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美娟 崔 扬
(长春理工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22)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1]无论是城市经济发展,还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人才都是第一资源,而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根本任务,就需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面对乡村中广泛存在的培养机制不健全、人才总量不足及优秀人才缺失等问题,在详细分析我国乡村振兴与人才振兴内在的逻辑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围绕产业、文化、生态、组织四个方面提出了人才培养计划,为乡村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规划。本文拟从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意义、现实困境和解决方案着手,对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具体实践路径加以探索。
从乡村振兴的战略全局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大要求都需要有相应的人才支持。产业兴旺需要一、二、三产业各方面的优秀技术人才,建设和美乡村则需要环境和生态保护方面的人才,乡村文化建设则需要新乡贤及知识分子付出努力,加强乡村社会治理更是需要有管理能力的年轻人来充实村级两委班子。具体来说,只有通过人才振兴,使广大乡村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才能推动农业农村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而产业振兴又需要人才先行。《意见》中关于乡村产业方面的人才培养有两大建议:一是农业生产经营人才,要培养高素质的农民队伍。在脱贫攻坚阶段,我们大多是依靠外来产业,企业对口助力扶贫,使广大百姓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但农村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实现农业的发展。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迅速,科技产品更新换代也很快,大型机械应用越来越广泛,规模化种植实现产业的增收也是下一阶段农村改革的重点。另外,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农产品上网销售成为可能,学会充分使用网络资源对于农业农村的发展也是一大优势。二是通过实现第二、三产业人才的培养,促成农村百业兴旺的景象。由于国家发展、文化碰撞交融的影响,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面临手艺失传的风险。通过培养相关方面的人才、设立名师工作室等方式发展传统技艺,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创造活力。因此,要实现乡村的产业振兴就不能将百姓困于土地之上,要通过培育农村创新创业的带头人、电商、乡村工匠等各类人才,实现乡村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2]乡村优良风气的形成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显著标志,是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要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就要培养带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将本土文化发扬出去的各类人才,可以从教育、卫生、旅游等各个类别的人才培养入手。如充分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他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农村道德规范薄弱地区天然的向导,用自己的影响力带动广大农民,形成优良的社会风气。同时,他们也是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者,既了解现代文明发展的先进文化,紧跟时代,又了解本土社会的风土人情,能够将两者自然融合,引领乡村文化发展的风尚,起到传承文化、教化乡民、涵养优秀风气的作用。新乡贤在人才来源分类中属于本土人才的范畴,要实现乡村的文化振兴,还应注意使外来优秀人才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如各类高校培养的高质量人才,他们扎根乡村,提高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丰富乡村的文化产品,为乡村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讲话中强调:“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3]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根基,是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实现社会主义农村振兴发展的“第一工程”。全面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前,全国十几万个贫困村普遍存在基层党组织不健全的问题,基层党支部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脱贫攻坚战中,十几万“第一书记”下沉到基层完善村党支部建设,在2020年如期实现了全面脱贫,充分发挥出人才在组织振兴中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继续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与群众自治能力,加强人才培养,以确保其在乡村振兴事业中继续发挥带头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下沉到一线的青年干部仍不可或缺。他们接替脱贫攻坚工作小组,进入基层显身手、展才干,在工作一线和田间地头为老百姓解读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及最新政策,既帮助百姓解决源于生活、工作方面的困难,实现乡村产业发展,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反映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质的提升,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美丽家园的追求。”[4]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这一乡村振兴的总目标升级为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由“美丽”到“和美”的转变,不仅对实现乡村振兴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充分说明乡村要实现的不仅是经济方面的发展,还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广大农村的人居环境的确得到了极大改善,生活污染得到了治理。然而,一些产业在扩大规模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要实现“生态宜居”“和美乡村”这一目标,就需要进一步推动人居环境整治、生态文明建设。乡村地区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合作,将环境及生物保护方面的相关人才引入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来,为乡村振兴发展做出顶层设计,建设和美乡村。广大农村也可选送优秀的本土人才到企业、院校考察、培训,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从而进一步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为乡村生态治理做出应有贡献。
与脱贫攻坚不同,乡村振兴战略的对象由建档立卡的贫困乡亲转为面向全体农民,工作目标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在脱贫攻坚阶段实行的“第一书记”和派遣工作队的方式不能完全适用于乡村振兴,乡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需要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爱农村的实用型人才。[5]但目前乡村的人才现状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据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36.11%,在人口基数巨大的现实情况下,农村常住人口仍有近5亿,而且留守于乡村的劳动力大多是小学文化水平,商品意识和竞争意识薄弱。[6]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乡村人才培养本身的问题,乡村振兴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培养对象对知识和网络的理解力、领悟力有一定差距。二是职业教育对口支援乡村人才培养模式较为传统,不够创新,人才的培养速度和质量仍不足以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铺开,应选拔更为合适的优秀人才,采取更科学的方法才能有效解决这一困难。
经过全面脱贫攻坚阶段农村的队伍建设,现在广大乡村的干部队伍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但大多数村两委中的干部成员还是由村内德高望重的老干部担任。他们具有一定的威望与话语权,能顺利开展日常工作,但是由于专业能力限制及工作年限较长,他们对一些问题的处理模式固化,在乡村振兴事业中很难创新。乡村振兴需要更为年轻化的工作队伍。并且,在全面脱贫攻坚阶段,党和政府选派脱贫攻坚工作队、第一书记深入基层一线,通过这种外部嵌入的方式改善了乡村治理环境,但随着脱贫攻坚完成,进入乡村振兴阶段,村级干部的老龄化现象凸显,村两委干部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因此,后备人才的储备是各级政府必须着重解决的难题,只有通过储备后备人才提高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真正带动乡村各方面的发展。
据统计,目前农业相关的技术推广、生产、经营、技能服务及新型职业农民等各类人才在农村常住人口中的占比不到6%,难以通过少量人才带动庞大的农村人口实现乡村发展。尤其是在生产经营方式和电商服务方面,广大农村要实现乡村振兴,就要实现小农为主的单一生产方式到适度规模经营的转变,以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主要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使广大农民从农业生产者直接升级为市场参与者,这也意味着未来对人才的需求更加专业化、职能化。但是,当前农村一是缺乏专门的管理人才,尤其是掌握多领域的管理经验,能够协调生产关系、合理配置农村资源的专业人才,其能够对农业农村生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当下乡村企业数量有限,专业管理岗位缺乏,人才难以引进和培养;二是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先进的农用机械设备需要技术人员去推广,先进的制造业生产设备同样离不开专门人才,但当下农业企业的经营利润难以满足过高的人才开支,较低的薪酬也缺乏吸引力,难以使人才在农村扎根。
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吸引包括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在内的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7]全面脱贫攻坚战场上,党中央大力支持、选派了十几万支脱贫工作队到基层一线,十几万名第一书记到乡村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我国的脱贫攻坚才如期取得胜利。因此,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关键仍在于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必须建设一支具有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专业知识及技术技能的科技人才队伍。
现有乡村人才知识更新迭代速度较慢,接触新知识、新技能的路径匮乏,并且得不到系统的培训,所以知识结构相对单一且零散,难以发挥出这一类人才真正的价值,但他们拥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更快掌握相关知识。因此,提升本地乡村人才的知识储备,做好系统培训,对于优化人才队伍尤为重要。
一是注重培育挖掘乡村本土人才。从本地有丰富经验的农户中寻找人才进行技术推广,培养新型的职业农民。新兴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相比较,其优点在于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能力强、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和更先进的生产技术,能够通过不断学习培训掌握更加全面的强农惠农政策,并通过引入新兴的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力,扩大生产规模,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培养新型的职业农民,可以从完善培训的制度体系、加强政策扶持、健全培训机构、提高农村的基础教育水平入手。当下在农村从事生产经营的群众主体是70后、80后,他们普遍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不强,不利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因此,政府机构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和知识接受程度。
二是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更为持久的内生动力,网络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带来了更多的可能,通过物流运输的方式,可以让各个地区的特色产品不再局限于一地一域,而是可以通过物流的方式运输到全国各地,但专业的设备需要专业的人才进行操控。因此,电商人才的培养对于乡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要想充分发挥电商模式高效运营的作用,就需要专业的团队支撑,培养能够持续发力的乡村电商人才至关重要。应联合职业技能高校及相关的职业培训机构,加大电商、物流等专业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本土人才中电商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为电商工作做好智力支撑。
三是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如抖音、快手等平台拓宽农民学习知识技能的渠道,开展线上学习,为农村发展注入网络建设活力,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打下人才基础。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早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新媒体技术应用得并不广泛。因此,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过程中,政府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如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全面深入地宣传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技术手段,培养乡村本土优秀人才。要宣传到每一个村庄、每一户村民家中,使每一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的村民都能够接受专家的答疑辅导,切实将网络学习这一工具用好,将新兴职业农民培训宣传的工作做精做细做扎实。
与引进外来人才相比,对本土人才的培训可取得成果更为直接。本土人才对当地有着浓烈的情怀,更能适应当地环境,促进产业振兴。因此可以通过对乡村本土人才的培训体系建设,引进农业农村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在培训内容和方式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以增长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把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作为年轻干部培养的重要途径。”[1]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人才引进政策是其能否取得成功的战略核心和关键环节,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成果,尤其是管理类人才的引入,对于能否充分发挥市场协同和政府调节的作用十分关键。但当前部分地区人才引进政策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无法充分发挥出人才应有的作用。因此,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的人才引进政策是我们接下来努力的目标。
一是通过设立乡村振兴专员专门岗位,将高校毕业生等受过高等教育的各领域人才,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回流到乡村,为农村发展贡献力量。如山东省济南市设立的乡村振兴工作专员这一岗位,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协同的方式有计划、有选择地引入管理人才,有效解决村级两委班子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的问题。同时,制定并完善合理的乡村引进人才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建功立业的软环境,如工作内容完成度激励、人才评价认同感激励、畅通乡村晋升通道等,充分调动人才在工作岗位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乡村建设发挥出更大价值。
二是从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中选拔人才,畅通智力、技术走进乡村建设乡村的渠道。出身于本地乡村,在各行各业有所成就的人才,他们对本乡的感情深厚,更愿意致力于家乡建设,如吉林省安图县政府便通过返乡创业、乡贤引进等人才引进政策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乡村也要为回流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如提供创业优待政策、拓宽晋升渠道等。对长期扎根基层从事规模生产的农民、手工艺者、技术能手等各类乡村人才施行职称评审,以推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打造一批农业农村生产经营及第一、二、三产业人才,实现乡村人才振兴。
引入人才的类型也可以是已退休的党员和领导干部,他们往往具有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可以胜任基层工作。党员与干部带头,不仅能解决农村基层选人用人难的问题,而且可以完善基层干部选人用人机制,选择最合适的人才领导本地乡村振兴建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支持办好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强化校地合作,加快培养乡村振兴人才,鼓励更多农民、返乡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8]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事业中的作用,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不仅需要从职业教育发展的内部发力,着重培养农业农村对口人才,优化职业教育结构,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还需要政府、社会等各类部门充分发挥其在政策谋划、氛围营造、平台搭建、机制构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共同形成服务乡村振兴的全新格局。
一是可以加强与本专科职业技术类高校的合作,尤其是与乡村生产经营相关的对口职业院校,使其能够聚焦乡村需求,精准提供各类人才。当前,新的职业教育法已经出台,将职业教育放到了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这说明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中越来越受重视。以职业教育作为主要教育方式的高职和大专院校采取中国特色学徒制和“岗、课、赛、训”等特色的方式培养人才,为广大农村专门提供农业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型的职业农民。同时,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设置专门用于帮扶农村发展的专业,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运用网络资源使农民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教育培训。通过与对口职业院校的合作,既能引入先进的技术、经验,又能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和场所,在进行技术推广的同时吸纳人才。
二是与职业院校合作实施乡村人才培育工程,为乡村提供多样化的人才支撑。政府与社会要积极鼓励相关职业院校成立乡村振兴产业研究院,充分发挥出职业教育的专业优势,培养专门人才。如山东地区的职业院校以乡村振兴为目标深入改革办学机制,依托校企融合基地,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实践平台,专门用于培养高素质的、适用于乡村振兴的特色人才,积极引导职业院校学生到乡村建功立业。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鼓励、引导职业院校毕业生到乡村创业就业。在选拔优秀人才到基层工作的过程中,也拓宽了职业院校学生选择的渠道,给予专业优秀人才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
职业教育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动力源泉,可以切实解决乡村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为满足乡村各种各样的人才需求,助力乡村人才振兴,职业教育发展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应注重自身教育质量,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更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撑,使农村经济得到长远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时指出:“要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9]回首过去,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已实现了全面脱贫,百姓实现了全面小康;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踏上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要制定合理的人才引进计划,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返乡创业政策体系与服务机制,在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向专业人才、基层干部倾斜,搭建好农村人才回归平台,实现农村人力资本的合理流动,将人才引进来。另外,在人才环境建设方面,各地区不仅要为人才引进扫清障碍,更要打造系统、灵活的人才培训体系,以新发展思想进行新农村建设,将人才留住。人才振兴战略的实施,可以在乡村振兴的各个环节起到关键性作用,更有效地促进农业农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