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融合发展:实践探索与推进路径
——基于福建省的考察

2023-04-06 09:06何雨辰郑兴明
现代交际 2023年2期
关键词:生态化产业化福建省

□何雨辰 郑兴明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 福州 350002)

在2018年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并强调要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1],从而为新时代生态经济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谋划了路线图。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两化”融合的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实践,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两者间关系的最好诠释,也是福建省践行“生态+产业”发展模式的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继续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2]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对于加快推进“两化”融合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缘起

福建省背山向海,山多海阔,具有天然的生态水平优势,但作为自然灾害频发的沿海地区,其在推动产业转型,以高质量发展引领全域振兴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承载压力。2000年,时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首次提出建设生态省战略规划的设想[3]641,并在2002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生态省战略。在福建工作的十七年间,习近平要求各单位不仅要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问题,还要从全局战略的高度来看问题。[3]643对于如何协调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有着前瞻性的认识。2002年8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在《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论证会上强调:“通过以建设生态省为载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维护生态良性循环,保障生态安全……”[3]646

福建省于2000年被列为全国第一批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于2014年被批准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又在2016年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2016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5次会议上强调:“福建等试验区要突出改革创新,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为其他地区探索改革的路子。”[4]多年来,福建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经过一系列漫长而艰难的探索,从粗放式发展转变为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建立起生态与产业相辅相成而非冲突的实践模式,在产业发展符合环境保护需求的同时发挥好生态优势,并率先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地方性法规,助力“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福建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宝贵经验,能够为其他地区推进“两化”融合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借鉴。

本文基于福建省实践的考察,提出新时代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融合发展的推进路径,以期充实相关研究成果,为学术界相关领域研究及全国各省市具体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论参考。

二、“两化”融合的基本内涵及其实践逻辑

所谓的“两化”,即指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含义各有不同,却在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过程中相互联系、互为前提。理清二者的基本内涵及其相融的实践逻辑,对于推行“生态+产业”的“两化”融合模式有着检视作用和科学指导意义。

1.“两化”的基本内涵

产业生态化强调产业应当主动适应生态。广义上,其为产业系统的构建创造新范式,即在一定区域及自然系统承载范围内,对生态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等进行耦合优化,以自然生态的有机循环模式为模型,构建产业的生态系统。狭义上,产业生态化就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即采用新型绿色技术,对产业进行生态转型或升级,在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将环境压力降至最小,这是一种适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健康的产业发展路径。

生态产业化则强调将生态资源市场化,即通过社会化生产、产业经营等方式将生态产品、服务等资源的经济价值变现。生态产业化立足于某特定区域的生态资源禀赋,依靠市场化手段形成各类特色产业,不断推动生态要素向产业要素转换,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延伸。同时,开发与保护必须同时进行,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要筑牢生态保护屏障,并根据各阶段变化及时调整生态优化措施,以保障生态资源长效、可持续利用。[5]

2.“两化”融合的实践逻辑

由两者概念可知,“两化”的表现形式及其侧重点不同。产业生态化侧重产业模式的创新升级、新旧动能及技术的切换,是一种产业发展模式;生态产业化则侧重由生态保护向生态资源持续性发展转换,是一种资源转换方式。尽管概念存在差异,但二者拥有相同诉求,即实现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两化”融合契合了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两化”融合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实践逻辑。

首先,生态与经济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两化”在此过程中是前后相继、相依互补的关系。产业发展需要遵循生态规律,生态开发也需要依托产业升级。产业生态化利用最新的生物技术、能源技术、高端设备技术等,构建不同单位、企业间的生态运营链,既为生态产业化奠定能源、技术、设备基础,创造更加有效生态产业化模式,还能节约和积累一定的生态资源,为开展下一阶段的生态产业化做足准备。[6]产业生态化的实质是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要求,建立资源节约型的产业结构体系,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

其次,如果说产业生态化是打造“绿色引擎”,那么生态产业化就是建设“绿色银行”。通过生态产业化,生态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并实现升值,给产业带来可持续发展空间。生态产业化以产业生态化为先导和基础,而其本身也是巩固和转化产业生态化成果的必要条件。[7]从实践来看,生态产业化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充分挖掘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促进生态资源的保值增值和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统一于生态特性和产业特性,是生态要素和经济要素、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最优组合。只有把握好“两化”的融合性,才能稳步扩大经济高质量发展格局。生态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产业发展是生态保护的前提。只有依托生态资源,才能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只有依靠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才能行稳致远。由此可见,“两化”融合意味着要实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同频共振、和谐共赢,增强“两化”之间的依存性和关联性。“两化”融合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标志着我们生态文明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三、福建省“两化”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

福建省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是全国较早开展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建设的省份之一,在“两化”融合方面取得明显进展。2004年11月,《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出台,提出要在20年内完成以生态农业、生态效益型工业、生态旅游和绿色消费为基础的生态效益型经济等六大体系建设。[3]647本文将着重对福建省“两化”融合发展成果进行考察,结合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路径,将该省“两化”融合的实践探索及其经验提炼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

1.以农业为核心的“两化”融合发展

福建省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在“生态+农业”机制建构方面优中择优,寻求高位突破。福建省有力推动省域特色现代农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一大批生态资源利用高效化、产业布局合理化、生产模式清洁化、废弃物回收处理规范化的绿色产业典型得以涌现。例如在闽东南沿海高优农业、沿海蓝色农业和闽西北绿色农业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区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质量,开展高标准农田示范绿色行动[8],响应农产品“三品一标”四大行动;推行清洁、节约、可循环的农业产业模式,开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不断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农药、化肥用量,提升畜禽类污染物资源化水平,同时继续规范海上养殖,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环保型用具。基于以上措施,福建省力争2025年新增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万亩[9],2030年底实现农药包装废弃物全面回收、合理利用、规范处理[10]。此外,福建省每年都将生态农业建设主要指标纳入各级单位生态保护目标责任书、“河长制”绩效考评等范围,并分级成立领导工作小组,明确目标、加强督察、积极问责。

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为生态资源的积累和开发奠定基础,福建省依托农业产业现有模式,因地制宜不断探索生态产业的新发展路径,提升生态产品的经济效益。例如健全山区乡村高优生产基地集群,深化农产品优势,推动建设“农村龙头企业+农村家庭农场”合作开发的绿色生产基地;打造绿色农业开发集群,合理利用包括山区沿江流域资源、红壤丘陵区域资源在内的一系列本土生态资源,有针对性地建设多个生态农业模式开发综合示范点;扶持培育竹叶、林下经济等多个千亿级林业产业发展,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建设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工程。2021年,福建省竹业总产值超过820亿元,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400亿元,全省林业总产值预计高达7011亿元,包括福茶、福菌、福果、福稻在内的一大批“福字号”绿色农产品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11]

福建省立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基点,以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为原则,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两化”高质量融合为目标,初步形成生态农业高效发展新格局,具有三个方面的政策经验:一是坚持绿色发展、筑牢绿色底线,保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二是发展具有福建特色且高效的生态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污染防控率等;三是因势利导改善乡村生产经营条件及生态条件,推动作业机械化、管理模式化、生产绿色化、产品高优化。[12]

2.以工业为核心的“两化”融合发展

森林覆盖率领先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全优的福建省,始终坚持“双碳”引路、逐绿前行,将绿色低碳融入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每一个环节。福建省以工业园区为主阵地,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推动传统工业绿色化改造,发展低碳工业、低碳交通、绿色建筑等。

“千秋大业,环保为先。”针对部分传统工业,福建省始终将生态保护、绿色低碳放至首位,全力推进生产绿色化,鼓励工业企业、工业园区投入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等绿色制造体系;依法整治“双超双有高耗能”行业,持续推动工业技术向“高效、低耗”转型,建立能源“双控”目标体系,提出节能措施,提升能源、技术、设备、人力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大对过剩产能的控制力度;加速绿色工业发展、升级,并在全国范围内发挥示范、先锋作用。截至2021年,全省已有4个产业园被列入国家级循环化改造园区及“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漳州金峰经济开发区等被列入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13]

对于正在开发或尚未开发的新兴工业,福建省将其纳入生态省建设大局进行统一部署,加快建设包括福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内的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福州市高新区目前汇集多家环保检测绿色企业,初步形成园区环保检测绿色产业集群;率先在福州市实施“区域能评”改革,提升全区能效水平;打造并运用数字生态管理平台,实施区级空气污染源监控,构建精准、智慧、高效的现代化治理应用体系。福建省还积极推动部分工业与第一、三产业融合,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和文旅资源,引进工业技术手段,因势利导打造新兴产业集群;以技术创新引领绿色项目开发,引入工业生产理念,完善项目基础设施;利用技术创新成果鼓励科技创业,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为骨干,以“种+养+销”合体建设为主线,创立生态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区。与此同时,碳达峰碳中和也在有序推进,福建省创建全国首个省级碳市场综合服务平台,并于2021年12月正式上线运行,林业碳汇交易量在5个履约周期内达343万吨,成交金额高达5032万元,其规模、交易额皆居全国前列。[13]

2021年,福建省获批成为全国首个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区,省内工业战略型新兴产业比重不断增加,累计有240个项目入选国家级绿色制造体系。福建省的土地和能源消费仅占全国的1.3%和2.8%,却创造了占全国4.3%的经济总量[11],已然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齐头并进、不分高低,不断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能量、夯实绿色根基。

3.以服务业为核心的“两化”融合发展

服务业贯穿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用、游。福建省着力提升服务业生态化水平,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设立示范型绿色商业圈,既鼓励绿色消费,宣传环保意识,又引导商贸企业向生态化转型,提供高质量发展可能性;引导国有企业实施绿色采购,公共机构推行绿色办公;全面振兴闽江内河航运,加快形成江海联运体系,依靠“丝路海运”,畅通国际货运大通道,大力发展现代绿色物流,促进物流贸易提效、降碳双合一;支持城市物流构建绿色配送体系,开启集约化配送模式,减少运营耗能,提升配送效率,并通过数字化手段统筹管理,实现智慧运输,提高群众满意度。

推动旅游业建设能够完善服务业生态产业链,促使生态资源和各致富产业相互带动,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态化生产服务新格局。[14]八闽大地有着山海交相辉映,水系星罗棋布,景观千姿百态,城乡相得益彰的生态优势。数年来,福建省充分挖掘优质且特色的生态资源,建设蓝色海丝、绿色休闲、红色文化三大生态旅游带,拥有包括武夷山、泰宁在内的7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18个省级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县,致力于构建主客共享的城乡优美生活空间。2022年4月,福建省政府印发的《福建省“十四五”生态省建设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全域生态旅游,争取到2035年实现率先建成美丽中国福建示范区。[9]《规划》对全域生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在不断提升现有示范区、县水平的同时,福建省将继续挖掘生态资源潜力,新增一批示范典型,多渠道增加旅游、文化、康养等生活性服务供给,推动武夷山、泰宁等生态旅游资源不断优化升级,进阶成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此外,福建省还主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依托丰富的毛竹资源和建瓯、永安等地的竹加工,扶持竹林培育、笋竹市场、竹林旅游,以生态产品服务带动包括生态旅游在内的全产业链发展。福建省找到了高颜值生态环境与高质量经济发展完美结合的平衡点,不断推进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相统一、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相统一。

四、持续推进“两化”融合发展的政策路径

福建省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全领域、全层次地融入全省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坚持绿色导向,实现绿色价值,建立起第一、二、三产业各有侧重、相辅相成的立体式的绿色产业体系,形成了大量有价值的经验、做法,能够为其他省市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路。通过对福建省“两化”融合发展实践探索的考察与思考,本文认为,“两化”融合有助于构建“生态+产业”双循环发展格局,进而扎实推进全域振兴,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如何推动“两化”更好融合、相得益彰已成为各地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基于此,本文就守好底线、深化优势、完善制度、创新手段、乡村振兴等五个方面,对“两化”融合模式持续优化和长效发展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1.筑牢绿色发展底线

绿色先行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将绿色作为经济发展底色,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实施“两化”融合模式要以生态建设为载体,坚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化对“两山论”的认识,严格围绕“双碳”目标,正确把握战略方向。首先,“两化”融合要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发展症结,寻准战略重点,不过度发展或盲目保护;其次,要具有底线思维,立足最低点、争取最高标准,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守好生态保护红线,同时还要明确,坚持底线思维并不意味着地方经济增速放缓,而是要以保护为先,在发展经济时充分考虑社会活动对生态区域的影响,进而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积极寻找一条与区域特性相适应、与生态保护相平衡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最后,要以常抓的韧劲、严抓的耐心,练就“久久为功守初心”的毅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2.立足区域生态优势

现有绿色产业体系包括生态农业、循环制造、绿色金融等,可供选择的发展模式较多,各省市在借鉴和推广时不能生搬硬套,想着一蹴而就。首先,必须立足于实际,充分挖掘和评估本土生态资源,顺应区域自然本色,探寻生态优势、区位优势、市场优势等,因地制宜、精准选取具有发展前景的产业模式和具有转化价值的生态资源,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运行或开发,为“两化”融合发展提供平台,同时还要在过程中谨慎把关,避免盲目开发和重复开发;其次,还要聚焦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发展动向和现实需求,敏锐感知市场变化,及时把握市场机遇,将不断推动“三产融合”、有效延伸生态产业链作为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和强大竞争力的生态品牌,坚定走好生态产业致富路,在经济发展大潮中站稳脚跟。

3.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两化”融合发展的内核在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推动“两化”更好融合,可以依靠制度发力。一是要加大经济发展制度体系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比重,将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纳入经济发展考评体系并合理设置权重,切实规范产业资源利用率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促使产业加快向绿色化转型,带动生态效益稳步提升;二是要增加制度的实施力度,依法严格查处生态产业领域的违法、不良行为,时刻关注并尽力杜绝无法可依现象,严厉整治有法不依、违法不究和执法不严现象,既为“两化”融合保驾护航,又对其加以制约,不断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生态就是民生,环境就是福祉。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还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保障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参与权、评判权和话语权,真正做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4.创新运用数字手段

实现“双碳”目标,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向绿色转型等,都离不开数字技术的运用。数字技术赋能生态产业、融入“两化”发展的当今时期,应创新运用数字手段,着力推动“数字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数字化”协同并行。“数字经济生态化”主张培育新动能,即加快新旧动能更迭,将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以关键技术的升级和突破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生态经济数字化”主张改造既有动能,即运用数字技术改造生态领域,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发展智慧农业,建设智慧乡村,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合二为一。同时,生态经济转型升级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信息流通不畅、数字资本遭到垄断等数字困境,步入新阶段,应积极应对新挑战,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和数字化驱动,发挥相关制度优势,为美丽经济注入“数字动能”。

5.“两化”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5]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而乡村建设多以第一产业为基础。在部分创新活力缺失、机械化水平低的乡村,增收缓慢,贫富差距较大。优质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强有力的支撑点,乡村发展应重视转化生态资源,积累生态资本,释放生态红利;“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绿色化、生态化的乡村产业从传统农业产业中解放出来,是资源利用率高、环境损耗量小、生态效益向好的新兴致富产业,乡村发展应根据“绿色、循环、低碳”的战略要求,改进生产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将产业绿色化与生态开发相呼应,以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融合发展打通乡村致富路,带动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各地要结合本地资源禀赋特点与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土化乡村生态产业新业态,为产业增效、农民增收注入新动能,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夯实物质基础。

猜你喜欢
生态化产业化福建省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系统产业化之路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