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创新策略*

2023-04-06 03:46戴璐洋
智库时代 2023年5期
关键词:实训心理健康民族

戴璐洋

(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少数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概述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心理科学的一个专业分支,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英美等发达国家,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在现代意义上,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在过去20年中,它才逐渐赶上西方国家的步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心理障碍、心理异常和心理危机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从小学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南》(2012年修订),明确规定各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生活、人际交往、情绪调节、生活规划等方面的教育,增强学生控制心理、应对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良好的人格和心理素质。根据纲要要求,各地学校应逐步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提高专职人员比例。

目前,国内约65%的专科层次师范院校拥有该专业,并且都拥有该专业培养计划。专业培训计划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支持体系和毕业要求进行了详细讨论。其中,普遍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国家精神卫生工作、基础教育和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具备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备心理学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能够在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能够胜任班主任和少先队员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小学教育管理能力和初步小学教育研究能力的心理学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心理咨询、心理咨询等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类似大学的课程支持体系是,大多数大学设计了约25门专业课程,约30门公共课程,毕业学分为145-155分;毕业要求是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并满足相应的英语和计算机要求[1]。

类似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培训计划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并经过了社会需求的检验[2]。然而,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很少,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精神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培养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伟大手工艺人的重要途径,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培养高素质的工人和技术人才,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提升,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提高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十大”教育体系之一。

鉴于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所需要的专业性很强,而国内民族地区小学所配备的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实际上并未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普遍缺乏对心理知识的了解,对心理测试技术和心理咨询方法缺乏熟悉,对于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归因不准确,形成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被动局面[3]。对此,部分民族高职院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立足于培养扎根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探索在民族地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环境。本研究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旨在培养幼儿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为单位员工提供心理发展和指导的心理工作者。

二、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需求

在当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急需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根据调查,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约1/5的学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他们存在各种显性和隐性心理和行为方面的问题。这些心理和行为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质量和目标。由于地理位置、历史因素和特殊的地域文化,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这种特殊情况也导致了民族地区教育普遍落后。落后的教育状况带来了落后的教育观念和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法。一方面,这使得学校难以掌握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路径;另一方面,这也造成了家庭、学校甚至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家庭经济落后,父母无法在外工作,与孩子一起成长[4]。小学生本身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但他们不知道如何调解冲突。长期来看,许多学生表现出敌对、人际紧张、抑郁、焦虑、学习压力、不适应和心理失衡等不良心理状态。这些情况表明,少数民族地区迫切需要大量的心理教育专业人员,并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三、民族地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现状

在培养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时,因受到高职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以及课程资源不足等多方面问题的困扰,经常需要面临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低下的问题,以下便针对该方面展开探讨。

(一)师资结构不合理

在大多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中,由于历史原因,很多高职学校是由中职升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由其他专业教师转岗的,学校新引进的心理学教师通常存在年龄偏小、职称偏低、经验相对欠缺等问题。总体来看,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心理学专业缺乏中高级职称教师,缺乏双师型教师缺乏,师资结构不合理。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队伍建设规定》的要求,高等学校应按照总体上不低于1:200的师生比例设置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然而,在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现实情况是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管理7-8个班,学生达到350人。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后,会逐渐暴露出很多不良行为习惯,如迟到、早退、旷课、吸烟、厌学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均将忙于纠正学生的坏习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学生管理方面的任务十分繁重。同时,各高职院校的考察、评估和学习教育活动繁多,需要填写、上传、提交各种表格,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工作不堪重负。而且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还承担了众多教学工作,没有时间去考虑和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精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实践实训薄弱

按照《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中指出“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以上”。部分民族高职院校受疫情影响,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特殊性影响,仍存在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提供到一线实习、研习、见习的课程不足总课程的50%;且到一线小学、幼儿园和心理咨询服务公司等单位实习,由于民族地区从事心理健康工作从业者较少,此类单位本身都缺乏该专业的行家,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无法有效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实习生进行实习;受心理咨询辅导等存在保密性原则,部分实习实训不得观摩,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实训效果。

(三)民族特色心理健康课程资源和专业建设不足

与其他高校相比,民族地区内所具备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资源存在明显不足。巨大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极低的资源利用率之间存在的矛盾,也就是现阶段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如何根据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培养能服务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民族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研究的主要问题。这就急需结合民族地区文化,加强本土具有民族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

部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借鉴本科学校心理学专业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存在偏差。本科学校旨在培养应用型的心理工作者,涵盖咨询心理、犯罪心理、变态心理、教育心理、发展心理、广告与消费心理等多种领域的应用型人才。部分高职院校照搬照抄,结合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应用人才,故将心理健康教育也简单按照本科层次应用型心理工作者方向培养,忽略专科层次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显著的师范性特征,故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需加强专业建设,突出心理工作的教育性和师范性。

四、民族地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创新策略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师资结构日趋合理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需要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队伍。从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工作出发,民族高职院校应尽快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在职培训和提高,扩大科研课题中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工作研究项目,鼓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各级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和案例经验总结的评审活动,从而达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的效果。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定期安排培训,邀请专家开展讲座,举行网络学习等,通过多形式和渠道,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心理健康素专业培训。同时多引进高职称、经验丰富的一线行业工作者任教,完善师资结构,形成传帮带良好师资结构队伍。采用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双“升”的办法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职务晋升问题,不断激发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积极性和活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未来,民族高职院校需成为培养民族地区的幼儿园、家长学校、社区和社会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以及为单位员工提供心理健康护理、心理培训、心理评估、职业发展和职业指导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人才[5]的产出基地。

(二)加强实习实训课程建设,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紧跟国家现代职业教育的步伐,努力实践、探索、前行中找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道路。实现理论课与实训课相结合,真正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从课程的形式、内容、课时的时长、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的能力水平,设施设备的条件等多方面考虑,不断总结,找出符合民族高职院校特点的,更为科学的、合理的、专业的实训课程教学模式和标准。规范实践实训课流程,制定实训课评价标准,使学生通过实训课程真正掌握教育与心理工作技术技能。

拓展实习基地,不仅要丰富基础教育学校的实习基地,还应拓展医院、教育咨询公司、心理服务机构、社区等实践基地。尽快加强校企合作对策的落实,为心理健康专业的学生们提供展现自我、提升水平的实地练习机会和条件。在构建高职院校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学校一方需要尽可能争取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以此帮助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相匹配,并使其得到一定的人力物力保障。同时,在合作细节方面需要尽快落实一系列发展规定,向政府积极争取,在合作过程中,对各细节展开“法律化”的合理规划,尽快明确双方应担负的责任,将构建实习实训基地的风险有效降低,促进民族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的普及,为学生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拓展专业实践技能提供帮助。

(三)加强民族特色课程资源和专业建设,打造心理健康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在课程资源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师资应凸显出民族特点。因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其自身心理发展也会受到各种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对此,教师所采用的课程教育资源急需得到创新与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活动应针对当地本土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整体设计,开设民族心理选修课程。例如,可结合当地民族地区文化,深入研究当地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特点,加强民族心理特色课程探索与建设。一方面,结合当地民族文化特点,少数民族学生知、情意、行特点,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开发本土具有民族特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对当地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心理进行深入调研,开发特色面向当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打造针对民族地区和乡村地区心理健康专业特色育人模式。此外,也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们扎根民族地区,扎根乡村地区潜心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民族高职院校在日常教育过程中针对心理健康专业的学生,开展极具民族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落实娱乐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基于娱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有一个主要特点:有趣。也就是说,民族高职院校在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该确保活动的趣味性特征,确保学生们能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获取良好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有趣的事情容易引起人们的积极行为反应,因为兴趣是与人们快乐情绪相关的认知和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性表现促使人们加深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理解,从而使人们能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满足人们对知识和活动的渴望。比如,民族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民族,他们能够为校园带来不同民族的独特饮食文化。对此,民族高职院校内学便可以定期组织食物烹饪相关活动,这不仅可以让少数民族学生感到自豪与自信,而且有助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同时,还有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擅长唱歌、跳舞。民族院校可以建立少数民族舞蹈协会以及歌唱比赛,诸如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举办的“彝汉英三语儿歌比赛”“彝汉英三语朗诵比赛”“彝汉英三语讲故事比赛”等,让不同民族学生们不仅能够体会到外在的乐趣,激发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能够得到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内涵建设的成功经验。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质量是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培养具有服务民族地方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成为民族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重点。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内民族群体众多,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育人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纵观国内相关研究发现,民族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民族高职院校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践实训课程建设,民族心理特色课程,加强专业建设,打造心理健康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提高能服务地方教育发展的能力。

猜你喜欢
实训心理健康民族
我们的民族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