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付芝, 刘 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第一部分以“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为标题,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进行了全面回顾、系统阐述和理论概括,这不仅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占篇幅最多的部分,也是历次党代会报告中关于过去工作回顾部分中篇幅最长的。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首要任务,讲清楚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是基础和重点。
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概论”课,必须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聚焦难点。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的实践依据和立论基础,是全面深入系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点内容。“概论”课就是为了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有更加准确的把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历史变革、历史成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主持第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要全面把握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深刻感悟这些伟大变革对党、对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的发展的深远影响。 ”[1]可见,“概论”课讲清楚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是将深刻领会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放在第一位的要求。
“两个确立”是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政治主脉和价值主线。中国共产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的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取得的最为重要、最为根本的重大政治成果,对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通过全面系统阐述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系统地理解“两个确立”的现实依据、历史逻辑、思想内涵和实践要求,引导学生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觉学习者和主动践行者。
“凡是把理论诱入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2]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重要经验。党的二十大报告郑重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3]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首先集中表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科学性、革命性和开放性上,集中反映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系列风险挑战甚至是惊涛骇浪中行稳致远,显示出了强大生机和活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概论”课教学,必须要突出高阶性和挑战度。讲清楚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不能停留在对政治文件“照本宣科”的层面上,而是要深入挖掘“伟大变革”背后的问题意识,形成逐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构建与“概论”课教学体系相匹配的问题场域和理论空间,实现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有机融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近平强调:“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在全面学习上下功夫。只有全面、系统、深入学习,才能完整、准确、全面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 ”[1]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概论”课讲好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全面系统展现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部分的总体性内容,需把握其内在的层次结构和逻辑关联。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部分对新时代十年的历史进行了全面回顾总结并作出了科学评价,在内容结构上体现为四个层次:一是过去五年怎么看。党的二十大报告用“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八个字来概括党的十九届中央委员会五年来的工作:“极不寻常”强调的是过去五年历史实践的艰辛性,“极不平凡”强调的是过去五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非凡性。二是首次提出新时代十年的三件大事。过去五年是新时代十年中的五年,党的二十大报告由近及远,纵观十年,提出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三件大事。三是从十六个方面全面概括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四是对新时代十年在“五史”中的地位和意义作出科学评价。上述四个层次在内容上逐层递进,在时间线索上由近及远,在理论逻辑上由实到虚,在内容安排上详略得当,在叙述方法上史论结合,在思想观点上守正创新,是正确党史观和大历史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全面贯彻和生动体现。
系统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础性方法。所谓“系统讲”,就是要从多维度、整体性、过程化的视野全面完整把握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内在逻辑和重大意义。从过程性上来看,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解决党内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中取得的,是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的,是在应对来自经济、科技、军事、政治、意识形态和自然界的风险挑战中取得的,十年伟大变革的历史性成就来之不易,过程异常艰辛。从结果性上来看,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取得的十六个方面的伟大成就,其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两个确立”是实现伟大变革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在自我革命中实现革命性锻造,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国家安全体系和安全能力显著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从理论性上来看,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及其实践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变革与伟大思想同频共振、彼此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性和价值性得到有力验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中得到充分彰显,进而为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二部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理论展开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支撑和思想资源。
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概论”课,要极力避免出现“概念悬浮”“话语悬浮”“理论悬浮”等现象。只有在问题上做到“深入”,才能在教学上实现“浅出”。“深入讲”的关键在于提高问题设置能力,搭建教学问题链。问题不是话题,问题也不是在肯定性判断后加上疑问词,问题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困惑、不解和难题。提高“概论”课的问题设置能力,可以分三步展开:首先,提取问题,从理论难点、学生疑点、教学难点等方面提取关键性问题,构建师生研讨的对话空间。例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已经对新时代以来的历史作出了全面深入系统的总结,党的二十大报告又该如何概括和阐述新时代以来的历史?又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十六个方面概括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相较于第三个历史决议的归纳概括,多了哪些内容?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不一而足,这些都是能够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也是有助于在“概论”课上全面阐述党的二十大报告相关内容的独到问题。其次,立足“概论”课的教材体系和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探寻问题求解的线索和思路,在师生互动中实现共同求解的目标,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最后,呈现结论,鼓励支持学生针对所讨论的问题提供独到性、多元化见解,形成最大思想公约数和价值公约数。
总之,全面讲是基础,系统讲是关键,深入讲是重点。为了实现全面、系统、深入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概论”课,教师必须先学一步、学深一层,结合学生的思想困惑、理论偏好、学习兴趣和接受习惯,通过扎实的文本研究、透彻的学理研究、鲜活的话语表达,实现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式融入“概论”课教学,不断提升党的创新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