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舒 詹劲孙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一)城市和农村养老服务发展不均衡。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发展相对落后,养老服务仍处于初级阶段。受“重城市、轻农村”思维的影响,政府的财政投入以及资源更偏重城市。农村养老服务的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小,因而缺乏资金的投入,当地养老院的服务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比较滞后。当前,农村地区提供养老服务主要是依靠公办的敬老院。大多数敬老院是由县财政局规划管理,而大部分县财政资源有限,对敬老院的公共财政投入有限。由于很大一部分的农村公办敬老院成立周期较长,基础设施简陋,维修费用高,难以承担得起农村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照料需求。城市基础深厚、资源丰富,民办养老机构在农村地区面临着经营风险大、进入门槛高等问题。社会资本以及各方力量会偏向于城市,主动选择进入农村养老服务领域的可能性较小,这就导致农村机构的养老社会化程度不高。
(二)农村养老服务供需失衡。当前阶段,在年轻人口不断减少、年长人口数量持续增加的背景下,农村养老服务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是农村养老服务的供给总量仍偏低。多年以来,受“重城市轻农村”观念的影响,农村养老院的覆盖率较低。研究表明,“城市社区养老院的覆盖率为21.22%,而农村为10.33%。城市老年活动室覆盖率为80.58%,而农村为39.13%。在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方面,农村与城市相差达到4.66倍。”[1]尽管有些农村地区尝试多种养老服务供给的方式,如集中居住、养老大院等,但是同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相比还远远不足。目前农村养老服务的供给主要是通过建设养老机构,并且大多是提供普通床位,而专门为特殊老人提供的护理型床位比较稀缺。并且农村的主流养老思维依然停留在子女养老的层面,公办养老院的床位很大一部分都未被有效利用。尽管农村养老服务内容的多样性有所提高,但是在医疗保障、生活照料以及精神关怀等方面仍供给不足,农村地区老年人多样性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农村地区还存在着对养老院的费用、选择等方面的担忧,子女的经济压力比较大。
(三)农村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落后。建设好我国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行业的人才队伍能够进一步提升农村养老服务的质量。[2]农村养老服务行业需要护理、康复、社工以及运营等专业人才。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卷席全国背景下,许多行业受到了影响,而养老行业同样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基层工作人员由于受疫情影响而被隔离于外地,一些养老机构的核心管理人员必须接替基层人员的工作任务,处理各种问题,因而休息时间少,处在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养老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受地区、工作环境、待遇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人才供给依然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尤其是综合管理人员比较稀缺。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人员缺乏专业职业技能、护理基础知识,大部分都未取得专业资格认证,不能向农村老年人提供针对性的照护服务。当前阶段,岗位培训机制仍不完善,缺乏切合实际的培训计划,而培训的内容、考核评估标准等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此外,农村地区的居民参与养老服务志愿的积极性不高,农村养老服务行业缺乏一定的志愿者,农村专业志愿服务队伍缺乏科学管理和组织。因此,新时代需要注重培养养老服务人才,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的专业性。
(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实施难度大。伴随着我国农村养老问题逐渐显化,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成为新时代的重点任务,我国正在积极地探索新的养老模式。实行“医养结合”的模式将会成为养老服务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将多样化的养老形式结合起来,不仅让老年人在养老方面得到帮助,还能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障。除了给予日常的照料,“医养结合”模式更加重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的身体和精神状况。然而,该模式在具体实际中困难重重,由于投资回报周期长、收益少,部分农村地区亏损严重,民间资本投入的积极性不高。在农村地区实行“医养结合”模式主要是指乡镇医院里增加养老院或养老院内部增添医疗服务项目,以及医疗、康复机构进行深度融合。由于大多数的农村养老机构收入菲薄甚至入不敷出,如果内设医疗机构必须达到相关部门规定的多项标准,因而难以担负内设医疗机构的资金和人力的压力。而乡镇医院缺乏医疗资源,如果再增添养老机构会增加额外负担。此外,实施“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涉及的相关部门较多,由于行政归属、利益分配、行业差别、资源调配等的差别,各部门在医养结合机构会出现权责不明确的现象,易造成资源浪费。
(一)社会矛盾研究法在农村养老服务的运用。社会矛盾存在且应用于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对于农村养老问题,长期以来就有很多不可轻视的矛盾,我们首先要树立主要矛盾意识,认识到农村养老服务投入与养老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与老年人实际需求以及需照料的老年群体庞大与专业服务人才数量的矛盾。要正确领会和剖析矛盾,促使矛盾向着有益的方向转化。另外,不能忽视农村养老服务问题中存在的特殊性。虽然农村养老服务不断改善和优化供给方式,如增加养老机构的床位数量、探索开发适合当地特色的养老项目、改造更新适合老年人的基础设施等,但是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农村老年人存在个性化需求,诸如调理慢性病、追踪健康情况、专业一对一的照料护理、上门精神关怀和情绪疏导、专业化的长期志愿服务等方面。然而当前阶段我国农村在这些方面的措施并不完善,无法高效且精准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因此,我们要针对不同情况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途径,完善更具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和保障制度,尤其是我国农村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基本权益要得到重点关注和完善。
(二)社会主体研究法在农村养老服务的运用。在农村养老服务问题中要清楚地认识到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因而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尤其是不可忽视杰出管理者的作用,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我国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行业开始时间较晚,专业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尚待完善,现有的护理人员大多数缺乏专业知识基础,以及管理人员比较稀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地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以人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客观要求,在社会发展中实现人的发展目标,提高农村养老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快提升农村养老服务专业化进程。在改善农村养老服务的进程中,要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养老服务业人才发展的支持力度,健全培养机制。
(三)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在农村养老服务的运用。脱离了实践的认识是苍白的,脱离了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改善农村养老行业同样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因此在农村养老服务中要尊重客观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当前农村养老服务筹资途径受限,民间资本投入的积极性不高,民营养老机构进入农村养老服务行业门槛高,达到消防安全标准困难重重;相关政策缺乏落实,资源整合困难,人力资源短缺等。在这些问题上,农村养老服务业应立足于实际情况制定应对措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因地制宜地制订科学的切实计划,提高监督体系建设,维护好农村养老服务行业的规则,明确相关部门的权力与责任,以防发生权责模糊的情况。各地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增强服务意识,适当放宽医疗服务的准入条件,为农村养老机构制定科学具体的实施办法。同时,各地政府也要扩宽资金筹资渠道,召集社会多种力量参与筹集资金。综合各领域专业知识和资源,逐步改善农村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广大农村老年人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社会过程研究法在农村养老服务的运用。社会过程方法中的科学预见法要求我们应该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主体的选择对实践的成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正确掌握客观规律,才能利用规律为自己服务,因此要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统一。在农村养老服务问题中,我们要认识到解决农村养老服务问题的过程和社会发展一样具有客观规律性,破除单一性的思维方式,制定农村养老发展中长期规划,并且要立足新时代,超前设计农村养老的相关制度及其政策体系。完善农村养老服务顶层设计是推动农村养老事业发展的科学指南,要阶段性地推进和加强顶层设计,积极应对迅速增长的农村养老服务需求。
(一)持续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行业的财政投入,缩小城乡差距。为了达到促进城市和农村养老服务均等化发展、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的公平性的目的,我们应该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观念,各地政府要加大农村养老服务的公共财政投入,重点加强对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投入。同时,也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农村地区的公益性赞助、基础设施建设、医疗保障等项目上面,加强农村养老的服务能力建设。国家和相关财政部门应该适当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投入的比例,重点增加养老服务相关设备购买的投入以及升级改造养老机构的床位等。另外在农村养老服务项目中,应该加强国家和社会协同参与,积极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农村养老服务领域,借此增强农村养老服务的公共筹资能力。在唱响乡村振兴主旋律的时代背景下,全力提升农村地区人民的经济收入,积极完善相关的补助及福利政策,全面保障农村和城市的老年人可以享有统一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待遇。
(二)以需求化为导向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扩大服务供给总量。农村养老服务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注重不同情况的老年人需求,在扩大养老服务供给总量的同时也应优化供给结构,实现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我国农村老年群体比较复杂,由于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态、经济条件以及年龄阶段不同,存在不同的养老服务需求。因此要不断地发掘农村养老产业的市场需求,统筹考虑农村大部分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养老服务需求和经济状况等方面,引导家政服务、文化休闲、精神慰藉等领域加入农村养老服务产业,结合农村本地特色开发出消费适中及服务高效的社会化养老服务项目,提供大部分农村老年人家庭负担得起的养老服务。同时,加大护理型床位的力度,不仅满足农村普通老人的普通需求,还要满足高龄、失能老年群体的需求。进一步探索出城市与偏远农村地区的一对一定点扶助制度,适当扩大养老服务中心的区域辐射,不断探索与尝试农村地区养老服务发展的多样化模式。
(三)推动农村养老服务专业化发展,培育专业性人才。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护理专业的人才依然短缺,对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的需求较大。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地区养老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切实有效地提高养老服务可持续地发展能力,要建设高水平和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为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提供夯实的基础。首先,要加大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并完善职业培训机制。通过添设相关专业课程、鼓励高学历的专业人才下乡扶助并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鼓励高校与养老机构合作构建实习基地等途径,推动农村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同时,要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完善养老服务行业专业技能证书的鉴定。其次,政府需要增设养老服务的相关岗位,积极引导并鼓励社会志愿者参与到农村养老服务行业中,为养老服务行业带来新鲜的血液,壮大农村养老服务多元化队伍。最后,各级政府建立健全养老服务褒奖鼓励机制,培养农村养老服务人才的职业荣誉感,完善职业规划,大力开展模范荣誉评选活动,为促进农村养老服务业人员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进一步放宽医疗服务的准入门槛,推进医养结合。为了确保农村地区老年人医疗健康服务的长足发展,需要激励一些民营医院以及诊所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医养结合”模式需要医疗和养老相互配合。实现“医养结合”需要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责任,以防出现管理模糊的现象。同时,应该开设专门的医养部门,由专业养老服务人员来负责专业的岗位。政府要加强各部门的合作意识,促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展开合作,进行优势互补。“明确医养结合模式的内容形式,制定具体的统一建设、行业准入、人才规范、基础设施以及管理的标准”[3]。其次,确立科学合理的服务费用支付制度,服务内容和收费标准要相互匹配。同时整合相关部门资金的使用用途,建设规范标准化的支付体系。此外,必须要立足当地制定科学的落实规划,使得相关政策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中更具可操作性,尽可能去掉不必要的流程和程序,提高相关部门的办事效率。
新时代以来,农村老年人的物质保障、突发疾病的照顾、健康管理成为大多数子女不愿意面对的负担,甚至会感到焦虑。在农村地区,子女选择外出打工、老人留在老家独自生活却忽视了老年人养老需求的现象比较常见,老年人可能要经历长达20-30年的老年时光。“好人生比好年华更重要。”不只是农村子女要积极地关心和孝敬父母,国家和各地政府也要正确看待当前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重点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的扶持力度,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并落实好农村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改善人才短缺的现象。解决农村养老服务问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农村养老服务问题的运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马克思主义及其思想的指导,我们要不断探索并整合多方力量,让农村老人真正老有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