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嵩烽
(上海大学文学院 上海 200444)
吴则礼(?—1121),字子副,号北湖居士,宋兴国军永兴(今属湖北)人,北宋名臣吴中复之子,宰相曾布之婿。遗著由其子吴坰缀辑为《北湖集》三十卷,已佚。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北湖集》十卷,长短句一卷。清代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残卷辑为五卷传世。吴则礼诗法“山谷体”,诗歌具有江西诗派的典型特征。近年来随着对吴则礼研究的深入,其生平信息得到了有效补充,但仍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
四库馆臣称:“则礼,字子副,富川人”,并指出陈氏旧说“不甚详备”[1](P1338)。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在《北宋词人》卷中介绍吴则礼时亦指出:“吴则礼,字子副,富川人。官至直秘阁、知虢州。”[2](P503)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称:“吴则礼,字子副,自号北湖居士,富川(今广西钟山县)人,生平事迹不详。”[3](P125)
据则礼好友韩驹《北湖集序》载:“公既卒于虢之正寝,后一年其子坰缀辑诗文为三十卷。公自号‘北湖居士’,而以是行于世,因名其集,且乞叙于余。余与公厚善,又乐附名于思友之遗编,义不得辞,得特书于卷首。宣和壬寅清明日,蜀人韩驹序。”[4]韩驹为《北湖集》作序在则礼逝后一年,由撰序之宣和壬寅年(1122)上推一年,可知其逝世于宣和辛丑年,即1121年。北宋亡于靖康二年(1127),则礼南渡移居广西富川之说绝无可能。
吴则礼在《燕居堂记》《六一居士集跋》中皆自署“兴国吴则礼”,另据《宋史·吴中复传》载:“吴中复,字仲庶,兴国永兴人”[5](P10441),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录》下集卷十五《吴给事中复传(实录)》载:“中复字仲庶,兴国军人”[6],王偁《东都事略》载:“吴中复,字仲庶,兴国军人”[7],则吴中复为兴国军永兴县人无疑,则礼自随父籍。据宋人祝穆《方舆胜览》载:“兴国军(辖)永兴、大冶、通山……隋置鄂州,改阳新曰富川县,又改富川曰永兴县,唐因之。皇朝太平三年升兴国军,今领县三,治永兴。”[8](P400)由此得知,陈振孙言吴则礼为富川人,并非传抄之误,但在当时富川已是永兴旧称。至清朝及近代,兴国军及属治名称屡经更迭,再未用过富川一名。四库馆臣、郑振铎只是遵循陈振孙旧说,但因数百年内地名沿革变化,时人早已不明所指,故误作广西富川。
《全宋诗》《全宋词》《全宋文》均介绍吴则礼为宋兴国军人无异,并备注其为“今湖北阳新人”,盖因永兴、阳新两地名不断更替之故。而王可喜《宋代诗人丛考》就吴中复籍贯今属问题做了详细考证,并实地走访考查,最后得出吴中复为宋兴国军永兴县双迁里人(今湖北省通山县洪港镇人)的结论。据王可喜考查,今通山洪港车田村与杨林之间的古铜坑村有一遗址,称为“吴三贵”老家。“吴三贵”是指吴中复、几复、嗣复三兄弟,三人先后中进士,宦达显贵,故名。这里自宋代起就是吴姓的聚居地,名人辈出,至今仍有大批吴姓族人居住在此。名人中不仅有吴中复一族,其后还有吴彦夔、吴必大等。据宋人《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载进士中式第五甲下有“第七十二人吴彦夔,兴国军永兴县崇儒乡双迁里”[9]条。宋代兴国军永兴县双迁里,即今通山县洪港镇辖区内。子随父籍,故吴则礼当为宋兴国军永兴县双迁里(今湖北通山)人。至于今人有称其为江西兴国县人者,自是望文生义。
吴则礼家族显赫,世系可考。据欧阳修为则礼祖父吴举撰墓文载:“君讳举,字太冲,姓吴氏,兴国军永兴人也。曾祖讳瑗,祖讳章,父讳思迥。五代之际,自江以南为南唐,吴氏亦微不显”。[10](250)吴举生于南唐升元五年(941),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八月二十六日卒于扬州,享寿七十有六。其曾宦游四方,生前最后所任官职为零陵令,并以子恩累赠尚书都官员外郎。
则礼父吴中复,乃北宋一代名臣,《宋史》有传。仁宗皇帝嘉其清廉刚直,曾以飞白“铁御史”三字相赐。神宗年间又以龙图阁直学士、左谏议大夫知江宁府,而后仕途有所起伏。
“(吴中复)子四人:立礼、秉礼、克礼、则礼。”[11](P8)则礼兄立礼、秉礼分别于英宗治平二年(1065)、治平四年(1067)登进士第。
吴则礼生母名氏难考,但通过考证可知其与立礼、克礼、秉礼非同母所生。吴则礼《北湖集》卷二有《续百忧集行》一诗,云:“羁臣即今百忧集,永痛母氏崩心胸”,又云:“畴昔罪臣投荆州,板舆惴惴那得留。老人端已怕劳事,况乃离别酸鼻头”,写自己贬谪荆州,老母年事已高,无奈又得离别故地,随子奔波。后面紧接着写在荆州时的艰难处境及母亲去世的情形:“荆州破屋冷似铁,眼边种种那堪说。缚竹为瓦安得完,往往稀间过霜雪。母氏癯然由暑热,喘卧十日遽死诀。”依同诗中“九重陛下仁如天,逢赦却上沙市船”句推断,此诗应写于遇赦北还之时,而此时“母氏弃吾如许时,殊方只有看云哭”,则礼已和母亲天人永隔了。
吴中复官位显达,数子所娶皆当时名门望族之女,诚如邹浩《蓬莱县君狄氏墓志铭》所载:“龙图(吴中复)方显于朝,所与婚皆一时望族。”[12]如秉礼娶尚书职方员外郎陈亢女,克礼娶左朝议大夫狄遵礼女。则礼夫人曾氏,乃曾布之女。南丰曾氏在北宋名人辈出,曾布乃曾巩之弟,亦为北宋著名政治家,在王安石变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徽宗初年,官拜宰职。从《北湖集》传留下来的文章来看,则礼前半生的仕途轨迹基本上是跟随其岳父曾布的。
由以上可知,则礼出身名门,家境优裕,故韩驹在《北湖集序》中言其“处富贵间”[6]。其虽生于富贵之家,仕履并不平顺,一生也未进入高级官僚系统,更没有取得父辈的成就和声望。则礼终生未及第。其在元祐四年(1089)《神福山李长者序》后自署为“前军器监主簿吴则礼序”,这是今见最早关于吴则礼任官的记载。依此记载,再加之其兄秉礼未及第之前通过荫补的官职是将作监主簿来推断,则礼通过荫补被授予的官职极有可能是军器监主簿。再由《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九载哲宗元符元年(1098)六月乙巳,“章惇召曾布女婿卫尉主簿吴则礼”,[13](P4671)可知则礼先担任军器监主簿,后又担任过卫尉寺主簿一职。
则礼一生中担任的最高官职即去世时所任直秘阁、知虢州,乃五品官阶。五品官虽已属中层官吏,但就其家族声名来说,其官运并不算亨通。除其他因素外,门荫补官而非科举入仕是限制其很难进入高级官僚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
则礼中青年时期的仕履基本上是跟随其岳父曾布的。曾布是推行新法的重要人物,大半生官阶显贵。
《九朝编年备要》卷二十六载崇宁元年十月元祐党案事:“罢元祐皇后之号,复居瑶华宫,且窜治韩忠彦、李清臣、黄履、曾布、曾肇、丰稷、陈瓘、龚夬等有差。阎守勤以下编制者又十三人。寻又责降任伯雨、张庭坚、曾布之子曾纡、布婿吴则礼及陈次升等。”[14]又《宋史全文》卷十四载此事:“哲宗升遐之初,曾布遣子纡、婿吴则礼往来阎守勤、裴彦臣之家,秘传消息,张庭坚力抵瑶华为非辜,而器邹浩之直。诏,任伯雨、张庭坚并除名,勒停编管,纡、则礼并勒停,永不收叙。”[15]又《宋十朝纲要》卷十六载:“(崇宁元年)十月甲寅……曾布之子承议郎纡、布婿朝奉郎吴则礼并勒停。”[16]由此可知,崇宁元年事发之时,吴则礼任朝奉郎,秩正六品上。《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二二载:“诏,三苏集及苏门学士黄庭坚、张耒、秦观等集并毁板……四月甲辰朔,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到阙,下令具逐路责降安置编管等……湖北路,荆南吴则礼,勒停居住人。”[17]和则礼诗文来往最密、交情甚笃的曾布之子曾纡同时编管勒停于湖南永州。直到崇宁五年(1106)正月十二日,宋徽宗诏求直言阙失,毁《元祐党人碑》,并大赦元祐党人,则礼方遇赦归润州。而就在此后一年,即徽宗大观元年(1107),曾布病逝于润州。在曾布人生的最后一年,其婿吴则礼才重新回到身边,伴其左右。
崇宁元年(1102)十月事发,而吴则礼遭贬出京、到达荆南的时间已是次年,即1103年。1103年之前,虽然其官阶不高,但仕途相对平坦,因其父吴中复逝世于1078年,所以他一直侍随岳父曾布左右。而1103年之前,曾布无论是在朝中还是在地方,一直身居要职,则礼有其庇护,前半生自然相对顺遂。尤其徽宗即位后,章惇罢相,曾布又排挤掉韩忠彦,官拜宰相,仕运达到顶峰。然而不久,曾布与权相蔡京交恶,到1102年末元祐党案发,自此官位一落千丈,屡遭贬黜,5年后死于润州。则礼赦归润州后,过着闲适旷逸的生活。诗中经常提及淮南、南徐、盱眙、僧伽塔、都梁山、北湖等地,或属润州管辖,或距润州不远,即今镇江、淮安一带。
吴则礼到润州后,居住在盱眙北湖一带,期间很少离开住地远行,但应有两次到过汴梁。首次应该在1112年左右,则礼重回京城汴梁,见到了许多阔别已久的老友,并写了大量诗歌。在这些诗歌中,“九年”是一个高频词,而且均言九年之中其坎坷偃蹇之意。通观其仕履,应从1103年谪居荆南算起,至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共九年。《北湖集》卷四《归途口占》诗:“九年脚不踏梁宋,踽踽归来成腼颜。秃发羁臣端饱在,淮南天遣米如山。”写自己九年之后再回汴梁已是踽踽秃发之人了。《题瓜州黄鹤台》:“九载星星复种种,投荒不死趋大梁。”此诗当为则礼出发去汴梁时路过瓜州黄鹤台所作。《招李汉臣饮,时与汉臣别九年,相视癯然,各已翁矣》:“平生三毛尔,鬓发眉与须。奈何忽霜雪,星星欲无余。”言自己和好友李汉臣九年未见,须发均已白如霜雪。又言:“白鱼良已佳,黄菊端已疏。”可知当时正值秋季。后诗《汴岸紫花丛生,状如香囊,间出黄菊于其侧》则描述了去京城途中的汴水两岸的风景,由其中“霜着船头八月凉”句,可推知其是于1112年八月回到汴京。又有《离淮南寄公卷》:“九年穷不死,鱼鸟怪吾在。”公卷,即曾纡,曾布之子,与则礼一同坐元祐党籍遭贬。他在另一首写给曾纡的诗《以淮白寄公卷》中写道:“藜藿奚为便作魔,九年雷绕羁臣腹。羁臣曩者仆射儿,裘马讵省论轻肥。”诗中吴则礼与曾纡惺惺相惜,极言自贬谪至赦还闲居至今共九年生活之艰苦。羁臣不仅自指,亦指“仆射儿”曾纡,因曾布曾拜尚书右仆射,故称。《发陈留寄智夫侄》《泛汴寄清侄》当为则礼回汴京期间写给侄子的诗。若诗中言“前年泝洛水”为1112年的话,第二次到汴梁应该在1114年,所去不知何事。宣和元年(1119)十一月大赦,吴则礼当在此时起知虢州,距其离世约三年时间。《北湖集》中写于虢州的诗也有一些,但具体年份难以考证,只能大概判定为1120年前后作品,其时当在知虢州任上。这些诗有《三堂抒怀》《新亭梅偶作》《题凤林图寄曾公卷》等,诗中“三堂”“函谷”等都是虢州或虢州附近的景物。
吴则礼生年确难考据,但仍能推算出其大概的范围。《北湖集》卷二有《戏作简朱天球》一诗。依照全诗诗风、笔法,以及此诗与前后诗中的风物来看,此诗当为赦归润州后晚居时所作。诗中有“嗟吾星星复种种,四十八年环堵梦”及“莫云侬诗太愁绝,半世全凭毛颖脱”句。星星,头发花白貌。环堵,指狭小、简陋的居室。依诗意,作者已48岁。假定则礼赦归润州的当年(1106)即作此诗,其应生于1058年。但仅从《戏作简朱天球》一诗判断,我们很难确定此诗作于1106年。通过比对发现,《戏作简朱天球》位于《北湖集》卷二,其中多晚居北湖时酬赠之作。此诗前有《怀子西》诗,中有“八年吴头并楚尾,痿痿羸羸饿不死”句。前文讲到,则礼极言流离和贫窭之苦的时间都是自1103年贬谪荆南时算起的。如此,《怀子西》一诗疑作于1111年。前文已述,1112年作者曾回到汴梁,酬寄好友,成为其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之年。依《戏作简朱天球》与《怀子西》相邻来看,仍为在北湖居住时作品。据此,可初步判断此诗作于1111年,由此逆推48年,吴则礼约生于北宋嘉祐八年,即1063年。
最后再就吴则礼“晚居豫章”的问题作简要说明。韩驹《北湖集序》称:“豫章吴则礼,字子副,赠少师名中复公之初子。”[4]而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关于吴则礼简介中称其:“晚居豫章,号北湖居士。”[18](P518)这应当是陈振孙据韩驹《北湖集》序中“豫章吴则礼”臆测其晚年居住在豫章。自此后世文献包括《四库全书总目》、郑振铎《中国文学史》《全宋文》等均载其“晚居豫章”,唐圭璋《全宋词》载其“晚居江西”,意同。此说法明显有误。吴则礼父亲吴中复晚年曾居住在豫章倒是事实,“熙宁九年丙辰(1076),六十六岁,闲居南昌。”[11](P35)当时吴中复怀抱丧子之痛、罢官之愤,在南昌闲居一年有余,随后起知荆南,不久去世。关键是韩驹与吴则礼交谊甚笃,为什么谓其“豫章吴则礼”呢?据欧阳修为则礼祖父吴举作墓志载:“景祐三年十有一月甲子,合葬君夫人于南昌军都昌县之长城(里)。”[10](P250)又据曾巩为则礼兄秉礼作墓志载:“仲庶名仲复,以君(吴秉礼)卒之二年正月某甲子葬君南康军都昌县沐浴保之龙回山。”[19](P596)再据邹浩为吴克礼妻狄氏作墓志载:“将以二年二月六日祔葬于南康军都昌县白凤乡之先茔。”[12]《江西通志》卷十二:“团凤山,在都昌县北五十里,下有宋龙图学士吴中复祠。”[20]由此不难发现,则礼祖父、兄、嫂殁后皆葬于南康军都昌县,此处应为吴氏祖茔,则礼祖父吴举或再上一代很有可能是由南康都昌迁徙至兴国永兴定居的。南康军属古豫章郡,故韩驹称其为“豫章吴则礼”。《北湖集》诗文除提及盱眙外,频频出现的“北湖”“都梁山”“僧伽塔”“龟山”等地理名物都在盱眙城,“北湖居士”的名号亦由此而来,方星移《北宋词人吴则礼考辨》已作详细考察,此不赘述。而其诗文多次提及的“楚州”“泗上”等地也都在盱眙附近。“归自荆南后,则礼居于盱眙(今属江苏)”[21],吴则礼在遇赦北返之后至直秘阁知虢州任前的十余年时光,长期居住在盱眙,已无争议。
由以上考证可知,吴则礼籍贯为宋兴国军永兴县崇儒乡双迁里,今属湖北省通山县洪港镇。由此,其籍贯并非湖北阳新县,更非广西富川县、钟山县及江西兴国县。则礼为北宋“铁御史”吴中复之子,名臣曾布之婿。其与兄立礼、秉礼、克礼非同母所生。则礼嫡母蔡氏去世较早,而其生母逝世于则礼贬谪荆南时期,相对较晚。其有一弟,名曰习礼,亦随其谪居荆南。则礼出身门第虽高,但终生未及第,成为其很难进入高层官僚系统的主要原因。吴中复去世时,则礼未及弱冠,而在荫官军器监主簿后,长期追随其岳父曾布担任幕僚。其间短暂担任过李邦直幕僚,后又任卫尉寺主簿。崇宁元年(1102)十月元祐党案发时,其在朝奉郎任上。崇宁二年(1103),则礼贬荆南,并成为其人生由顺至逆的重要转折点。崇宁五年(1106)赦归北返后,长期居住在盱眙北湖附近。自崇宁二年(1103)至宣和初起知虢州,则礼去官闲居达十余年。则礼确切生年难考,依《戏作简朱天球》诗及仕履、贬谪、闲居等行迹时间推断,其约生于北宋嘉祐八年(1063),故其在世约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