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婧玥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深圳 518055)
当今世界环境复杂多变,特别是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国际环境增加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我国部分产业链还存在不稳定、不安全等问题,部分关键技术环节受制于人。因此只有掌握产业链关键环节,才能进一步推动国家经济安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是实现中国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对两链融合发展特征分析要构建系统性的分析思维,因为两链融合本身涉及经济发展的多个环节。创新链是由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小试中试、应用开发等多个环节组成,链条发展强调从创意思想到创意产品的这一完整过程。而产业链则涉及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等各个生产环节,链条发展强调劳动分工和协作,关注产业价值链的提升。为此,两链融合发展涉及创新活动、产业活动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一个相互交织的复杂系统。本文对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特征的分析,应采用系统性的分析框架,全面分析两链融合的各个环节。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从融合发展基础、融合发展关键要素两个维度,构建分析两链融合发展模式框架,尝试为不同地区不同产业进行两链融合分析提供理论指导。
两链融合发展涉及创新链、产业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等多个环节[1],本文在综述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两链融合特征分析框架,分别从融合发展基础、融合发展关键要素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其中,融合发展基础组包括创新链发展基础、产业链发展基础;融合发展关键要素则包括两链融合关键技术、两链融合创新平台、两链融合创新载体等。
融合发展基础主要是指融合发展创新链、产业链的基础特征。其中,创新链融合发展基础主要分析创新主体特点、创新过程、创新链结构等。产业链发展基础主要分析产业类型与特征、地区产业网络、产业发展前景等。
1.1.1 创新链发展基础
创新链是指从创意思想到创意产品的一个完整过程。不同地区由于创新主体结构存在差异性,其在创新链发展模式上也有所不同。比如,褚思真等(2022)[2]认为依据创新链主导主体不同,可以分为政府和科研机构主导创新链、科技领军企业主导创新链、其他主体主导创新链等,不同创新主体由于其活动特点不同,使得创新链结构各有差异。为此,分析两链融合首先要结合地区创新主体特征,分析创新链发展模式,主要关注创新主体特点、创新过程、创新链结构等。
1.1.2 产业链发展基础
产业链涉及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等各个生产环节,链条发展强调劳动分工和协作,关注产业价值链的提升。不同地区在产业链结构上有所差异,其与地区优势产业、优势技术、优势人才等密切相关。同时,不同产业链之间彼此联系,形成多样的网络结构。为此,分析两链融合还要结合地区产业特征,分析产业链发展情况。总之,分析产业链发展基础主要是关注产业类型与特征、地区产业网络、产业发展前景等。
融合发展的要素主要是指为推动两链融合所需要的各类资源、平台等,如两链融合关键技术、两链融合创新平台、两链融合创新载体等[3]。其中,两链融合关键技术主要关注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卡脖子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等。两链融合创新平台主要关注所在地区创新平台的运营模式、产学研合作情况等。
1.2.1 关键核心技术
关键核心技术是指对产业链安全、稳定有重要影响,能够帮助产业链实现升级等一系列技术集成。根据已有文献,关键核心技术包括卡脖子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等[4]。其中,卡脖子技术是指具备国家战略性质,短期内难以突破,且存在垄断性特征的技术;产业共性技术则是指其成果可以共享并对多个产业链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类技术。总之,关键核心技术对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至关重要,分析两链融合发展要关注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卡脖子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等,开展科学的技术预测和研发。创新载体数量、创新载体运营模式、创新载体孵化企业情况等。
1.2.2 创新平台
创新平台是指为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所出现的各类新型组织,其目的主要是整合创新链、产业链上的各项资源,推动政产学研合作。常见的各类创新平台包括:新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研究院[5]、大科学工程[6]、协会组织平台[7]、产业园区等。已有研究认为,各类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资源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研发。为了更有效地激励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创新平台在组织形式上也在不断创新,比如很多新型研发机构采用企业化模式运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等。所以,创新平台是解决长期以来创新产业两张皮的关键方式,分析两链融合要关注所在地区创新平台的运营模式、产学研合作情况等。
1.2.3 创新载体
创新载体是指为了推动技术产业化所成立的各类组织,其目的主要是为相对成熟的技术提供中试小试、实验开发的平台等。常见的各类创新载体包括: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公共技术平台、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主要提供创新思想进行产业化过程中的一系列服务,比如,为企业提供小试中试场所,帮助孵化企业,提供企业创新研发所需的各类人才资金支持等。为此,分析两链融合要关注创新载体数量、创新载体运营模式、创新载体孵化企业情况等。
2022年6月,深圳市积极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并出台《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该意见提出要打造“20+8”产业集群,其中绿色能源产业中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安全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等都被列为重点发展方向。在绿色能源产业领域,深圳市具备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基础,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东龙岗,已经出现龙头企业,比如比亚迪锂电、豪鹏科技、聚飞光电等,企业有研发需求时需要通过产学研合作促进创新研发及成果转化。结合《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对绿色能源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选择,本文聚焦绿色能源产业中的绿色电池、半导体照明两个细分领域,并运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特征框架进行分析。其中,绿色电池产业是指高性能、无污染电池。锂电池产业链的上游是原材料开采、加工,中游以电芯制造和模组为主,下游主要是锂电池应用领域,包括消费电子领域、动力电池领域等;半导体照明产业是一种新兴的照明技术,其基本器件为发光二极管(LED)。LED照明产业按照其制造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上游衬底制作和外延片生产、中游芯片制造以及下游封装和应用。结合深圳市在绿色电池和半导体照明两个领域产业的发展基础,总体来说,深圳市在绿色能源领域有产业发展基础,区内已经建成一批龙头企业,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主要依托企业自建各类创新平台开展研发活动,但对产业链关键技术缺乏创新链布局,具体分析如下。
2.1.1 创新链发展基础
深圳市在绿色电池产业领域的创新链表现为:制造锂电池企业主要依靠各类自建创新平台,如深圳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比亚迪)、广东省低碳型清洁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晟科技)等,该类创新平台的特点是企业内部建立、内部使用,目前还没有形成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互动格局。企业依靠自身研发和资金能力,对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缺乏相匹配的科研机构支持,对于锂电池关键技术如锂电池隔膜技术等缺乏相应的研究。
深圳市在半导体照明领域的创新链表现为:虽然区内出现如兆驰、聚飞光电等一批龙头企业,但大部分企业以中低端制造为主,对半导体照明中游的LED芯片制造缺乏关注,没有相应的科研机构支持,主要依靠企业自建各类创新平台。LED芯片生产技术含量高,设备投资大,仅仅依靠企业自建平台难以开展技术突破。
2.1.2 产业链发展基础
深圳市在绿色电池产业领域的产业链表现为:有龙头企业比亚迪锂电,但龙头企业发挥的创新引领作用有限。根据雪球上行业研究报告,锂电池隔膜技术占锂电池成本第二,大约占总成本的25%,目前日、韩、欧美等国家占领全球高端市场,国内高端锂电池隔膜供应厂商仍然非常稀缺。根据中国科学院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的报告,目前高端隔膜国产化效率低,高端3C类电池以及动力电池用隔膜依然大量依赖进口。
深圳市在半导体照明产业领域的产业链表现为:目前全球LED芯片中国厂商相较于日本、欧美厂商仍存在较大的技术短板。深圳市半导体照明企业,如聚飞光电、富裕照明等大多数企业位于产业链中游,从事半导体照明封装,行业竞争激烈,市场竞争力不强。目前深圳市LED照明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企业主要关注产能提升,对LED产业链中的核心技术如LED芯片技术等重视不够,关键芯片依然依赖进口,企业对产业链中关键技术的投入和研发不足,创新链难以支撑产业链升级发展。
2.2.1 关键核心技术
目前对产业链关键技术缺乏创新链布局,现阶段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主要依靠企业自建创新平台,缺乏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建新型的研发机构。企业自建研究机构资金、实力有限,难以开展关键技术突破。在绿色电池领域,产业链上游锂电池关键技术如锂电池隔膜技术等缺乏相应研究;在半导体照明中,对半导体照明中游的LED芯片制造缺乏重视,没有相应的科研机构支持。
2.2.2 创新平台
在绿色能源领域,深圳市布局了一批创新平台,创新平台是支持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重要方式,比如建成了广东省低碳型清洁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晟科技)、广东省环保锂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赛骄阳)等一批创新平台。通过创新平台,以资金补助的方式,支持区内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从而推动产业链创新升级。
2.2.3 创新载体
打造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创新载体。深圳国际低碳城是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引进绿色能源领域各类企业、创新平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生态建设。深圳国际低碳城内现在已有深南电路、柔宇科技等重点产业项目,规模以上企业314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5家,上市企业14家。另一方面,通过土地整备形式为企业研发提供空间保障。深圳国际低碳城通过土地整备如对裙房进行模块化的搭接、组合,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为企业研发活动提供空间保障和配套服务。
深圳市在绿色电池和半导体照明领域均已出现龙头企业,但现阶段龙头企业创新引领的作用不再突出,主要依托企业内部自建各类创新平台,对产业链中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缺乏研究,产业链难以实现创新升级。在绿色电池领域,龙头企业比亚迪锂电主要依托企业内部研发,根据中国科学院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的报告,绿色电池产业链中游锂电池隔膜技术壁垒高,高端3C类电池以及动力电池用隔膜依然大量依赖进口,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企业内部创新平台难以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围绕龙头企业布局创新资源还不足,缺乏重量级研究机构支持龙头企业研发活动。在半导体照明领域,大部分企业主要从事封装制造,对中游芯片制造技术缺乏研究,创新动力不足。现阶段,半导体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主要是缺乏LED芯片制造技术专利,长期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外延生产设备几乎全部依靠国外进口。虽然深圳市内有聚飞光电、富裕照明、艾比森光电、兆驰等一批龙头企业,通过梳理市内约121家企业发现,大部分LED照明企业位于产业链下游封装和应用领域,企业产品主要包括通用照明、背光、景观照明、显示屏、汽车照明、信号及指示等领域,封装制造企业购买设备主要用于扩大产能,提高市场占有率,对基础研发和工艺水平的提升重视不够,目前仅有兆驰涉及LED上游核心技术LED外延芯片研发。
一是绿色能源产业链中相关科研机构较少,缺乏产学研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企业研发主要依托自建创新平台。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在绿色能源领域,约有20多家创新平台,如镍氢清洁能源电池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豪鹏科技)、聚飞光电LED工程中心(聚飞光电)、深圳市智能LED照明系统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富裕照明)等各类技术研发中心,但是这类创新平台主要是企业自建、企业自用。通过访谈企业了解到,部分企业申请省级、市级、区级创新平台主要是为了获得研发资金补助,对于依托创新链平台实现产学研合作及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并不高,创新平台发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桥梁的作用十分有限。二是对创新平台、创新载体缺乏分级分类管理和评估,没有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退出机制,导致出现创新平台、创新载体虽然数量多但质量不高等问题,对创新活动支持不足。目前针对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尚没有涉及考核机制、退出机制相关政策。一方面,企业申请创新平台主要是为了获得研发资金补助,但是对创新平台最终形成的创新成果如科技成果转化率等缺少评估。另一方面,市内虽然建成了一批创新载体如孵化器等,但是孵化器内企业为了获得租金优惠,常年入驻而不退出,对创新载体缺乏考核和监督。
缺乏围绕产业链技术薄弱环节的创新资源布局。深圳市现阶段尚没有针对绿色能源产业专项政策,主要是根据企业类型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创新资源对产业链关键技术的支持力度不足。通过访谈镍氢清洁能源电池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负责人了解到,企业目前主要通过申请创新平台的方式获得相关研发补助资金,但资金支持有限。企业很难坚持对某一项关键技术投入稳定的研发资金,受到资金、市场行情、企业营收等各方面制约,企业技术研发投入不稳定,很难开展具有突破性的技术研发。
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并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主导相关创新资源分配,各科研转移转化平台及中小企业配合,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有重点、有目标、有步骤地塑造技术研发网络。一是在绿色电池领域,发挥比亚迪锂电企业在绿色能源产业链上的优势,围绕龙头企业布局重量级研究机构,鼓励和吸引中小企业参与研究机构活动,从而构建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创新网络。二是在半导体照明领域,围绕产业链上游LED芯片环节,布局或引进相关科研机构,协助和支持区内企业技术升级,从而引导企业在半导体照明中游LED芯片制造等核心技术领域开展产学研联合技术攻关。
推动国家能源产业创新中心等重要平台落户,引入国内外清洁能源、与高效节能相关的高端研究力量,布局一批技术创新、共性技术研发、测试验证等创新平台。同时,依托高端研究平台设立,围绕区内龙头企业比亚迪锂电、锂电子制造领域等引进和培育一批产业链配套企业。加强绿色能源产业领域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重点关注产业链中的关键技术等,构建政产学研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促进绿色能源领域产学研合作。
政府应抓紧制定创新载体评估评价机制,尽快出台创新载体考核机制、退出机制,做到动态管理,有效利用创新载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挥国际低碳城、宝龙科技城等一批创新载体,整合产学研创新资源,针对绿色能源中的共性技术联合开展研究,同时利用创新平台建设好相应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搭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