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背景下茶包装的原生态设计理念探析

2023-04-06 01:31侯明勇
福建茶叶 2023年2期
关键词:原生态形式色彩

侯明勇,汪 洋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杭州 310000)

茶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茶的包装形式也一直备受重视,是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茶的种类繁多,包装形式也随之不断变化。中国当代著名的设计师大都设计过茶的包装样式,做过茶包装形式的各种探索,如香港著名设计师陈幼坚、靳埭强等,都有为之称道的经典作品。中国传统的原生态茶包装形式多为陶瓷等天然材料,除了皇家御用包装之外,外形多为朴实、雅致的装饰。中国在茶叶的包装上崇尚自然、可持续性和重复利用,追求功能与形式的融合。工业时代下的茶叶包装形式虽然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也丢失了很多传统包装中的可贵部分。当下,环境问题突出,全球污染严重,包装废料是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海洋陆地均受到包装污染的破坏,严重危害到人的生存,人们渴望改善自然生态环境。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时强调,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生态文明建设在茶包装设计领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茶包装的功能、材料、造型、色彩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非生态的问题,如茶包装形式上过度奢华艳俗,茶包装材料上使用不当,茶包装技术上缺失生态创新,茶包装工艺上粗制不精等。要应对这些问题,就需要消除只求表面的茶包装设计形式,应该大力提倡注重回归自然、注重生态创新,注重适度设计的原生态茶包装设计理念。同时,可以尝试从传统茶包装中汲取灵感,借鉴前人茶包装的设计智慧,师古拓今,回归人与自然和谐的原生状态,以此促进茶包装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1 回归自然的原生态形式

1.1 崇尚自然之道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反对以人工强加于自然,审美上追求朴素,反对过度藻饰,喜欢自然的审美风格。在《齐物论》中有记述,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2]在庄子看来“天籁”是大自然的声音,是最美妙、最动听、最具审美特征的声音,是在没有人工外力的作用下,大自然自发的律动,没有人为之痕。这与老子体认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异曲而同工。美妙的音乐都不需要人为雕琢,都是无形无迹的。庄子崇尚朴素平淡,反对浮华艳丽,反对矫柔刻意的技巧,主张自然流露。这种“自然而然”的生态思想对中国茶的包装形式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茶包装的文字、图形、色彩、造型、结构等视觉美感的塑造上一直凸显和追求着自然的审美意境。晚唐司空图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此种“反人工介入”的审美观在茶的包装上表达的是一种简约、素净、空灵的形式美。谢赫提出的“随类赋彩”,表现在茶包装上是一种对物性天然本色的追求。苏轼的“随物赋形”,体现在茶包装上是一种自由洒脱的风格。严羽的“别材别趣”,呈现在茶包装上是一种体察自然万象之后的独特感受。元好问崇尚“自然天成”的诗美境界,显露在茶包装上是一种贴近自然的形式,李贽的“童心”说,显现在茶包装上是一种不加装饰、原初本真的自然样式。

1.2 回归自然之美

关于原生态设计的形式美理解,有学者认为:“所谓原生态风格,它的基调就是一种自然气息——天然的材质和色调”[3]。也有学者认为:“回归自然的绿色设计是一种时尚,是一种健康的生活理念,是一种朴实的生活选择,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原生形态精神意境和理想追求。”[4]从这些理解上可以看出,茶包装的原生态形式应该表现的是人们对自然的友好情感和回归自然、追求健康生活的美好愿望,是人们面对物质社会的一种新的选择和态度。在茶包装形式美的塑造上,应该侧重展现自然的美,茶的设计过程中“尽量体现事物的本来特性,‘因物制宜’,营造设计作品的自然美感,减少人为处理”[5],反对脱离自然过度异化的人为介入,提倡人与茶包装、茶包装与环境相适应的设计形式。在茶包装材料的选取过程中,应该选取有益于人和环境的自然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茶包装材料加工方面,主张适度、清洁、卫生、高效的生态加工方式,以适应环保的需要。在茶包装材料的美感设计上,主张自然材料之间的巧妙搭配,以满足人亲近自然的审美需要。在茶包装的形态、肌理、色彩的处理上追求“宛若天成”的设计理念。特别是色彩的处理上,应该师法自然,学习自然的和谐之道。在自然中提炼色彩,并进行巧妙搭配和应用,凸显出色彩的自然之美。在形式意境上,主张“天人合一”,运用“天然去雕饰”“巧夺天工”“大巧若拙”的艺术技巧,营造古朴典雅、自然含蓄、简约素美的艺术格调。为了在茶包装的形式上表现出自然美感,提倡巧用材料自身的表现力,通过材质、肌理和色调本身让人们切实感受到自然的原生态之美。在茶包装设计中尽量保留自然物的自然属性,充分利用自然物的自身特质,适度雕琢,体现出审美的自然意趣。湖南白沙溪黑茶包装采用了原生态设计形式,传统的竹编手法表现出茶叶浓厚的乡土气息。在色彩方面,注重应用材料本身的色彩,重点凸显竹子干枯的本色,故意省略人工色彩的装饰,不假雕琢,彰显出茶叶原生朴实的天然气质。同时,色彩和造型、茶与包装相得益彰,注重工巧,粗中有细,原始大气。传统的木刻技术刻印出茶的品牌图标,木刻风格的单色图标与天然材质搭配和谐,整体彰显了茶的原生态品质。

2 注重创新的原生态形式

2.1 现实与艺术

原生态茶包装设计主张的“回归自然”“回归传统”,既是对以往茶包装的继承,也是创新,是基于当代对茶包装审美情感的回归,而不是“倒退”,更不是“返祖”。“回归”式的原生态茶包装设计是为了迎合现代人“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心理需要,通过吸收过去原生态茶包装形式的精华,设计出更适合现代人需要的具有“回归特征”的包装形式,这种茶包装形式是艺术形式上的原生态而不是现实世界中的原生态。该理念在韦柳媛的《“原生态”的原生态追问》一文中得到了合理的阐释,她认为:“艺术形式上的原生态与现实世界中的原生态并不在同一个意义层面上”,这是因为艺术形式上的原生态是经过艺术家、导演、设计师提炼加工过的能够展示天然、原始、本真的艺术形式,在艺术化的过程中保留了原生态的一些特征,而且,这些保留了原生态特征的艺术形式也是原生态的。因此,在原生态茶包装设计中所追求的原生态经过了艺术的加工和提炼,属于艺术形式的原生态,而不是现实中的原生态。有些设计者模糊了现实与艺术的界限,用“现实的”原生态茶包装标准去苛刻的要求“艺术形式”的原生态茶包装,导致有些原生态茶包装在传承中裹足不前,粗制滥造,缺少美感,甚至变的粗俗,也不符合茶包装艺术创新的逻辑。在原生态的艺术形式上,色彩可以产生丰富的联觉,是茶包装原生态艺术创新的重要元素,也是塑造原生态艺术形象的主要手段。在茶包装中,可以通过仿造自然物象的色彩表达原生态的艺术之美。例如仿造真实的树木、石头、水果、花草的色彩和质感作为包装的装饰,逼真再现大自然神奇的原生面貌,让受众产生触觉、嗅觉、味觉等五感的丰富联想,以此满足消费者对原生态包装的情感需求。

2.2 继承与改进

原生态茶包装不是退回原始的“返祖”形式,而是反观自然和传统,吸收文明进程中对人和环境增益的茶包装智慧,去延续、继承和创新原生态的茶包装形式,将原生态茶包装形式转换成对人性、对自然、对生命的思考。“回归自然”其实质是“创新意识的深入,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回应,也是基于人们对大自然的追寻和爱慕之情”[6]。这一点在日本“回归”式茶包装设计中做得比较合理。江南大学王安霞教授在《传承至今的传统生态包装研究》一文中提到,日本的现代包装在利用自然材料方面和环境保护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尤其是在包装领域非常注重生态包装的设计和运用,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选择经过特殊加工的纯天然可再生的材料,直接用于食品的包装。”也就说,所有可再生天然材料要想直接应用于食品包装,必须要经过特殊处理。“这些经过特殊处理的天然材料,不仅消除了天然材料可能存在的食用安全性的问题,还能达到长期保鲜的作用,并且有一种原生态、天然的美感。”[7]由此可见,日本对“回归”式原生态包装的要求并不随意,比较苛刻。日本的原生态茶包装设计不仅仅是保留和继承了日本利用自然的传统,而且进行了精心的创新和改进,日本在利用和传承原生材料和工艺方面有着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2.3 粗糙与精致

在对待自然方面中国的传统自然观念与日本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日本的传统里,自然是首位的,设计师不应该支配和破坏环境,应该尊重环境,热爱与呵护自然,应该自然的流露出来。”[8]日本对自然的热爱深入骨髓,在茶包装的质与形中处处流露着自然的气质。在品味日本的原生态茶包装设计时,很容易看到日本在利用自然和传统方面的巧妙。如日本的有些茶包装,采用了粗糙的瓦罐,为了彰显精致,在瓦罐周围又依照结构绑上草绳,附上草纸,整体感觉既原始又精致,既有乡土气息,又不失原生品质。原生态茶包装应该巧妙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不主张“粗糙不精”的设计形式,也不主张“外表精致,华而不实”的包装形式。而是倡导“拙”而不“劣”,充满原生质感,实则“精致”的回归式茶包装设计形式。如果把“回归”理解成“返祖”是不恰当的,不能因为对当下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非生态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极端厌恶,去憎恶现代文明和智慧,从而退回到原始状态,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事情。正所谓“古今不代”,能回去的仅仅是精神境界,因为,时光不会倒流,人类永远不会回到过去[9]。在我国的一缕茶香乌龙茶包装设计中,通过原生态的艺术形式表达了茶的原生品质和内涵。采用了非漂白的原生纸张,保留了原生纸的自然特性,通过质朴的纸张向消费者倾诉着茶的生态品质。在茶包装的外饰中采用了创新的原生态形式,特别是色彩上进行了创新应用。包装整体色彩简练,注重生态环保,采用非印刷的手段,减少了纸面的用色数量。通过独特的火烙工艺和技术生成色彩的对比和变化,借用自然之力产生偶发的艺术效果,独具自然之趣。这种自然天成的艺术形式,表达了该款茶“活炭烘焙”的原生态寓意,做到了形意相合,体现了该包装在原生态创新上的独具匠心。同时,采用了汉字、茶叶、山水等视觉符号,通过朴拙的形式表征,进一步强化了茶的生态属性。该款茶包装去油墨色彩的尝试,减少了污染和能耗,便于纸张再加工,提高了纸张的回收利用效率。这种原生态的创新方式充分体现了注重人、茶、包装与环境的和谐内涵,利用现代技术完成了“精致”利用自然的探索。

3 追求适度的原生态形式

3.1 追求“中和”

儒家美学倡导“中和”之美。《论语·雍也》中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崇尚“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中和之美。关于“文”与“质”的理解,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买椟还珠”的典故,卖珠的人为了珠子好卖,专门给珠子定做了精美的盒子,结果有个买珠子的人看中了盒子而舍弃了珠子,这个流传至今的典故反映了如果只注重事物的表面浮华,就会掩盖其实质的功用,反而会破坏事物的原有用途,造成浪费。韩非子也曾提到:“怀其文而忘其质,以文害用也”[10],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遵从儒家的“中和”审美主张,原生态茶包装的形式设计即不主张粗陋的简单和过分的节约,也不主张过度的装饰和繁复的工艺,而是提倡适合有度的包装形式。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先生的八马“观想”系列茶叶包装就注重节制,可重复利用。视觉形象简洁适度,朴素大方。以素简取胜,以形取胜。在用色上,设计师对茶包装不加装饰和髹漆,瓷盖采用宋瓷通体一色的简约用色方式,木盒外观采用简洁的木刻图标的形式,整体无印刷颜色,尽显材质原始面貌。通过陶瓷和木材在色彩和质感上的创新搭配,彰显了茶的素雅之美和天然之趣。在造型上采用了茶叶和水的自然形态,充满了茶韵禅意。

3.2 节制私欲

原生态茶包装设计中需要节制人类的欲望。依照当代的生态设计观,茶的包装设计既要满足人的需要又要满足环境的需要,即不主张以人为中心,也不主张以自然为中心,而是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发展。在茶包装的设计中,当人与自然的需要产生矛盾时,主张在不损害人的正常需要的情况下,人要向自然做适度的退让,不能为了人的一己私欲,过度的占有和消耗资源,而不去理会环境的承载能力。由此,茶的包装设计不能毫无节制,随心所欲。在茶包装设计中要重视节省材料,节省空间,节省工序,节省能耗。探索出茶包装的超薄材料,研究出每款茶包装最节省材料的结构,开发出茶包装的多用途功能。提升茶包装的品质,做到可持续使用,等等。人本身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充当主宰者的角色,有责任有义务维护人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发展。正如道家的生态主张,要“主而不宰”,如果人类一味地过度干预自然,凌驾于自然之上,终将会威胁到人自身的生存。因此,原生态茶包装设计主张顺物自然,回归自然,既要满足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要满足现代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在原生态茶包装设计中,把握好适度原则是对设计师提出得更高要求和挑战,而不是退回到简单的形式。

3.3 破除极端

原生态茶包装的“适度原则”倡导的是灵活运用生态法则,而不是教条和僵化。譬如正方体是方体包装中最节约材料的的一种形式,如果设计师为了遵守生态设计的法则,机械地将任何茶的包装都设计成正方体,无论是设计者,还是消费者,都会感到单调和厌烦。节约茶包装材料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一定正方体就是唯一的选择。在生态设计中,如果破除了极端的工具理性,又走向了极端的生态理性,这不科学,也不生态。在生态设计观念中,提倡平衡与适度,倡导多元与人性,过于机械片面地理解“生态”都是不合理的。“有人把‘以人为本’和生态理念对立起来,认为前者是反生态的,似乎只有牺牲了人类的生存需要和审美诉求才能保护自然环境。其实,忽视人的类的需要和意愿,伤害的不仅仅是人,也可能还有环境。”[11]

4 结语

总之,随着时代发展,茶消费者生态意识的增强,原生态茶包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茶包装设计者应当具有生态设计的意识和精神,回归自然,不忘传统。既注重茶包装的传承,也注重茶包装的创新。在茶包装设计中充分地运用大自然的形式和韵律,学习大自然的智慧,让技术更加接近自然,同时,在茶包装设计中也应该注重适度原则,正如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这样就好”。

猜你喜欢
原生态形式色彩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原生态静宁苹果
神奇的色彩(上)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滇国贮贝器 浮夸还是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