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芹
贵州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20 世纪80 年代,我国开始推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如何培育、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实现自我发展成为高校的研究重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转型发展的突破口。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与美德等积极品质,利用发掘个体自身力量来塑造积极的品质,让个体能够和谐自主地发展[1]。这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热议的公共话题,加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尤为重要[2]。积极心理学为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突破口。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重大:从理论上来看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从现实意义来看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切实帮助高校提升心育质量,为大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首先,高校是为国家输送高质量人才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培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有效提高高校的人才培育质量,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去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压力,为社会的长期和谐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其次,校园是社会的缩影,更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对大学生的人生规划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对社会的辐射和导向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范围内引发高度关注,能够带动更多民众去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最后,大学生是我国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力量,更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综合素养关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希望。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高校教育的效果,更能够传递给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致力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首先,丰富理论体系。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希望通过新的理念来诠释心理健康教育,即倡导以积极的心理态度来激发个体的内在动力,使大学生体验积极的情绪,塑造健全的人格。这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有利于体系的拓展和内容的丰富。其次,符合时代发展需求。新时代环境下各种思想认知不断碰撞,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自信心、创新能力、自我认知意识以及环境适应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强大的心理素养成为大学生取得成功、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大学生进行心育能够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最后,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良好的心理素养能够为大学生的知识获取提供愉悦的情感体验和态度,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高校将积极心理学作为新视野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对挖掘大学生的潜力、实现健康发展具有现实价值。
首先,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培育大学生的健全心理素质。通过积极心理学对他们的潜力进行挖掘,让人格尚未成熟的大学生能够拥有积极的人格特征,更好地接受自我,完善自我,学会团队协作,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树立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塑造健康积极的人格品质。积极心理学指出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转变个体的心理状态,能够提升学生对于实践活动的自觉参与度,通过愉悦的感受来保持长期的心理健康状态。从积极心理学理念出发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在教育教学环境和氛围上发力,个体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3]。从而提升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幸福指数。
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实际性的成果。但在具体推进中依然存在师资力量和数量不足、理论与实践不契合、教育管理不规范、家社支撑力度不够等问题,需要相关工作者进行反思。
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处于摸索阶段,职业空间还在构建当中,大部分人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有偏差。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我国高校来说属于较为新的课题,学科体系的构建不足,教育教学的效果有限。理论体系和实践工作有出入,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培育存在很多现实难题,影响了师资队伍的质量。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组织形式基本上是专兼结合的方式,专业人员的比例本就不足,而师资力量的培训体系和机制又不能保持持续性和连贯性,在职的继续教育不连贯,加剧了师资质量、数量不合理问题。
首先,受传统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多放在理论层面,实践内容缺乏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出现空洞化、过于专业化的倾向,学生无法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密切联系,丧失了学习兴趣和动力。其次,心理健康教师实践方面较缺乏,实践教学的不足造成教师在课程教授中或者校内心理健康活动的筹备中对实践内容的考虑较为欠缺,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融合起来。最后,心理健康课程具备普适性,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重点应该是所有的大学生,工作开展的重点应该在于预防而非单纯的治理,严重影响了心育效果。
首先,课程设置不合理。心理健康教育是系统性工程。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学时不够,造成知识结构的不完整性。课程中所涉及的问题和部分学生的实际需求没有关联性,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流于形式。其次,教学考核不科学。对于教师考核是为了改善教育教学效果促进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升,但当前考核的体制机制不科学,存在重教师理论知识,轻实践活动组织能力的状况,特别是在心理咨询服务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方面不足。最后,教学评价不完善。传统教学评价模式的单一、守旧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掌握。当前社会经济变化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异常复杂,受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影响的教学评价以理论考核和课堂到课率为参照,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真实的掌握情况,对于教学改革无法提供真实的数据反馈,影响到本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进度。
首先,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特殊的影响,但当前针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在家庭教育中涉及较少,原因在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内没有好的教育基础,很多家长不具备相关知识,不能提供给孩子有效的引导与帮助。其次,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社会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同时也造成唯经济论的社会风气,加上网络信息技术带来了思想形态的冲突。网络媒介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形形色色,但是其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各种舆论真假难辨,给大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最后,长期以来心理健康作为专业课程由高校承担全部的责任,由心理健康课程教师来承担课程的讲授和课后的心理咨询服务等工作,这种模式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达不到预期。这与积极心理理念倡导的环境体验相矛盾,家、校、社会应该构建联合支撑体系,营造出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健康环境。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依然处于发展阶段,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学无法解决很多时代变化带来的新问题,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真实诉求,因此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它非常注重人潜能的发挥,把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激发与培养人的积极情绪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4]。从观念的转变、师资理论的提升、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联合育人环境的改善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构建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主体的参与性,为提升心育教学水平注入新鲜血液,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首先,高校顶层设计要主动转变心育观念,认识到心育对于实现高校育人目标的重大推动力,要做好本校人才培育的顶层设计;在心理工作室的配置上高度关注运用大数据对大学生进行线上跟踪服务,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在校本教育中的重要定位。其次,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充分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将心理健康教育合理融入其他学科当中,打造独具校本特色的课程群。最后,心理健康教育属于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但大学生个体的心理状况有差异,所以高校在理论课程以及实际活动的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提供中要树立服务理念,改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以发现和诊治为中心的模式,加强心育工作的主动性,搭建不同的沟通交流渠道,立足大学生群体的行为习惯和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展开工作,全面提升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要在专业化问题上设下入职门槛,尽可能招纳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在数量上严重不足的现实,高校应立足院校的实际情况发展专兼结合的特色模式,在辅导员、校医、管理人员、就业服务人员中发展一批兼职教师,广泛邀请业内心理咨询师积极加入心育工作,打造一支专业队伍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的心理辅导服务。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和学科的独特性对师资力量的要求高,高校要促进师资培训制度常规化,拓宽培育范围,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更广泛的支持。最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面对网络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丰富信息却鱼龙混杂的现象,高校心育教师要努力提升互联网信息技术,保障具备线上心理服务的基本能力,要实时关注校园网等大学生熟悉的网站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提升心理干预服务效果。
首先,积极心理学强调通过积极情绪体验来提升个体的心理适应性。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加大研究力度,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来激发大学生的兴趣,挖掘内在潜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编排,将与大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案例作为重点引入教材当中,融入多种元素提升教材的实用性。其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围绕实践展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提升实践能力,在教学方法的丰富上下功夫,改变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传统活动模式,开发更多贴合学生实际需求和能够激发大学生参与积极性的特色活动,使学生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提升自我认同感。
首先,积极心理学调动所有力量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和学校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倡导下,建立家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种沟通渠道,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保障家校教育的连续性,有利于及时发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给予事前干预。其次,网络时代背景下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力大,网络媒介是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能量,应充分发挥其广泛的舆论引导作用,搭建专业的心理健康网络平台,传递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和正确保持良好心态的方法,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帮助。最后,教育需要各方面力量联合行动,互联网将家庭、学校、社会紧密联合在一起,三方的联动共建提供了便捷途径。因此高校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要加大与家庭力量、社会力量的联合,让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营造积极的育人环境。
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价值。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配套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融合与梳理,不断提供自身的心理认知,将调动大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视为提升高校心育工作的突破口。此外,以高校为中心,联合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积极营造心理学文化环境,也是提升心理学教育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