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瓷之美——以五窑为例

2023-04-06 12:41赵学昌吴培影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3年1期
关键词:宋瓷开片哥窑

赵学昌 吴培影

长春大学 美术学院 吉林长春 130022

1 宋瓷初成背景

中国的瓷器发展到宋朝时可谓是各地名窑林立,制瓷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色彩也突破了传统的以单色釉为主的表现形式进而成了彩瓷的天下。这一切所带来的质的提升与宋朝的经济、政治、文化面貌紧密联系在一起。首先从经济上分析以宋神宗熙宁十年为例,北宋税赋总收入为7070万贯,农业税占30%,为2162万贯,而工商税占到了惊人的70%,为4911万贯。中国自古以来作为一个小农国家,重农抑商也是传统情况,也是在宋朝中国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一重大变化在宋朝的改变为宋瓷乃至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文化上宋代政治氛围宽松,文化管理开放,宋朝在思想文化方面有了极大的创新,这也是继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之后第二次有了思想大繁荣。“重文抑武”的治理国策对文化艺术发展起了极大推进作用,也使宋瓷的审美达到了传世高度。瓷器在宋朝得到有力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是宋朝开放的海贸政策使得泉州、广州、明州等港口城市的发展更加顺应出口贸易。而瓷器作为贸易顺差远销海外,这对瓷器产生了两种积极作用,首先,港口城市自发性发展制瓷业,窑口成规模集聚产量和质量美观度都得到提升;其次,通过中外贸易上的往来,外国人对瓷器的瓷型做出了专门的定制,这更为宋代瓷器增添了异样的瑰丽。宋瓷得以在历史上留下浓墨一章与皇家宫廷对它的渴求分不开,而五大窑之一的官窑便应运而生。

2 五窑之名

有关宋朝五大窑说法的提出,始见于明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个、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清代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说:“吾华制瓷可分三大时期,曰宋、曰明、曰清。宋最有名之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钧窑,亦甚可贵。”由于柴窑至今未发现窑址,又无实物,因此通常将钧窑列入,与汝、官、哥、定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2.1 传世汝窑

汝窑,五大名窑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现如今传世汝窑仅存67件,台北故宫就藏有21件,由此可见其珍贵。汝窑之美可分为四:其一釉色青而润泽;其二开创了青瓷印花的特殊风格;其三整个釉面敷之以细纹,似冰裂,似蟹爪,但也有裂纹的;其四在于器底可见细小钉状烧痕。若要把清而润这两种视觉和触觉要素具体为一种颜色名称,那无疑天青色是最适合不过的。天清如雨过初晴的恬淡,并不是秋高气爽的通透,也不是乌云笼罩的拙境,它甚至不能在第一时间吸引你的目光,朦胧含蓄似有若无。当你想要在调色板上调出相同的颜色时你会发现无论调千万次终究离它失之毫厘。不必细究这种颜色,因为在它诞生的千年时光里大自然早已给他安排了最好的归宿,它既存在于现实之间,也沉浸在梦的田野。这种天青色不仅受到后世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即使是皇帝也对它深深着迷。徐渭的《墨芍药》一诗是如此描述:“花是扬州种,瓶是汝州窑。注以江东水,春风锁二乔。”

关于汝窑最盛行的便是宋徽宗题诗:“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臣子们和手下的农工巧匠经过数不清的摸索最终创造出了奇迹。陶瓷史上的每种新颜色的出现不仅伴随着匠人们在前人基础上的不懈努力,更伴随着偶然和意外,所以天青色必然在未来谱写好了他的篇章。印花并不是汝窑的首创,汝窑的生产借鉴了定窑的印花技术,同时发挥了隋唐釉下刻划和堆雕工艺的传统,集众家所长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汝窑印花青瓷,其印花题材多以花卉、海水游鱼、禽鸟为题材在民间备受欢迎,各地竞相仿治。汝窑底部的钉状烧痕则是为了烧制时使釉覆盖泥胚底部,因此便用垫圈和支钉垫起,这在器物底部可以见到大概三、五、七个小凹点。可以说汝窑之美真正代表了中国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

2.2 想象中的官窑

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南宋顾文荐《负暄杂录》记载:“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叶在其《垣斋笔衡》中对北京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宋代官窑以烧制青瓷为主,传世品凤毛麟角,其器物主要有碗、瓶、冼等。釉色主要为粉青、天青、月白等,窑变出深浅不同的青绿釉色,把青瓷的美感尽显出来,不但蕴藏着出水芙蓉的自然美,又含中庸、温和的儒家文化。要说官窑最能体现“官”这个字的地方是其在原料选用上奢华到了极点。上好的原料经过岁月洗礼后碾压磨碎,筛后成粉,放入池中待澄清从中提炼瓷泥,重复搓撵;另外还选取上等翡翠玛瑙等玉石磨成粉入釉,使釉面温润如玉,纯净如水。宋官窑另外闻名于世的地方莫过于它的“紫口铁足”了。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2.3 钧窑“窑变”

钧窑的窑址在河南省禹县城关钓台,也称“钓台窑”,其地与汝窑所在地连壤,隔山相望。钧瓷的主要特点是釉色在天青色基础上出现变化,具有绚丽多彩效果,并且钧瓷釉采用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焰中烧出窑变铜红釉,并衍生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等多种窑变色彩,宛若晴空中一片彩霞交相辉映。“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夕阳紫翠忽成岚”等皆是前人对这一瑰丽的赞叹。钧瓷表面没有纹饰,因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在表面流淌补足裂纹,等出窑后形成自然的流动线条,这与蚯蚓在大地中行走的痕迹十分相似,所以“泥鳅走泥纹”也由此而来。

2.4 哥窑

哥窑确切的窑址现如今还没发现。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稿》称:“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章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极碎。”这也是哥窑由来传说。哥窑瓷器有四个特点:哥窑釉属无光釉、“金丝铁线”的纹样、“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最大的特点,就是“金丝铁线”的纹样——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它是由于瓷器冷却时,胎釉收缩率不同而造成的一种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但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哥窑以优美的开片而闻名,有“金丝铁线”之称,其大开片中套小开片,大开片颜色发黑闪蓝,称“铁线”,小开片颜色发金黄,称“金丝”。

2.5 定窑

定窑为宋代民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在唐代属定州,故称为定窑。定窑可以说是中国陶瓷史的转折点——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的北方瓷器无比繁荣,而到了定窑时期,北宋灭亡以后,定窑艺人也开始南迁,中国的瓷器锻造格局也向南方倾斜。定窑以烧白瓷为自主,不仅有釉质之美,还有纹饰之美,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有器皿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定窑白瓷能列入五大名窑之列,与其典雅素丽的气质外形有很大关系,其胎质洁白细腻,釉色匀净,薄而坚硬,被赞曰:“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同时辅以简淡、疏阔的优美纹饰,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苏轼有诗为证:“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定窑之美是淡泊寂寥、意韵悠远的,就像名句“非宁静以致远、非淡泊以明志”一样,定窑之美,美在精神,美在心灵,美在文化意蕴之中。

3 五窑的美学价值

宋瓷之美,美在线条,美在器型,更美在瓷器骨子里那份宋文化积淀。宋朝在艺术领域的发展使得宋瓷含有中国古代绘画的精髓,形神兼备,功巧齐具。宋瓷之美,美在温润、内敛、含蓄,美在它气质朴素无华却依然气韵十足,宛若大家闺秀,它只静静立在那里无需过分张扬,便能让你时刻感受到它素雅沉稳的美感。宋瓷之美,美在釉色。可以直观望见但却无法一次看透,宋瓷的釉体现出的是气度、淳真、自然,是真正使瓷器的科技含量与鉴赏价值都达到了中国陶瓷史的巅峰。宋瓷之美,美在胎骨。宋瓷已不再对金银器皿极力模仿,而是去探求胎骨端庄、中正淳厚的典雅风格。即使拿日常用品看,也因受整个宋朝文化风气熏染,有着不俗的气韵和风姿。这是赏尽人间繁华和世态炎凉之后的一种淡远、内秀、持久的美。从生活中走来的宋瓷,端庄隽永。以典雅多彩的造型、情景交融的意蕴,将其与自然万物紧紧融合在一起。它典雅静谧,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集前人之大成,又为后世之经典。轻轻抚摸微凉的瓷身,近距离赏析瓷中那些犹如冬天江河里破碎冰块的纹片时,便会沉醉于这天人和谐、独特审美情境之中,“虽自人工,宛如天开。”

猜你喜欢
宋瓷开片哥窑
瓷心晚晚
瓷器的开片原理
南宋官窑与龙泉哥窑瓷胎的对比分析
哥窑青釉双耳彝炉
浅谈哥窑开片的三大美学特征
哥窑“百圾碎”瓷器的研究与烧制探索
宋瓷 低调中的高大上
浅谈汝瓷开片艺术
开 片
李白赋诗 宋瓷真迹——国酒故里 产品极具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