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视域下审丑现象初探

2023-04-05 22:49赖俊生王佳乐马怀林陈聪
声屏世界 2023年1期
关键词:亚文化迷人话语

□赖俊生 王佳乐 马怀林 陈聪

丑的美学基于概念独立回归二者内在的关联意义,即丑由美的相关性所决定,指向主体情感对丑的批判与对美的赞扬。在信息虚拟化时代,娱乐性表达成为公共话语的意识形态倾向,在技术营造的拟态环境及经济结构规范的逐利商业双轨驱动下,审丑由独立于美为轴心的概念反驳转向个体本质异化的情感行为,以亚文化态势反叛传统审美的指归。伯明翰学派将亚文化视为多元文化间种种独特风格的内部协商,同部分社会群体在阶级文化系统中所处的特殊地位、界限状态和特定矛盾相耦合,其成型依赖于作为参照系共享的群体标准的建构,即在行动中塑造同一的与传统价值观凿枘不投的群体价值体系,是一种自发性演示的集体表征。文明社会淘汰马戏团,短视频平台上的扮丑主播则成为供人取乐的新型小丑。主播“迷人的郭老师”,原名郭蓓蓓,河北沧州人,审丑文化的集大成者,凭借即兴直白的话语叙述、独具一格的语音表达、蓬头垢面的肥胖形象,辅以B站鬼畜区网民自发的二次创作视频“吃猕猴桃”“成语接龙”,在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走红,坐拥715万抖音粉丝。2021年9月2日,随着广电总局与文化和旅游部对于抵制泛娱乐化倾向、低俗网红和无底线审丑的一纸禁令下发,“迷人的郭老师”账号遭到全平台封禁。迅速爆火到一夜衰落,文化特质本身的不确定性、动态波动始终引领或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风尚,继发形成社会价值的同一思潮。文章旨在从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视角聚焦主播“迷人的郭老师”及围观者的行为特质,一窥虚拟媒体生态中亚文化的镜面反映和参与式文本狂欢共同体的实现路径,在网络泛娱乐主义思潮中回归审丑的本我意义。

丑态本身——基于短视频的多模态分析

非言语。克雷斯和范吕文延续了索绪尔的符号学语言观建构视觉语法理论,探讨图像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对多模态分析的影响。“迷人的郭老师”短视频或者直播时穿着以深色和粉色为主,衣着土味质朴,尤其粉红色薄款睡裤和过于松垮的服装是其服饰的标配,体态的臃肿缺点暴露无遗,与大众审美格格不入。作为一名主播,她并不注重打理自己的外在,常以发型凌乱、蓬头垢面、素颜、一身赘肉的形象出镜,加之披肩散发与盘发辅以随手一别的发卡和发带。她的视频生活背景单一,以床铺为主要拍摄背景,视频中出现的生活化道具说明其家庭朴实,如碗筷、速食火锅、猕猴桃、床单、塑料袋、枕头等,多是快餐和家常物件。同时,镜头的景别处理可以展现主播独特的心理范式,构建不同的感知情境,而“迷人的郭老师”大量采用固定镜头完成画面的表达。图像虚拟与观众现实世界可以跨越时空产生连结,即当主播直视屏幕,受众会产生一种即时沟通的错觉。镜头语言还可以通过取景的范围来选择行为距离的远近,“迷人的郭老师”的短视频或直播通常通过脸部特写镜头展现无隐私界限的绝对近距离,与受众建立矢量联系,搭建足够亲密的图像关系。此外,视角是态度的有效量化。“迷人的郭老师”的视频多见以正坐的水平切线视角,床上和被窝拍摄的仰视镜头也不少见,代表了受众处于高地位或平等地位的关系。日常场景、生活化物品和夸张低俗的举止构成了“迷人的郭老师”完整的短视频内容公式。她经常在镜头前胡言乱语、打嗝、放屁、用脚趾擦鼻涕、发出长频率的猪叫,甚至只穿贴身衣物给受众讲故事,咬牙切齿、伸舌头呲牙、翻白眼,假意羞涩、大喊大叫更是其直播的常态风格。不恰当、反道德的展示与丑角人设构造相辅相成,加之其无法预设的语言输出,前一秒卖惨、后一秒谩骂的场景时有发生。她曾说:“你们别把我当偶像,我知道你们都把我当笑话,我什么都懂。”可以说,“迷人的郭老师”深谙以自我降格为主导的直播才能为其谋取亚文化资本的最大化。

言语。“郭语”是“迷人的郭老师”结合河北沧州方言特点及语音变调的运用,出于偶然愚乐受众需要而独创的一门不具有统一编码解码标准的声音指令,其含义遵循了汉语的基本内核。河北方言隶属于冀鲁官话,沧州地区尾音轻声的特点显著,尾字音节失去本调,调位中和,失去对立性,形成轻声。同时沧州方言具有依附性,偶发的连读导致前后字的声调缩减,后字音短而声弱,其音高受限于前字,随其变化而变化。“郭语”也依循轻声的发声特质,如“姐妹”发音成“集美”,“猕猴桃”发音成“猕 hotel”,“红心火龙果”发音成“烘心火龙锅”,“香蕉”发音成“新居”等。

韩礼德就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分析语言,认为语篇意义基于此三种功能得以实现。[1]以“迷人的郭老师”直播话语“我上学的时候就这个死样子,就是嘟着个大脸,脑瓜那么大,大猪头一样”为例,就概念功能而言,通过及物性系统拆解,物质参与对象为主播自身,以识别作为关系过程,其中对于“大”字的三次复现突出修饰载体,放大主体特征。第一人称叙事拉近直播与受众的人际距离,其心理的自嘲更多是通过面部紧蹙低垂的眉眼展现,而受众作为感知主体存在对自身生理条件的审视,有利于群体心理认同的成型。就人际功能而言,陈述作为明晰的信息载体,结合肯定的情态判断,建构相对强势的话语意义,加深主播对自身生理肥胖的认知程度。就语篇功能而言,内指将“我”置换于后文“猪头”的意义,话语中缺少并列、转折和假设关系的衔接词,语篇叙事呈现零散、破碎,趋向于无逻辑不加构思的即兴陈述。在短视频被视为即时展演的时代,她刻意贩卖丑态,通过贬低自身的生理条件,或者说以在大众眼前出卖自尊的方式,使得多数普通受众变相获得优越感。再漂亮的猴子相较于人而言还是丑陋的,群体审丑的观猴行为,成为了她走红的流量密码。而对受众而言,他们并不能真正从生理肥胖的异化需求中获取精神满足,仅是精神“鸦片”式沉溺或是人性的腐化与衰退。

虚拟审视——暂时性话语狂欢共同体

抵抗与狂欢。亚文化具有抵抗性,当部分社会群体与主导或主流文化产生具体矛盾时,亚文化会呈现出越轨趋势。[2]“迷人的郭老师”作为一个符号,代表的是不经修饰未被编入男性凝视编码的面容姿态,是随时可以被颠覆的三纲五常,是不为主流所欢迎的容貌也能直陈自己的本真,也是潜藏于极端扮丑错误价值之后的深渊。伯明翰学派认为人类个体欲望和自身局限的对立矛盾如果长期持续,自身就会产生打破藩篱的欲望,而虚拟空间无疑为欲望的宣泄创造温床。部分群体或个人受环境制约丧失话语权,继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缄默,他们期待话语权力回归与群体关联的建构,希望以此缓解人在社会中的压力与焦虑。受限于社会规训和他人期待,青少年在社会模具中追求个性解放,强烈的反叛使得他们排斥和成年人步入相同的轨道,因而身份认同危机涌现。“郭语”受众或热心“传教”制作“郭语”相关模仿秀或讲解如何发音的视频,或借助戏谑性的“郭语”载体分享自身故事,或创造情境蹭“郭语”热度以精细化引流,即在虚拟空间中抗拒现实审美主流,积极寻找自我群体认同。精确化传播会诱发亚文化群体极端认同和形成明确限制他者进入的特质,背离群体协作的再现和展示亚文化特征的意义。长期复现同质文化内容易致使观者产生偏执的极端情绪,情绪的非理性进而会导致信息认知的歪曲。观看者对“郭语”等内容彼此交流和不断创造,形成了虚拟空间内基于“迷人的郭老师”及其延伸文化的部落共同体。虚拟空间解除了人在物质社会中的阶级禁锢,个体的语言、行为不再受限于现实身份的制约。传播“迷人的郭老师”相关表情包、话语沟通掺杂“郭语”、表情神态的“郭化”都是个体希冀在虚拟社群中构建情感同盟,以获得关注。同时,网络的隐私性使得个体逐渐从面对面的接触分离出来,朝向“想象的共同体”靠拢,大众传媒的沟通与共享使得“想象共同体”打破地域和民族藩篱,铸就“情感共同体”。[3]因此,“迷人的郭老师”及其延伸文化的走红究其本质是一场话语狂欢。

亚文化风格。符号是感觉材料和认知意义的统一,在任何一种社会文化系统中,符号同构不断重组糅合,形成规律编码和解码的话语体系。而基于同一的符号体系搭建,置于同一的话语体系中不同要素则会催发出一种崭新的话语形式,以承载不同的信息特质。“耶斯莫拉”原是“噎死我了”因口水吞咽发出的错音,但随后被解释为语气助词,即兴奋中带些变态之意。“郭语”的诞生原本只是一时口误的无心之失,是普通话与方言二者语音语调的重构,但在审丑文化不断扩张的裹挟中,产生了新的指向,对字面原意进行联想和延伸使其具有象征意义。“郭语”在原有的表征意义上被赋予了趣味性、猎奇性和新鲜感,用以弥合群体中关系、情感和维系。[4]部分受众将词语意义重新设计,以戏谑或玩笑的方式引发他者的良性互动,加强其与现实语境的对比。“多损”发音成“夺笋”,原指对他人损害行为的批判,延伸出“山上的笋都被你夺完了”,表示对某人或某事无可奈何、不悦等含义。可以说,“郭语”己经成为了受众判断群体身份的符号象征。

亚文化群体手中持有解锁对应“风格”的“咒语”,即亚文化成员本身专属的符码或是图像,可以说每部分和其他部分都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揭示其文化特质。同构描述一个群体间的价值取向、生活风尚、主观经验和表达手段的一致性。就主播层面而言,“迷人的郭老师”的走红催生了许多同质化的扮丑“他者”,如短视频创作者“章鱼妹”(186.3万)、“书哔汗汗”(抖音粉丝114.3万)、“小瑶郭子”(抖音粉丝261.2万)等。视频内容摒弃了极端低俗,不乏蹙眉歪嘴、“郭语”的日常应用和一惊一乍的表演形式,一个“迷人的郭老师”在无底线审丑划出的触底界限终框约了每一个后继者。此外,“外郭语等级考试”“郭语专八”“郭语十级考试”等“郭语”自发二度创作和之前走红的“他不是烦……他是烦我……”也为其盗猎为“他不是烦‘迷人的郭老师’,他是烦我……”的形式,很多都是在借鉴诸多网络语言生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结构和形式加以解构重组的翻版。[5]

表意实践强调多义性的旨归,认为亚文化是一种现实文化的社会变体,可以颠覆固有价值观念。青年亚文化视域下亚文化的副产物所呈现的基本形态多以反讽和恶俗表达来反映社会现实和内心的反叛。这种实践在“郭语”中也可以窥见一角,如郭语“成阴了”意指非常厉害。“阴”字的内涵意中带有恶俗成分,词语本身也不符合标准汉语的组建逻辑,可以说低俗化的“郭语”是为提倡言语规范的主导文化及主流话语所排斥的,可见更深层次的表意实践,其实是文化与交流两种形态的互动与关联。

价值回归——审丑的影响与反思

自媒体为当代青年自我表达提供了虚拟场域,与之同时涌现而出的是群体对社会热点的肆意批判,而群体的同质和效仿、虚拟的肆意和桎梏、家庭教育的偏激和缺位都会激活社会群体对于主流文化的反叛。媒介赋权使得个体创作者获得平等表达的机会,得以因某一种足以唤醒个体原始欲望的特质收获社会群体的目光聚焦,跻身流量时代的顶流。异化的审丑亚文化中充斥着各种庸俗、低俗、媚俗的元素,抛弃制约成为“自由人”背后的真相是对审丑文化不加以甄别的肆意内耗。极端嗜丑削弱了亚文化的自省与反思,弱化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对理想信念和有序的行为规范的价值指引。个体追逐感官享受和无底线娱乐化的思潮,压力和焦虑的非理性宣泄使得亚文化产生功利化和物质化的趋向,商业和媒体的进驻更是加深了个体对于权力和金钱的追求,以过度娱乐和戏谑的姿态试图挑动主流价值的基石。频繁的审丑异化现象会不断消解受众对于虚拟和现实生活中对于美丑的边界,从起初的冲击、批判逐渐发展为丑陋的脱敏乃至麻木。“迷人的郭老师”是底层社会试图借助虚拟媒介反抗上层文化、寻找自身定位的一种尝试。“丑”并非原罪,一种独立文化的成型一定离不开社群对某个特定问题的反思和探索的哺育。

审丑亚文化的本真在于以虚拟网络为关联,驱散当代审美的同质化迷思,从审美降级的视角审视美学的真正价值。媒介赋权使得个体创作者获得平等表达的机会,得以因某一种足以唤醒个体原始欲望的特质收获社会群体的目光聚焦,跻身流量时代的顶流。朦胧走向自我觉醒的意识转变需要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要充分考虑青少年的群体特质和认知逻辑,以家国情怀呼吁崇德向善、甄别是非曲直的价值取向,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时代建构,既要牢牢守住主流意识形态的底线,也要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化、生活化、日常化,整合好、调节好、关切好亚文化与主流文化间的价值同一和隔阂;创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话语体系,搭建契合亚文化群体的交互语言、传播形式、传播手段;糅合主流意识形态的符码结构与视觉图像的双重运行机理,在信息图像化、碎片化、视觉化的时代,将主流意识形态庄严肃穆的宏大叙事转为娓娓道来的个体叙事;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塑造健康公平的现实与虚拟社会环境,最终实现主流意识形态与亚文化的有效沟通和内嵌,让新时代文化生态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亚文化迷人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迷人的无人机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这儿真迷人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