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雨,张伟,阎小燕
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一组主要累及肺间质、肺泡和/或细支气管的肺部弥漫性疾病[1-2],近年来其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逐年升高,特别是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患者中位生存期仅为2~3个月,预后极差[3-4]。目前,仅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被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用于治疗IPF,但两者均不能预防或逆转ILD进展[5]。近年来中医药因具有整体观念、标本兼治等特点而在ILD治疗方面取得一定进展[6]。本文基于“肺虚络瘀”病机探讨了补肺通络法治疗ILD的研究进展。
ILD的基本病理改变包括弥漫性肺实质、肺泡炎症及间质纤维化,可累及肺间质、肺泡及肺泡周围组织,以肺泡壁为主,其急性期以损伤或炎症病变为主,慢性期以纤维化病变为主,具体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憋喘、干咳等[7]。
目前,中医学对ILD尚无统一认识,根据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肺痹”“肺痿”范畴[8]。中医学素有“久虚入络”“久病必瘀”之说,既往研究表明,“肺痹”(肺虚兼络滞型)患者占ILD患者总数的62.5%,其是ILD的主要中医证型[9],其基本病机为肺气亏虚、痰瘀阻络、络脉痹阻,痰、瘀、虚为其主要病理因素,肺虚为本,痰瘀阻滞为标,病久成瘀生痰,伏于络脉,肺虚络滞相互作用,虚实相互夹杂[10],故“肺虚络瘀”横贯ILD始终,而中药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还具有不良反应少等优势。
2.1 “肺虚”以肺气亏虚为本 ILD患者早期即可见咳嗽、憋喘、气促、懒言、乏力等气虚表现,且动则加重,陈士铎在《辨证录》中有言:“肺痹之成于气虚,尽人而不知也……然肺痹即气痹也。”《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肺痿一症,概属津枯液燥,多由汗下伤正所致。夫痿者,为津亡而气竭也。”《内经》中亦云“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不足,病肺痹”,表明少阴不足是肺气亏虚发为肺痹的重要病因。袁沙沙等[11]提出,不论是肺痹还是肺痿,肺肾气虚是ILD患者咳嗽的始动因素。石晓乐等[12]指出,肺主气司呼吸,参与宗气生成,阳气相对较足,更易感受燥热之邪;另一方面,肺脏清虚娇嫩,感受燥热之邪而燥热伤阴,阴虚内热,热则气耗,从而导致肺脏阳气暗耗而亏虚,故ILD虽有虚寒、虚热之别,但总体以肺气虚弱为本。因此,无论是肺痹、肺痿,均属肺肾气虚证或肺气阴两虚证,且肺气不足贯穿ILD的发生发展过程。
2.2 “痰”“瘀”是ILD的关键致病因素 《临证指南医案》中有曰:“痹者,闭而不通之谓也,正气为邪所阻,脏腑经络不能畅达,皆由气血亏损,腠理疏豁,风寒湿三气得以乘虚外袭,留滞于内以致湿痰、浊血流注凝涩而得之。”强调了痹证发生的本质为“经络痹阻”,而这又与“痰瘀凝滞”密不可分。现代《中华医学大辞典》中解释肺痹曰:“肺为浊邪阻闭,失其清肃降令,故痹塞不通。”ILD早中期以邪实为主,外感于邪,肺气不利,水液停滞,日久化热,炼液成痰,痰热互结,阻塞气道,阻滞经络,发为肺痹,而血行不畅,停而成瘀,日久瘀可化热,痰、热、瘀三者互结于内,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亦可凝滞经络,损伤肺气;ILD后期以肺气亏虚为主,肺为水之上源,肺虚则宣发肃降失常,水道失于通调,津液无以输布而留为痰饮,壅积于肺;另一方面,痰浊阻碍气机升降,肺气闭塞,痰气凝结,无法推动血液运行,血液积聚成瘀,或肺气虚弱,宗气虚衰而无力鼓动气血运行,血脉运行失常则成血瘀,而致肺痹[13]。气耗散过多或生化乏源,或气滞而出现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进而贯穿ILD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14]。因此,“痰”“瘀”互结,痹阻脉络为ILD的关键致病因素,化痰祛瘀或减少痰浊、瘀血是ILD的重要治疗原则。
2.3 基于肺络解释ILD的“肺虚络瘀”病机
2.3.1 肺络的结构特点与生理功能 《灵枢脉度》中记载:“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肺络属于络脉系统在肺部的分支,吕晓东等[15]概括肺络的结构特点如下:阳络居外,在上为盖;阴络网密,气血交汇;气络形聚,血络和顺;有舒有紧,张弛有道。肺络分为气络和血络[16],既有络脉的基础特性又有自身的独特之处。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能通调水道,气络具有温煦防卫、调畅气机之功,肺络为脏腑气血输布、水液运行的枢纽,肺气宣发能排浊气,输送水谷精微之气,运行温煦全身,肃降助气机沉降归根,协调脏腑气机运动;肺朝百脉,血络以运行营血为主,能助心行血,调控血液循行,兼以濡养肺体[17]。《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述“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因而肺脏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离不开肺络的调节控制、津血的互换作用[18]。
2.3.2 “肺络虚损”“痰瘀损络”是ILD发病的关键环节ILD患者的病机以肺气虚为本,外邪侵袭,或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使肺气耗伤而致肺络气虚;感受燥热之邪或外邪入里化热而耗气伤阴,导致肺络进一步受损。ILD以肺络虚损为基础,络脉失充,造成肺宣降失司、气血营卫功能失调,复感“痰”“瘀”等ILD的重要病理产物,痰浊、瘀血更容易阻滞肺络,进一步导致肺络失养、肺络瘀滞,发为络病。“肺络虚损”“痰瘀损络”是ILD发病的关键环节,也是ILD病程绵长、迁延难愈的重要原因。因此,ILD的治疗需重视补肺通络,本以补益肺气,标以化痰祛瘀通络,标本同治,同时兼顾培土生金法以健脾益肺。
ILD以肺气亏虚为本,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少痰、短气不足以息等,故其治疗时需重视补气以固本。“痰”“瘀”是ILD的关键致病因素,临床可表现为咳嗽咯痰、胸闷气喘、呼吸困难、舌暗、舌下脉络迂曲等症状,治疗重点为化痰祛瘀通络。脾属土,肺属金,土可生金,虚则补其母,故临床上治疗ILD患者时应配以培土生金法,如增加补益脾胃中药。一方面,肺病日久,子耗母气,脾失健运而生痰,故健脾土以生肺金,通过顾护脾胃、健脾益气而补益肺气;另一方面,脾主水谷精微之运化,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失健运,则湿聚成痰,上贮于肺,反之脾健则痰少。肺虚为本、痰瘀互结损伤肺络为标是ILD的基本病机,而补肺通络法是ILD的治疗原则,临证用药需以补气为主,辅以化痰祛瘀通络,同时兼顾脾胃,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冯京帅等[19]指出,治疗肺纤维化患者应以益气活血通络为主,临证应用自拟方二甲消癥汤,该方中的黄芪、玄参、太子参等为益气养阴、补益肺脾中药,可扶正以驱邪外出;穿山甲、鳖甲、海浮石、浙贝、夏枯草、丹皮等为活血化痰通络中药,可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功能。曾静玲[20]研究发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养阴益气活血方治疗ILD患者,可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肺功能及活动能力。田琳等[21]指出,补肺活血中药能有效改善ILD患者肺功能、血气分析指标及预后,方中黄芪、(炒)白术、党参可补脾益肺,浙贝母、桔梗、葶苈子、杏仁可润肺止咳化痰,地龙、桃仁、没药、当归可通络活血祛瘀。蔡宛如教授指出ILD为虚实夹杂之证,本以肺虚亦关乎脾、肾,标实即痰、瘀、热内蕴,胶结成毒,内阻肺络;在临证治疗时,常以百合固金丸、四君子汤等为底方,可达补益肺肾之气、滋阴润肺的目的,同时兼顾调理脾胃,并酌情增加虎杖、红景天、丹参、川芎、全蝎、白僵蚕、地龙等药物以活血祛瘀、清肺化痰,从而使邪去络通,恢复患者肺功能[22]。曲敬来教授认为,肺痿以气阴两虚、痰瘀痹阻不通为基本病机,临证常用涤痰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方中党参、黄芪、麦冬、沙参在补益肺脾之气的同时兼具养阴润燥的作用,陈皮、天竺黄、瓜蒌皮、苦杏仁、浙贝母可祛除痰湿、宣肃肺气,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可活血化瘀,有“血无可凝,气可宣通”之功效[23]。
患者,女,68岁,2020年12月因“憋喘、咳嗽4月余”而初诊,4个月前曾因“受寒后出现咳嗽、憋喘、发热,体温最高39 ℃”就诊于济阳县人民医院,行胸部CT检查,诊断为“间质性肺炎”,给予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盐酸溴己新注射液等解痉抗炎、化痰止咳平喘治疗,后好转出院,出院后口服强的松40 mg/次,1次/d。现症:憋喘,咳嗽,活动后加重,咯痰,痰白质黏,量少易咳,偶有腹胀、乏力,食欲不佳,睡眠可,二便调,舌淡暗苔白,脉沉涩。中医诊断为肺痹,属肺脾气虚、痰瘀阻络证,西医诊断为ILD。处方:达络肺仙饮(此方为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张伟教授自拟方)加减,基本药物组成包括麻黄6 g、桔梗12 g、浙贝母12 g、杏仁9 g、川芎9 g、白果9 g、黄芩12 g、蜈蚣1 g、甘草6 g、前胡12 g、白前12 g、(炙)枇杷叶12 g、(炒)地龙9 g,水煎服,1剂/d;强的松15 mg/次,2次/d,并加用百令胶囊。二诊:上方服用14剂后,患者自述除仍感乏力、腹胀外,余症状均明显减轻,故在原方基础上加厚朴12 g、焦三仙15 g、鸡内金15 g、黄芪30 g、太子参30 g、麦冬15 g、五味子12 g,并将强的松减量至20 mg/次,1次/d。三诊:患者自述诸症均有所减轻,继续服用上方2个月,强的松减量至10 mg/次,1次/d。四诊:以上方为基础制成膏方,强的松改为5 mg/次,1次/d,服用3个月。2021年6月电话回访,患者一般情况尚可,无明显不适,自述于当地医院复查胸部CT显示肺部弥漫性阴影、磨玻璃样改变有所减轻。
按:根据该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其病属中医学“肺痹”范畴,属肺脾气虚、痰瘀阻络证。患者初诊时以肺脾气虚为主,兼有痰瘀之邪阻络,故出现憋喘、咳嗽、痰量少难咯,动后尤甚,腹胀、乏力、纳差等诸症,治疗时以扶正兼祛邪为原则,方中麻黄、杏仁一升一降则肺气宣、逆气降,桔梗宣肺祛痰,更能引药入肺,浙贝母、白果化痰散结,川芎、蜈蚣、(炒)地龙活血祛瘀通络,黄芩入肺经清热,前胡、白前、(炙)枇杷叶止咳化痰平喘,甘草调和诸药。治疗2周后患者病情较前明显好转,邪实逐渐消退,然仍有肺脾气虚证,无力推动,功能下降,故见腹胀、乏力、纳呆,遂加入厚朴、焦三仙、鸡内金健脾益胃兼之行气,既能恢复脾胃运化腐熟之功,同时脾健痰化,起到培土生金的作用,以帮助机体恢复受损的肺气,黄芪、太子参补益肺脾,麦冬、五味子补肺养阴,以缓则治其本为此时的治疗原则,加用补益肺脾、培土生金的中药以达补而不滞、行而不散、标本兼治的功效。
目前,ILD患者的治疗仍以氧气支持和抗炎为主[24],其中糖皮质激素和肺移植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但糖皮质激素容易产生不良反应,肺移植很难找到相应肺源。中医学认为,ILD病位在络,其常见证型为痰瘀阻肺证,肺脾气虚、血瘀痰阻证,痰瘀阻肺、气阴两伤证[25],痰、气虚、血瘀、阴虚为其最常见的病性证素,故认为“肺虚络瘀”是ILD的基本病机,应以补肺通络法贯穿治疗全过程,补肺气滋肺阴,佐以化痰祛瘀通络,兼顾脾胃以培土生金,络脉调和,阴平阳秘,则机体调畅。总之,在ILD治疗过程中不应拘泥于单纯西医或中药治疗,中西医结合常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贡献:冯雨、阎小燕进行文章的构思与设计,撰写、修订论文;张伟进行文章的可行性分析;冯雨进行文献/资料收集、整理;阎小燕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并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
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