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草木深

2023-04-06 07:21
山东文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草堂松树杜甫

路 也

小时候,课堂上,念到《石壕吏》这篇课文,我直接睡着了。待念到《兵车行》时,“车辚辚,马萧萧”也阻止不了我打盹。而读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时,就完全不一样了,我双眼发亮,精神抖擞,再读到“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时,我更来劲了,直接问老师:“杜甫和黄四娘谈过恋爱吗?”后来又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是兴致勃勃,这首诗从头到尾都动感十足,全班大声齐诵课文,当诵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时,我竟没心没肺地大笑了起来,笑到失控,差点儿破坏了课堂诵读。后来读到郭沫若对这首诗的评说,认为杜甫屋顶上竟然有“三重茅”,可见属于地主阶级无疑,又让我大乐了一番。看来,老杜的诗,我还是对于他在成都草堂时期的作品最容易发生兴趣,那仍然是杜甫,但那是另一个杜甫。一个沉郁顿挫之人忽然变得明亮婉转起来了,这比那些从头至尾一直在写着明丽之诗的人,更容易打动读者。

杜甫成都时期,初始于759年岁尾,结束于765年夏天。这个时期跨越了七个年头。而减去中间762年夏—764年春不得不流落于绵州梓州阆州一带的蜀中避乱时期,在成都草堂实际居住时间应该为不到四年。这期间诗人得到过裴冕、高适,尤其是严武等朋友的照拂,并且还在严武任剑南节度使时,做过半年的幕府参谋。上天给了苦难的杜甫将近四年的好时光,让他远离了熟悉的中原和西北,在一个“山川异”之地,在成都,在锦江支流浣花溪畔,在草堂里,写出了大约有二百四十首诗作,把天性中唯美而清新的那一面最大限度地给挖掘了出来。

这个没有公积金也付不起首付按揭的穷诗人,这个只能在诸亲戚朋友资助下在成都西郊江边村子盖起了一座简易茅草房的人,他哪能料想到,他因761年秋天一场大风刮走草堂棚顶而写出的句子“安得广厦千万间”,在一千二百年后成为了房地产开发商最好的广告词。这么多年来,人们只注意诗人的茅屋了,却忽略了诗人在那个秋天那同样一场狂风里所遭受的另一个重大损失,他几乎在同一时间里也为这个重大损失写过一首长度不亚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里面发出的哀叹和悲情,并不亚于前者,这首诗叫《楠树为风雨所拔叹》。这是一棵有二百多年树龄的古楠树,就生长在草堂前,与狂风暴雨肉搏之后,被连根拔起,轰轰烈烈地僵仆于地,“虎倒龙颠委榛棘,泪痕血点垂胸臆”,杜甫无比痛惜,感慨“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这棵楠树为什么这么重要啊,因为杜甫表示了“诛茅卜居总为此”,也就是说,他是以这棵高大的古楠来作为地标和依托,来规划和建起他的草堂的,这棵古楠所在位置算是草堂的策源地。关于这一点,他在另外一首《高楠》里说得更加清楚,“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近根开药圃,接叶制茅亭。”他傍着这个地标来建了住宅,在大楠树的根部位置种了药圃,还接着楠树阔大冠幅延伸出去的枝叶,建起了家中的茅草亭。可见,这棵高大古楠简直就是草堂的标志物,是枢纽和灵魂啊。于是,诗人在那场大风过后,不仅为那座破了的茅屋写了一首不短的诗,还为悼念一棵大楠树而写了一首不短的诗。楠木,在古时候也叫作柟木或枬木,我国西南地区的楠木品种应该多为桢楠和润楠,杜甫草堂前面这棵古楠树似乎属于桢楠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这种樟科楠属高大常绿阔叶乔木,喜湿耐阴,树干通直,有椭圆形革质叶,有的楠树还会散发出香气。

杜甫建草堂时,除了一些像古楠这样的原有植物和野生植物之外,他还自己种了很多。他第一时间就四处讨要树苗和树种来种,他怎么讨要呢?发挥个人特长,以诗代函,捎寄给那些可以帮助自己的县级以上的官员朋友。看看这些诗的标题吧,里面出现了官职和实名:《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诣徐卿觅果栽》《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明府”是对县令的尊称,“少府”一般是指县尉——与县丞一起协助县令工作的一类官员——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卿”在此处大约指与朝廷有关的官员或者泛指高官……也就是说,杜甫向韦续县令讨要绵竹鞭根,向韦班县尉讨要松树苗,向何邕县尉讨要桤树种子或桤树苗,向高官徐知道讨要各种果树苗,向萧实县令讨要桃树苗。从这里不难看出,古代的大大小小的官员们基本上都热爱植物并有亲自植树种草的习惯,那时候没有写字楼,他们与大地很亲近。这些被杜甫讨要树种和树苗的官员们有福了,自己的名字就这样不小心被拖进了文学史,后来者在这些杜甫诗歌后面还要为他们的名字专门加上注解。

杜甫以诗代信,向绵竹县令要绵竹。绵竹县的名字就是由绵竹而来。你现在都当了绵竹县令了,这些绵竹全交给你来管理,分给我几丛,也是天经地义的啊。“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提及绵竹的同时还不露痕迹地赞美了友人,接下来开口直接要了,“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我江边居所前没有这种竹子,你要是分给我一些多好哇。这种绵竹,竿壁较厚,茎竿直立,梢部劲直,节间圆筒形,幼时深绿色,偶尔夹杂紫褐色纵条纹,微微会有白色的小刺毛毛。

杜甫无疑是喜欢竹子的。他在草堂时期的诗中提到竹子的次数很多,除了绵竹,应该还有其他竹子,时而写竹时而写笋。竹子作为典型的亚热带植物,简直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已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相近竹参差”“笼竹和烟滴露梢”“竹日静晖晖”“风前径竹斜”“江深竹静两三家”“风含翠篠娟娟净”“笋根稚子无人见”“竹风连野色”“竹光团野色”“步屧万竹疏”“野竹独修修”“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种竹交加翠”“东林竹影薄,腊月更须栽”“竹高鸣翡翠”“舍下笋穿壁”“春沙映竹村”“苔径临江竹”“野外堂依竹”“我有浣花竹,题诗须一行”……在最终离别成都草堂并沿江东去时,他还以回望的姿态写到草堂竹子,“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馀,乔木上参天”。在涉及草堂竹子的诗中,有几首非常有趣。比如,“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大概是说,春笋长得太高了,把堂屋西边的门都给挡住了,可以与此相提并论的是,堑北那成行的椒树做了天然屏障,隔开了邻村。这里的笋,真的是够萌啊,顺便说一下“椒”,应该是花椒树之类,有关它们结子之后的状态,诗人在另外一首诗里也写了,“椒实雨新红”。又比如,“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意思是说,诗人为了保护春笋生长,干脆紧紧关闭了柴门,跟外界断绝了来往,任客人怎么嗔怪都不肯出迎。再比如,关系最要好的官员朋友严武曾经携着酒菜来草堂做客,杜甫作诗一首,诗中唠唠叨叨地表示地偏家贫以致无法款待屈尊的贵客,但字里行间的气息是瞒不了人的,我还是从字里行间嗅出了那场聚餐的惬意。看,在那竹影摇曳之中,他们是这样开party的,“竹里行厨洗玉盘,花边立马簇金鞍”,看到这句诗时,我立刻把诗中的“立马”换成了“停车”,于是乎,这个唐代穷诗人的生活,在我眼里忽然幻化成了现代中产阶级的生活,在野外竹林间烧烤,花丛旁边停着一辆SUV。

其实,杜甫对于竹子的情感有些复杂。对于竹子,杜甫时有砍伐。由于热切地期盼着朋友来访,他表示愿意“只须伐竹开荒径,倚杖穿花听马嘶”。《营屋》写的应该是流落蜀中又重新归返成都草堂之后,为扩建新屋而剪伐屋前竹木的场景,“我有阴江竹,能令朱夏寒。阴通积水内,高入浮云端。甚疑鬼物凭,不顾翦伐残。东偏若面势,户牖永可安。爱惜已六载,兹晨去千竿。萧萧见白日,汹汹开奔湍……”这里讲得明明白白,是通过砍伐,来解决树木长势与生存空间居住光线之间的矛盾。甚至,有时候,对于竹子这种在南方极易繁衍占地和自我再生的植物,杜甫偶尔还会发出诅咒,“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那么爱竹的一个人,怎么忽然又把竹子说成是“恶竹”了呢?诗人的情绪真是不稳定,当然,一个诗人的情绪化,是应该得到谅解的,写诗原本就是一项感性大于理性的工作,如果理性过于完善,那直接去做哲学家好啦。可以来揣测一下,这里的“恶竹”肯定不是诗人以诗代函向绵竹县令讨要来的绵竹,而是一种生长速度失控以至于喧宾夺主的特别常见的竹子,有可能是指以丛生盘根来占领地盘从而影响了其他植物生长的慈竹吧,据说这种竹子在西南地区特别多。另外,如果再联系一下他在这个期间写过的《恶树》和《除草》,那么,对于杜甫忽然恶狠狠地谴责生长力过于旺盛的竹子,可能就更容易理解一些了。杜甫对于草堂周边的草木也并非一视同仁,而是表现出了自己的审美好恶以及实用考虑,他经常手持斧子或锄头在草堂周围边转悠,进行必要的修剪甚至取缔。对于“恶树”,他会“独绕虚斋径,常持小斧柯”,并发出质疑,“枸杞因吾有,鸡栖奈汝何?”,最后感叹“方知不材者,生长漫婆娑”。就是说,那些珍贵的枸杞和皂荚树,是诗人自己种植的或者刻意保留的,它们却对那些侵占公共空间影响其他植株成长的恶树们无可奈何,于是终于算是明白了,原来越是“不材者”才越发地生长迅速而且繁多啊。枸杞是茄科灌木,绿叶挂小红果,嫩叶和果实均可食用,而鸡栖树就是皂荚树,是豆科落叶乔木,带状荚果裹着胖胖的种子,一大串一大串地悬挂在枝头,在没有化工洗漱品之前那漫长岁月里,人们是拿皂荚种子当作天然肥皂或洗涤剂来用的……这两种植物,在大江南北广泛分布着,都算比较常见,一提及皂荚树,我就会想起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那个著名段落:“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再说呢,对于一些阻碍行走并且有害无益甚至还含有毒素的杂草,杜甫也不会放过,“草有害于人,曾何生阻修。其毒甚蜂虿,其多弥道周。清晨步前林,江色未散忧。芒刺在我眼,焉能待高秋……自兹藩篱旷,更觉松竹幽。芟夷不可阙,疾恶信如雠。”这样的诗句,已经不仅仅是在写草堂周边的恶树和杂草了,已明显带有讽喻色彩,似乎同时也在影射现实。

再看对于松树苗,杜甫是怎样向人讨要的,“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前两句先贬了榉柳和杨梅,榉柳已经够姿态超群的了,杨梅已经是经冬不凋而常绿的了,而松树与它们相比起来则如何呢,松树能把它们统统碾轧,松树比榉柳还要风姿超拔,比杨梅更要永久常青,诗人就这样使用“强中更有强中手”的方式对松树进行了褒扬,同时又暗示,那永恒的“千年意”来自何处呢?正是来自现在的“数寸栽”啊。于是索要松树苗也就顺理成章了,索要的理由还如此高大上,怎么能不给呢,不给岂不耽误了诗人的凌云之志?标题中的“松树子”,并不是指松树种子,而是指幼小的松树,也就是松树苗。诗中出现的榉柳,就是枫杨的别名,这种高大的落叶乔木冠幅很大,叶子是羽状复叶,枝上经常悬挂着长长的葇荑花序,我总是把这种树木跟江淮地区联系在一起,印象来自作家苏童早年的“枫杨树”系列小说,记得其中有一个短篇叫《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于是我第一次知道了枫杨树,后来又在南京见到了它,确实风姿绰约,我甚至还写过一首叫《枫杨树》的短诗。至于杨梅,这真是两个酸酸甜甜的汉字,见之就会产生条件反射,夏季时候,我在楼下菜市场会见到用集装箱冷链从江南速运到北方来的杨梅果,球形多汁的小圆果实,颜色从鲜红到黑紫,还缀着些许互生成簇的长形革质绿叶……我是在吃了许多年杨梅之后,才得以在浙江温州的山坡上见到成片成片生长着的杨梅的,一边采摘一边吃,现场感很强。

那么,诗人索要了松树苗之后,栽种和生长情况何如?诗人为避乱而流落绵州梓州阆州一带大约有一年零八个月之久,跨了三个年头。在外期间,他对在成都草堂种下的小松树非常挂念,“尚念四小松,蔓草易拘缠。霜骨不甚长,永为邻里怜。”在返归成都草堂的途中也在念叨小松树的情况,并产生了他的小松树被所谓“恶竹”挤掉生存空间的想象,“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待真正回到了成都草堂与小松树久别重逢时,重新看到它们的第一眼,诗人写道“入门四松在,步屟万竹疏”,待到细细瞧它们,“四松初移时,大抵三尺强。别来忽三载,离立如人长。会看根不拔,莫计枝凋伤。幽色幸秀发,疏柯亦昂藏”,万幸啊,在动乱之中,小松树竟然没有受到损伤,还长高了,气宇轩昂的,于是诗人不禁又回顾起了往昔如何设篱护松而松仍未免遭踏之时自己何等心疼,“所插小藩篱,本亦有堤防。终然掁拨损,得吝千叶黄”……杜甫在所有树木之中,最爱的是松树,而这以诗代函讨要来并亲手种植在草堂前的这四棵小松树,俨然已经成为了诗人的知己。

以诗代函,索要桤木。“饱闻桤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阴”,杜甫这样写,说明他很清楚桤木这种落叶乔木的特点,它在成都历来就很常见,对于穷苦人非常实用,生长得又快又易,种子从树上掉下来,落地即长,三年即可成材,嫩叶可冒充茶叶来煮茶冲茶,落叶掉入泥水中腐烂后可以作为肥料,软软的木质可以制作家具,可以当柴禾来烧,枝叶遮出荫凉,在风中可以发出像白杨树那样哗啦啦的响声……这么实惠的树木,不多种一些怎么行呢?无怪乎,后来杜甫又在另一首诗里写道“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显然,这白茅草作屋顶的草堂,不仅以一棵古楠木作为地标,更是被围绕在了一大片桤林深处,至于笼竹,据说也叫笼葱竹,是一种长节的竹子,看吧,桤树林遮出荫凉,在风中发出类似吟哦之声,笼竹于雾气缭绕之中,梢头挂着水滴……这个居住环境已经足够生态足够优美。

至于在果树栽种方面,《诣徐卿觅果栽》里说得很清楚,诗人为找果树苗,大约在石笋街没找到,就决定把目标转移到朋友住处果园坊来了,诗人想要什么果树苗呢?“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诗人在这个问题上很随性,不管什么果树,随便来一些吧,既可吃果又可看花,当然看花似乎更重要一些。李和梅,都是蔷薇科,一个是李属,一个是杏属。至于绿李,是李子的一种,在四川一带较多,果实总是绿色的,也叫脱骨李。至于梅树的果实,没成熟时叫青梅,成熟之后就叫黄梅了,杜甫后来有“梅熟许同朱老吃”之句,应该就是这些讨要来的果树苗在栽下长成之后结出的果子吧。

在众果树之中,诗人又将讨要桃树苗一事单列了出来并作诗一首,可见桃树在诗人心目中很重要。“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这是狮子大开口,一要就要一百棵树苗,而且让人家赶在春天来临之前送到。到了第二年春天,风把这些正在开花的桃树折断了好几枝,杜甫写诗把春风训斥了一顿:“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造次的春风,你给我听着,你给我看清楚了,这些桃树是我亲手栽种下的,可不是没有主人的哦,我砌的墙是过于低矮了,可毕竟也还是家园,你趁着夜半三更刮了过来,折断了我好几枝桃花,这分明是欺负人啊。在这上百棵桃树之中,又有五棵被挑选出来,种在了草堂前的道旁,诗人从蜀中流落之地归来时,发现久已不见的它们已经长得枝干大大横斜,以至于把原先正对草堂的笔直小径给遮挡了,但诗人并不打算修理它们,而是愿意任其生长,诗人以诗记录了此事,“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

除了自己种植的这些树木和竹子之外,杜甫草堂及其附近还有一些野生树和邻家树,以及一些其他的草木类,也一一进入了杜甫诗中。比如,柳、楸、桑、橘、橙、枇杷、梅、柏、棕榈、樱桃、枸杞、藤、芋、麦子、蒲、菱、梨、栗、苔……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的,是他写楸树的诗和写樱桃的诗。在浣花溪畔,在一块供钓鱼时坐着的石头旁,一棵楸树开花了,“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诗人不忍心眼睁睁地看着这些楸树花被雨打得零落消散,于是臆想着,最好是趁着自己喝醉酒并睡着了的时候,让风把楸树花全部吹掉算了,这样自己可以眼不见心不痛……楸树,大江南北都有,是一种珍稀的活化石般的乔木,果实是悬坠着的长长的线形蒴果,看上去像长豆角,里面包裹着种子,它的花是淡红色的总状花序,开放时在枝头一团一团的,与绿枝叶相映衬,我曾经见过那般情形,那满满一树花仿佛在说:青春万岁。杜甫在《野人送朱樱》这首诗里写了西蜀的樱桃,樱桃属于蔷薇科樱属乔木或灌木,“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诗人的欣喜之情从“也自”和“相赠”这两处字眼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接下来怀着珍爱之情轻轻地把樱桃拿在手上,同时又担心碰破它们,他惊讶于它们即使上万颗亦有着相同体积,这异乡的熟透了的樱桃,让诗人回想起了当年在朝中时,百官被赐内苑樱桃时的热闹场景——其实,另外,在唐朝,还有新科进士办樱桃宴的习俗——“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并由此引发出了对于眼下身世飘零的感慨……涉及朝中记忆的这两句,对称性地出现了“门下省”和“大明宫”两个意象。这两个词语均带有庄严正大的色彩,似乎恰恰更进一步地映衬出了诗中那一竹篮子西蜀樱桃的新鲜和明丽。

杜甫还在诗中涉及甘蔗。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诗人和妻子一起登上了浣花溪的一条小舟,随身携带着用瓷坛装着的饮料,什么饮料?泡好的茶水和榨好的甘蔗汁,“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杜甫在这一时期赠友人诗中还出现过“蔗浆归厨金碗冻,洗涤烦热足以宁君躯”“偶然存蔗芋,幸各对松筠”之句,里面均出现了甘蔗。从诗句中可以看出,食甘蔗在唐代已比较普遍,蔗浆在唐代算是普通饮品,一般人家都消费得起,蔗浆在冰镇之后味道无疑更佳。有人说甘蔗原产印度,有人则认为原产于中国,反正这种热带亚热带植物原产亚洲无疑了。这种植物在中国的历史足够久远,以“柘”之名,在《诗经》《楚辞》里出现过,到了汉代才有了“蔗”字。至于甘蔗制糖技术,有人认为是在唐代从国外传入中国的,而还有人考证出我国自己在汉代就已经有了甘蔗制糖法。这是一笔糊涂账,只与学者们写论文报课题有关,而丝毫不会影响我们吃甘蔗和吃蔗糖。

杜甫身体不好,患有多种慢性病,所以他自己种药,“种药扶衰病”,据说在生活困顿时还卖过药——当然,卖药不是在成都草堂时期,而是之前和之后的事情。在浣花溪边初建草堂时,他就作诗明确提及过,在邻近那棵二百年古楠的根部,开辟了药圃。那么那些草药们后来长得怎么样呢?杜甫有诗云:“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从中可以看出,这些药材生长得郁郁葱葱,正好位于两个亭子之间的一片空隙地上,诗人谦虚地表示对于“苗满空山”的赞誉是不敢当的,草药虽长得茂盛,但根茎是生在不够肥厚的空隙地土壤里,于是主人仍然担心那些药用的重要根部有可能成不了形。种的什么药,这里没细说,我们可以从他那些不是在草堂时期写的诗里找到参考答案,不外乎黄精和决明子之类。杜甫不仅种药,还忙活着一系列储存制药的加工程序,比如,“移船先主庙,洗药浣花溪”。杜甫关于这片生长在草堂的药圃药栏,还有其他诗句直接涉及或间接指向,像“常苦沙崩损药栏”“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药许邻人劚,书从稚子擎”……当然,对于“药栏”一词的解释多种多样,有人认为是种植着中草药的园圃;有人认为就是一般的花圃,也许代指芍药;还有人认为只是表示延伸分界而已。在我的理解里,作为种植着中草药的园圃,同时肯定也是花圃——中草药涉及的植物范畴很大,大都能开出好看的花来——药用价值与观赏价值同在,故不必纠结。

杜甫草堂及其周遭,可当作菜蔬的植物应该有不少。有诗人不止一次写过的竹笋,还有“得鱼已割鳞,采藕不洗泥”之句的莲藕,“竹寒沙碧浣花溪,菱刺藤梢咫尺迷”之句中的菱,“采菱寒刺上,踏藕野泥中”的菱与莲藕,“渚蒲随地有”之句中“浦”——它的假茎的白嫩部分即蒲菜,还有“处处青江带白蘋”中的白蘋,即白苹,也叫水鳖草、水旋覆,是一种水浮植物,有点儿接近荇菜,肥脆的心形绿叶翘铺于水面,三瓣微皱白花含着黄蕊挺立出来,这种水草整体形态非常小清新,据说幼叶的叶柄是非常好吃的野菜……如果以上这些尚算不得正经八百的人工种植蔬菜的话,那么杜甫除了辟有药圃,其实还是辟有菜圃的。“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毫无疑问写的就是自家菜园子,有客人到访草堂,自种的蔬菜刚刚萌发嫩芽,还很稀疏,但为了表达对老朋友的亲切之情,还是小摘了几棵,来做上一盘时蔬……诗中语气散淡而愉悦,透露出对世俗生活的热爱。

另外,最关键的是,这一时期的老杜,特别爱写花,而且基本上都是盛开之花!他写了那么多的花,连花带草地写,有禾本、有草本、有灌木、有小乔木……这是在成都啊,一场夜间春雨就可以导致“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是有诗人居住着的成都,“江花未落还成都,肯访浣花老翁无”,而花事在郊外也是繁盛的和热闹的,“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花儿们进入日常生活,点缀着各个层面的生存空间,同时也或有意或无意地进入到了诗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江畔独步寻花九首》以及《江头五咏》,基本上是一首接一首地在写花。他写荷花,“雨裛红蕖冉冉香”“并蒂芙蓉本自双”,当一支茎上举着相连紧挨的两蒂两花,如同一对双胞胎或者一对伉俪,这就是出现概率只有十几万分之一的并蒂莲了。他写梅花,“梅花欲开不自觉”“江路野梅香”“皂盖能忘折野梅”。他写丽春——丽春花属于罂粟科,它还有一个名字,叫虞美人——它在百花中开得最胜,此花不像大众花卉那样随移随活,反倒因不肯随和而少,因少而贵,由此推想,人与花也应该相似吧,“如何此贵重?却怕有人知”。他还写到了丁香,关于丁香,我总无端觉得这是一种姓丁名香的花,当然据说丁香其实得名于它的花筒细长如钉且香,它大约喜欢冷凉地区,我国西南地区以及长江以北黄河以北的各省区几乎都有,比如,哈尔滨的市花就是丁香……诗人写了丁香的轻柔之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接下来又暗示柔弱者当自守的道理。还有,他写了栀子,据说栀子花朵特异,花白且型体大又分裂成六片,因果实形似酒器“卮”而得名栀子,诗人历数了这种珍贵花木所具有的各种价值,比如,花朵与众不同,从果实中取色可作染料,同时还是一味祛火解毒理气调和的中药,总之它的大白花、绿枝叶、红果实都好看,最后诗人写道“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一种相当清高的花,似有人格化暗示了。

那么,这个时期,杜甫最喜欢写的花是什么花呢?嗯,是桃花,当然是桃花。在草堂时期,他写得最多写得最好的就是桃花,当初他可是向人家萧实县令一下子索要了一百棵桃树苗来栽啊,桃树满园,桃花如云。他几乎写出了桃花的灵魂,“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高秋总喂贫人实,来岁还舒满眼花”“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种竹交加翠,栽桃烂漫红”“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至于诗人写桃花写得最好的句子,在我看来,还是将桃花与柳絮并列在一起的那样两句:“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这两句中的“颠狂“和“轻薄”与其说是在写花,莫若说是在写人,诗人轻捷飞扬的身心状态不由自主地显露出来了,这样两个句式相连,富有飞动之感,里面似藏着一个方向和一个速度,有点类似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句里面的那种方向和速度。

在涉及植物的草堂时期诗歌里面,还表现出来一种跟过去的老成持重形象完全不一样的姿态和气质,请允许我把这个特点称之为“细小纤弱轻柔浅微美学”吧。请看,“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榉柳枝枝弱”“夕阳薰细草,江色映疏帘”“细雨更移橙”“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市桥官柳细”“丁香体柔弱……细叶带浮毛”“地晴丝冉冉,江白草纤纤”“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舍西柔桑叶可拈,江畔细麦复纤纤”“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尚念四小松”“嫩蕊商量细细开”“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叶润林塘密……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幽花欹满树,小水细通池”“点溪荷叶叠青钱”“仰蜂粘落絮”“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常持小斧柯”“溪虚云傍花”“落景阴犹合,微风韵可听”……例子已经够多了,这些写于草堂时期且与植物相关联的诗句里面包含了这么多下列字眼:轻、小、柔、弱、细、微、浮、初、点、丝、怜、浅、稀、嫩、润、缕、虚、粘、幽、疏、纤纤、袅袅、娟娟、冉冉、细细、涓涓……这是那个沉郁顿挫的老杜甫吗?

很显然,这时候,我们已经拥有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杜甫,这是一个轻轻盈盈的杜甫,一个温情脉脉的杜甫,一个对大自然中万物充满了怜惜之情以至于变得轻手轻脚悄声细语的杜甫。诗人来到成都草堂之后,好像忽然失重了,脚不点地,晕眩着,飘浮着,就要飞起来了……甚而至于,在那首著名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绝句里,这个轻盈欲飞的诗人似乎已经摆脱了地心引力,他抬起头来,视野如此辽远,从地上到了树上又到了天上,从自家窗前延伸到了西岭雪山并继续延伸至东海之滨,如此这般,一直向上、向高处、向天空、向着苍穹深处,同时又向着百里之外以至于万里之外的远方——甚至向着那不可知的无限——而去了。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多么明亮妩媚的句子!一切景语皆情语,我小时候向老师提问:“杜甫跟黄四娘谈过恋爱吗?”完全属于小孩子胡思乱想,是无厘头,是八卦,但是也不能全赖我呀,杜甫这首诗的每一句每一字都在传递着一种无处不在的信息——一种无法进行理性论证而只可凭借直觉来触及的信息——杜甫至少是喜欢黄四娘的,黄四娘的面容想必像她家的繁花那样嫣妍吧,黄四娘的举止想必像飞着的蝴蝶那般曼妙吧,黄四娘的嗓音想必又像黄鹂那样娇软婉转吧。谁规定了老杜甫一辈子只能沉郁顿挫而不可以有其他嗓音——比如温软甚至青春的嗓音?谁规定了老杜甫一辈子永远都得哭丧着脸并且一饭未尝忘君?作为一个拖家带口的安史之乱难民,刚刚从险峻路绝踪的陇右道秦州成州一带死里逃生,来到成都建了草堂安顿下来,现在,终于不需要在山野里跟猿猴抢食橡籽了,终于不需要拿着长铲刨食雪被下的山芋了……他当然还在忧国忧民,他一直都在忧国忧民,但是在成都的生存状态基本上是安定和闲适的,可以说,他一生从来没有这么幸福过,他终于可以喘一口气,歇一下,开始享受生命的美好了,以至于整个人一下子——至少是暂时地和阶段性地——摆脱了前面大半生的大地凝重感,变得飘飘然且晕乎乎了。哈,一定是这样的,于是乎,诗人闲来无事,竟然常常一个人得瑟着,沿着江畔寻花去,还曾经隔着篱笆偷窥人家黄四娘的美貌。

千万别认为忧国忧民兼好品德的人就一定得是稳重之人,就一定非得像老黄牛那样一步一个脚印不可,那可不一定!其实,从世俗角度来看,杜甫这个人是不太靠谱的。《新唐书》记载杜甫性格,说他“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事,高而不切”,以及“恃恩放恣”,而杜甫也颇有自知之明,承认“常恐性坦率,失身为杯酒”。

另外,杜甫还是一个疏懒之人,“老夫卧稳朝慵起”“百年浑得醉,一月不梳头”,这是他的自况,就是说早上不起床,一辈子如同醉酒般晕乎乎地就过去,一个月也不会梳一次头——无论后来研究者怎样把他的这些行为解释得富有深刻内涵和特别意味,反正不能否认这就是事实吧。知己好友严武对他半是批评半是劝说:“漫向江头把钓竿,懒眠沙草爱风湍”,他则破罐破摔地回复道“懒性从来水竹居”,果然,他在严武那里做幕府参谋时,硬着头皮朝九晚五,熬了半年,终于因不喜欢坐班并不愿看人脸色而辞职跑回草堂享清闲去了。也许对于他来说,在浣花溪畔的草堂栽树种花植草,贫穷而听着风声,也是好的……这样一个任性的杜甫,依然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也许,这样一个杜甫,才更接近一个诗人的模样,也许,这样一个杜甫,其实更招人喜爱吧。

当年成都西郊的杜甫草堂,其实是古有植被和新近植被并存、种植植物和野生植物混杂,自家草木与邻家草木同在的那么一个大植物园。它在文学史里的门牌号码是:“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多年前,我参观成都杜甫草堂归来,写了一首题为《草堂》的诗,诗中对于杜甫的认知还停留于刻板印象,非得把杜甫搞成一个永远没有笑容的苦哈哈的老杜不可。

猜你喜欢
草堂松树杜甫
松树郁郁 松树苍苍
草堂旧事
杜甫改诗
松树
松树
薪草堂由来
杜甫与五柳鱼
杜甫的维稳观
章嵚天行草堂藏书捐赠史事考
《阅微草堂笔记》科技内容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