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庆刚 周业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进入走深走实的关键阶段。1月28日举行的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强调,要找准工作抓手,做强一批重大平台,推进一批重大改革,抓实一批重大项目,实施一批重大政策,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出进度、出形象、出成效。这充分彰显了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向纵深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重大发展平台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战略性载体,对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起着创新试验、示范引领、引擎带动作用。
一是建设高标准科技创新平台,协同共建全国科技创新新高地。重点瞄准“卡脖子”技术及川渝主导产业的核心短板,优化创新空间布局,加大力度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高端研发机构,积极引进国内顶级院校和研究机构来渝办学或设立分支研究机构,积极开展川渝联合交叉研究,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努力打造国家级创新中心,高水平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与西部(成都)科学城联合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二是建设高能级产业集聚平台,协同共建现代化产业新聚集地。深入推进“园区再造”工程,提高各园区服务质量,围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耦合,高标准打造产业链条完整、配套体系完善、内生动力强劲、综合效益突出的成渝重大产业平台,大力培育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引领带动作用。
三是建设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协同共建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充分发挥成渝地区国家物流枢纽数量多、对外开放通道齐全的优势,加强成渝地区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共同打造内陆开放门户和“一带一路”对外交流中心,高标准实施高层级开放合作项目。未来,依托共同建设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积极联合申报自由贸易港。
四是建设高标准要素交易平台,协同共建统一大市场新示范地。在全国加快建设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成渝地区应积极打造高标准一体化要素交易平台,促进技术、土地、资本、数据等各类生产要素在成渝地区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推动各类产权、资产保值增值,助推技术、土地、资本、数据等各类生产要素在更高层面上实现融合发展。
当前,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向纵深发展要以改革为先导,向改革要动力,推动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向纵深发展。
一是推进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改革。公共基础设施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骨架、动脉。为确保成渝两地在规划目标、项目布局、重大政策等方面协调一致,要积极推进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改革,共同打造综合化、网络化、多样化、便捷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合力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共同做强中欧班列(成渝)品牌,优化畅通东向开放通道,打造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合力推进多式联运发展。
二是推进政务服务市场一体化改革。统一川渝市场进入标准、行业准入标准和市场监管标准,推动市场监管协作和联合执法,构建跨区域市场监管联合执法机制。建立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推行川渝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等证书或证件一体化管理,实施川渝两地互认,逐步打通“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等场景的相互应用。
三是推进商品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下大力气突破行政壁垒,打破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构建互认机制,畅通经济循环的痛点堵点,促进各类商品要素资源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畅通流动。统一公共数据收集格式和标准,制定成渝公共数据共享共用的制度,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重大项目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稳定器”“动力源”,抓项目就是抓发展。
一是以有效性和精准性为原则,抓实重大项目规划。抢抓政策机遇,谋准项目着力点,统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惠民生、防风险,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发挥基建的基础性作用,实施城际高速铁路、陆港空港水港枢纽等重大项目,打造便捷化的交通运输体系,提高互联互通水平和多式联运衔接水平。在重点领域或行业实施一批技术含量高、支撑引领作用强的重大产业项目,为未来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是以高质量建设为目标,抓实重大项目过程管理。围绕重大项目高质量建设目标,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审批核准程序,减少不必要审批,保证项目尽早开工。做深做细前期工作,抓紧抓实项目建设进度,推动在建项目提速放量。
三是以发挥乘数效应为关键,抓实重大项目撬动效应。重大项目投资要有效,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乘数效应。着力优化布局重大项目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构建以国家政策性投资为基础、市场型投融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创新重大项目投融资模式,吸引各种市场主体结合自身资源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
重大政策体系是确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是实施产业发展激励政策,打造创新型先进产业基地。实施科技创新激励政策,鼓励优势产业加大研发投入,打造高质量产业集群。实施金融支持政策,鼓励优势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并购,打造一批具有显著引领带动作用的创新型大企业。实施“专精特新”和民营企业扶持计划,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促进民营经济不断繁荣。
二是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建设全国重要人才高地。瞄准战略性产业发展需要,花大功夫、下大本钱在国内外引进院士、国家级人才、关键人才、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积极组建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引育创新研发团队。从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多方面健全人才工作机制,着力打造全国重要人才高地。
三是加快创新型金融资源集聚,协同共建西部金融中心。顺应战略新兴产业的资金需求特点,在促进传统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引导创业投资基金和天使投资人重点支持初创期和成长期科技型企业。向全国前三大经济圈看齐,未来积极联合申报中国第四个证券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