收获。希望比占有所以更加明媚动人,梦境比现实所以更加明媚动人,道理就在这里。”㉖而从逻辑上看,人类无法证明自己处于现实还是梦境之中。梦境让人反思到真实世界的存在,但无法证明自己是否处于梦幻之中,就像人在睡梦中无法证明自己是在做梦。因此,很多时候,梦境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恐怖的力量。

梦的世界很深,比我们清醒时候的想象世界还深。笛卡尔在“第一沉思”中,试图澄清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区分,认为梦境是对内心深处的现实的无意识的反应,是对现实世界虚妄的对抗。齐泽克则认为:“我所发现的,是我自己并不存在。这个运动恰是反笛卡尔的:并非我周围的世界是虚构,而是我自己是虚构。”㉗而在梅洛—庞蒂看来:“做梦的时候,我们没有离开世界:梦的空间退出明亮空间,但它利用明亮空间的所有连接,在睡眠的时候世界也缠住我们,我们梦见的是世界。”㉘梅洛—庞蒂主张,黑暗空间只有和明亮空间联系起来,才能被理解为空间,才能获得被称为空间的资格。尼采则认为,梦幻是对现实的躲藏与厌烦,“假象”或许就是一种对一般价值的抗辩。“野蛮的原始文化时代的人相信在梦中认识了第二个真实世界,这便是一切形而上学的源泉。”㉙没有梦,就没有灵与肉的区分。梦的空间也是死者继续生的空间。从哲学家对梦境的研究史来看,可以说,这些认识都属于一种形而上学层面的建构,不但无助于揭秘梦的机制,反而扰乱了人类对梦的研究路径。

一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睡眠在记忆储存方面扮演的角色。尽管许多研究表明睡眠有助于大脑储存新记忆,但也有学者提出了这样一种可能性:睡眠,尤其是快速动眼睡眠阶段,可能是大脑主动消除或忘记过多信息的时候。北京时间2019年9月20日凌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在线发表了最新论文“REM sleep-active MCH neurons are involved in forgetting hippocampusdependent memories”,该论文通讯作者为日本名古屋大学环境医学研究所神经系教授Akihiro Yamanaka。这项研究表明,下丘脑黑色素聚集激素神经元可以帮助大脑主动忘记不重要的新信息。由于这些神经元在快速动眼睡眠阶段最为活跃,从而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醒来时通常记不住自己的梦。做梦时这些活跃的神经元或许会阻碍梦的内容储存于海马体中。这项研究给出了最直接的证明,快速动眼睡眠或许为大脑如何选择该储存哪些记忆发挥了重要作用。㉚这说明人类会通过睡眠和做梦对意识进行自我组织、修复和加工。这是近年来神经生物学对睡眠与记忆关系的最重要成果,也是对做梦功能研究的一项重要突破。

然而,人类对于做梦的机制和梦境空间的认识始终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而最近一项利用人工智能学习技术的研究对梦境的揭秘带来了新的曙光。多伦多大学教员、谷歌大脑(Google Brain)研究员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大脑科学家都同意这样的观点,如果你的大脑皮层有两个区域处于感知通路中,并且相互连接,那么总有一个反向通路。为什么醒来我们常常记不住自己做过的梦,为什么我们的梦缺乏逻辑,而且我们也不可能再次自主进入过去的梦境,这与“反学习”有关。做梦的意义可能在于,你把整个学习过程颠倒过来。㉛这是人类对学习过程以及所接受的知识的一种自适应过程,其中包括对所学习知识的一种选择性遗忘的环节。学习似乎是对知识的记忆,但实际上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遗忘,因为没有遗忘就没有知识的新陈代谢。遗忘是人工智能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因为计算机的遗忘逻辑与人类的情况不同。人可以基于“战略性遗忘”策略不断地学习与重建。但机器的计算网络采取的是“灾难性遗忘”,以新知识全面覆盖旧知识。理论上,我们希望机器能够学习一种类人的遗忘/记忆机制,但现在尚未实现。

不过,中国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开启了解析做梦机制和进入梦幻空间的新的突破口。复旦大学张江校区类脑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通过数学、计算机、信息、生命科学等多学科交叉,开展大脑认知机制解析、神经形态仿真、类脑智能算法等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一项研究表明,当置于7T磁共振内的被试者进入睡眠状态时,采集被试脑部功能磁共振信号,并对信号进行解码,可以还原出被试梦中的事物。比如梦中出现一条河流,人脑中就会出现与河流相关的信息,就有河流的编码。当所有的编码合成一起,就有一幅完整的梦中场景。㉜这是由黑箱式的梦境空间向透明空间跨出的关键一步。

六、结语

人工智能时代的空间概念是一个大系统化结构。五大空间系统分别是大系统的子系统,共同构成人类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活动空间。五大空间从不同侧面和内在性,共同展现和阐释智能化时代人类实践活动的丰富性。这种内在性既是宇宙自身的内在性,也是人的本质的内在性。两种内在性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存在空间的形式、内容和范围及其概念的不断变化。同时,人类对空间概念的新理解将对人类自我意识产生重大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类的存在方式和人类的类本质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重塑了人类的认识论基础和人的发展的内外尺度,改变了人类认识对象世界和自我世界的坐标系统、目标系统、中介系统。由于人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㉝因此,人类将会在自己新的存在空间及其概念所生产的实践体系、知识体系中重新发现自我、确认自我、创造自我、表达自我。由于空间与时间的统一性,空间的新发现、新拓展及其概念的新变化也将直接导致时间概念的新变化。从而,人的存在的完整性也将获得全新的建构。

注释:

①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8、392页。

③ 《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许良英等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388页。

④ 张一帆:《美国无人直升机“机智”号火星上完成首飞》,《环球时报》2021年4月20日。

⑤ 王方:《火星“氧气”已够一名宇航员呼吸100分钟》,《中国科学报》2022年9月2日。

⑥⑧⑲㉒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9、344、284、284—285页。

⑦ 沈慧:《走进神秘的量子世界》,《经济日报》2020年10月25日。

⑨ 张胜誉:《用量子计算机探索自然》,《人民日报》2020年2月12日。

⑩㉙ 尼采:《权力意志》,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070、1010页。

⑪ 张梦然:《谷歌AI自造“子AI” 性能略超过人类所造》,《科技日报》2017年12月6日。

⑫ 温家越:《真有外星人吗?马斯克断言:没看到任何迹象》,环球网2019年9月30日。

⑬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

⑭ 洪恒飞、方序、朱俊俊:《脑中植入“反导系统” 首款国产闭环神经刺激器有效治疗癫痫》,《科技日报》2021年4月21日。

⑮ 刘雁:《奇异的“幻觉肢”现象》,《世界科学》2004年第9期。

⑯⑰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111页。

⑱⑳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3、464页。

㉑ 左妍:《TCCI脑科学前沿实验室落成,专注创新临床研究以及成果孵化转化》,《新民晚报》2020年10月23日。

㉓ 宇扬、萧子任:《布林肯“虚拟”访非抹黑中国,外交部:美想在非洲搞“二选一”,非洲国家不会答应》,《环球时报》2021年4月29日。

㉔ 达伦·方达:《为什么各国都在“去比特币”?》,赖浩林译,《财经》2021年第8期。

㉕ 《马斯克在猴子脑部试植芯片让其通过意念玩电子游戏》,《中国科学报》2021年2月9日。

㉖ 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吴士栋译,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7页。

㉗ 斯拉沃热·齐泽克:《真实眼泪之可怖》,穆青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91页。

㉘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72页。

㉚ Akihiro Yamanaka,et al.,REM Sleep-Active MCH Neurons Are Involved In Forgetting Hippocampus-Dependent Memories, in Science, 2019, 365(6459),pp.1308-1313.

㉛ 乐邦:《AI教父杰弗里辛顿:AI反学习可能揭开人类梦境的奥秘》,网易智能2019年5月13日。

㉜ 张烱强:《破解更多大脑奥秘 让机器人自己思考》,《新民晚报》2022年8月29日。

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9页。

猜你喜欢
量子人类空间
《量子电子学报》征稿简则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人类第一杀手
决定未来的量子计算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新量子通信线路保障网络安全
一种简便的超声分散法制备碳量子点及表征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