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调理气机之特点*

2023-04-05 16:46:54薛笑笑孙静张伟
中医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诸药升麻柴胡

薛笑笑,孙静,张伟

1.西安市中医医院,陕西 西安 710021; 2.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升麻为毛茛科升麻属植物大三叶升麻(CimicifugaheracleifoliaKom.)、兴安升麻[Cimicifugadahurica(Turcz.)Maxim.]或升麻(CimicifugafoetidaL.)的干燥根茎,味辛、微甘,微寒,因“其叶似麻,其性上升”而得名。《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主解百毒、辟温疾及瘴邪气[1]。《医学启源》首次提及升麻善升,补脾胃之时,非升麻为引不能补。《本草纲目》《本草正义》《中医药大辞典》中,均言“升麻主升”之性。

1 气机理论阐述

升即升浮,降即沉降。升降是自然事物及生命之气运动的基本方式,也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本机制。气机学说始于《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云:“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认为升降出入有序,则“无器不有”,若“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清代黄元御《四圣心源》中提出“左升右降,中气斡旋,一气周流”理论体系,认为升中有降、降中寓升,如环无端。人体与天地之气相应,具有清阳之气向上向外升发、浊阴之气向下向内沉降的运动规律。机体阴平阳秘状态的保持,升降理论占据重要作用。五脏各有其生理功能特点,每一脏腑或各脏腑间又广泛存在升降出入的关系,升为阳、降为阴,升与降应当保持相对平衡协调[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胰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同理,来源于自然的药物也具有或升发,或沉降的不同作用方向,即能够运行于上部,或能够促进人体之气向上运动者为升浮药;而能下达于下部、或能够促进人体之气向下运动者为沉降药。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导致人体出现种种病势趋向,常表现为向上呕吐、喘咳;向下泄利、脱肛;向外自汗、盗汗;向内表证不解。针对不同的病势趋向,治疗上应遵守升降平衡的治疗原则,选择能够针对特定病势趋向,逆其病势,消除症状的治法和药物。而每味中药亦有升、降、出、入、收、散之性,以偏治偏,气机得司,阴阳和合,以平为期。升麻即为升药,功可升提脾气,引药上行,补卫气之散而实表,阴中升阳以补元气。

2 升麻调节气机的特点

2.1 调节脾胃之气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是脏腑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之病,无论虚实寒热,常出现脾不升清、胃难降浊,甚至脾气下陷、胃气上逆等升降紊乱之病理现象。因而,升降并调就成为治疗脾胃病常用的配伍方法[3]。阳明是人身最大降机[4],太阴为人身最大升机,升麻多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应用于临床。李东垣师承张洁古,为“补土派”的代表医家,其代表作《脾胃论》秉承《黄帝内经》思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机升降之枢纽”,故五脏气机以脾胃为枢纽,脾气之升与胃气之降,共同构成了一气周流的基础。

升麻与柴胡为《脾胃论》中最常见的配伍组合,两药共用有28首方,占全书方剂的44%[4]。补中益气汤中,升麻、柴胡相伍使用,两药各升提其气,两相益也。柴胡左升气,而右未尝不同时提其气,升麻右提气,而左亦未尝不共升其气[5]。两药引脾胃之清气上行,有“升阳于至阴之下”的功用,并能“引甘温之药上升”。全方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使脾虚气陷证除。《景岳全书》中举元煎亦以补中益气汤化裁,主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等证,由升麻、炙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五味药物组成。由此可见,脾之气升,则胃气能降,升降有序,气机得复,故升麻可用于脏器脱垂、久泻、血淋、崩漏、下血、先兆流产、恶露不尽、阴痿、少腹下坠、疝气等之气陷不升者,皆得益于脾气之升。若脾气不升,兼有胃气不降,可升药与降药合用,共同调节气机升降,如《圣济总录·卷八十四》之麻仁汤,以升麻三两为君药,配以麻子仁、大黄、淡豆豉、射干、炙甘草,用以治疗大肠结涩不通者。

2.2 调节胸肺之气张锡纯为近现代中医界泰斗,其所述之大气论是对中医学的重要贡献:“大气者……以胸中之地为宅窟者也”“大气者,充满胸中,以司肺呼吸之气也”[6]。张锡纯在其书中论述大气下陷的主要症状为“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兼见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或眩晕不寐……”张锡纯为治疗大气下陷证,创制了升陷汤一方。方中以黄芪为君,因“黄芪既善补气,又善升气,且其质轻松,中含氧气,与胸中大气有同气相求之妙用”[7];又因黄芪性微温,故以甘寒凉润之知母相济。柴胡为少阳之引经药,其性升散,能引下陷之大气自左上升。《主治秘要》中言升麻为手足阳明之引经药,李杲谓其“发散阳明风邪,升胃中清气”“引甘温之药上升”,故升麻能引下陷之大气自右上升,中气斡旋,气机周流。桔梗亦能载药上行,使诸药合力上达胸中,使气益而陷升,遂诸证皆除。《疮疡经验全书》中升麻汤以升麻、桔梗、黄芪配伍使气足而上升,薏苡仁、地榆、黄芩、赤芍、牡丹皮、生甘草、贝母配伍性凉以清热解毒,皆赖升麻始升于胸肺,以主治肺痈、肺疽、胸乳间皆痛者。

2.3 携药上达于头面咽喉升麻味辛、甘,性微寒,治疗温热之邪上攻头面,生用有清热解毒之功,不仅有“火郁发之”之意,而且可携诸药上达头面。《太平圣惠方》升麻丸中升麻、柴胡升提气机,配伍安神、清热解毒诸药,以治肝脏壅热,烦躁恍惚,头目不利。《圣济总录》之升麻黄连汤中升麻与黄连、连翘、牛蒡子配伍,再辅以川芎、当归、白芷,则胃经热毒可解,腮中痛能除。《卫生宝鉴》升麻加附子汤中黄芪、升麻、葛根补气升气,人参、黑附子(炮)、益智仁、草豆蔻仁、白芷温热散寒、通窍祛湿,炙甘草补中调和诸药,用以治疗头面不耐风寒。治疗风热疫毒上攻之大头瘟,头面红肿,咽喉肿痛者,代表方为《东垣试效方》中的普济消毒饮,方中所用药物可以这样归类:黄芩、玄参、黄连、板蓝根为“寒沉藏”类;连翘为“燥降收”类;升麻、柴胡、桔梗、牛蒡子、马勃、白僵蚕六味药为“风升生”类;人参、橘红、生甘草为“湿化成”类,本方所治大头瘟为热毒壅滞于上,致使体内升浮降沉失序,治疗重在以药物的升浮降沉偏性来恢复体内失序的升浮降沉,清热解毒仅为其次[8]。《脾胃论》清胃散中升麻配伍黄连、生石膏,治疗胃火上炎之牙龈红肿疼痛、口舌生疮。黄连苦寒,清泻胃火;升麻辛甘微寒,又有升散之功,两者相伍,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既可清热解毒,又能升散伏火,加黄连苦寒沉降之气佐制,可升散郁火又无升焰之虞。两者相伍,郁火得散,上炎之胃火得清。麻黄升麻汤作为平调寒热虚实之方,现代医家将其应用于治疗窍病,如干咳、喉痹、口疮、耳鸣等[9]。《证类本草》云:“今医家以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解伤寒头痛,凡肿毒之属殊效”[10]。刘敏等[11]认为,变应性鼻炎病机为肝胆郁火刑于肺经,兼脾肾阳虚,以麻黄升麻汤治疗变应性鼻炎可发越郁阳、补泻寒热,对于病程长久、寒热虚实错杂者最为对证。李寿山[12]治疗 1 例上热下寒兼口疮患者,以麻黄升麻汤化裁,取升宣清阳、清上温下之法,效如桴鼓。《金匮要略》中以升麻鳖甲汤治疗阴阳毒中的阳毒证,以升麻鳖甲汤去雄黄、川花椒治疗阴毒证,方中皆用升麻二两升清逐秽、透疠毒,治温疫、烂喉痧而有咽喉痛、吐脓血者。

2.4 升散透毒于无形历代古籍中的升麻,在唐宋以前,主要记载的功效为清热解毒。至金元时期,张洁古《医学启源》中论述了“气味厚薄寒热阴阳升降之图”,以及“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对药物的升降浮沉属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描述[13],加之当时补中益气汤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升麻升阳举陷的功效多被提及。患者气机失常,则诸证丛生,升麻与柴胡、黄芪相伍,使下陷之气升,即为无形之气升,阴阳调和,气机得司,疾病自愈。《备急千金要方》中升麻汤以升麻、麻黄、柴胡主升,朴硝、大黄、钩藤主降,白薇、葳蕤、甘草、黄芩主清热毒,用以治疗“小儿伤寒变热毒病……醒后身热如火者”。《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紫雪丹,主治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由营血热毒、邪热炽盛引起的毒遍内外、瘴疫毒疠等,方中以升麻、玄参、甘草清火解毒,肺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凡属该病机者皆推荐用之[14-17]。升麻恢复升降之机,上通下达,阻断邪热内传通路,给邪以出路,则散邪于无形。升麻解百毒不仅指清热解毒,还包括时疫病毒,其升散助毒外透之性也是解百毒的一种手段。古往今来,升麻在疫病的治疗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其中多取其清热解毒之效[18]。陈瑞等[19]根据河北邯郸世医李氏家秘传抗疫毒经验,将升麻、当归作为辟秽解毒药的基础。杨涛等[20]研究发现,麻黄升麻汤可通过多个关键靶点通路作用于新型冠状病毒。基于中医经典理论,麻黄升麻汤寒热虚实兼顾,清热温阳,为中医药防治疫情提供了新方向。

2.5 升散解表于皮肤升麻与不同药物配伍,可起到托邪外透、清热解毒、升清降浊、调畅气机之功,故升麻可从皮肤散邪。外邪伏遏者,升麻可透可散;斑疹难出者,升麻能透,故升麻有解表、解毒、升阳三大功效[21]。《滇南本草》谓升麻:表小儿痘疹,解疮毒,咽喉(肿),喘咳音哑,肺热,止齿痛[2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升麻葛根汤(升麻、芍药、葛根、甘草)治疗麻疹初起,升麻配伍葛根,因势利导透邪外出;芍药配伍炙甘草疏利荣气,诸药配伍,使在表之邪从皮肤而散,以治麻疹初期透发不畅。升麻配伍葛根,亦于柴胡升麻汤、十神汤、连翘升麻汤、加减败毒散、神效清震汤、宣毒发表汤中出现,均能透邪外出。《医宗金鉴》中之升麻消毒饮,升麻配伍归尾、赤芍、牛蒡子、栀子、银花、连翘等,有祛风胜湿、解毒疗疮之功,主治黄水疮。《金匮要略》麻黄升麻汤,集温、清、补、散于一体。方中麻黄、升麻解其表,以发越其阳气,配伍调和荣卫、清热滋阴、补中健脾诸药,用治大下后津液亏虚,寸脉沉而迟,症见在上咽喉不利,在中吐脓血,在下泄利不止,在外手足厥逆者,治以汗出为度。若邪风客于肌表,则以《医宗金鉴》之秦艽升麻汤治之,方中升麻、葛根携诸药至肌表,白芷、秦艽、防风祛风散邪,葱白佐风药发汗,桂枝、芍药调和营卫,人参、甘草补虚建中、调和诸药,用以治疗口眼歪斜、四肢拘急,证属风寒袭表,恶风恶寒,脉浮紧者。

3 升麻的剂量与炮制方法

3.1 升麻的剂量《脾胃论》中升麻的剂量以一钱、二分为最常见,剂量都比较轻,取其清轻上浮,升清之意,同时也体现了药物剂量与药性升降浮沉之间的相关性。阅览文献可知,在补气升阳剂中,升麻的用量均较小,如补中益气汤之升麻为2~3分,合0.8~1.2 g;举元煎之升麻为5~7分,合1.9~2.6 g;升陷汤之升麻为1钱,合3.8 g。《傅青主女科》升举大补汤中,升麻所用剂量为4分,约合 1.5 g;《兰室秘藏》补胃汤中,升麻所用剂量为6分,约合2.5 g,诸方中升麻均为小剂量使用[23]。用于清热解毒,则可大剂量使用升麻,如麻黄升麻汤之升麻为1两1分,约合17.3 g;升麻鳖甲汤之升麻为2两,约合27.6 g;《备急千金要方》中升麻汤之升麻为0.5两,约合6.9 g。故少量升麻可升举阳气,大量则能解毒清热,故升麻剂量同功效有关,而与升麻调理气机路线无关。

3.2 升麻的炮制方法《修事指南》提出:“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药性不确”。升麻炮制历史悠久,炮制方法多样,历代本草中记载有净制、切制、酒制、盐制、醋制、黄精汁制、姜汁制、炒黄、蒸制、焙等11种炮制方法[24]。目前主要沿用的有蜜制、制炭、炒制3种炮制方法,炮制品分别为蜜升麻、升麻炭、生麻片。蜜炙升麻后,升麻的升散作用有所敛制,甘补之性稍显,同时其水煎剂对胃黏膜的刺激性较缓和,主要用于治疗中气不足及下陷证[25]。研究发现,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宜蜜炙用,炮制与功效有关,与升麻调理气机的路线无关。

4 结语

升麻性主升散,微寒以清热,为太阴升机之要药,功可调节脾胃、胸肺气机,作用于头面、咽喉,散邪于无形或皮肤。升麻既疏中气升机之不利,又提中气之不升,还可挽中气之下陷。中气升提有序,则胃降有序。临床应用时,升麻多配伍而用。升麻既可与柴胡、葛根、桔梗等升药相伍使用,又可与黄芪、人参等补药配伍,还可与大黄、芒硝等降药配伍。升麻单用之清热力弱,多与石膏、黄芩、黄连等清热药配伍,还可与葳蕤、麦冬等滋阴药配伍。且升麻以升为机,可携诸药于人身头面咽喉。

从八纲辨证来看,表证、里证、热证、寒证、虚证、实证、气证、血证皆可用之。气升则津液、气血随之而升,以灌脏腑经络,而水、湿、痰、瘀等病理产物未见随之而升者。升麻的剂量与其临床功效有关,因此,临床应“辨机用药”,严格遵守升麻调理气机的路线,通过灵活配伍,以最大程度发挥其药效。

猜你喜欢
诸药升麻柴胡
升麻的品种考证
中成药(2022年7期)2022-12-02 13:12:42
慢支咳嗽足浴有方
家庭医学(2020年1期)2020-12-28 02:44:34
诸药所生,皆有境界
核桃柴胡间作技术
河北果树(2020年4期)2020-11-26 06:05:18
升麻之思辨及临床应用❋
升麻蜜制工艺的优化
中成药(2019年12期)2020-01-04 02:02:56
生地黄和大豆黄卷泡茶能退烧
HPLC法同时测定柴胡桂枝汤中6种成分
中成药(2018年10期)2018-10-26 03:41:02
大枣与甘草的认识异同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中成药(2017年6期)2017-06-13 07:30:35