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群媛 朱英怡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 黔西南 5624400
对于职业院校的教师来说,其自身的积极性,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样对阶段性的教学质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互联网+职业教育”等教学策略的推进过程中,应从教师和学生等两方面的主体出发,根据师生各自的需求,通过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使教师工作积极性得以加强,以内外兼修的形式,促进学生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在教育服务平台的辅助作用下,使相关学资源能够实时共享,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新时期时代背景的影响下,确保“互联网+职业教育”等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充分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力,并培养更加优秀的师资团队。
对于职业院校的教师来说,由于受到工作、生活等压力的影响,导致其心理状态缺乏平衡性,从而引发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在压力情绪影响下,导致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呈现出了衰竭的状态[1]。通常,教师的情绪日渐低落,所以会以冷漠、漠然的态度面对工作,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无法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阻碍了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难以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支持,降低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质量。
为此,对于职业院校来说,需要在“互联网+职业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根据院校专职教师的整体情况,建立良性发展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教师能够持续探索,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加强职业院校内部教师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基于新型的工作形式,加强教师的获得感、认同感和体验感,优化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整体质量。
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受到文化、历史、理念和体制等多方面干扰因素的影响,当学生的学习质量与理想目标相背离时,由于学生缺乏积极的生活态度,在难以改善传统学习方法和不良行为习惯时,导致学生对于自身的人生规划存在迷茫状态,难以确保学生学习、生活等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应顺应新形势时代背景的革新趋势,树立优良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采用因材施教的形式,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理念,使学生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导下,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借助“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学习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求职业院校教师能够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在外部的刺激作用下,使学生的知识被动接受状态得以转变。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摒弃由教师灌输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主动接收学习信息,并对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彰显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不仅如此,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应具备主动意识,在积极收集知识和信息时,借助教师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学习质量不断提升。
对于“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来说,在职业教育相关教学活动的推进阶段,能够呈现出开放化的转型态势,并且具备共享性、自主性和交互性等多种特点。
在使用互联网平台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出电子技术手段的辅助作用,将课程进行碎片化处理。基于数字化的转变形式,将其及时传递于联网数据库中,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提取需要学习的知识,能够以自由形式进行学习,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在建设“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学和学习,都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顺利展开。教师在使用互联网平台的过程中,能够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性支持,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获取大量的学习资源,助力学生学习活动有序进行。
借助互联网平台的运行优势,可以将知识、信息和资源放置于互联网平台中,不仅需要促进线下教学活动顺利开展,还应借助线上活动形式,对学生所获取的资源和知识进行拓展,保障知识补充的完整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
对于职业院校中的教学资源来说,若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之间存在矛盾,或者无法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时,则会阻碍职业教育活动的开展。为此,职业院校在“互联网+职业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从财力、人力、物力等多个方面出发,加大对该类资源的投入力度,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研究培训等活动,促进教师职业能力水平全面提升[2]。与此同时,还应将学生发展作为主要目标,采用合作、交换、购买或者参与的形式,不仅需要发挥出校内资源的实用价值,还应积极融入校外资源。
在校内、校外等两种资源的融合过程中,保证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并形成更加优良的学习氛围,在“互联网+”环境背景影响下,发挥出职业教育有活动的实践价值。对于校内外资源来说,在通常情况下可以对其予以细致划分,主要包括教育系统中的内部资源,以及社会方面的外部资源等两种形式。
一方面,对于社会教育资源来说,在通常情况下主要是指教育系统以外的资源,并且是由社会力量投资所形成的职业教育资源。在线下教学逐渐恢复的过程中,使职业院校的线上教学压力逐渐锐减,通过加大对社会线上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形成优质的教学平台,有效调动社会方面资源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主动参与的发展态势。
另一方面,对于教育系统的内部资源来说,主要是指类型、专业和层次相同的职业院校,能够与本校之间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使优秀、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能够充分共享,以共有形式促进教学资源使用率得以提升。
在该类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各职业院校需要紧抓创新机遇,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建立紧密联系,确保该类机构具备较强的综合实力。以互联网教育机构为主,使其能够与职业院校之间相互合作,为职业教育社会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带来助推动力。
对于“互联网+职业教育”等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促进教学活动顺利开展,还应对学生的学习提出明确要求,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灵活运用“互联网+”等资源,完成阶段性的学习任务,优化职业教育工作实施成效。
1.2.2 临床资料调查 对纳入研究对象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孕周、妊娠期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分娩次数、胎盘粘连、吸烟史、前置胎盘、巨大儿、宫缩乏力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
在职业教育长久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朝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向转型,并且能够发挥出“互联网+职业教育”等教学体系的建设优势,在该类教育形式的转变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基于原有的教育学等基础,需要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建立良性交流,优化“互联网+职业教育”活动的推进成效[3]。
在线上、线下等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应从两方面的作战准备入手,将教学和学习等目标融入其中,在职业教育活动后续的推进过程中,借助线上和线下相互融合的方式,保证课内、课外资源融入的充足性。以扬长避短的形式,基于“互联网+”的环境条件,促进职业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保证教学与学习的有效性。
在线下教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可以与线上教育模式之间保持紧密联系,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形式,根据线上教育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在归纳和梳理的过程中,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确保线上教育阶段所出现的问题与不足能够被及时解决,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弥补在线上教育中所出现的短板。
对于职业教育活动来说,应将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成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互联网+”背景的影响下,优化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成效。
在设置职业教育教学和学习目标时,需要以学生就业为主要目的,将职业岗位等标准作为基础参考依据,对职业院校的教学和学习等成果进行衡量,以促进学生能力持续提升为目标,在“互联网+”环境影响下,保证职业教育教学和学习等环节的有效性。
职业院校需要定期组织教师人员开展培训工作,促使教师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水平得以全面提升,通过加强教师的责任意识,组建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对学生的主动意识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自觉参与到日常的学习阶段,促进自身学习质量有效提升。
在打造线上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职业院校的发展态势,综合考虑相关专业的设置情况,确保所形成的线上课程体系,能够与院校中的专业需求之间保持适应。
例如:对于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所创办的“新媒体运营师专项能力”课程体系来说,在合理应用的基础上,能够对职业院校中的技能课程予以拓展[4]。或者,可以在相关平台中,获取与信息、法律、金融、文学、历史等课程相关的资源,借助商用和非商用等两种形式,在灵活选用的基础上,基于“互联网+”环境背景,保证职业教育课程创设的适应性和实效性。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都在互联网+影响下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诞生了很多新的职业岗位,承担着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重要的工作内容。新岗位的出现代表了产业对于新发展道路的需求,一条新道路的发展意味着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物力成本的投入,而职业院校针对新道路、新岗位开展职业教育,可有效提升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契合程度,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比如餐饮是一个传统行业,但在互联网的影响下餐饮老板手中多了一条通过互联网宣传自家餐厅的途径,新媒体营销就成为餐饮产业的新岗位,成为餐饮老板的新助手。作为一个新职业,如果餐饮老板自己钻研这条路,必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招聘的行业小白想要胜任这个职业的工作也同样需要大量的时间去适应,这就导致餐饮老板在这个方面的投资短时间难以实现回报。职业教育院校应时刻关注产业的发展动态,关注着各个行业对于新岗位、新人才的需要,深耕生命周期长、竞争激烈、运营专业程度高的职业教育领域,及时进入新兴产业领域、产业交叉领域,拓宽职业教育院校人才培养宽度。
在新形势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加快了“互联网+”等项目的建设进程,并逐渐融入职业教育阶段。为了缓解师生的压力,需要在“互联网+”职业教育新型模式的影响下,将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心主体,围绕教学和学习等活动,在互联网平台的辅助作用下,保证职业教育有活动的交互性和开放性。在“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的推进过程中,需要对结构设计予以高度重视,借助内部和外部等教学资源,基于新型的学习方法,逐渐转变教师和学生的传统观念,基于校企合作的形式,为职业教育教学和学习等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