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芳,李红,李映松
(云南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使命;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它以能力培养和知识培养作为核心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实践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1]。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不断推进,高校亟待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改革,而这场改革的重要支点就在于将思政教育的理念有效融入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2]。
近年来,国内高校构建了各自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了许多成功的做法,并取得了许多改革成绩。然而,新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要把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实践等各领域、全过程,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有机统一,实现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第一,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积极性[3],创业大学生比例较低。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不会创业,不理解创新创业教育,也不积极主动投身创业实践。近两年在疫情的影响下,创新创业小微企业生存艰难,高校学生创业意愿降低、创业难度增加,导致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下降。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疫情之前学生自主创业比率为3%,而在笔者刚完成的调查中,高年级学生有自主创业意向的学生仅有1.86%(3 003 份样本)。
第二,创业基础课程重理论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把握不清,创业基础的授课仅是进行单纯的创业理论知识传授,并没有把创业的“岗位创业”“知识创业”等内涵延伸到课堂,没有达到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与主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目标。
第三,高校创新创业师资水平参差不齐[4]。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师资主要来自就业创业工作人员和辅导员,他们缺乏管理学、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支撑和实际的创新创业实践体验[5]。部分教师因为行政工作,没有精力和时间进行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教学能力提升,导致创新创业课程出现教学质量提升不明显、学生不重视、教学产出少等问题。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度挖掘高校所有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6],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锻炼创新创业实践动手能力,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合思政教育是可行且必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思政教育对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促进作用。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激发需要通过品格、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来实现[7],由此可见,思政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具有导向作用。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其次,思政教育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方向指引[8]。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实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塑造和价值引领,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理念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努力拼搏,实现自我价值。
最后,思政教育对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具有提升作用。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内涵之一,其中包括创新创业精神培养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9]。思政教育让学生正确看待就业形势,树立扎根基层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勇于实现自我价值,正确理解创业能力与个人发展的关系,让学生从自身现状出发,提升人际沟通、团结协作等综合素质。
首先,要把思政教育目标融入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目标[10],把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就业创业观、综合素养融合到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其次,教师要深入挖掘创新创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可从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工匠精神和团队协作等方面,将思政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例如,在创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在教学目标中增加科学认识创业、树立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和能力培养要求,教学内容可结合企业家的榜样精神、风险意识、计划能力等方面进行思政元素挖掘。
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拼搏奋进的精神。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传授学生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输的理念和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需要从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打造“自主—体验—领悟”式的课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结合思政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并在体验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质疑、沟通协作、展示自我等能力,让学生理解个人成长与社会需求的能力要求。
实践思政要求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教、学、做的过程性统一[11]。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特性,课堂是价值引领的主要阵地,实践则是价值引领的实现路径。实践育人是高校的“大思政”课堂,相对于理论思政而言,思政元素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可以得到激活,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自信心、行动力、价值观,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打造实践育人的创新创业课堂,要通过课程联动、“专创融合”、竞赛实践、孵化平台协同发动,构建一个进阶式的育人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培养满足新时代需求的实践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教师是关键。创新创业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政治素养,关心国家大事,能够找好思政切入点并准确将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高校要培养一支思想政治觉悟高、创新创业知识丰富、能够与时俱进的师资队伍;要定期开展专业的教学能力、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培训,通过校企联合、课外活动、学术交流等方式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12]。
2016年,云南师范大学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创新性提出创业基础课程“1+1”培养模式,建立“理论+实践”的创新创业通识教育模式。多年来,在学校及教学团队的努力下,云南师范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已日臻成熟,相关工作在云南省内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
创新创业学院由办公室与教育研究(教务处)、教学实践(就业处)、竞赛管理(校团委)、科技创新(科技处)、项目孵化(资产公司)五个中心协同联动,校长担任院长,各部门分管副校长担任副院长,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学校的协同工作机制是协同育人理念的应用,有利于在组织管理层面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课程改革、师资培养、教学实践等方面协同发力,相比单独设立的创新创业学院,更能统筹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学校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通识必修课程,在专业选修模块另设创新创业特色选修课程。建设院级“专创融合”课程,目前校内共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32 门。同时面向所有本科教育课程,建设了78 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全面推进本科课程思政建设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课程全面实施课程思政改革,教学过程全面融入思政元素,将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与创业内涵紧密联系,鼓励学生努力拼搏、勇于创新。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课程的思政内容包括:从国家的创新发展战略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创新创业教育,以企业家工匠精神鼓励学生尝试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创业风险警示学生不要盲目创业,商业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业团队引导学生懂得团结协作、利益兼顾,创业资源教会学生理性认知、勤俭节约,创业计划锻炼自主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融合思政教育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创新的教学方法模式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精神。近年来,学校立足实际,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一流课程,鼓励教师积极建设线上课程,开展对分课堂、翻转课堂、项目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改革,通过学生深度参与的课堂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以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课程为例,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整门课程的教学以任务驱动为主线,课堂穿插大量小组讨论、探索性任务,鼓励学生提出创意观点和发表见解,组内合作完成项目,组间竞争,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培养独立思考、问题探究、团结协作、沟通表达的精神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云南师范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课程设置为“理论+实践”模式,理论课程1 学分,实践课程1 学分,以课程为载体,将课堂知识从时间和空间上延展到课外、校园、社会,深度推动实践育人改革。学校全面开展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将创新创业融入专业实践教学,与企业、中小学联合共建实习实践基地171 个,与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基地10 个,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职业选择和社会发展需要,将专业实践教学与就业帮扶相结合,缓解学生就业压力。依托必修学分,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根据个体自身情况,选择自主创业、就业创业培训、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学研究、高质量讲座论坛等进行实践,引导和激励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学校加大经费和场地支持,建设了3 个校级创业园(孵化器),10 余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重要教学实践平台,与政府、企业共建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构建实践育人协同平台,助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近年来,学校加强“双创”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创新创业学院依托教育部“全国高校创业指导师培训基地”和云南省“高校创新创业指导师资培训中心”定期开展师资培训,每年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到校开展创新创业教学、创赛指导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职业规划、创新创业教育、思政教育类培训,提升知识储备量和教学指导水平。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定期开展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与研修工作坊和教学沙龙,引进课程思政、一流课程建设、教学成果培育、教学综合能力等高质量研修培训,引导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培育学生成长成才。为促进教师学以致用和改革教学方法,学校每年定期举办教学创新大赛,以赛促练,激发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同时,为弥补校内教师创新创业经验不足的短板,邀请校外企业导师加入创新创业课程团队,结对帮扶校内教师和指导学生创业实践。
笔者针对大三、大四年级3 003 名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其中男生602 名,女生2 401 名,大四学生838名,大三学生2 165 名,分布在20 个学院。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课程的学习,86.5%的学生认为创业即创办自己的事业,98.6%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社团、兼职、参加比赛、科研,培养了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参加比赛的学生占76.3%,59%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实践提升了自己的沟通协作、组织策划能力,12%的学生认为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9%的学生提升了专业技能,90%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总体看来,我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价值引领、素质提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实践学分实施过程中,各学院积极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比赛、活动,学生踊跃参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校级层面,成立2 个创新创业协会,提供创业实践服务,邀请优秀校友、行业名家等开展“求道论坛”“创业英雄论坛”“云师讲坛”“校友讲坛”四大校级讲坛,以榜样人物启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学院层面争相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类竞赛和讲座论坛,丰富、完善、拓展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近三年,我校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不断增加,学生专利、软著授权和论文发表数量显著提升,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专业类竞赛,获得省级二等奖以上奖励。“互联网+”大赛每年吸引千余项目参赛,我校近三年获得国赛银奖2 项、铜奖8 项,省级金奖21 项、银奖21 项、铜奖49 项。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显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的“隐性教育”[13]。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有效推动了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促进云南省创新创业课程、教材等资源共享,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未来,学校将继续加强创新创业学院中心、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进一步将专业教育、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努力建设更多的“专创融合”、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加大思政成果和创新创业成果奖励力度,改革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教师进行创新创业课程改革和项目指导;进一步挖掘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政元素,将唯物辩证法、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等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中,为国家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充分发挥和调动校内外一切有利因素,形成合力,构建实践教学社会协同机制[14],增强协同育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