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晓赞 ,杨燕国 ,孔 琳 ,张君孝 ,禹华森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问题,鲜明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1],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对“青少年体育工作”做出重要论述,明确提出“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要指示[3],并强调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4]。体育健康促进作为开展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强调通过体育运动的手段达到健康的目的[5],强调体育健康促进中的基础性和实践性作用[6]。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作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在社会生态环境中融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集全方位、全时段体育活动于一体的全面性、系统性、综合性战略工程,是推进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7],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战略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愈加凸显。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时代任务,为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未来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同时也为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提出了新期盼和新要求。因此,深刻把握新征程上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新问题、新挑战和新方向,探索促进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发展的新路径,对实现未来我国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4]。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强调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4]。近年来,由于现代化科技的迅速发展,导致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一巨大转变对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产生的影响是多维的,更是不可估量的。我们要正确认识新形势下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问题的普遍性、客观性,把认识和化解问题矛盾作为打开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坚持问题导向,就要不断提出真正解决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规避与缓解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变革所带来的健康风险行为。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理查德·杰赛(R.Jessor)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首次使用“风险行为”这一概念对危害儿童青少年健康的行为进行诠释。研究认为,健康风险不仅深受外部环境与结构的影响,也与个体所做出的行为选择息息相关[7-8]。在缺乏身体活动、久坐行为日益加剧、电子屏幕时间过长等因素对儿童青少年个体健康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的今天,如何全面追踪并揭示危害儿童青少年健康风险行为的成因,如何缓解儿童青少年健康行为面临的缺乏身体活动与久坐行为时间过长的突出矛盾,如何解决当前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提升儿童青少年体育与健康素养等社会重大核心问题,都对当前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理论应答能力提出了艰巨而又重大的考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等方面的战略要求[4]。儿童青少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也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根基,而健康体魄是其未来服务党和国家建设的基本支撑和保障。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从学校教育层面看,体现两个方面:第一,学校教育要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学生健康发展放在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第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体现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应强调体育教育要从重视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公平学习的机会,保证每一位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处于由规模发展向质量转型发展的新阶段[9],为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变革。2022年4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坚持了正确的教育改革方向,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基础教育质量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10]。围绕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多元联动协同育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和考试、教材编写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措施,对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实施地区教育质量评估发挥重要推动作用,为新征程上学校体育发展指明方向。这就要求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应深入贯彻党的重大教育方针政策,将对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穿于落实《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行动中,为开展高质量学校体育,造就大批体魄强健、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强大的基础支撑。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立足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4],描绘了新时代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蓝图。体育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青少年是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人才资源保障。体育强国建设的基础在于群众体育,而青少年体育是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高质量的体育教育,促进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为群众体育繁荣发展奠定基础。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开展,制定青少年等关键人群体质健康干预计划。2020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正式发布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在学校体育、青少年体育赛事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和措施。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必须解决儿童青少年日益增长的体育健康促进需求与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深入推进新时代体教融合发展,真正实现让儿童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4]。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4]。儿童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优先关注的重点人群之一。一个人只有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与终身体育习惯,并且在人生发展的历程中根据外界的变化,不断加以适应和完善,才能够享受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人生。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健康发展,构建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战略至关重要。体育健康促进是以运动为载体的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目的是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为导向,兼顾儿童青少年“体育”和“健康”发展的双重属性,是有效应对儿童青少年健康问题的重要手段。然而,就现阶段《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而言,并未有与之相适切的体育健康促进发展战略与行动框架[11]。如何通过与健康中国相配套的战略设计来构建体育健康促进基本结构和行动计划,高质量地发挥体育健康促进对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与价值,成为新时代需要面临和探索的关键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4]。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承载着实现社会整体现代化的时代重任,而且承担着儿童青少年健康持续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从5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2]。这就为构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方案提供了重要的现实逻辑、理论依据以及实践愿景。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3]。建设中国特色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框架既需要具备欧、美发达国家体育健康促进行动的共同特征,也需要考虑世界发达国家不同的现实基础与诉求,充分了解国内外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发展现状,打造适合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育健康促进框架体系[14],开发适合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育健康促进行动方案,为世界各国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提供中国经验。
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始终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重点问题。在面向新时代历史征程上,儿童青少年将承担我国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重大战略发展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但长期以来,肥胖、近视、缺乏身体活动等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预计2020—205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儿童青少年在规模上整体呈现先升后降并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15]。一方面,幼儿体育发展不足导致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根基不牢。大量研究表明,我国幼儿面临着诸多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动作发展出现广泛性延迟、身体运动能力存在功能性障碍;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专业性的优质幼儿体育课程;幼儿体育公共活动空间与建成生态环境资源不完善;幼儿体育发展的“顶层设计”有待加强等[16]。有研究对11 480名3~10岁儿童进行了基本动作技能测试,结果发现60%的儿童在10岁时能够达到掌握水平的仅有跑步和侧滑步两个项目,大多数儿童基本运动运动技能掌握较差,且基本动作发展失衡和临床意义的失衡之和高达43.85%,这意味着每两个孩子中就有1个孩子存在动作发展迟缓或发展失衡问题[17]。另一方面,由于繁重的学业负担、不完善的校外体育支持环境等因素[18],致使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久坐行为加剧等。身体活动不足和久坐行为严重已成为导致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直接或潜在地威胁儿童青少年生活质量和健康发展,严重制约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在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重大战略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2019年教育部公布的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青少年的近视、肥胖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的遏制[19]。在新冠疫情防控时期,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育参与表现出线上锻炼流于形式,缺少互动性[20];线下自主锻炼严重不足的现状。我国儿童青少年健身行为的常态化不完备、不完善的问题愈发突出。
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在培养学生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方面具有独特功能[21]。“双减”政策和“体教融合”政策的相继出台和实施,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基础教育学校体育发展呈现“立竿见影”的效果[22],但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依然严峻。首先,体育与健康教育和学生的体育锻炼重视程度并未达到理想状态[23],除应试教育这一外部因素外,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教学动力不强、教学方式陈旧等内部因素也是导致学校体育发展不均的主要原因[24]。其次,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能够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开足开齐上好体育课的情况不甚理想。调研发现,在体育与健康课堂上能够进行20 min以上运动技能学习的比例不足40%;而且只有21.3% 的学生能在课堂上进行10 min左右的体能练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大多以“三件套”(早操、阳光体育大课间和体育活动课)为主,并未与课内体育与健康课程形成良好的互补与衔接作用[19]。最后,我国城乡学校场地器材资源配置优劣分化十分明显。调研发现,60.1%的学校场地器材比较充足或非常充足,11.6% 的学校场地器材存在不太充足或不充足的情况,城乡场地器材配比差异更为突出[19]。研究发现,在体育师资配备方面,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师资缺口仍然较大,城市学校和乡村学校体育教师配比差异更为显著[25]。由此可见,整体上我国学校体育综合育人价值仍未得到有效发挥,在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中显“弱”[26],体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归宿尚待提高。
家庭、学校和社区协同合力是推进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重要途径[6],构建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共建共享新格局是当下家庭、学校、社区多元协同合作的应然需求。目前,与国外相比我国家庭和社区作为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多元协同合力的校外主体,在合作过程中仍存在很大差距。从家庭角度看,儿童青少年家庭体育原生动力不足,家长体育观念、健康行为、文化程度、父母职业以及家庭收入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子女的身体活动水平[5]。调查表明,我国家长体育素养整体呈现出运动知识匮乏、运动技能欠缺、运动参与不足的现状,从根本上制约了家庭体育的开展[19]。家长的体育支持行为相对比较缺失,并且随子女年龄增长而降低[27],一方面家长对于孩子参与体育运动的行为支持较为匮乏,另一方面家长对健康体育行为的客观表率整体低于主观支持[19]。从社区角度来讲,社区体育是深度推进全民健身的主阵地和“蓄水池”[28],也是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承载平台和基本单元[29],在协同推进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社区环境对人们参与体育锻炼有显著影响,特别是邻里关系、锻炼氛围、社区组织参与度等因素与体育锻炼之间存在正向影响关系[30]。目前我国体育社会参与网络不健全、互利规范匮乏等问题较为严重[31],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社区支持环境严重不足。有调查研究发现,近3/4的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整体情况不佳;约70%的被调查者所在社区几乎从未举办过任何体育活动,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参与校外体育锻炼的机会和时间[19]。总之,新征程上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在青少年个体发展、学校体育、家校社多元协同合力等方面仍面临着新的挑战,只有准确定位体育在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中的重要作用,才能顺应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时代需求。
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一系列战略决策性文件和意见,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开展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工作的决心和信心。然而,国家政策多为宏观层面的指导或建议,缺少相对具体的实施办法、过程监控与效果评估[5]。从治理层面看,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发展呈现出目标理念不统一、治理主体过于单一、制度框架碎片化等现实问题;从实施层面看,由于利益主体权责边界划分不清、政策执行者对政策理解不够到位等因素,致使政策执行效力不高;从评估层面看,我国尚未形成科学、系统、综合、可操作的儿童青少年体育参与激励体系和评估反馈机制,使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效果难以得到准确、及时、多元的评价与反馈[4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工作,也应以实现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目标为引领,构建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共治共建、共评共管的发展机制。从评估效果看,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评估在助力其健康发展方面的作用并未凸显。作为国家标准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简称《标准》)执行15年来,仍存在测试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问题、利益相关者的评估抵制等问题[32],使《标准》在激励、导向、评估、反馈等方面的功能略显不足。
面向新时代,探索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新路径,应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导向,围绕以下路径进行全面部署。
义务教育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相继颁布与实施,是新时代我国20年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大阶段性成果[33],为我国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贯彻和落实《课程标准》是实施科教兴国,强化学校体育时代使命与责任担当的关键环节[24]。(1)应以《课程标准》为纲领,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立足核心素养的目标导向,优化全面育人的内容结构,注重学练赛一体化发展[10],将体育与健康理念融入到儿童青少年生活的每一天。(2)以课程模式为抓手,搭建《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衔接桥梁。季浏教授2015年提出的国内首个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课程模式——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在运动强度、运动密度、体能练习、运动技能学习等方面提出“标准化指引,有效搭建了《课程标准》向体育与课堂教学转化的桥梁[34],对于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提高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3)以优质体育与健康课程为载体,打造高效课堂教学。《课程标准》需要先进的课程模式和课程将其贯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35]。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搭建了《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框架,实现了《课程标准》中观层面的架构[36]。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团队打造的“KDL体育与健康课程”则从微观层面为广大一线体育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资源,指导体育教师进行高质量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创新发展,帮助孩子们未来成为懂运动文化、有运动能力、热衷于运动的时代新型人才[37]。
在信息技术赋能教育的新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所带来的新技术、新手段、新方式在教育领域中的融合与应用,使得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性变革。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急需探索从传统教学到智慧教育的转变。(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跨时空的体育与健康教学环境。例如,可以运用增强现实技术,基于现实空间模拟出各类虚拟器材、场地、人物、场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进一步摆脱现实空间的束缚,直接在虚拟空间中模拟现实中的所有事物,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获得沉浸式体验。(2)打造智能体育教学共同体,构建“1-2-3-4”智能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即创新一类基于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内容、转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两种行为、突破单向时间、物理空间、现实空间三重时空壁垒、解决学习评价中客观性不足、效率低下、过程缺失、维度单一等四类评价困境[38],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助力《课程标准》有效落地,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高质量发展。(3)积极推进体育与教育、医学、信息技术等学科领域的深度融合,优化基础教育学校体育发展整体战略布局,打造具有多学科、多领域、多专业相融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的高端智库,持续增强和推进体育与健康教育对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战略的基础性作用。
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不仅是一项全面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行动战略,更是一项集动态性、时变性、可控性于一体的实践工程[5]。基于大数据、物联网、5G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基于大数据动态追踪的科学、系统、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行为管理平台,实现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精准监测、精准管理和精准反馈尤为重要。一方面,研发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手环、智能背心等,实现多生理参数和运动参数连续动态测量,通过可穿戴设备对体育与健康行为的精准监测和各种类型的算法相结合,实现对人体健康状况、运动效果、动作姿态的精准判别。同时,通过可穿戴设备的体育与健康行为自适应识别算法,可以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和构建个性化的反馈指导方案,提升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行动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加速大数据技术与体育健康促进的深度融合,打造基于大数据的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分析平台,推动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服务的转型升级,实现儿童青少年体育与健康行为数据采集、管理、分析、评价、反馈、预测等智能化、数字化、可视化功能。为儿童青少年提供全时段、全生命周期的体育与健康大数据平台,对儿童青少年日常健康行为、身体活动、生活习惯等信息进行关联分析,不仅能对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而且能为个人和家庭、学校、社会相关部门提供可视化、精准化数据反馈信息,提高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数据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对形成“监测—评价—干预—反馈—监测”的闭环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要求。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应将建立和完善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评价机制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具体说来,要做到“四个打破”。(1)要打破评价结果的固化导向范式。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应以发展性视角看待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以增值评价为核心,针对不同主体、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生长规律,建立体育健康促进的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四项”评价体系。(2)要打破评价主体单一的局面。单一评价主体往往容易导致评价结果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不能真正发挥评价机制的应有功能[39]。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的儿童青少年体育评价制度,就要推动评价主体由“单一”向“多元”转型,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增强评价主体的全员性和普及性。同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确保体育健康促进评价的真实性、科学性、全面性,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导向、激励和改进作用。(3)要打破“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40],力求评价指标体系由“单维”向“多维”转化。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更需要建立时段全覆盖、内容多元化、方式多样化、平台现代化的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综合发展指数,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与文化成绩的评价有机融合,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41]。通过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综合发展指数,为广大儿童青少年提供科学、精准的评价方法和手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4)要打破“精英”竞赛模式,通过不同竞赛方式、评价机制,营造各级各班、面向所有学生的体育竞赛体系,打造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的儿童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新生态[42]。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它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方向[43]。纵观世界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特点和经验,只有建立符合我国实际国情和体育健康促进客观发展规律、具有中国智慧和力量的行动方案才是新征程上实施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正确选择和必由之路。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团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刻融入大健康观和主动健康等理念,以服务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和体育强国建设为使命,提出兴·融·亲·常·智“5+体育”行动愿景,分别对应民族+体育、素养+体育、家庭+体育、生活+体育、科技+体育等五大具体内涵,从建设体育强国、铸就时代新人、营造家庭氛围、构建生活常态和融合科学技术五个方面设计了系统、全面、综合的《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行动方案(2020—2030)》(简称《行动方案》)[44]。在具体实施层面,《行动方案》在总结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发展“3-4-5”内容体系,即凝聚家庭、学校、社区3大主体力量、辐射课内、课外、校内和校外4个领域范围、落实优质课程、活力校园、多元联动、奖励计划和智能监控5项行动计划,促进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全面发展[5]。
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应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行动深入开展的不竭动力,赓续时不我待的光荣使命,永葆赶考的清醒和谨慎,挺膺担当、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深入推进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行动的深入发展,为解决全球儿童健康成长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最终形成集创新、开放、协调、绿色、共享于一体的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