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价值向度与推进策略

2023-04-06 06:33秦祖泽黄俊伟罗小丽
职业技术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职业院校现代化

秦祖泽 黄俊伟 吴 敏 罗小丽

职业教育是造就创新型工匠人才的摇篮。截至2020年底,职业教育已为不同领域产业培育并输送超2亿名高素质劳动者[1]。进入“十四五”时期,党中央将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简称“新《职业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确立了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类型教育战略定位。随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2],对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并为包括职业教育在内各教育领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范式与基本遵循。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统筹部署,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其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体现出党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考量。从上述法律与报告能够看出,我国对于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着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予以高度重视。事实上,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一定程度上可理解为通过对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再设计,从而实现类型属性。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节点,在此背景下,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落实教育强国战略的关键抓手。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我国应当紧抓社会发展新机遇,将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确立为落实教育强国战略的重点,不断加速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国家教育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价值向度

(一)缓解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价值诉求

伴随全球数字化、信息化浪潮,硬核科技人才成为国力竞争的关键所在,亦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3]。只有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方能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然而,当前我国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4]。据《2022年第三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显示,铆工、锻造工、模具工等职业新进排行,车工、焊工位列排行前十,电机制造工、仪器仪表制造工、汽车生产线操作工等职业缺工程度较二季度有所增加,说明我国制造业技术工种岗位缺工现象较为突出。此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9月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6%。就9月数据来看,人口调查失业率中16~24岁、25~59岁部分人群占比达到17.9%与4.7%。一边是年轻人较高的失业率,一边是部分职业严重缺工,这体现出我国当前存在的结构性就业矛盾问题,即“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与“招工难”之间的矛盾,需着力凸显职业教育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的作用与地位,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可强化毕业生择业观念引导,夯实教育强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基础。据2021年《中国青年报》对全国职业院校的调研结果可知,仅32.80%的学生毕业后将在焊工、电工等岗位工作,而63.97%的学生则表示不会选择车间、工地、工厂等基层岗位。这就涉及到毕业生的择业观念与制造业技能职业的吸引力问题。而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可引导学生塑造正确择业观,扭转当前的学历导向与升学导向,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在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下,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可拓宽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范围,为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输送高质量人才。当前,我国已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新增城镇就业人员超八成具有大专学历[5]。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可实现专业对接产业发展、市场需求、技术前沿需求,有效降低毕业生“高学历低就业”的失落感,从而扩大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覆盖面。综上,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可破解当下劳动力市场中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促使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岗位需求相匹配,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坚实高台。

(二)顺应党和国家战略布局的必然途径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变革历程,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我国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教育服务能力稳步提升[6]。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在世界上规模最大[7],且每年可培育超过1000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些实践成就令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的图景底色更加亮丽。教育部调查数据显示,在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职业院校毕业生在一线新增就业人员中占比超过70%。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及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我国职业院校所设定的专业类别涵盖国民经济各个领域,能够为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和技术技能保障。历史深刻昭示,科教兴国,人才兴邦。新发展阶段职业教育取得非凡成就,是党和国家把教育事业、科技事业、人才培养放在优先和突出位置的结果,有效验证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的合理性与正确性[8]。当前,恰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关键时期,此时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人才、科技与教育的需求远比以往任何时刻更加迫切[9]。一方面,在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下,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需直面当前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短板,紧跟党和国家战略布局,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坚持党和国家的领导、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使命,也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立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职业教育要将党和国家战略布局摆在首要位置,辩证把握教育、科技和人才三者关系,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推进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建设,聚集可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创新遵循

(一)助推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

新《职业教育法》提出,“国家优化教育结构,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10]。这是从法律层面正式对“普职分流”舆论进行正面回应。长久以来,“普职分流”给职业教育、普通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一定压力,导致公众对教育的焦虑较高。而新《职业教育法》以“协调”替代“分流”,立足普职融通新思维,根据类型教育新定位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地位与办学质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进一步点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观点。自此,职业教育由原本“层次教育”转变为“类型教育”。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可确保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处于相同位置,推动中职、高职、本科、硕士以及博士层次教育实现纵向贯通,深入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一方面,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能够以普职融通与类型教育模式,引导职业教育增强对能力建设的重视,逐步放开职业教育学生发展通路与晋升空间,培养毕业生具备适应技术创新、产业发展、行业变革的能力。在以科教兴国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下,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借助职普融通模式,可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贯通互认、资源共享,完善不同教育类型间的融通机制与转换通路,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多元化就业与升学机会。另一方面,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可结合中职、高职、本科等层次发展形式,立足当地人才需求和经济发展状况确定教学规模,不断扩大并落实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发展格局献力。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职—高职与高职—本科贯通培养模式均可助力职业教育扩大招生规模,通过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助力。在类型教育领域,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一个重要取向就是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发展,与科教兴国、教育强国战略追求相辅相成,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的专属特征。总而言之,通过引导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贯通发展,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必将为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夯实动力基础。

(二)系统推进“三教”改革联动

职业教育“三教”改革主要用于解决“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重要问题,根据新理念的指导进行教师、教材、教法的全面改革[1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对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素质能力、教材建设、教法变革提出更高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智能教材”“智能教师”及“智能教法”将成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重要工具。为有效助推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国家从教师、教材、教法入手,以政策文件与报告为依据,为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提供基本遵循。一是教师层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助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凸显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提出,健全教师标准体系,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12]。在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下,职业院校应不断强化“双师型”教师团队,以高水准师资队伍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供助力。二是教材层面,创新职业院校教材可从教学内容方面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锚定学生个人发展需求,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明确指出要健全教材领导和工作机制,造就一系列“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打造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可完善传统偏向项目式、工作过程教学内容,引导教学内容实现类型化发展,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奠定坚实基础。三是教法层面,职业院校教法变革可从教学模式方面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着力开展模块化教学、情境教学、项目教学,加速教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变革。职业院校通过全面实施学分制管理与弹性学习教法,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供方法指引。可以看出,国家从政策层面对于职业教育教师、教材、教法三方面进行战略布局,加速推动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为遵循国家政策指导,职业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深化“三教”改革,不断明确类型定位。是以,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三教”改革成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重要方向,可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职业技术人才,进一步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聚力引导产教深度融合

从本质来讲,产教融合是基于顶层设计促进教育界与产业界贯通衔接的重要桥梁,其以国家利益作为整个工作运行的根本出发点[13]。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这点明了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于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重要性。并且,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决定了其不仅注重学科体系、知识体系和理论研究能力,还更为关注技能体系、技术与工艺体系和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教学过程、课程设计、专业设置与生产过程、岗位结构、产业需求相对接,实现教师、教材、教学场所等方面均为产教、校企“双元”构成。随后,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明确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性质和特点,并点明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对于培育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以此为指针,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需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将学校塑造为集科技服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打造企业与学校一体化办学模式。一方面,从教育和科技相关发展趋势来看,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必须密切关注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生产方式的迭代升级、知识供给侧与需求侧互动方式的持续更新,以及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路径变迁。另一方面,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需精准把握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两个方面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引导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从而培养一批工程技术人才、管理型人才和服务型人才,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应着力深化产教融合,借助科技和产业系统的带教力量,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策略

(一)畅通多层次职业教育融通渠道,架构类型定位“立交桥”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让职业院校学生“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到“国家优质校建设项目”,再到“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一批世界水平、中国特色、支撑发展、引领改革的高职学校和专业逐步成长起来。在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下,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应破除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联合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提供支持。

一方面,完善“贯通模式”,驱动中高职一体化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应以紧密型联合体形式,开展分段式联合办学,引导中高职一体化建设,实现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其一,建立紧密型联合体模式,畅通中高职升学渠道。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组建紧密联合体,优先考虑已经与本校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的中职学校,通过紧密型联合体推动职业院校联合发展,有针对性开展职业教育专业类型定位规划,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增强中高职院校间衔接、部门间协同配合,各地教育部门可将中等职业学校归属至职业技术大学进行管理,在体系上畅通“中职—高职—本科”升学渠道,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奠定坚实基础。其二,开展分段式联合办学,加强国内外中高职合作。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各类职业院校可不断完善中高职办学模式,加强国际教育联系,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供经验借鉴。高职院校要与中职学校搭建紧密联合公共体,开展“3+2”分段式联合办学、推行中高职课程“1+N+X”联动机制,铺开中高职“螺旋上升”育人之路,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供有力支持。同时,职业院校可增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搭建海外教学基地,与国外大学、学院、中学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开展提升学生学历的“3+1+1”模式,为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提供多元化选择。

另一方面,推动职普教育横向融通,推进技能学习终身化。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需推动职普教育横向融通,培育契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其一,开展普职融通协同发展改革试点,引导不同层次学校参与试点项目,明确职业教育类型的前进方向。首先,试点学校要在教学组织、学籍管理、师资共享、资助管理、学分管理、融通考核、课程建设、招生管理等方面进行探索优化,并进行经验交流,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供借鉴。其次,试点学校需成立联合招生录取工作小组,实现宣传、志愿填报、录取统一化,并联合组建试点班教学团队、制订“导师制”人才培养方案,为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指引方向。最后,试点中职的实训基地需向试点普通高中开放,将优质专业课程、实训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入普通高中教学中,以便于试点普通高中学生进行职业体验。其二,创新职普融通合作办学模式。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院校应全面聚焦职普融通创新落地,研究新型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通过对接需求、开拓资源,加速推动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职业院校应定期开展“职普融合发展推进会”“学生职业生涯暨职普融合发展研究论坛”等活动,着力贯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发展通路,联合创新职普融通育人模式,从而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并且,职业院校应通过职普融合理论研究与实地调研考察相结合,充分吸纳国内外优秀经验,加强职普创新与融合升级,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奠定基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二)加速推动职业院校“三教”改革,点燃类型化发展“动力擎”

“三教”改革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院校应积极推进“三教”改革,“升级”教师、“创新”教材、“革新”教法,着力提升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整体素养,点燃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动力擎”。

其一,在团队建设中“升级”教师。在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过程中,职业教育应不断升级教师团队,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供师资支持。一方面,明确“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职业院校应以2022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为根本遵循,从师德素养、政治素质以及教育性、专业性、职业性等方面明确“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供行动指南。另一方面,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院校需推进“优秀新教师—合格教师—青年骨干教师—专业/学科带头人—大师名师”五阶梯成长体系,打通教师成长通道,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供师资支持。此外,职业院校应通过校企合作为专业群教师搭建成长平台。职业院校可柔性引进国外教授、知名专家作为专业群技能大师,建立大师(名师)工作室,组建教学管理、社会服务、课证融通、模块化教学等跨专业、跨学科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提升专业团队素质。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双师型”教师具有产业和教育的双重资质,可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性、职业性和教育性,加速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其二,在课证融通中“创新”教材。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院校课堂教学应聚焦课证融通,开发系列新型优质模块化教材,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一方面,根据专业岗位能力发展要求,职业院校可适时融入国际新职业标准与规范进行课程整合,对接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创新工作手册式、活页式课证融通教材,实现专业教材立体化、可视化。另一方面,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院校还需借助智慧职教、智慧树等课程平台,建设集教学、培训考证、专业拓展、竞赛等于一体的专业群教学资源库,立项建设国家职业教育专业(群)教学资源库,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供支持。

其三,在教学实践中“革新”教法。一方面,职业院校需运用MR、VR、AR等信息技术,建设智慧教室,在实体课堂推进“服务对象进课堂”,积极探索创新型教学模式,引导非正式学习成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加速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另一方面,职业院校需以竞赛为引领,将技能竞赛与人才培养之间进行有效衔接,实现职业教育人才“课程教学—技能竞赛—企业考证”的融通培养,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顺应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一是需将竞赛评价、竞赛内容、竞赛项目充分融入课程评价、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利用“职教云”“随时练”等平台,实时采集和记录学生的学习数据,采用“三结合”评价模式(理论考试与实训考核相结合、线上作业与线下任务完成相结合、多元评价相结合),实施多元化、智能化、立体化评价。

(三)引导校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铺就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引导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工学结合、校企一体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新模式日益展现出蓬勃的生机活力,已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应以“合作+”理念为指导、“学徒”制度为抓手,引导校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持续增强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一是以“合作+”理念为指导,构建现代产业学院组织管理新机制。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职业院校应立足“合作+”理念,以现代产业学院为基础优化职业教育组织管理模式,强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现代产业学院是以区域产业发展为牵引、以应用型高校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混合型办学实体组织。产业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不断完善自我造血、合作共建、共享发展机制,努力成为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在产业学院中,职业院校以“产教融合”机制对标专业群教学组织管理创新,围绕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创新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保驾护航,加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职业院校统筹政府、院校、行业和企业各类资源,以“产业+”模式共建产业学院,聚焦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与发展,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根据产业学院的整体设计,以“智库+”模式组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聚焦专业建设或专项工作;以“项目+”模式搭建校企协同发展工作室,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供有力支持。

二是以“学徒”制度为抓手,打造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新路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职业院校应以“学徒”制度为抓手,深化校企合作,探索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奠定坚实基础。一方面,职业院校需与当地企业共同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根据岗位需求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升学徒学习效率。职业院校学生在本校教学中掌握扎实理论基础后,由企业带教师傅在实际生产中教授技能,不断增强校企合作育人积极性。另一方面,职业院校需采取“五双五融”特色学徒制育人机制,围绕行业变革,开设工程造价校企协同育人系列创新课,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院校与企业应“双主体”共同育人、“双素质”共同评价、“双身份”共同管理、“双导师”共同教学、“双考核”共同招生,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供专业指导,以有效落实教育强国、科教兴国战略。

猜你喜欢
中国式职业院校现代化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关于职业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与着力点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