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李宛蓉,张 莉
(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茶不是欧洲的原生植物,在16世纪之前,茶在欧洲鲜为人知。据资料来看,茶在1610年第一次抵达阿姆斯特丹,17世纪30年代抵达法国,1657年抵达英国。当前得到普遍认可的观点认为,一位名为约凡·巴第斯塔·莱姆奇欧(G.B.Ramusio)的意大利人是对茶做出最早了解的欧洲人,在这位意大利人撰写的《航海与旅行》中,对中国茶的产地、使用方法、功用等做出了一些简单的记录。第一个喝到茶的欧洲人则是来自于葡萄牙名为加斯波尔·达·克罗兹(Gaspar da Cruz)的教父,在他撰写的《中国志》中,描述了他在中国的见闻,对中国茶以及中国茶俗的描写是这些见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随着欧洲航海殖民运动的开始,17世纪初期,荷兰人开始将茶运往欧洲,在此过程中,东印度公司发挥出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荷兰成为了欧洲地区饮茶之风与茶文化发展的起源之地,而荷兰茶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整个欧洲对茶的了解与认知以及欧洲地区茶文化的发展。
关于茶进入英国社会的时间具有多种说法,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这一时间为17世纪上半叶。1657年,英国的托马斯·加威(Thomas Garway)在销售茶叶的过程中以宣传茶叶功效作为营销手段,茶叶开始获得更多英国社会大众的关注。由此可见,茶叶被英国社会大众所接受,从英国社会大众对茶叶医用价值做出了解与认可开始。茶叶进口量的激增以及茶叶价格的下降,发生于18世纪30年代,而这也让茶叶进入了英国社会的寻常百姓家,成为了英国社会大众日常饮品之一。英国的乔治·斯汤顿(George Staunton)爵士在18世纪末期对英国社会的茶消费量做出了估计,他认为包含英国社会各个基层、各个年龄段在内的社会大众,每年人均茶叶消费量在1磅以上。而事实上,英国官方公布的茶叶进口量已经达到了人均两磅,这一数据并不包括与之数量相近的走私茶叶数量[2]。由此可见,从这一时期开始,英国对茶叶的进口量激增,社会大众的饮茶需求旺盛,饮茶之风在社会各个基层蔓延开来,成为了英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然,茶对英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饮食文化方面,而且也广泛的体现在其他层面。
在不长的时间中,茶叶向英国社会的大量涌入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拿破仑战争的终止、船舶业的突破性发展、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的结束等。在18世纪初期,造船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不仅提升了海洋航运的能力、安全性,而且也进一步降低了长途航运的成本、提升了长途航运的利润,再加上地图的持续完善,许多海运航线都应运而生。从海洋航运贸易的投资来看,包括英国在内的许多西方国家中的贸易公司都在寻求能够获得更高利润的业务,而英格兰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相关业务的资助,也为茶贸易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茶叶进入英国社会之后,茶文化不可避免的与英国社会其他的饮品文化产生碰撞,在此过程中,茶文化逐渐成为英国社会饮品主流文化中的重要构成,并对英国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其他要素产生着广泛影响。茶文化与其他饮品文化产生碰撞的过程,也是茶文化得到英国社会大众认可、融入英国社会文化的过程。
从英国茶文化与酒文化的碰撞来看,虽然英国的酒文化具有更长的发展历史,但是从社会生产、发展方面来看,茶文化呈现出了更为明显的优势。具体而言,在社会生产过程中,麦芽酒、啤酒是工人在生产实践获得卡路里的重要来源,饮酒习惯在工人群体中广泛存在。在工业化水平较低的社会背景下,虽然饮酒会导致工人劳动能力下降,但是却也不会对其生命以及生产产生过大的威胁。然而,工业革命的深化暴露出了工人群体饮酒习惯具有的弊端,工业化生产对工人群体的劳动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精细化的生产流程与生产工艺,饮酒这种会麻痹工人神经的行为自然会产生很多危险因素。如何在获取能量的过程中而又有效的规避这些风险,成为了新时代、新的社会生产需求为工人群体饮食习惯提出的新问题。毫无疑问,当茶进入英国社会并越来越被社会大众所广泛接受时,茶成为了酒的良好替代品之一。相对于酒而言,饮茶不仅不会为生产过程增加安全风险,而且能够提神醒脑、帮助工人群体集中注意力,进而促使他们更为全神贯注的投入到生产工作当中。由此可见,随着英国茶文化的发展,茶文化与酒文化之间的交锋不可避免,在此过程中,一些饮酒场景逐渐被饮茶场景所替代,这既让茶以及茶文化的受众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促使茶与茶文化在英国社会中的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也为英国茶文化的逐渐成熟奠定了坚实基础[3]。
从英国茶文化与咖啡文化的碰撞来看,随着英国社会大众对茶日益着迷,公共饮茶场所成为了社会大众在饮茶活动中的重要需求,在此背景下,作为英国饮品文化中重要构成的咖啡店,成为了提供茶饮服务的场所之一,这也让英国茶文化与咖啡文化之间的交互与碰撞呈现出了必然性。在1660~1720年之间,咖啡店中的茶饮服务十分火爆,这让咖啡店与茶饮在英国社会发展中共同发挥出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例如,英格兰银行、劳埃德保险公司都是在咖啡店和茶馆中成立,基督教传教运动也将咖啡店与茶店作为重要场所。由此可见,在茶文化与咖啡文化的交融中,饮茶成为了英国各阶层社会大众在交流沟通中的重要习惯,饮茶场所则成为了产生创意以及做出决策的中心。在19世纪初期,咖啡在英国饮品中的地位呈现出了下降趋势,然而,茶叶销售量仍旧居高不下。在咖啡馆数量减少的背景下,英国社会大众旺盛的饮茶需求无法在咖啡馆中得到满足,在这样的背景下,休闲公园逐渐成为英国各个阶层社会大众喝茶聊天的重要场所,这则让饮茶场所得到了拓展,而这种饮茶场所的发展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茶饮以及饮茶活动开始成为英国餐饮文化中最受欢迎的组成部分。
当茶深入英国社会寻常百姓家之后,茶对英国社会文化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则促使英式茶道文化得以形成并呈现出了带有英国社会文化色彩的特色。
对于英国社会大众而言,茶叶出现之前的接人待客大多使用酒精饮料,茶的出现则逐渐替代了酒精饮料在英国社会友谊文化中的地位,特别是对于中产家庭中的女性群体而言,这种温和的饮品更是能够彰显出良好的教养与高雅的审美。特鲁布里奇夫人(Lady Troubridge)在她所著的两卷本《礼仪之书》(Book of Etiquette,1926)中,用一章的篇幅介绍饮茶和下午茶派对时应该注意的礼节:“客人们可能围桌而坐,或者女主人可能在众人的椅子旁边放一个小茶几或凳子,用以放置茶杯和小茶盘……有时候需要提供小块茶布,但一般来说没有必要。如果有果酱的话,则需要提供切点心用的茶刀(银质或镀银的小刀)。”由此可见,英国的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本土礼仪文化实现了紧密的融合。在饮茶以及以茶待客的过程中,主人的礼仪言行举止以及茶具的使用等,都能够从细节之处反映出主人具有的教养与阶级,也正因为如此,即便是来自普通家庭的社会大众,也十分注意在茶事活动中遵守饮茶礼仪以彰显自身修养[4]。
相较于中国茶文化或者日本茶道文化而言,虽然英国茶文化发展时间更短且内涵不够深厚,但是在茶文化与英国本土文化得以深度融合之后,这种茶文化也成为一种英国社会大众广泛追求的艺术境界。具体而言,对茶的冲泡与品鉴,是茶文化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从英国茶文化对茶具的选择来看,传统的英国茶具呈现出了高贵优雅的特点,茶杯多镶有金边且绘有花卉图案,这种茶具已经成为了英国茶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形象。在这种茶具之外,英国茶具还包括滤匙、糖罐、奶盅瓶、茶匙、点心盘、刀叉等。值得一提的是,在英国茶文化发展初期,中国茶具受到了英国社会大众的广泛喜爱,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将中国茶具视为正宗,并将其作为尊贵的象征。随着时间的迁移,承载着英国审美文化的茶具逐渐替代了价格高昂的中国茶具,这一过程也体现出了英国社会文化对英国茶文化发展带来的影响。在茶叶的冲泡方面,英国茶事活动同样展现出了与中国茶事活动明显不同的内容,其中,在茶中增加牛奶和糖的做法则是这些内容中极具代表性的部分。另外,在正式的茶事活动中,英国茶文化还具有规范的礼仪要求,例如,传统的下午茶对饮茶时间、着装、冲泡以及食用礼仪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相对于中国茶文化崇尚自然恬静的饮茶氛围不同,在英国传统的下午茶中,英国社会大众更喜欢营造典雅、高贵的饮茶氛围,并将饮茶作为彰显自身社交能力、个人修养的重要方式。
在英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茶文化的嬗变反映着英国社会对茶叶以及饮茶习惯不同的认同与接受程度,也反映着茶文化与英国本土文化之间的互动。具体而言,英国茶文化的嬗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茶叶进入英国以及英国社会大众对茶叶的认知过程,呈现出了以药用功能为始的特点,即英国社会对茶叶的肯定,起源于茶叶具有的药用价值。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人都对茶叶的药用功能做出了宣传,例如,16世纪的意大利作家波特罗(Geiovamni Botero)以及17世纪荷兰博士邦特库(Cornelius Bontekoe)都曾对茶叶对人体健康乃至社会发展的益处做出了阐述,特别是邦特库,更是推荐人们能够大量饮茶,以获得更好的记忆力、精神状态以及修养。在对英国茶文化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在茶叶的营销中,茶叶的药用价值是重要的营销噱头,托马斯·加威(Thomas Garway)在茶叶海报上对茶叶具有的14种药用功能进行了呈现,这个营销过程同时也是对茶叶药用价值进行普及宣传的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药用价值较高成为了英国社会大众对茶叶形成的深刻印象。然而,从药用到饮用的转变并没有一帆风顺,英国社会中反对饮茶的人认为关于茶叶药用功能的宣传没有科学依据,并且列举了饮茶对身体健康产生的消极影响,如坏血病、牙齿疾病等[5]。当然,从事实上来看,这种责难也缺乏科学支撑。相对于这些责难带来的消极影响而言,英国社会大众更为真切的体验到了饮茶为自身带来的生理享受与精神享受,这种来自于茶叶的独特魅力展现出了强大的感染力与传播力,促使茶叶在各个阶级的日常生活中推广开来,并形成了大量的茶叶消费群体与日益旺盛的茶叶消费需求。在市场需求、经济利益等因素的驱动下,英国茶叶进口量持续提升、海外茶源地也不断拓展,这又为茶叶在英国社会中的进一步推广与普及创造了条件。显然,从药用到饮用的过程,反映出了英国社会对茶叶认可度、接受度不断强化的过程,也为英国茶文化的繁荣发展夯实了基础。
在英国社会中,茶叶的推广与普及呈现出了从宫廷到民间的发展特点,而受到阶级差异的影响,宫廷茶文化与民间茶文化也呈现出了一定的差异。其中,被称为“红茶皇后”的凯瑟琳公主嫁给查理二世,这成为了茶叶在英国宫廷中得以推广的开端。克瑟琳对茶进行推广的动机,则是因为茶性温和,能够更好的显示宫廷贵族修养。关于凯瑟琳引领的英国皇室饮茶风潮有很多传说,如著名的“红茶失窃案”等,这些传说也证明了凯瑟琳在英国宫廷茶文化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逐渐,饮茶成为了英国宫廷体验东方风情的重要方式,也成为了他们奢侈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玛丽二世与安妮女王热衷于举办茶会,并在饮茶环境的打造、中国茶具的使用方面十分讲究。贝德福德公爵的妻子安娜,则对奉茶礼仪进行了革新,也正是因为以茶待客的文化开始出现,茶叶才逐渐从上层社会走入民间。在茶叶具有的魅力之外,民间对宫廷生活的模仿也是茶叶能够迅速从宫廷走向民间的重要原因,上层社会对茶叶的喜好,促使英国民间掀起了饮茶的风潮,这让饮茶成为了高贵、典雅的象征。当然,高昂的茶叶价值仍旧让许多社会大众对茶叶望而却步,直到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英国殖民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茶叶进口关税持续降低,来自东方的茶叶才逐渐从奢侈品发展为亲民饮品,并对英国社会大众饮食结构带来了深刻影响。
对于英国社会而言,茶叶是来自于东方的舶来品,而随着英国茶文化的嬗变,茶文化与英国社会文化之间产生了深刻的互动,并成为体现英国民族性格的重要载体。从茶叶深入英国社会以及英国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英国茶叶受众对东方茶文化进行了本土化的变革,在将茶叶以及饮茶习惯纳入社会生活结构之后,英国社会大众还围绕茶文化打造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如茶舞会、茶绘画等。与此同时,个人与家庭是英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单位,饮茶更多是一种个人行为,是维系家庭成员关系的重要纽带,因此,英国茶文化重视满足家庭与个人生活所需,这种特点与英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向契合,呈现出了内敛、安静、独立、注重个人利益的精神特质。另外,英国社会也尊重饮茶传统与规则,将其作为展现个人涵养的方式,这则体现出了英国社会认真、保守以及追求体面的特征[6]。
综上所述,从茶叶进入英国社会,英国茶文化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发展,并在与英国本土文化的互动中展现出了鲜明特点,由此可见,英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进行碰撞的过程,而英国社会对茶文化的吸收特别是英国茶文化的本土化发展,则让英国社会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