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华
孔乙己这个形象带有更多的“喜感”,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往往容易从“搞笑”的角度展开分析,而不能结合特定的语境分析人物。立足场域,让学生走进情境,与人物展开交流,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滋味”,让学生在尽情悦读中建立学习观念。
江南小镇在鲁迅小说中多次出现,这里有浓重的人间烟火气息,为小说制造了最鲜活的背景。教师引导学生展开阅读学习时,要注意让学生对人物生活环境做分析。环境描写属于侧面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有辅助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特定的生存空间。
“……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这是孔乙己出场带来的效果,可见这个形象带有更多特殊性,这样的场景无疑带有鲜明的侮辱性。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外形特点,突出了人物的不同之处。教师指导学生鉴赏这段话时,要指导学生做深度思考,为什么鲁迅要将孔乙己塑造成“另类”形象呢?学生给出解读:孔乙己是读书人,在封建社会,读书人的身份更高,因为孔乙己受到太多封建思想的毒害,他整天幻想自己是高贵的读书人,而忘记自己的地位还不如短衣帮,这种认知偏差,让这个人物出现了扭曲的表现。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众人要将孔乙己作为取笑的对象呢?那些短衣帮,其地位并不比孔乙己高多少,也要看不起孔乙己呢?有学生认为,孔乙己不仅穿着特殊,其言谈举止都与众不同,特别是说话总要加进之乎者也之类,以显示其读书人身份,自然成为大家关注的对象。
一个特定的场域,酒店里有不同的角色同时出现,孔乙己亮相可谓不同凡响,这个场景带有极强的讽刺效果。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孔乙己的心态是何等的悲哀。
孔乙己是特殊的形象,小说中有不少对比的场景,短衣帮、穿长衫、孩子们、店老板等人群,都是需要关注的对比点,通过对不同人群的描写分析,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以此来衬托出孔乙己形象的独特。教师在人物鉴赏环节,要做出更多指导,让学生从理性的角度展开思考,对悲剧性人物的命运致因展开讨论,让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人情味”。
作者在塑造孔乙己形象时,重点抓住了外貌、语言、动作、细节等环节做详细描写。学生阅读这些片段时,很容易找到一些出彩的细节。如孩子们吃他的茴香豆时,他的言语和动作都显得很传神。教师要求学生找出相关片段,从动词运用的角度展开思考和鉴赏,说说这些动作描写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学生找到这些内容,并锁定一些典型的动词,从动作连贯性、准确性等角度展开鉴赏分析。如从他伸出五指、弯下腰去、直起身来、罩住碟子等环节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恐惧的,害怕孩子吃光他的豆。这些动词很典型,将人物的心理呈现出来。再如孔乙己外形描写也有不少看点,穿长衫站着喝酒、高大身材、清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等,其特点是极为鲜明的。学生在鉴赏分析时,大多会从身份、命运对接角度展开思考。
学生对人物赏析比较熟悉,教师在具体指导时,要强调对接思考,让学生结合当时背景和场景做具体分析,这样才能获得最有价值的认知。
孔乙己这个人物与其他角色有比较多的互动,在阅读鉴赏这些环节时,教师有意识安排一些课堂演绎任务,让学生借助创编机会,现场展示人物活动场面,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鲜活的感知和体验。孔乙己这个人物很搞笑,但我们笑过之后,自然会产生更多的“悲凉”的感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怪物”,当然是封建社会造成的。教师引导学生在演绎中感知人物,通过布设场景,体会历史背景的重要性。
学生大多对演绎活动充满期待,自然出于“好玩”的心理,教师在具体组织时,不能为“搞笑”而演绎,如何才能让学生回归理性,需要做好鉴赏指导。如孔乙己和店老板的对手戏,教师要先让学生对这两个人物的身份、性格、心理展开分析,一旦对人物地位有了准确定位,学生会形成直感,也无意“取笑”了。如演绎孔乙己最后一次进店场景,孔乙己狼狈相是惨不忍睹的,教师要求学生先观摩一些图片,对人物外形做规划。虽然在帮助饰演孔乙己角色的学生打扮时,很多学生会忍俊不禁,但这种笑已经不是针对角色的,学生对孔乙己命运给予了更多同情,而不是嘲讽。“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这是孔乙己当时的模样,学生围绕这段描写开始设计人物形象,由开始的好笑到最后的心酸。课堂演绎正式开始,学生观看热情很高,对人物的解读也更为深刻。
教师指导学生对孔乙己形象做形象展示,要求学生饰演这个情节,让孔乙己和店老板做直接交流,其目的是很清晰的,就是要让学生对孔乙己命运做直观感受,现实的残酷、社会的无情、人情的炎凉,都要这个角色妆扮上体现出来。学生鉴赏角度不断矫正,进而形成系统性鉴赏认知。
在延伸阅读训练设计时,教师要做好对接处理,让学生借助更多信息渠道,搜集一些鲜活的素材,在观看和研读中建立鉴赏认知。如一些影视片段,以及图片、绘本、文本内容,都关涉到人物鉴赏。这些直观信息有更丰富背景因素,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历史社会背景做鉴赏分析,在更广泛的阅读体验中建立鉴赏认知。
《孔乙己》是最为经典的现代短篇小说,教师引导学生鉴赏核心人物时,要借助场景描写内容,对人物心理、行为展开解读和分析,结合小说背景进行延伸设计,让学生在阅读体验中成长阅读能力。教师设计人物鉴赏训练任务时,要注意延伸思考的视野。孔乙己是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其命运是凄凉的,学生在深度阅读和思考中逐渐建立共识。为激发学生阅读思维,教师推出鉴赏训练任务:如果孔乙己能够活到现在,他的命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不妨围绕这个假说展开想象,写一篇《孔乙己新传》,准备参与集体展示交流活动。学生对这个训练任务比较敏感,都能够主动进入想象环节,对人物命运做规划。教师不时做出提示:孔乙己生活在不同年代,其命运自然会大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想象要合理,人物描写才有可信度,演绎不能超出一定范围,这样的想象小说才有审美价值。学生开始热议,教师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一些建议,不妨从教师、作家、学者、品酒师等职业角度展开思考和规划,确保延伸训练顺利展开。学生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搜集一些辅助材料,为小说构思提供信息支持。
《孔乙己》是中学教材保留内容,说明其鉴赏价值极高,我们对“孔乙己”这个形象也最为熟悉,凡是阅读过这篇小说的人,都会对这个人物产生深刻的印象,教师要做好正确引导,让学生在阅读鉴赏时,能够获得最科学的解读,并学习到人物鉴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