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发展脉络及其理论贡献

2023-04-05 04:14魏陈诺
绥化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群众发展

王 峰 魏陈诺 徐 俊

(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合肥 230036)

人民群众是现代化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同时也是现代化的受益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并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适应新时代国家、社会发展,人民支持的重要理论。在庆祝党百年讲话中,“人民”一词被提及86次,讲稿结尾,习总书记用“伟大、光荣、正确”三个重量级词语形容人民[1],对人民群众在历史各个时期中所作的重要贡献做出了高度肯定,体现了党矢志不渝的为民初心与永恒使命。

一、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发展脉络

(一)知青岁月现萌芽。7年知青时光是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萌芽和开端。20世纪60、70年代,年仅15岁的习近平背起行囊来到梁家河村,成为一名知青。在这里,青年习近平感受着来自梁家河村民的温暖,他与乡亲们一同劳作,一同吃住,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练。慢慢地,习近平从初来时的不适应到后面逐渐过了“跳蚤关、饮食关、思想观”,并始终与梁家河村民亲密友好相处。那段岁月,梁家河村民的友好、包容同样给予青年习近平莫大的信心与勇气,这不仅使青年习近平获得了归属感,同时也使习近平开始对“人民群众”有了丰富的认知。梁家河的7年时光,习近平看到了农村发展与城市的发展差距,看到了当地村民平日生活的艰苦。1974年,习近平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不久后,习近平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挑起了改善梁家河人民生活的重担。他跑遍了当地的所有乡镇,对当地的村情、乡情进行了深入了解,深切懂得了底层人民的艰辛,也懂得了人民群众的深刻内涵,使得习近平的为民信念更为坚定。梁家河时期是习近平“人民群众观”形成的逻辑起点[3]。

(二)基层工作始深化。1982年3月,习近平来到河北正定县工作,正定工作的3年多时间里,习近平的足迹遍及全县的每一个村,他实事求是,心系人民,敢于担当,使正定这个农业县赶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迸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习近平在走访调研中发现正定作为“农业学大寨”先进县,人民群众却因每年的征购负担过重而无法解决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在对全县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了解之后,习近平立即向中央反映正定县的实际问题,最终上级核减正定县征购总量,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切实得以解决。基于正定人才缺乏的现实情况,习近平亲自主持制定了正定“人才九条”规定,同时对全县中专以上人才登记造册,做到人得其所,才适其用。习近平同志后来说:“正定是我从政起步的地方”,习近平的“人民群众观”在正定得到了全面的践行与诠释[4]。

1985年,习近平被赋予新使命,来到厦门任职。1986年,他主持编制了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期间,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不断深入基层实际,接触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各方面实际情况。在厦门工作期间,习近平积极创新改革,对于分管的“三农”工作做到“三到”:一是心到、二是人到、三是工作措施到。3年时间,习近平走访了所有的农村,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考虑问题,深入了解人民的实际生活状况,依据厦门独特的地理位置,因地制宜发展实际,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5]。

在宁德任职期间,习近平依据宁德贫困后进的实际情况,结合充分调研的数据提出“弱鸟先飞”的观点。结合当地自身优势,于治理整顿中找寻发展机遇,同时通过农林业发展经济,实现人民群众的富裕富强。据钟雷兴同志回忆,习近平提出宁德发展扶贫首要在扶志,思想方面要有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淡化“贫困意识”,进一步提出“滴水穿石”精神。“滴水穿石”精神的确立不仅推动闽东地区脱贫致富建设,更助力了闽东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加大政策的贯彻落实,宁德渐渐摆脱贫困局面[6]。后来因工作变动,习近平来到福州任职,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形成了踏实、可靠的工作本色。福州任职的6年间,习近平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如编写《福州办事指南》,提高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效率;解决市内交通、运输、供电等问题,提升当地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在工作中习近平始终关心退休老干部,关心基层干部,始终牵挂人民群众,为进一步提升为民服务理念,习近平把“群众上访”改为“干部下访”,每个月习近平都带一批负责同志专程到区县、乡镇等地专门接待群众,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福州境内一些山区交通不便,缺少内生发展动力,习近平经过调研,在各个县开展“造福工程”项目。闽江边上有很多世代生活于船上的船民居无定所,生活艰苦,习近平视察后,召集有关部门合理解决,最终使船民定居于陆地上。福州任职期间,习近平为民、爱民的人民群众观进一步得到彰显[7]。

浙江任职期间,习近平始终关注民生发展,依据对浙江11个市的调研结果以及规划、部署需要,2003年7月,习近平提出“八八战略”思想。为解决发展协调性问题,习近平亲自部署“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提出“山海协作”概念,统筹城乡发展,提高村容村貌,深化乡风文明建设。这些重要政策的落实体现了习近平浓厚的为民情怀[8]。2007年3月,习近平到任上海,在上海任职7个多月,习近平足迹遍及上海所有区县及重点部门,通过调研提出要发挥上海在长三角协同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当好“排头兵、先行者”[9]。

从梁家河到河北正定,从福建到浙江,再到上海,习近平经历了不同地方不同层级领导岗位的历练,最终于上海完成了地方领导工作执政经验的积累,对国情、党情、民情有了深刻的了解,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有了更多的思考,习近平人民群众观进一步得到深化。

(三)十八大后终成熟。从梁家河的大队支部书记到国家的总书记,习近平的人民群众观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各方面,并在十八大达到成熟。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人民群众观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为加强执政党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实现党的理论制度的创新发展,党内开始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随着实践活动的进行,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威信进一步得到树立,民心进一步得到凝聚。为树立和发扬党内作风,加强自身建设,党中央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着力解决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发生动摇的问题。自2016年开始,针对部分党员理论性不强、党性不强等问题,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广大党员干部严明规矩,明确标准,党员干部的先锋形象得到树立。脱离群众是共产党执政以后面临的最大危险,面对新征程上的新挑战和新考验,中国共产党勇于推进自我革命,党内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党外则通过发展人民民主,践行为民初心。

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表明,共产党无论处于历史发展的任何一个时期,只有通过党的自我革命这条路径,才能够实现稳步健康发展,而革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群众”。

二、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主要内容

(一)人民主体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前进征程上,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10]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人民主体性思想始终贯穿其中,新中国成立至党的二十大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以来,“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11]在国家发展的各个阶段,人民群众对于历史进程的推动始终起着决定性作用。共和国成立初期,面对国内满目疮痍的发展现状,勤劳善良的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团结力量投身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中,这一时期涌现出无数为国奋斗的时代楷模,他们中有“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两弹元勋”邓稼先等等。改革开放后的国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从农村到乡镇、从内陆到沿江、从个体私营到混合所有制,人民群众用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和苦干实干推动着国家的发展,不仅推动国家经济的转型发展,还快速促进了国家发展由制造到创造的伟大跨越,明显看到,国家的发展根基首在人民。在精神领域,人民在社会实践发展的过程创造了一批又一批伟大的精神财富,无不展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增强、提升人民主体性地位,国家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民生等多方面入手,全面广泛践行为人民服务理念、落实惠民政策。在经济建设方面,通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法治建设方面,严格公正司法,加快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建设。《民法典》的颁布有效维护了人民权益,同时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基本遵循。文化建设方面则致力于实现广泛的文化沟通与交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民生方面则通过全方位协调发展如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实现社会治理制度的高标准建设,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要健全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发展全过程民主,使民主能够充分体现人民意志,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同时激发人民的创造活力。

(二)人民价值论。在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历程中,人民群众自身的鲜明特色与价值得到不同程度的展现。人民群众作为价值创造的主体,创造了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人民群众是价值享有的主体,认同了人民群众的价值身份,肯定了人民群众价值主体的作用。[12]新征程,秉持人民群众的价值观点有利于为实现新伟业贡献充足力量。自党的十八大至党的二十大,十年的发展历程,党和国家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完成了一份又一份能够载入史册的美好答卷。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共同富裕的蓝图构建等均体现了国家致力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民对发展成果的共同享有。前进道路上人民群众所具有的价值身份和价值主体作用依旧是实现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坚实依托和强大底气。新征程上要始终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向同行,实现人民对发展成果的共同享有。“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1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伟大的发展成就是由人民创造的。”[14]国家所取得的发展成果更应该由广大的人民群众共同享有,国家的进步需要依靠各阶段多方面的发展来实现,而发展背后则是以广大人民为代表的庞大主体力量。

(三)人民中心论。《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改造旧世界进而创造新世界的根本目有过这样一段阐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5]十八大以来,基于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与新变化,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6],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充分彰显了国家对于人民至上理念的价值追求。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7]1985年,习近平就曾立志“为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富裕幸福而奋斗”[18]。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9]人民幸福是全面的且不掉队的幸福,体现在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国家通过不断完善分配制度,促进机会公平,实现人人享有发展的机会;政治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面发展使得人民当家做主得以更为扎实的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得到深入的贯彻与实施。除此之外,在制定政策时广泛吸取民意,征求意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互动性,保证了决策的合理性。人民群众的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始终能够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始终能够体现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一次次具体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升华,习近平总书记人民群众观的内在本质也得到全面展现。今后的发展中,党和国家必将继续“秉持以人民为中心,永葆初心”[20],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复兴伟业必将实现。

三、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理论贡献

(一)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2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自青年时起,习近平就一直秉持“立根原在群众中”[22]的观点,在具体工作中始终坚持为民思想,切实践行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的工作方法。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单个人物无法实现社会变革,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着决定作用。可见,民本思想在现当代仍有其时代价值。理论的发展需要在实践中创新,创新发展的理论一方面可以完善理论本身,同时对于促进当代社会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人民群众观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实现了创造性发展与完善,在此基础之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23]“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指明了人民与国家的深层辩证关系,对“人民”的科学定位拓展了人民群众的时代价值,为唯物史观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理论贡献。

(二)对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群众观的发展。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体这一观点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一直秉持,伴随这一观点,一系列群众观被提出并丰富发展。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指出:“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这是任何力量都攻不破的。”[24]党的二大,“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被提出并广泛运用于群众工作之中。1943年,毛泽东提出“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25]的工作方法,进一步明确要深入群众中认真调查研究,把人民群众的意见、要求和经验统一集中起来加以分析,形成工作决定,之后重新回到群众中进行宣传并贯彻执行。在此基础之上,邓小平提出,“党要密切联系群众,不能脱离群众”[26],对于人民的主体地位要始终坚持。针对20世纪90年代动荡的世界局势,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于世情、国情的发展变化,胡锦涛提出:“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27]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群众观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了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民群众观,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深刻内涵,同时赋予人民群众以新的时代定位。“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28]等提出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与价值。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提出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做出相关要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与永恒使命,是对党执政理念的发展与创新。

(三)为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方案。人民群众观是习近平自梁家河时期到成为国家总书记期间为民实践过程中逐渐探索、形成并最终发展起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同样是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一定程度上,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十八大以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也愈来愈紧密,面临全球挑战,任何国家无法脱离其他国家而单独行动。基于当前世界面临的政治问题、地区冲突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适时提出为世界的发展带来曙光。中国积极建立与各国的联系,全方位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习近平人民群众观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治理经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初衷就是希望各国之间共同发展,和平解决共同问题。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积极为其他国家提供援助,为保护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做出巨大贡献,彰显了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与担当。习近平人民群众观在一定意义上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与经验。

结语

习近平人民群众观是党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目标的行动指南,更是根本价值追求。[29]在国家的长期发展中,人民群众始终是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更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永恒动力。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习近平人民群众观实现了科学性与发展性的统一。新时代的奋斗路上,我们要一如既往依靠并凝聚人民群众的伟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要坚定信心,团结合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群众发展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多让群众咧嘴笑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