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湖波 张湖源
(1.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北京 100007;2.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北京 100081)
当前,国际力量对比持续变化,部分国家奉行霸权主义、固守冷战思维,通过将国际标准政治化和武器化等手段,促使全球规则之争和标准之争愈演愈烈,给我国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1]。同时,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2],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步实施,需要加大力度推动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保障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等重点任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先进适用技术作为应对技术挑战、符合生产经济性的技术类型,将成为企业降本增效、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先进技术是在各种水平技术的序列中名列前茅,代表一定时期技术发展的新高度、新进展和新方向的技术,技术指标越严苛,技术往往越先进,其往往会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核心技术。适用技术由英国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舒马赫在1976年提出,认为其是适应于自然环境、市场规模、社会文化环境、现有技术状态等因素,能获得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效益最佳的技术,强调技术的适应性和效用[3]。可见,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在基本内涵上是不相同的, 但在外延方面有些重叠,即先进技术有可能适用,也有可能不适用,适用技术中有些属于先进技术,有些则不属于先进技术,两者间存在一定的交叉关系。
后来,一些学者经过研究认为,先进技术的难度较大且可能存在不经济的情况,而适用技术则存在不追求先进、导致技术落后的风险,因此提出了“先进适用技术”的概念,试图整合先进技术与适用技术的优点、规避缺点[4]。但是,目前先进适用技术在相关文献或政策中经常作为一种默认概念使用,暂未发现有学者对其进行明确定义。综合相关研究和应用实践,我们认为“先进适用技术”应理解为在存在多种适用技术选择的情况下,根据可承受的经济投入水平,应尽量选用推广更先进的技术,保证发展的持续性与竞争力,其本质是从技术的先进性、经济的合理性、生产的可行性以及社会接受的可能性等角度综合评价技术,强调技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在实践中,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企业在选择“先进适用技术”时,往往会赋予经济的合理性更大权重。
我国先进适用技术的政策应用较早见于1997年机械部发布的《机械工业适用先进技术推广指南》,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使先进适用技术进入更多农户”,2002年发布的《国家经贸委关于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实施意见》对先进适用技术指导工作的原则作了具体规定。以上相关政策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以追求经济发展为导向的时代背景下,为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而制定的。
近几年,国家各部委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布多项政策文件,鼓励支持先进适用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积极推动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如,为加快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自然资源部发布《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22年版)》;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促进资源节约与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发布了《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先进适用技术产品目录》《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适用先进技术目录》,并组织推荐相关行业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以上相关先进适用技术、产品的入选标准往往以申报要求的形式确定,以《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适用先进技术目录》为例,其对申报技术的基本要求为“技术先进有创新、工艺成熟、经济合理;已有应用实例,且连续正常运行超过一年以上;技术适应性强,具有推广前景;知识产权或专有技术产权明晰”等。
综上可见,我国在产业发展中已逐渐摆脱“唯技术论”的观点,认识到不能单纯追求技术的“高精尖”,而应结合产业发展阶段和目标,以技术为底座,综合考虑技术的经济性、适用性、可行性,建立更可持续的产业发展生态。但是,当前的政策文件仍主要集中在技术应用层面,有时会涉及具体产品,并未形成统一明确的适用先进技术界定与应用标准。具体表现在不同的政策文件在“先进适用”与“适用先进”选择使用的过程中会根据侧重点不同而有所区别。这容易造成概念上的错乱,因为不论“先进适用”还是“适用先进”,其本质都是强调技术指标先进性和应用效果的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深刻分析指出了新发展阶段下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其对先进适用技术提出了更紧迫的推广使用要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大国博弈更加激烈,某些西方大国对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无理、强硬的制裁措施,限制封锁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作为主动应对产业链供应链中断风险的一种长期有效的积极防守性策略,其不仅可以继续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引领作用,更可以帮助细分领域形成更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进一步建立大中小微企业层次合理、互相配合的完整产业生态,为系统解决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打下坚实基础[5]。
其次,受经济全球化逆流及新冠疫情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遇到一定困难,各行各业均需精打细算过好紧日子。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紧贴当前企业对经济合理技术的强烈实际需求,在一些领域不再过分强调技术的先进性,通过其投资金额小、技术难度低、产品市场广的特点,可以有效降低生产运营成本,同时提高产品服务的质量效益,帮助企业、行业渡过发展难关。
再次,新发展理念要求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因此,在没有对行业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的情况下,不加区分的追求先进技术或适用技术是不可取的。应辩证统一理解先进、适用技术间的关系,加强行业调研和产业分析,通过引导和规范等推拉并举的方式,分行业、分产业构建适用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先进技术多层次技术研发应用体系,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以上理论分析和实践应用研究,我们认为应结合我国当前产业发展的基础和面临的内外部形势,进一步丰富发展先进适用技术的内涵和外延:
一是先进适用技术应是一种工作指导思想。先进适用技术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技术分类,它体现了产业目标与实施路径的统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可有效避免过分追求先进性而忽略经济性或部分企业只重视短期经济性而忽视技术可持续性的“一刀切”倾向,指导实现技术效果、经济效果、社会效果等的有机统一。
二是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是简单的遴选相关技术,其应以充分调研、满足用户需求为前提,通过加强相关政策引导支持,增强相应配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培养多层次研发应用人才队伍,推动形成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广应用生态。
三是先进适用技术在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中各有侧重。物理空间往往具有比较明显、具体的边界,封闭性较强,受外界冲击的可能性相对较少,此时应在先进适用技术中侧重“适用”。而网络空间的边界则比较模糊,开放性和动态性特征明显,易受外界冲击,先进适用技术中的“先进”是增强扩展性和面向未来适用性的重要手段。
四是先进适用技术更适合产业化项目,应体现更强的应用导向。而单纯的先进技术则更偏向于战略性、制衡性措施。适用未必先进,先进未必适用。以计算机为例,一般科研、产业条件下的计算机先进适用即可,超级计算机则是追求先进的代表。但是,在存在几种适用性相近的技术时,应破除使用“习惯”的影响,加大对更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五是发挥标准在先进适用技术中的引领推广作用。标准本身是协商一致、可重复使用的规则,其具有“适用”的天然属性[6],同时《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标准能够积极引领技术发展,具有“先进”的特点,应利用标准这一已被广泛认可的技术规范形式推动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先进适用技术。
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发展形势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结合先进适用技术的特点,按照系统布局、重点推进的总体思路,从完善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地实施提出以下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应用的对策建议:
一是建立先进适用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借鉴TRL定级和评估方法,综合技术先进性和需求适用性两个维度细化形成二级指标,同时除对指标内容进行明确定义便于操作外,还应关注各指标间的系统联系,分析形成指标间的正负向影响关系或关键影响集,指导相关企业综合考虑技术应用影响。
二是形成细分领域先进适用技术目录。组织政产学研用多方主体,针对具体行业细分应用场景,根据评价指标研究筛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形成目录,提供必要的适用情景、先进性、所需配套资源情况、应用程序等说明。强化企业在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和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定期开展推广应用效果评估和技术目录更新修订。
三是加强配套建设和应用示范。针对先进适用技术建立一批技术基础服务平台,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加大基于先进适用技术的解决方案支持力度[7],加快研制先进适用技术相关技术和管理标准。大力宣传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成效和推广应用经验,形成典型案例集,充分发挥行业示范效应,营造有利于工作推进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