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惠
诗歌赏析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点,但由于诗歌跨越年代久远,学生人生阅历尚浅,再加之诗歌意象丰富含蓄,造成初中生阅读感受的粗浅。笔者选取《诗经》中的《子衿》这首诗,基于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品读诗味,训练学生的欣赏能力。
全诗抒发一个女子浓烈的相思之情,如何更好的读出诗歌的象外之象,境外之境,笔者尝试以微电影的活动设计进行创设。
《毛传》说:“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指读书人的服饰,青青子衿后来成为文人贤士的雅称,连曹操著名的《短歌行》中都直接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女子思慕的心仪之人是一位儒雅的公子。而诗歌开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读来韵味绵长,思念之情萦绕于怀。如果相思是有颜色的,那就是青色,“青”这个神奇的字眼,青色,究竟是什么颜色,本就是难以言说的色彩。“青”还可联想到北宋青瓷,它的颜色被誉为“雨过天青云破处”的魅力,那份诗性与优雅,是雨过天青后的清新明快。王逸注:“青,东方春位,其色青也。”青,代表的是萌发生长的春天,无尽的情思。仅一“青”字,就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元的审美意境。
如果拍成微电影,女子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呢?学生的说法不一,有的说是粉色的,这是少女情怀的色彩,如桃花花瓣一样甜美娇嫩;有的说是白色的,一袭白色,衣袂飘飘,如张爱玲笔下的《爱》,“春天,桃花灼灼,一袭白衣的女子见到他命定的男子,他们没说一句话,只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让人叹服于中国颜色的色彩密码,含义的多元内涵,这就是单从色彩感受到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子衿》共有三章节,女子的心理和动作简洁传神,反复咏叹“悠悠我心”“悠悠我思”,一心一思之间还是有细微差别的,一个具体的“心”,一个抽象的“思”,意味着思念心上的人不仅牵动肉体,更牵动灵魂。这位女子的动作仅用“挑达”二字,“挑达”之意是独自徘徊,一遍遍脑海里回味着心上人的青青衣领和玉佩,含蓄矜持地道出心上人的衣饰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对男子大海般的深情聚于“衣领”“玉佩”上,仅用简单的一件物品来寄予丰富的情感,就像《雷雨》中的鲁侍萍给周朴园衣襟上刺绣的一朵梅花,两人再次相逢,鲁侍萍的悔和恨随着三十年的画面都一一涌现,这朵梅花也是感情的凝聚点。纯粹的情感无须太多雕饰,一角“衣襟”,一块“玉佩”,一朵“梅花”足矣。
最后一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直白纯朴的诗句背后,可以想象无尽的画面,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果拍成微电影,拍女子的正面、背影还是侧面呢?有学生说拍正面,衍生出的“象外之象”很有意思,这位女子身披薄烟翠绿纱,青丝斜插镶嵌珍珠碧玉的簪子,略施粉黛,眼眸处泪光点点,时不时望向远方,这样一位美丽优雅的女子此刻孤冷地站立在风中,从日出到日落,看夕阳缓缓地落入地平线下;有学生说拍背影,联想到朱自清的《背影》,父亲过铁道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是经典镜头,文字背后是父亲老境颓唐、困顿挣扎、父爱深情都凝聚于这一经典镜头。如果拍成正面,感情的张力不够,许多文学作品写人物只写背影,总是给人无限的遐想。
在诗歌文本设计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诗歌留白空间,笔者又设计了这样一个学习活动情境:《子衿》拍成微电影,画面还有些单调,你觉得应添加什么样的背景?这样的情境活动符合学生平日里追剧画风,回答也是精彩纷呈的,有学生说添加一棵柳树,并引用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样的意境吻合昔日相遇的美好,初次见你,青青的衣带在风中飘逸,清俊儒雅的你现在何处呢;有学生说是小溪,柔情似水如潺潺小溪;有学生说青草,还有月亮、树,月光下的树、河流,一切都是静静地,有一种孤寂的美感。在这个画面中皎洁的明月、孤独的树、孤独的人构成的意境吻合“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试想一个与月光交相辉映的美女,踩着如玉的月光,婀娜多姿,抬眼回眸,都透出无尽的韵味,但眉宇间写满了落寞;有学生说天边飞过的孤鸿,联想到“缥缈孤鸿影”,天际间只留下孤鸿,这是何等的落寞。这些背景的创设完全通过孩子们的想象和原有的文学素养,解锁中国传统诗歌的文化符号背后的意蕴。
诗歌的最后一章“挑兮达兮,在城阙兮”。老师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说一位女子爱情的守候是在城阙之上?城阙也是最中国的符号之一,你同意吗?学生调动了原有的文学素养积累,理解也是水到渠成:登高以望远,望向远方思念恋人、故乡、故国。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亡国后李煜思念故国,夜深人静登楼远眺,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昔日的繁华已落幕。
《诗经》是先秦时期最朴实的民谣,因而最初的诗,是没有题目的,《诗经》所记载的诗歌,多是取诗的前两三字而命名的,比如“关雎”“蒹葭”之类。
微电影拍完后,如何给《子衿》拟名呢?学生的答案可谓多彩:等待、遇见、盼归、春雨盼君图、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思念等等。加上修饰语,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教学活动:_______的思念。
听听学生的回答:矜持的思念,女子对心仪之人情深深雨濛濛,却保留着女子特有的矜持,含蓄的借助物象子衿子佩诉思念;一波三折的思念,轻轻地吟诵这首小诗,就像是重温一个梦,既美又凄,在这个如镜花水月般的梦里,一会儿青青河畔草,一会儿又凄风苦雨;一会儿杨柳依依,一会儿又望穿秋水。最后的镜头停留在城楼上徘徊的女子倩影,这位女子到底有没有等到心上人呢,没有结尾,作品到此处戛然而止,就如学生读诗经《关雎》和《蒹葭》,喜欢《关雎》的“大团圆”还是喜欢《蒹葭》的“无结局”?多数学生都喜欢“无结局”,认为它能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其实人生不就是一个个故事,一次次的追寻吗?有学生说良辰美景奈何天,有很多文学作品写到小姐对书生的芳心暗许,却无法相见相守,男子一去千里,杳无音信,只留下女子独守一盏青灯,蹉跎岁月。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崔护擦肩而过的遗憾,彼时,桃花灿烂。第二年路过此地,桃花依旧,可伊人不再。“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是周邦彦回不去故乡的遗憾,久居京都后,看着池塘里的荷花,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
综上所述,通过沉入情境法,以微电影的活动设计贯穿教学,激发了学生阅读诗歌的学习兴趣,走近千年一叹的古诗,训练了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避免诗歌的碎片化与割裂化的教学,拉近学生与诗歌的心理距离,从而让学习真正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